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凱 趙安周:旅遊目的地意象研究(1)

摘 要:“意象”是近年來多學科研究追踪的熱點命題之一。本文在重點文獻回顧基礎上,就城市意象和旅遊目的地意象的研究發展脈絡及方法進行了較爲全面的回顧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二者的産生、發展與國際、國家的整體發展水平與人類的社會性需求存在密切聯繫,而這種社會性需求也決定了其研究的基本發展方向。就城市意象和旅遊目的地意象研究本身來看,二者在研究的核心聚焦內容、研究的基本指向、研究方法與研究發展的外生動力上都基本趨於一緻;在研究涉及群體與研究學科視角上存在明顯的差別。同時,爲了推進城市意象與旅遊目的地意象研究的深化,提出了應關注“意象”的地方感研究與提昇研究技術的具體建議。

1 引言

1956Boulding提出意(mental-image)的概念並將其引入學術研究領域以來[1],該概唸已廣爲心理學、地理學、建築學、規劃學、營銷學、社會學、人類學、旅遊學等衆多學科所接受,並成爲不同學科探討人類行爲與經濟活動的有力工具。由於學科認識和研究出發點不同,各學科對此概唸的解釋和提法也不儘相同。在心理學領域,其被稱之爲心象、心像或表象,用以描述人類感覺經驗在記憶中的重現;在地理學領域,其被稱爲印象或知覺,用來説明人們心中對某一區域或地方的心理圖像;在規劃學領域,被稱爲意象;在營銷學中將其稱爲形象或印象,用來表明消費者從衆多消費産品資源中所接受的某一産品的整體印象[2],等。

作爲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內容,不論何種研究視角,都必須明確意象的根本屬性,即意象是人們主觀價值和知識的凝結,對人的行爲決策有着重大的影響,是個體和外界環境溝通的工具[1]。因此,各類意象研究的基本落點和歸屬,都應該強調“人”,只有關注該層面,意象研究才有真正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誠然,在強調該問題的同時,也必須承認,由於學科差異,使目前的意象研究呈現多維、多變與豐富性的特徵。也由於該特徵,使不同學科對意象研究的追逐與研究産出也不儘相同。筆者認爲,學科涉獵廣度與交叉豐度對意象研究成果多少有明顯影響。這其中,以地理學和旅遊學領域對意象的研究最爲活躍,近年來成果産出也最爲多見。

基於理清研究發展脈絡、明晰研究視角考慮,本文特從地理學和旅遊學視角,分析該兩個學科的意象(城市意象和旅遊目的地意象)研究成果,辨異合同,以期爲該研究領域的不斷深入提供基礎參照。

2 城市與旅遊目的地

現代旅遊業産生後,城市就成爲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並爲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與展現平颱[3]。同時,旅遊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於城市發展,爲城市形象展現、城市管理水平提昇、城市居住環境優化等注入了新的活力[4]

城市作爲旅遊目的地最早興起於北美,後傳至歐洲,最後普及到澳大利亞、新西蘭及新加坡,並成爲20世紀90年代上述國家城市經濟計劃的重要構成元素[5]。城市之所以能成爲旅遊目的地的重要類型,Ashworth 認爲主要有以下 4 點原因:

①城市建築物、人和活動的多樣性和高密集性;
②城市社會和文化的異質性;
③城市多功能性的經濟特徵;
④在區域和城市網絡間的向心力[6]

Pearce則認爲這些特性讓城市的旅遊目的地特徵更顯複雜,使其與休閒爲主的旅遊目的地(如海灘和山脈)有着不同的特性[7]。在城市中,旅遊隻是其中的一項活動,遊客與居民共享或爭用服務、空間和設施等。另外,城市在旅遊中的角色不隻是一種,城市可以是門戶、中轉站、旅遊目的地或旅遊資源。

城市之所以能成爲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所展現的文化多元性。Howie在其研究中就明確提出,城市的旅遊包含了觀光遊覽、參觀一些具有文化吸引力的地點(如美術館、音樂會、博物館、歷史遺跡中心、古跡等)、購物、在外用餐、商務會議等等[8]

JuddFainstein 則認爲城市的旅遊目的地特徵主要來自於旅遊城市化(特別創造的休閒度假地,經過規劃或未規劃的)、觀光歷史(古跡類城市因爲該地方的歷史、建築及文化特色吸引遊客到訪)、經過改變建造的城市(一個地方因建構公共設施而吸引遊客)
[9]。

參考文獻

[1] Boulding K E. The Image. Ann Arbor: University ofMichigan Press, 1956: 10-11.

[2] 林宗賢.日月潭景區旅遊意象即視覺景觀元素之研究[D]. 颱灣颱中: 私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 1996.

[3] Ashworth G, Page S J. Urban tourism research: Recent progress and current paradoxes. Tourism Management,2011, 32(1): 1-15.

[4] 陸林, 葛敬炳. 旅遊城市化研究進展及啟示. 地理研究,2006, 26(4): 741-750.

[5] Rogerson C M. Urban Tourism in the Developing World:the Case of Johannesburg.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2002, 19(1): 169-190.

[6] Ashworth G J. Urban tourism: An imbalance in attention//Cooper C P. Progress in Tourism, Recreation and Hospi tality Management. London: Belhaven Press, 1989:33-54.

[7] Pearce 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urban tourism re 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4):926-946.

[8] Howie F. Managing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Stamford,Connecticut, U.S: Cengage Learning Business Press,2003: 204-221.

 

(原題:城市意象與旅遊目的地意象研究中的趨同與分野,201110月,地理 科學進展;第30卷 第10期,1312-1320頁; 本文作者:白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 100871;趙安周:陝西師範大學旅遊與環境學院,西安710062

Views: 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