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陳二虎〈神州仍在,段義孚卻走了〉 (上)

據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官網消息,著名華裔地理學家段義孚(Yi-Fu Tuan,見下圖)2022年於美國中部時間810日上午逝世,享年92歲。在國內學界,除了地理圈之外,知道他的人不多。但他實在應該被更多地知道,了解和傳頌。他被認為是人文主義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之父,蜚聲世界地理學界。

在美國學界華裔學者很多,但除了自然科學,絕大多數傑出者都以研究跟中國相關的領域而著稱,比如張光直、余英時、巫鴻等。但段義孚則突破了這一局囿,對地理學這一古老學科,做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貢獻。

他開創的Humanistic Geography,與傳統的Human Geography相比,將人際關係、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人與地方之間的文化關聯等諸多人的因素納入地理學的研究和考量中,使地理學具有了巨大的情感力量和詩性之美。

他坦言,之所以以前的地理學家不這樣做,那是因為「這樣很難」,但對於真正敏銳的心靈,卻能以此真正釋放地理學的魅力。


我有幸在2017年出版了段義孚先生的一本書,是段先生寫給西方讀者的一本中國地理的概況。但他沒有按部就班地采用古板的寫法,而是按照區域介紹的同時,也采取了歷史的維度,形成了一種時間和空間相結合的一種地理概論的寫法。

雖然段義孚並不成長於中國的大地之上,但他仍然選取了「景觀」,這個非常有效的核心範疇,出色地完成了這本書,盡管由於創作於60年代,對於當時中國一些地理狀況的描述已經不符合今天的現狀,但他的精神和理解中國地理的思路,仍就宛然如新。甚至可以說,直到今天,國內仍舊沒有人能以這樣的方式來寫一本中國地理概況或概論。

景觀: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既是歷史疊加的,也是當下即刻的,它凝聚著當下活著的人的情感,也是千年來前人留下的文化餘光,最能夠體現一個地方,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的特征。我們,作為旅行者,從一個地方來到另一個地方,一個國家來到另一個國家,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景觀的差異和變化。

段先生的這本書英文名,簡單直接:

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China,如果直譯的話就叫《中國歷史地理》。

但根據上面對段先生學術追求的理解,顯然這樣翻譯並不能凸顯他這本書的價值。
這期間也在和北師大著名的地理學者周尚意教授的交流中,獲得諸多啟示。她去美國拜訪過段義孚先生,也在國內多方協助出版段先生的著作,傳播他的學術理念。

最後我們決定將書名定為《神州》,這是一個將自然與人文主義高度融合的現成的詞匯,尤其能體現中國人對於這塊土地的豐富情感,甚至信仰。

在出版過程中,發現如果能增加一章介紹70年代以來中國地理方面的變化,會大大彌補這本書的缺憾。我心懷惴惴,寫信給段先生,生怕他會不快,像他這樣早已蜚聲世界的大家,籍籍無名的一個編輯,敢有這樣狗尾續貂的想法。

沒想到,他很快就回信說,他特別高興,而且非常感謝我這個想法。

於是在周老師的建議下,我就邀請唐曉峰教授來續寫一章。唐老師也是緊扣「景觀」主題,很快完成了這一章。

由於之前受到他謙遜和藹的鼓勵,我又「得寸進尺」,請求他給這個中譯本,寫一個序,我自己非常願意把它翻譯過來。

這對於一個86歲的老人來說,也不是一個輕易能完成的工作。但他竟然答應了,而且等得並不久。

在這篇短序中,段先生卻寫到了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東西:

其一,他10歲就隨父母去了異邦,已經忘記了母語,「除了外表已經不是一個中國人了」,但一提到寫這本書的原因,首先還是提到,是為了「祖國」獻上敬意。

其二,他在寫這本書時,對中國獨特的文化和歷史狀況,有深切的認識,指出,中國這樣一個文化深厚的國家,她的地理,一定是人與天深度的相互塑造,不能揭示這一點,就一定寫不好。他意識到自己對於中國的現實和歷史了解都是不夠的,所以謙虛地稱自己的這本書是拋磚引玉,寄望於後來者可以沿著這個思路,青出於藍。


其三,他提到,2005年他回到闊別64年的「祖國」,停留了2個星期。雖然時間短暫,但他受到了很大震撼,在序裏,他說得節制但意味深長。他對當代中國的建築和城市景觀、中國的巨大工程的評價是,充滿力與美,體現著中國的活力。但這也激發了他的一絲困惑,中國傳承千年的那種特質是什麽?

我是學哲學的,對於這種本質論,或形而上性質的疑問,會抱有某種警惕,當下的中國和一百年前的中國,和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中國,難道真有什麽不變的特質,貫穿其中嗎?歷史上不同時期的中國,是不是就像維特根斯坦說的,只是「家族相似」,而並無本體論意義上的「特質」呢?

但段先生以他超級敏銳的感受力,找出了他自己的答案。他注意到了中國任何一個城市裏司空見慣的公園空間,那裏面是老人的熟絡社會,他們不僅在一起娛樂,健身,廣場舞,而且他們還深深地處於家庭關係之中,他們還有「責任」照顧孫子孫女,這既是他們的責任,也是他們的樂趣所在。這和西方的公園是如此的不同,和西方的老人的生活境地也是如此迥異,作為老人的段先生對此有極強烈的感受。

從公園這個如此小的縫隙,他展開了他深邃的人文地理思維的視域。從二里頭宮殿遺址裏那由回廊和宮殿圍成的巨大庭院,到後來的四合院建築布局,對於公共空間的重視,或許真的是中國文化從開始時就奠定的一種基因。

為了能讓這本書更有可讀性,我搜集了幾百張圖片,最後精選了一百多張作為插圖,讓這本60多歲的書,變得非常年輕。

這本書出版後,果然受到了讀者的歡迎,兩年間重印了4次,遠遠超出了我剛起意做這本書時的預期,也遠超出段先生的預期,的確,這本書對他來說,他都要花幾分鐘去記起。

下面就是段先生給《神州》撰寫的序。從這篇不長的文字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到老依然保持著對「異域」的好奇,還有就是他那一貫的樂觀和幽默。

(本文原載微信)(待續)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