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后望書》長江黃河上遊的“惡搞”(上)

西線——青藏高原,長江黃河上遊的“惡搞”。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箭在弦上。

需要把目光投向長江、黃河的源頭,投向青藏高原。這是一片什麽樣的神奇高原?

1985年7月,中日聯合黃河水源探查隊宣布:黃河長江水源源頭只相隔200米。長江與黃河發源後又大致並行著,向東奔跑了數百公里,然後分手。

這不是偶然。

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北麓的格拉丹東雪山,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雪山——這大抵是以源頭各支流的長度來考量的。一條世界聞名的大河發源於哪一條川谷小溪並不重要。至於考察黃河、長江發源那一條冰川,那更多的是地理和探險上的意義。長江黃河源區位於巴顏喀拉山的兩側,上遊許多支流十分接近,其實都在同一區域,這是世界上十分罕見的。

其實。人們對那片土地、那片高原大陸所知甚少。

那片土地為何有如此豐沛的水量,同時哺育了世界上兩條著名的河流長江、黃河,令兩條大江河比鄰而出?

毫無疑問,在青藏高原,在江河源地區,一定有非常獨特的生態系統,上空一定有獨特的大氣降水機制——探討與研究這一獨特的生態系統與機制,對保護我們的母親河至關重要。

青藏高原的隆起,改變了全球的大氣環流。

高原上橫亙著4條東西走向的雄偉山脈——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和昆侖山。4條山脈的平均高度,從南向北遞降了1000~1500米。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年蒸發量超過1000毫米,可依然能同時供應長江、黃河、瀾滄江等世界重要江河發源,已經“匪夷所思”。

在昆侖山的北面,則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柴達木盆地——都是極其乾旱少雨地區。

 

青藏高原上空的水汽,主要來自孟加拉灣和印度洋。根據地形擡水理論,越往南,山高近海,攔截的水汽越多,降水量也就越大。這就是為什麽全球降水的極值——年降水量2.6萬毫米——出現在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原因。 

長江黃河發源於半乾旱的青藏高原主體的北緣。

大氣降水有年際月際的變化,季風地區尤其明顯。考察世界各大河的發源,能夠發現其河源地區都有穩定充沛的水源,或者沼澤湖泊、或者雪山冰川,能夠常年進行天然的調節。如果江河在上遊就經常斷流、奄奄一息,必定沒有奔流萬里的創造力。

高原地的“水源”同樣來自南方。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拉山,高聳的峰巒不可能攔截所有的高空水汽和流雲。山脈呈鋸齒狀,有一個個山口。這些山口就是輸送印度洋水汽的條條通道。

到過青藏高原的人都知道,許多山口都是終年雲霧繚繞,雨雪紛飛,像通往藏北的,念青唐古拉山山口,正是輸送水汽的重要通道。因為降水量大,海拔5082米的巴顏喀拉山口,即青康公路(214國道)通過的地方,素以積雪最深、封山時間最長而著稱。

青藏高原大氣相對濕度較大,但絕對水汽含量卻很小,沒有特定的自然生態系統,就形不成有效的降水。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青藏高原,已經凸伸到了對流層大氣的三分之一處。與地中海相等的25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足以孕育出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


寫這一章節的時候,我再次溫習了生態系統的定義: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生物及其存在環境以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彼此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換,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自然整體。生態系統由大氣圈、地圈、水圈和生物圈組成。 

組成長江、黃河源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耦合了大氣圈、地圈、水圈的要素,並形成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的關鍵,是高原濕地。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江”源地區,高原濕地的總面積達31.8萬平方公里,這里有“中華水塔”之稱。 

高原的雨季。集中在每年的六七月間。 

總有幾次印度季風,帶來大量水汽翻湧而至,高原上的暴雨來臨了。三江源沼澤濕地長滿綠草,平闊坦蕩、儲水量大,能留住一年之中少有的幾場大雨帶來的降水。此後,這些沼澤上的積水,蒸騰,又化為降水,形成循環,超過了年降水量的六成。據專家測算,在總面積達30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濕地,每天受熱、蒸發對流,會生成100-120個中小型對流單體,這有如“熱帶海洋”,為濕地上零散的對流熱泡,提供了鋒面擡升這種強烈而有組織的上升運動,促其合並加強,形成十分強烈的對流,結果便是有異常多的降水集中在落在巴顏喀拉山的兩側,足夠同時供江河發源(《青海氣象研究》)。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