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內容提要:通過解析後現代崇高美學對“不可再現物”的執念,朗西埃(又譯:洪希耶)對美學之倫理轉向進行了批判性反思,並以“歧見”打開了倫理無區分的隔絕空間。這一思考路徑弱化了美學的救贖訴求,重申了美學的解放承諾,並將倫理的批判視角反轉成了行動的實踐美學。
“倫理轉向”(ethical turn)是朗西埃在《政治與美學的倫理轉向》(The Ethical Turn of Aesthetics and Politics)一文中提出來的。在他看來,在當代政治與美學領域,“倫理”一詞所表達的含義與通常意義上的道德關切並不相關,其內涵是“事實與規範、所是與應是之間區分的瓦解,也是規範溶解於事實的過程”(Aesthetics and its Discontents 109-10)。簡言之,倫理轉向顯示了一種事實與法的無區分(indistinct)狀態,也表現出對規範性的理論話語的拒斥。就政治層面而言,倫理轉向主要表現為後9.11時代的反恐怖主義戰爭,美學層面的倫理轉向則體現在對“不可再現物”(unrepresentable)的思辨以及由此形成的批判意識上,本文的討論主要針對後者。
一、倫理共同體與無區分
“無區分”是朗西埃對美學與政治倫理轉向之核心特質的概括,那麽無區分狀態究竟意味著什麽呢?這要從倫理(ethos)的原始含義入手。簡言之,Ethos意味著在家狀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存在方式,意味著人們未曾與其生存根基割斷關聯,也意味著與生命本源相契合的本真性存在。因而,倫理法則基於特定的空間地域,這一空間是以家的意象為基礎的倫理共同體。由此倫理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規定:一是共同體的內部決定性,即共同體內部的感性分配及分享,共同體外部的他者是不能共享這一內部經驗的;二是共同體與外部他者的關係,這一外部維度具有不可測與不可度量的特性。倫理法則在感覺和智力類型之間進行了區分,倫理區分了內部和外部,也形成了共識(consensus)和異議(disagreement)的對立(The Aesthetic Dimension 3)。但是,在共同體內部(共識)和外部(異議)的各自“內部”場域中,區分卻停頓了,朗西埃所言的“倫理無區分”就針對於此,這也預示了兩種形式的倫理共同體,即共識共同體和異議共同體。
與上述兩種倫理共同體相關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傾向。其一是大眾文化的商業邏輯;其二,在一些思想家的思考中,美學成了一種後現代式的憂郁,成了對不可再現者災難的倫理見證(Aesthetics and its Discontents 114)。前者是狂歡,後者是絕望,卻共享了一個邏輯,都通過壓抑區分形成了共識或異議,進入了美學機制所分配的倫理共同體中。前者是資本控制下的感性分配,意味著大眾商業文化對社會閑暇結構的操縱,是共同體內部感性治理的一種方式;後者則認同了外部的不可度量者,認同了他者言談的絕對力量,是一種堅定卻無力的注視。不過,這兩種傾向並未處於同一平面上,前者的共識美學表現在不斷蔓延的坎普 (camp) 精神上,“坎普既拒絕傳統嚴肅性的那種和諧,又拒絕全然與情感極端狀態認同的那種危險做法”(桑塔格334)。這種雙重拒絕使坎普成了虛無精神的化身,也取消了差異與文化趣味等級區分;後者則致力於保存一種不能化約的差異,並致力於將藝術的感性形式從日常生活中區分出來。朗西埃用“或者……或者……”(either/or) 邏輯來定位共識共同體和異議共同體之間的關係,美學的倫理轉向似乎就處在這樣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中。
朗西埃曾援引亞里士多德在《政治篇》中的說法來闡明“異議共同體”的特質,不歸屬於城邦的人,屬於高於或低於人類的存在,只能是聖人或野獸(The Aesthetic Dimension 4)。“聖人或野獸”①這樣的局外人形象呼應了後現代美學的“非人”(inhuman)②緯度,相對於人類主體而言,這一緯度是不可測量不可替換的。在近來的美學思考中,這些形象以不同形式復蘇了,如他者律法、物、崇高等。這些術語縈繞在諸如阿多諾、利奧塔等思想家的思考中,成了某種絕對的“不可再現物”。
不可再現物是倫理轉向的核心範疇,也是在權利和事實之間造就無區分狀態的範疇,其在美學層面上占據的位置與恐怖在政治層面一樣,都是將事物拋擲進無區分狀態的一個詞語,並且合並了兩個觀念,即不可能性和禁止(Aesthetics and its Discontents 114)。不可再現物顛覆了西方表象美學傳統,認為任何再現都不能完滿地傳達事物深處的本質。但其本身又是一個基本設定,預先設定了某種不可抵達不可實現的完美之境,繼而以這一設定對現存進行否定性省思,這使得思與言說都成了對這一絕對律令的虧負,其美學基調則成了對絕對之物的悲愴注視。朗西埃在這種理論敘事中覺察到一種美學精神的隔絕,這一隔絕深陷於憂郁之思並導致了行動癱瘓。(饒靜《不可再現物的再現——洪希耶論美學之倫理轉向》2016/02/26中國社會科學網 / 作者簡介:饒靜,講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主要從事文藝理論與西方美學研究。)
[1]Adorno. Theodor W. Minima Moralia. Trans. E. F. N. Jephcott, London: Verso press,1974.
[2]克羅齊:《美學原理美學綱要》,朱光潛譯。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年。[Croce, Bendetto. Aesthetics Theory, Aesthetics Outline. Trans. Zhu Guangqian. Beijing: Foreign Literature Press,1983.]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