萌之朱雀·讀利奧塔的《後現代狀況》(上)

後現代主義的定義其實很模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關後現代主義的定義也有差異。傑姆遜認爲後現代主義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是資本主義晚期的表徵,並認爲其對現代主義的反叛決絶。貝爾認爲後現代主義産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後工業社會的産物,是社會形態在文化領域的反映。哈貝馬斯認爲後現代主義産生於二戰之後,具有反現代性,由於現代性發展不充分,後現代登上歷史舞台爲時尚早,主張對後現代主義加以抵抗。有趣的是,“後現代主義”者大部分認同:我們不可能對任何事物作出最終的、精確的定義,因爲即使是看起來最可信的定義也總可通過語言遊戲對其進一步定義。

究竟何爲“後現代主義”?被稱爲“後現代哲學之父”的利奧塔的解答也是流動模糊而非專指的。他在《後現代狀況》中解釋“後現代主義”爲“元敘事的懷疑”;在《分歧》中,他解釋“後現代主義”爲對共識的厭惡、對差別和分歧的尊重;在《回到後現代》中,他又認爲“後現代”是個“不夠確定的詞語,正因爲如此,我才選擇它——除了起警告作用之外,它別無價值。它旨在表明,現代性已經日薄西山。”

他在接受採訪時也承認:“我雖然極力理解何爲後現代,但我對此一無所知。”對於“後現代”的“後”,利奧塔不認爲此“後”爲“現代”之後的歷史時期。他的作品《向兒童解釋的後現代》中專門有一篇文章對“後”字作了解釋,那篇文章的名字就是《“後”字意義的解釋》,他認爲“後現代”中的“後”並非指時間之“後”,也並非“返回”或“重復”,而是“分解”、“回憶”、“變形”,是“本源性遺忘的完成”。

後現代主義最大的特質就是否定和批判,所謂“不破不立”,他們不在乎這個世界會如何變化,在乎的是爲什麼要維持現狀而不做改變。反對一切,推翻一切,否定一切就是自我存在的意義。它不在乎批判否定的方式、效果而在乎批判否定本身。

後現代主義對現實的剖析和針對性相比現代主義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且富有濃鬱的政治色彩。相較於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學對於文化的批判力度只會更大而不留情,毫不留情地反傳統反英雄反權威,旗幟鮮明地質疑真理解構經典。(如電影《天註定》對中國基層民主制度村民委員會的弊端的批判、《鬼子來了》對抗日戰爭時期普通民衆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真實境況的反思、《大話西遊》對中國傳統文學名著的解構)

現代主義也有對資本主義和傳統文學冩作方式的反叛。但現代主義只是對傳統文學形式上的反叛,現代主義文學來源於傳統文學,它對傳統文學的批判不會達到完全否定的程度。而後現代主義不僅徹底否定傳統,還把矛頭對準現代主義而否定它。

現代主義對現實社會進行質疑批判,而後現代主義將此質疑批判推到極端,甚至對整個人類、社會、文化、歷史都不由分説地徹底反對否定。相對於現代主義整體有所保守、仍有對精英主義的傾向,後現代主義將真理權威拉下神壇、迎合大衆。通俗的比喻就是,現代主義好比教室里正襟危坐規矩教學偶爾針砭時弊的老師,後現代主義則好比街頭對時政和傳統倫理無所顧忌批判的嬉皮士。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