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庭·在新時代編輯地方:當代臺灣地方誌的出版風景(2)

當代台灣地方誌的特徵

多元而彈性的團隊

在這波地方誌浪潮中,出版團隊的背景相當多元。可能是學生團隊、街區組織,也可能是獨立出版工作室或在地的社區協會。除了來源多元,團隊本身也常「斜槓」經營,除了出版刊物,也兼作設計、行銷、地方創生、社區營造等不同工作。因而,有時地方誌對於團隊而言具有專案性質,這和其他類型雜誌環繞紙本(或數位)組織業務大不相同,商業色彩顯得不那麼濃厚。

當然,多角化經營也有大環境的現實考量:單靠雜誌出版已難以撐起團隊運作。根據《台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2018年,出版相關收入(含廣告)佔台灣雜誌產業52%,遠低於2013年的86.3%,換言之,「出版本業」佔雜誌出版者的業務量,僅剩一半。從辦理活動、舉辦論壇,再到設計文創商品,不論雜誌屬性,多角化經營已成為相關出版團隊的常態。(文化部 2020:316)

當代台灣的地方誌與其說是一種「雜誌業種」,更像諸多地方行動分支之一。因而,以紙本雜誌常態發行與否,來判斷一個地方團隊的成敗,未必恰當。以發行《掀海風》雜誌的掀冊工作室為例:雖然《掀海風》地方誌為不定期出刊,近年來掀海風工作室在苗栗苑裡一帶的耕耘,不論是經營書店空間、田野調查、舉辦活動,都有目共睹。
不定期出刊的地方誌所在多有,不盡然代表書寫的中斷。團隊的書寫,可能改為線上文章、社群媒體貼文、媒體投稿等不同形式。從某個角度來看,恰好說明了當代團隊的高度彈性,以及地方行動的多變特質。


地域和行動尺度的跨界

當代的地方誌,相較於社區報的前輩們,有著更具彈性的地域尺度。小至街區刊物:例如《正興聞》,再到特定行政區,例如新莊的《新莊騷》、高雄的《大雄誌》,或者以跨縣市的廣義生活圈為主體,例如筆者參與的《貢丸湯》雜誌,便是以大新竹地區為範疇。

可大可小的地域尺度,一方面反映雜誌範疇不再受到行政區劃的侷限,另一方面,也讓編輯團隊得以在不同層次上帶領讀者認識地方,建構地方認同。然而,新尺度也帶來嶄新的編輯課題:如何發掘「地方」議題?設定讀者客群邊界?

此外,許多地方誌團隊也一再展現「不僅止於刊物」的行動企圖。例如星濱山共創工作室發行的《海想知道》,便將刊物本身與藝術共創行動相結合,而鳴個喇叭文化工作室發行的《緬甸街》,則是工作室長期投入在地導覽與踏查的成果展現。

《緬甸街》聚焦中和華新街的緬甸移民生活故事,帶領讀者品嚐南洋味。(圖片來源:《緬甸街》雜誌網站)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