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凱 趙安周:旅遊目的地意象研究(2)

在學術研究領域,早期的城市旅遊研究,相對分散且受多重因素限制,初期的研究工作多由地理學家來加以完成[7]。直至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對城市的旅遊目的地特性研究是否有必要存在還頗存爭議[6],旅遊研究領域的學者忽視城市旅遊的發生,而城市研究學者也不重視旅遊。在城市旅遊促發巨大産業的現實下,90年代中後期,學者們開始關注城市旅遊的目的地特性,並從城市旅遊供需[10-11]、程序、政策與計劃[12-13]等方面對城市旅遊進行了系統研究。近年來,城市旅遊營銷、發展、組織政策、開發衝擊評估、城市遊客行爲、城市旅遊目的地意象等均成爲學界所關注的焦點[3]

3 城市意象

3.1 研究發展脈絡

當提及城市意象(city image/urban image),或將城市環境看作是一個有意義的東西時,大部分學者會首先想到 Lynch 有關城市意象的經典著作及研究。也因此,Lynch1960 年出版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一書,被學者們普遍看作是城市意象研究裡程碑式的成果[14]

通過對洛杉磯、波士頓和新澤西 3 個城市意象的調查與分析,Lynch 不僅在研究結論上歸納出了道路(paths)、邊界(edges)、區域(districts)、節點(nodes)和標誌物(land mark)等5個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分類。

更爲重要的是,作爲一個地理學家和城市規劃研究者,Lynch開創性的將個體認知與城市這一區域空間進行有益聯結,使城市空間通過個體認知而産生一種特殊的環境意義,即特性(identity)、結構( structure)和意義(meaning)。這其中,城市意象的特性是指特定場所的特質,特性若不強烈,在意象的形成過程中就會被忽略;而當特定的場所能與其他物體發生相互聯系,這種相互關聯的特徵就成爲結構;意義則是用來幫助個體深入理解特質,當各要素間的關係增多時,人腦中對事物所形成的意象就會更加清晰與深刻。

Lynch後,Nasar1998年出版的《城市意象評估》(The evaluative image of the city)可謂是該研究領域的另一力作[15]。其研究不僅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與Lynch的研究一脈相承,同時,Nasar還成功解決了城市意象研究中“實體物理特徵與個體情感聯結”的實証研究命題。Nasar認爲,令人喜歡的城市意象,其特徵必須具有值得懷念的喜好傾向。

由此,其研究中特別強調城市意象的意象力(image ability)和喜好力(likability)。在意象力構成中存在3 個基本元素,即特殊性(distinctiveness)、明顯性(visibility)和使用/象徵的重要性(use/symbolic sig nificance)。喜好力包括 5 個基本元素,即自然性(naturalness)、保養/文明性(upkeep/civilities)、開闊性(openness)、歷史重要性(historical significance)和次序(order)。另外,其研究中還揭示了如,複雜性、相互關係、背景、對比、城市結構及經驗等元素對城市意象生成的影響。

比較而言,NasarLynch的研究還存在一個明顯的區別,那就是研究涉及調查樣本的差異,Lynch研究中所涉及的調查樣本主要是案例地城市居民,而Nasar研究的調查樣本不僅涉及城市居民,還將到訪的觀光客納入其研究範疇,並成功對比了兩組不同人群對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Knoxville)和查特諾加(Chattanooga)的城市意象認知差異[15]

另外,還應提及的是,Donald 通過對奎戴德圭亞那(Cuidad Guayana)和委內祖拉(Venezuela)兩市的城市意象實証調查獲知,城市居民的城市意象问題(Social problem);文化(Culture);創新及商業文化(Innovation and business culture);經濟及商業 (Economy and commerce);公共設施的範圍(Range of services);大學教育(Education-University);城市的國際化水平 (International projection);民衆的自我意識(Citizen self-perception)。上述因素總體上構成格蘭納達市 (Granada)的城市意象,並與城市居民的居住滿意度 (living satisfaction)呈強正相關關係[20] 。 國內城市意象的研究大量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末。

顧朝林和宋國臣針對北京城市意象的研究,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基本繼承了Lynch以刻畫城市實體空間爲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1] 。李雪 銘和李建宏對大連市城市意象的分析,將Nasar對城市意象評價與 Lynch 對城市意象空間分析的研 究視角進行了有效結合,但主體上,還是以城市意象實體元素分析爲主[22] 。馮維波和黃光宇在對重慶城市意象元素的分析研究中,增加了評價性研究,但研究主體還是以意象實體構成元素爲主
[23]

[9] Judd D R, Fainstein S S. The Tourist Ci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53-61.

[10] Law C M. Urban Tourism: Attracting Visitors to Large Cities. London: Mansell, 1993.

[11] Law C M. Tourism in Major Cities.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1996.

[12] Gunn C A.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and Cas es. New York: Taylor and Francis, 1993.

[13] Tyler D, Robertson M, Guerrier Y. Managing Tourism in Cities: Policy, Process and Practice. Hoboken, New Jer sey: John Wiley & Sons, 1998.

[14] Lynch K. The Image of City. Cambridge: M IT Press,1960.

[15] Nasar J L. The Evaluative Image of the City. T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 1998.

[16] Donald A. Styles and methods of structuring a city. Envi ronment and Behavior, 1970, 2(1): 100-107.

[17] Stern E, Krakover S. The formation of a composite urban image.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3, 25(2): 130-146.

[18] 蔣曉梅. 都市意象之研究: 以颱南市爲例[D]. 颱灣颱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 2001.

[19] Laaksonen P, Laaksonen M, Borisov P, Halkoaho J. Mea suring image of a city: A qualitative approach with case example. Place Branding, 2006, 2(3): 210-219.

[20] Luque-Martinez T, Del Barrio-Garcia S, Ibanez-Zapata JA, et al. Modeling a city''s image: The case of Granada.Cities, 2007, 24(5): 335-352.

[21] 顧朝林, 宋國臣. 北京城市意象空間及構成要素研究.地理學報, 2001, 56(1): 64-74.

[22] 李雪銘, 李建宏. 大連城市意象空間分析. 地理學報,2006, 61(8): 809-817.

[23] 馮維波, 黃光宇. 基於重慶主城區居民感知的城市意象元素分析評價. 地理研究, 2006, 25(5): 803-813.

(原題:城市意象與旅遊目的地意象研究中的趨同與分野,201110月,地理 科學進展;第30卷 第10期,1312-1320頁; 本文作者:白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 100871;趙安周:陝西師範大學旅遊與環境學院,西安710062

Views: 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