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作爲現代漢語詞匯的“美學”是一個外來詞,在清末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出現於中國人的語匯中。作爲一門學問,美學也曾在20世紀的中國學術史上獨領風騷,屢掀熱潮。即使是在幾次美學熱已經沉寂有年的今天,人們依舊會在各種學術與非學術場合,每每遭遇“美學”一詞。那麼,人們究竟是怎麼用這個詞的?作爲一個學科的名稱,它有哪些方面的內涵?本文並不想給這個概念再增添一個定義,只是試圖通過對“美學”概念的多層面分梳,來揭明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賦予“美學”術語的諸多含義與用法。
首先,從概念的産生而言,“美學”術語源於哲學內部一門新學科的創立,其本義是感性學,漢譯爲“審美學”更貼切些。①創立這門新學科的是啟蒙運動時期的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Baumgarten, 1714-1762)。對於西方學術史而言,人們以爲各種科學或學問都是從所謂哲學中分化出來的,鮑氏發現當時的哲學研究有一個漏洞:既然人類心理活動有認知、意志、情感之分,已有邏輯學研究認知或理性認識,有倫理學研究意志,那麼就應有一門學科來研究情感,但對這個被認爲是混亂的感性認識的情感領域的研究卻付諸闕如。於是在十多年倡導並在大學講授這門新課程的基礎上,他於1750年出版了書名爲“Aesthetica”的拉丁文著作。此事件被認爲標志着美學作爲正式學科的誕生,鮑氏因此也被譽爲“美學之父”。
鮑姆加登在希臘文aisthésis的基礎上創造了Aesthetica(一般音譯作“埃斯特惕卡”)這個拉丁詞,而aisthésis同時具有感情、感覺、感性和認識等意義。因此,“埃斯特惕卡”的本義可歸結爲“感性學”。這從鮑氏對“埃斯特惕卡”的定義中亦可看出:“美學(Aesthetica)作爲自由藝術的理論、低級認識論,美的思維的藝術和與理性類似的思維的藝術是感性認識的科學。”②在鮑氏,此“感性認識”與被邏輯學研究的高級的理性認識相對,指人的認識或意識結構中低級的部分,包括幻想、想象、一切混亂的感覺和情感等。此後,人們逐漸接受鮑氏創造的新概念,sthetik或esthetik(德文,一般音譯作“埃斯特惕克”)、Aesthetics或Esthetics(英文)也就成了這門新學科的名稱,且與邏輯學、倫理學三足鼎立而成爲哲學的一個新分支學科。可見,顧名思義地認爲“美學”是研究美的一門學問並不合乎其本義。
那麼,上述西文“美學”諸詞中並無“美”的含義,此門新學科爲什麼還要稱“美學”?鮑氏之後的西方學者也普遍據此認爲“埃斯特惕卡(克)”這個名稱並不恰當。有人還建議應據希臘文Kallos(美)將此門新學科稱爲Kalistik③(德文,一般音譯“卡力斯惕克”,英文詞是Calistics,但實際均未被正式使用)。不過,由鮑姆加登對“埃斯特惕卡”研究對象與目的的界定看,該詞被稱或譯爲“美學”也有其緣由,因爲在他看來:“美學(Aesthetica)的目的是感性認識本身的完善。而這完善也就是美。”④但鮑氏對美學的定義與論述也有其曖昧之處:美學此學科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此學科關涉人的感性,屬於哲學學科,但又與自古希臘以來的詩學、文藝理論關係甚密。這樣,“埃斯特惕卡”雖然在哲學內爭得了一席之地,但在後世又往往被等同於研究文學及藝術的詩學、文藝理論甚或文藝批評之類學科實在是事出有因。
一般認爲,對應於西文Aesthetica、sthetik或Aesthetics的中文語匯“美學”於1883年由日本哲學家中江兆民(1847-1901)在翻譯法國學者維論(Véron,1825-1889)的著作L”ésthétique(《美學》)時最先採用⑤,並於20世紀初傳入中國,其最早使用者是王國維等學者。但也有學者考証,德國來華傳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於1875年就使用了“美學”一詞,其後還出現過“審美之理”(1866年)、“艷麗之學”(1889年)“審美學”(1902年)等諸多譯名⑥。或許我們可以説,“美學”一詞,在同樣經歷着與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歷史進程中,並未相互影響地同時在中日學術界産生了⑦。
【注釋】
①同許多研究者一樣,筆者只能無可奈何地接受已經被習慣的“美學”譯名,但有時也用“(審)美學”這種書面形式,既兼指兩個完全同義的譯名,更是爲了提醒、強調“審美學”這個譯名的合理性。詳見正文。
②[德]鮑姆加滕(登):《美學》,簡明、王旭曉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第13頁。
③參見[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3頁。蔡儀曾明確表示他所説的“美學”正是這個術語意義上的,且以爲美學“只有用”Calistics”這個名稱才是名正言順的”[參見其《新美學(改冩本)》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序”第3頁、正文第188-189頁]。
④[德]鮑姆加滕(登):《美學》,簡明等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第18頁。
⑤參見徐水生:《從“佳趣論”到“美學”——“美學”譯詞在日本的形成簡述》,載王傑主編《東方叢刊》第3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46-150頁。
⑥參見[日]今道友信:《東方美學》,蔣寅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第1頁;黃興濤:《“美學”一詞及西方美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近代中國新名詞源流漫考》,載《文史知識》2000年第1期。
⑦參見劉悅笛:《美學的傳入與本土創建的歷史》,載《文藝研究》,2006年第2期,第13-19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