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國·敘事學方法:一段歷程,一種拓展 (3)

民間故事的結構研究一開始就著眼於故事的特征專題研討,對它的定式結構、體裁或主題加以結構描述,使得這些研究較神話,傳說的同類研究具有更強的系統性和敘事傾向,算得上是我國民間文藝學界真正意義上的運用敘事學方法的初步嘗試,因此,在方法運用上和理論深度上,也就顯得不夠成熟,多有摹仿的的痕跡,加之試圖從民間故事體裁的整體上作敘事性考察,這就更增大了研究的難度。但他們所開辟的研究民間故事的敘事性方向,卻是民間文學研究在此之後的的一重要特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很多學者致力於深化民間文學的敘事理論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張開焱的《神話敘事學》(1994)[14]是我國第一部運用敘事學方法(同時綜合了人類學、文化學、語言學和比較神話學的方法)對遠古神話的敘事結構進行系統描述和分析的專著,標誌著我國民間故事敘事性研究已經達到了較高的理論水平。《神話敘事學》從角色的創生、神格的構成、動力系統、行動者範疇與模式、功能基本範疇、功能組合的邏輯可能與文化選擇等六個層面建構了神話的敘事模式,第一次在宏觀體裁的意義上證實了民間文學的敘事性研究的可行性和特殊價值,因而具有開拓性的貢獻。不過,這部著作嚴格而論還屬敘事學的專題論述。某些理論闡釋也尚待爭鳴。相對而言,香港大學博士李揚的博士論文《中國民間故事形態研究》(1996),剛屬典型的民間故事的敘事性的專論。這部專著是我國目前最系統的就民間故事形態所作的全面研究。論文主要運用前蘇聯民俗學家弗拉迪米爾·普羅普所創立的民間形態分析理論,結合敘事學理論對中國民間故事的形態結構進行了深入探討,在細致研究中國民間故事功能形式的基礎上,以“功能論”、“序列論”、“角色論”、等三個專題系統闡述了中國民間故事的敘事結構,“顯示出中國民間故事的敘事已為成熟的結構形式”。這篇專論所發掘出的中國民間故事結構形態上的共同規律和特點,為研究者得以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觀照民間幫事,並進行跨文化的的比較研究提供了可貴的學術範例。同時,正如李揚在其論文的結語中所言:“本文的‘描述’層次研究,嚴格說來只是邁出了結構分析的第一步。中國民間故事形態結構的深層,是否隱伏著特定的文化傳統,體現著傳播的文化心理和世界觀,從故事敘事中是否可以發現遠古人類敘事的某種元語言等等,這些問題,有待於我們做更加詳盡和深入的研討。”這段頗具學術見地的思索之語必將對此後的民間故事研究起到啟發性的指導作用。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