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國仁 蔡琰:旅行敘事與生命故事:傳播研究取徑之芻議(3)

(三)小結及延伸討論

本節追溯了從旅行到旅行書寫相關文獻,藉此展現此一領域業已累積之研究成果。簡單來說,由於旅行同義字詞眾多,本節從字典定義開始檢討其相關用法,發現從最中性之移動到出遊、共遊皆曾與旅行一詞交換使用,隱含了旅程可能代表之快樂、正面意涵(見圖一)


圖一:旅行與旅行書寫(敘事)之可能相關元素旅行目的:


資料來源:本研究

*以下討論皆以此三者為旅遊目的,其與胡錦媛所述略有出入

但旅行書寫與旅行文學相關文獻則常挑戰此一意涵,認為即便在交通發達之今日出外旅行仍常生意外,因而其也常與貶謫、流放、流浪、流離、遷移、遷徙等負面詞彙連結;此尤多見於相關中文文獻。而西文旅行研究則多起自中古時期之宗教外出(如聖戰、朝聖等),十八世紀西方貴族尤喜出外旅遊,以其能見證歷史並交流學術,甚至成為貴族子弟教育之重要一環。

至於旅者出外旅行之目的,相關文獻多認為應藉由移動(離家)建構自我主體性(見前節藍偵瑜、鍾怡雯之論)並樂於與他人相遇(交 會、交談),透過「自我/他」之差異比較進而內省並成全自我(見 圖一上方所示之 1-3)。前引鍾怡雯(2008,頁 47)所談特別值得重 視:「旅行混雜有『在地視野』與『旅人視角』,兼具融入與抽離,又 有『出門』與『回家』對立描述,也在『現實』與『想像』間跨界」。 但部分論者認為即便在家也仍可神遊仙境,乃因旅程中與他人相遇 不必然皆屬正面,也常涉及旅者與異地之對立,尤以大批旅者出訪同一 地點更常造成觀光勝地改變原有習俗以遷就造訪旅客,進而引發被殖民 化之可能;此點在諸多人類學家有關旅行之論著中最常見到(Bruner, 2005)。

歷史研究者則常回顧舊有文獻試圖找出今日旅行制度之成因,進而 發現舊時旅遊活動之興盛多與現代化程度有諸多關連,如鐵公路之興建 就是重要線索,而工業社會初期提倡之休閒觀念尤其推動了旅遊必須離 家的觀念。 如圖一所示,本節所引文獻討論約可濃縮為以下諸點。簡言之,旅 行與旅行書寫涉及之核心概念應為「移動/離家」及「書寫/記事」二 者,而與此直接相關者則為展示前台/後台(亦即觀者所能目睹且描述 之旅遊活動,如旅遊手冊、風景明信片以及難以觀察者如風土民情)。 至於與某特定時間有關之旅行與旅行記事又受到社會因素影響甚深,包 括經濟活動之頻繁程度(如交通工具發達程度)、政治制度(旅遊制度 是否建立)、社會型態(都市化程度)、傳播科技(大眾媒體發達情 況)等。 而另與旅行/書寫有關之情境因素則係時間與空間二者,前者指從 出發點到旅行過程中的跨時歷程,後者則是從家到異地的跨地旅程,兩 者針對旅行/書寫之內涵有重大影響,乃因多數旅行寫作均在描述從出發點至旅點(異地)間之時空所見所聞,內容以紀實(自我經驗)者為 多,虛構者較少(見下引伸說明)。

Views: 25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