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師號·詩性與靈性: 林黛玉、嬰寧形象的生態美學解讀(3)

同樣, 林黛玉的身份也極具神秘性。小說第1回就精心設計了林黛玉前身為西方靈河岸三生石畔一株絳珠仙草, 後為報答神瑛侍者雨露灌溉之恩, 遂降凡到人間, 還淚報恩。由此可見, 林黛玉的身世更富奇幻和神秘色彩。可以說, 林黛玉的確是「天」上掉下來的, 但這個「天」不是自然的天, 而是中國傳統神話系統的神秘語境, 是一種難以言說的魅性。正因為林黛玉來自天上, 所以與生俱來便具有一種孤標自賞、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性、靈性和水性, 是中國文學長廊中極具隱喻性的女子形象。《紅樓夢》作者借寶玉之口表達了一種獨到的女性觀, 即「女兒是水做的骨肉」 (第2回) , 而水恰恰是大自然中最具滋養生成性的元素, 也最具神秘力量。的確, 林黛玉從外貌、形體到內在風流, 無不體現出水的柔弱、靈秀、清潔等德性。

在中國文化系統中, 水往往和大自然中的另一重要意象「木」緊密相聯。不論是前身為絳珠仙草, 還是名字中的「林」, 以及「木石前盟」的關係, 作者一再向我們突出林黛玉身上「木」的自然性。宗璞先生在《無盡意趣在「石頭」》一文中, 對曹雪芹以絳珠仙草比喻黛玉擊節嘆賞:「從來多以花喻女子, 用草喻女子的, 除了這一株, 一時還想不出來別的。花可見其色, 即容顏, 是外在的;草則見其態, 即神韻, 是內在的。」[11]作為中國古代最理想愛情模式的「木石前盟」, 「石」與「木」的意象本身就具有極強的隱喻性, 暗含了一種天地間最樸素最自然純潔的關係, 而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動人愛情又生發於「真境界」的神話世界, 可見在作者看來, 「木石前盟」象征著不為物欲所蔽的純潔堅貞的愛情, 這是一種純粹的天緣關係。[12]

盡管嬰寧、黛玉出自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部小說, 在小說中二者的出身和生活環境也迥然有別, 但是二者身上都具有常人所不具備的魅的神秘靈性, 這種神秘的魅性和靈性恰恰指引著人們去探尋和思考大自然抑或「天」的神秘性, 從而對自然產生恒久的好奇心、敬畏心, 從而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時候能夠由衷地表達一份尊重, 而不是完全「祛魅」後的一味戰勝自然、破壞自然。換言之, 科技無論多麽發達, 人們探索自然的能力無論多麽強大, 合理的返魅, 保持人類對自然的一份神秘美感都是必要的, 而「文學的任務應該是透過工業社會的紛繁, 始終關注人性和人文精神, 追尋人類真正的詩意生存空間, 滿足人類的生態期待, 為人類提供綠色的審美意象和審美意境」[13]。從這個意義上說, 《聊齋志異》和《紅樓夢》的作者已經通過嬰寧、林黛玉兩個文學形象的成功塑造, 為後來者做了很好的示範。

三、肆意地哭笑———生命本真的自由美

除卻上述生活環境、共同愛好、返魅身份等外在方面的相似之處, 嬰寧爛漫的「笑」與黛玉感傷的「哭」, 表明二者在內在性格上都具有真性情的一面。在一個禮教森嚴, 尤其是對女子層層約束的封建社會, 二者的這一共性顯得尤為可貴。因為笑與哭的背後, 是對生命本真的堅守, 是追求內心性靈的自由美, 因為「一切美的光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 是無所謂美的」[14]

在《聊齋志異》之前的作品中, 似乎還沒有哪一個女性形象敢於像嬰寧那樣肆無忌憚地去笑, 小說中寫她「笑容可掬」「笑語自去」「含笑」「嗤嗤笑」「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大笑」「狂笑」「微笑」「濃笑不顧」「孜孜憨笑」「笑處嫣然」「笑極不能俯仰」……, 短短4000字左右的一篇小說, 她竟然笑了25次。而且, 如果細細品味嬰寧笑的不同場合和方式, 會更驚奇地發現嬰寧笑得不僅大膽和狂放, 更多的則是「憨」笑和「癡」笑, 即作者所謂「全無心肝者」。其實, 嬰寧的這種「憨」和「癡」, 作者已經通過其名字作了很好的暗示, 也即老子所說的「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 (《老子》第28章) , 李贄提倡的保持生命的本真和內心自我的「童心」。嬰寧愛笑, 是因為她葆有一顆不受世俗汙染的本真純潔的童心。從小說具體描寫來看, 嬰寧不是真的憨癡, 反而是「隱於笑」的冰雪智慧。透過嬰寧的笑, 我們更能看到作為狐女特有的狡黠, 這種狡黠在林黛玉身上我們亦時常能夠看到。這種「黠」是古代少女難得的天性, 正是由於狐女的身份, 少了封建禮法的規訓, 嬰寧這種爛漫、狡黠的天性才能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對此, 有學者早就指出:「正是隱藏在《嬰寧》敘事表層之下的人類文化學主題, 這一對人之『本真存在』的文化思考與審美建構, 使嬰寧這一形象超越了愛情故事的外殼而賦予了她一種『關於存在的詩意的深思』。」[15]換言之, 嬰寧的笑, 完全出於自然本心, 是生命的歡歌與自由的樂章, 象征著一任天性的自然狀態。

[11]宗璞:《王蒙〈紅樓啟示錄〉代序》, 王蒙:《紅樓啟示錄》,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 1991年版, 第3頁。

[12]於師號:《天緣與人力---從「金鎖」來歷看「木石前盟」與「金玉良緣」》, 《江南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3年第5期。

[13]吳聖剛:《生態表達與文學的價值》,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5年第3期。

[14]宗白華:《美學漫話》,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8年版, 第53頁。

[15]馮文樓:《嬰寧:一個本真而自然的存在》, 《明清小說研究》, 1994年第2期。


(原載《江蘇師範大學學報》2018年05期)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