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茂《論旅遊美的美感經驗》(4)

3、旅遊居遊暢爽詩性的審美結構——通感結構

居遊美主要表現為主客同構。

「境」,本意為界、域,用於形像指一個範圍內獨自的形像世界。境是由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感受外界的色、聲、味、觸、法(六識)而產生的。旅遊過程中的「居遊」,就是一般所說的「度假」,它的規定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界定:一是從主觀動機來說,遊人並非追求奇異景觀,即換環境,這個環境可以是多次到的,但必須是優美的環境;二是這里必須具備「居」的條件,即具備生活及娛樂設施,同時,夜生活也是條件之一。正因為如此,度假地往往是在視域遼闊,自然環境良好的海濱、溫泉、森林、草場等地。居遊之美的意境,就是整體環境在遊客的心中呈現的直覺形像。我們把審美主客體的這種meeting形式界定為通感結構。

四、旅遊憩遊美感經驗的狂歡詩性

憩遊是指所有以狂歡節式的慶賀活動為主體的專項旅遊的總和。

「憩遊」,「憩」即舌頭、身體、心靈的組合,即靈與肉都進入了狂歡之境,也即是王國維在評論詩詞境界時所說的「無我之境」。

狂歡是一種迷狂狀態。狂歡詩性:由於某種具體的活動,往往是宗教、藝術、體育、習俗等活動把人們帶入了一種陶醉的狀態,進入了一種高峰體驗,暫時地失去了自己,進入了一種迷狂的的狀態。

我們把迷狂狀態的旅遊憩遊美感經驗稱為狂歡詩性。

1、旅遊憩遊狂歡詩性的表現形式——高峰體驗。

「狂歡化」這一文化美學及詩學命題是蘇聯文論家米·巴赫金(1895——1975)提出來的。所謂狂歡化,是指一切狂歡節式的慶賀、儀式、形式在文學體裁中的轉化與滲透。 狂歡式是儀式性的混合的遊藝形式。這個形式有共同的狂歡節的基礎,卻隨著時代、民族和慶典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變形和色彩。狂歡節中形成了整整一套表示像征意義的具體感性形式的語言,從大型復雜的群眾性戲劇到個別的狂歡節表演,表現了統一的狂歡節世界觀,這一世界觀滲透了狂歡節的所有形式。

「狂歡」在這里有「顛覆」、「融合」的意思,狂歡主要針對群體的精神狀態,個體地位的升華,每一個個體都成了一個獨立而鮮明的主體,個人的行為不受群體支配,甚至不受本人思想的控制,獨立地展示自我個性。在這種人人獨立地展示個性的情況下,達到一種群體狂歡的局面。

狂歡節遂成為完全獨立於教會與國家的真正全民廣場節日的像征和體現。在狂歡儀式中,等級、權威概念消失,以及與它有關的各種形態的畏懼、恭敬、仰慕、禮貌等亦即由於人們不平等的社會地位等所造成的一切現像。

個人的自由,個人的行為及思想的放縱導致了群體狂歡的局面,表現為語言的混亂、非邏輯性、世俗化、粗鄙化,行為上癲狂忘我,思想上自由放縱。狂歡體現了人類最原始的生存觀,狂歡式是幾千年來全體民眾的一種偉大的世界感受。這宗世界感受使人解除了空寂,使世界接近了人,也使人接近了人(一切全卷入了自由而親昵的交往),從而深刻領悟到人生的本質所在……

狂歡註重的是群體的一種行為與思想狀況,這種群體的思想狀況來源於個人思想的一種解放,在達到群體思想解放之後,個人又在這種群體的解放之中領略到人的本質意義以及在群體狂歡下的個人的狂歡體驗,狂歡的落腳點是群體的精神釋放狀態。

這是一種審美狂歡詩性,是一種審美高峰體驗。

2、旅遊憩遊狂歡詩性的發生機制——「場所精神」

著名挪威城市建築學家諾伯舒茲曾在1979年,提出了「場所精神」的概念。諾伯舒茲認為早在古羅馬時代便有「場所精神」的說法。古羅馬人認為,所有獨立的本體,包括人與場所,都有其「守護神靈」陪伴其一生,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