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打到一九四八年,國軍在兩個主力決戰的戰場上都告失敗,東北只剩下長春、沈陽、錦州,山東只剩下濟南、青島、煙臺、臨沂。眼見反攻無望,堅守也難持久,河北戰場唇齒相依,這時候也只剩下北平、天津、新保安、塘沽。


形勢日非,倘若由作家構想情節,我們人人垂頭喪氣,惶惶不安。然而我們那個承辦後勤軍運補給的辦公室裏,卻經常出現亢奮的情緒,哄堂的笑聲。秦皇島到沈陽的火車已全線不通,押運員閑來無事,暢談他們所見所聞。他們講述國軍投降或敗退的情狀痛快淋漓,共軍征集民工兩萬六千人,以兩晝夜工夫,將錦州到山海關之間的鐵軌全部翻轉,他們嬉笑述說,如欣賞一幕鬧劇。他們的情緒感染整個辦公室的人,大家愛聽,如同接受一個免費的娛樂節目。



回想起來,那些押運員很像替我們“采風”,靠他們居間傳播,我們得以略聞當時的街談巷議,市井流言。那時是民國三十七年,民間耳語,中華民國的國運到民國四十年走到盡頭,因為孫中山先生的遺囑說過:“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中國“讖語”之說深入人心,這句“戲言”很有震撼力。一九五○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好像是應了那句“讖語”。以後國民黨在臺灣的日子,有人描述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一九七一年,臺灣朝野慶祝“中華民國”開國六十年,我覺得恍如一夢。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是二○○四年了,這些年,海外多少華人盼“中華民國”消失,盼到頭髮掉光,她也沒消失;又有多少華人盼中華人民共和國崩潰,盼到糖尿病末期,她也沒崩潰。


且說秦皇島當年,眼看國軍就要完全退出東北,中央的戰略要確保華北,大家說:東北既然不保,緊接著華北也要丟掉,因為流行的口頭禪是“沒有關西(關係)”。那時候人對語言文字怎會那麽敏感,“共產黨一定成功”,你看凡是跟“共”字合成的詞都吉利,共和、共同、共享、共生、共存、共榮、共有、共渡、共得。蔣委員長當初教中國人“走路要靠左邊走”,註定了中國人都要歸共產黨管。訓政結束,憲政開始,當局沿用孫中山《建國方略》裏的說法,宣告國民政府“解散”,全國報紙以頭版頭題特大鉛字刊登,大家說:“完了,完了,解散了!”這些校官尉官的聲調表情簡直幸災樂禍,完全沒想到那將是他們的末日。


我一直很難了解那些人的感情,事前事後,他們都絕非中共的工作人員,國民黨政權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何以完全沒有留戀顧惜?一九四八年八月,金圓券出籠,鈔面印上蔣介石總統的肖像(以前都是孫中山先生的遺像)。他們拿著新鈔指指點點:誰的像印在錢幣上誰垮臺,袁世凱,孫中山,現在是蔣介石!他們又說,蔣穿著軍服,面相瘦硬倔強,沒有王者氣象。為了預防鈔票折疊時磨損人物肖像,新鈔設計把蔣氏的相片從中間稍稍右移,這也成了惡兆,國民黨要“偏安”!我知道,他們這些話都從親朋鄰舍那裏聽來,但是他們非僅不能過濾選擇,而且好像炫耀自己的創造發明。

我還記得,我們那個單位有位上尉,他讀完了遼西戰敗的新聞,到處找《三國演義》,他要悠然低吟卷首那首西江月:“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好像他真以為自己是明代的楊慎或羅貫中,可以“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一九四九年我到臺北,好不容易進《掃蕩報》工作,不久,報社的財務發生問題,永久停刊。那時新職難覓,對員工本是很大的壓力,可是人人如釋重負。後來我讀到意大利文豪卡爾維諾的話:“既想自衛又想逃跑,既希望消滅敵人又希望被敵人消滅。”好像被他說中了!



那時中共高喊“形勢比人強”,形勢在變,人的想法在變,談話也就換了內容。某同事信佛教,拜菩薩,我問拜哪位菩薩,他說我拜“大勢至”菩薩,聽來悚然一驚。新到差的參謀主任算是本單位的二把手,他為了聯絡同人感情,發起赴北戴河一遊。北戴河距離秦皇島十三公里,以避暑勝地聞名全國,我也跟著去了,那是我僅有的一次出遊。我沒有心情寫遊記,只記得看見一棟一棟精雅的別墅(現在知道有三百棟之多),全是當朝顯要的產業,全國硝煙彌漫,山水失色,主人留下一個人看守空屋,飄然遠去,預料他永遠不再回來。我在廟裏抽了一根簽,簽語是:“昨日云,今朝雷,明晚霞;釋氏空,塞翁失,楚人得。”十分奇特。

抗戰時期,愛好京戲的人信口哼幾句“我主爺起義在芒碭”(蕭何追韓信),內戰末期,愛好京戲的人信口哼幾句“未開言不由人珠淚滾滾”(讓徐州)。那時最流行的流行歌曲是:“你你你,你這個壞東西,當年的一切給了你,你卻白白把我棄……從今以後,再也不要你這個壞東西!”它本是一部電影的插曲,劇中妻子唱給負心的丈夫,電影演完以後,歌曲脫離劇情,自己生長,社會供給營養。新聞報道說,宋子文坐船遊西湖,被某大學遊湖的學生發現,學生的十幾條船包圍了他的船,大家齊唱“你你你,你這個壞東西”,發泄對財經政策的不滿,宋氏十分狼狽。(所以國民黨退守臺灣後,電影檢查的辦法裏增加規定,某一部電影可以上映,但是其中的歌曲不准廣播,不准制成唱片出售)。還有人把幾首抗戰歌曲混編,唱成:“委員長前進,我們跟他前進!委員長勝利,我們跟他勝利!委員長失敗,我們跟他失敗!我們再也無處流浪,也無處逃亡!”


說到逃亡,那時流行一個說法,中國人有五等去處:第一巴西(想不到吧?),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國庫的黃金運到巴西貯存,那裏最安全。第二澳洲,原子塵的降落量最低。第三瑞士,永久中立國沒有戰爭。第四昆明,第五廣州,兩地氣候溫暖,餓死凍不死,緊鄰中南半島和香港,如有必要,可以繼續往外逃。美國和臺灣榜上無名(更想不到吧?),美國有種族歧視,那時排華的風氣還很表面化。臺灣面積小,逃去的人已經太多了,道路傳聞“連廁所裏都住人”,有錢人都往外國逃,後來聽說有人寫了一篇很叫座的文章,題目是《資產階級無祖國》。

那時,茶餘酒後有些小故事也該傳下去。據說兩個小國的國王見面交談,一個問: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了,你站在哪一邊?”一個答:“我加入蘇聯集團,幫他們打美國。”那是為什麽?美國有原子彈,勝算比較大啊?對方回答:“我也知道美國會打敗蘇聯,我戰敗之後,美國一定給我大量金錢和物資,也會派很多專家來幫我修橋、蓋樓、造鐵路,我就有好日子過了。”結論是,寧可做美國的敵人,不可做美國的朋友。國民黨正是美國的朋友!


國軍軍服改制似在一九四六年,我查了好幾種版本的大事記,都沒有記載,服制改革是大事,比一城一地得失重要,編大事記的人沒眼光。“失敗主義”氣氛彌漫,這件舊事也加入話題,新式軍服廢除了“武裝帶”,武裝帶模仿日本陸軍,日本既已戰敗,成為可恥的或可同情的對象,中國應該走出它的陰影,可是民間說國軍解除武裝,難怪潰敗投降。日本軍官在武裝帶上掛指揮刀,中國軍官在武裝帶上掛短劍,劍柄刻字“成功成仁”,服制改革後短劍不再隨身佩帶,國軍從此既不能成功又不能成仁。舊式軍服衣領上有“風紀扣”,軍人出門必須把它扣好,否則就是違紀。這個風紀扣實在麻煩,它用銅絲制成,一公一母(以鉤形鉤住圈形)。被服廠工作粗糙,或者沒有對準,或者沒有釘牢,軍服不是量身定做,領口太鬆或太緊,反而制造許多風紀問題,新式軍服索性廢除,大快軍心,可是民間說從此國軍風紀蕩然。

Views: 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