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古爾•戈麥斯 -《一千零一夜》

從 佩德羅·科斯塔(Pedro Costa)的 《馬錢》(Money Horse,2014) 到《一千零一夜》,經濟困境並沒有阻止葡萄牙生產出當代電影景觀中最優秀的作品。兩者的故事都間接的影射歐洲債務危機在葡萄牙所導致的社會與經濟分化。同樣狂野而犀利,風格卻迥然不同。如果說《馬錢》是一幅葡萄牙多種現實與夢境的黑暗肖像,那麽《一千零一夜》則是用巴洛克式的色彩和想象將冷面的現實主義與暗示性的社會報道編織在一起的地下世界。電影分為三卷(“不安”、“淒涼”、“迷醉”),各時長兩小時左右,故事來源於2013-2014年間卡麥斯所建立的“新聞編輯室“在葡萄牙各地所搜集到的大量新聞事件。卡麥斯一貫偏好紀實與虛構的混合與混淆,而 《一千零一夜》則是他對該手法運用至今最卓越的演出。《一千零一夜》大膽的拒絕且成功的擺脫了各種電影敘事模式的僵硬,以馬賽克的風格熔合著超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在巫師、幽靈、土匪、巨鯨和捕鳥人的陪伴下,建構了一部流動在電影政治與美學邊緣的百科全書。

Miguel Gomes,《As Mil e Uma Noites:Volume 1,2,3》, 125/131/125分鐘,2015,葡萄牙。


托德•海因斯,《卡羅爾》,2015
,彩色,有聲,118分鐘.

托德•海因斯-《卡羅爾》

就電影媒介而言,有成本的貴賤之分,沒有優劣的等級區別。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可以癡迷70毫米膠片為《八惡人》所帶入的色彩與深廣,戈達爾也可以用錄像拍出令人動容又瞠目的《再見語言》(Adieu au langage, 2014)。海因斯和攝影師拉奇曼(Ed Lachman)用16毫米膠片拍攝《卡羅爾》的決定既不是個人喜好,也不是為拯救膠片的公共生命而做出的象征性舉動。他們的追求只有一個:顆粒。16毫米膠片的顆粒仿佛有模擬人性的才能,存在於圖像的表面之下,為之帶來脈搏般的悸動。媒介的表現力在《卡羅爾》中得到了極致的挖掘,兩個女主角對敏感和激情的掌控精準到令人顫抖,其中的張力不僅存在於演員的肢體之中,而是呈現在膠片這第二層皮膚之上。《卡羅爾》並沒有暴露太多的肌膚,它的性感存在於電影的紋理與質地裏,成就了一次雕塑性和建築性的浪漫與愛情。

Todd Haynes,《Carol》, 118分鐘,2015,英國/美國。


阿伯德拉馬納•希薩柯-《廷巴克圖》

《廷巴克圖》的靈感取自2012年發生在馬裏北部的一對婚外情男女被伊斯蘭激進派用投擲石頭的方法處決的事件。電影開始於幾個向雷諾阿的《遊戲規則》(Le règle du jeu, Jean Renoir, 1939)致敬的紀錄式的狩獵鏡頭,直指電影的核心:男權掌控對女性身體的捕獵。希薩柯視野裏的伊斯蘭聖戰士是癡迷於控制女性身體的偽君子,但他們的癡迷也許並不多於世界其它地方的男人,他們的人品也並不尤其腐壞,只是一系列愚蠢的想法和行為將他們置於矛盾之中,他們的意識形態則使得他們的欲望,或欲望的不滿足,成為他們突出的脆弱之處。在希薩柯看來,恐怖可以出乎意料的奇怪而可笑,荒謬的壓制甚至可以激發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極富創造性的想象力。面對已知的事件,《廷巴克圖》並沒有簡單的以結局為目的進行情節的翻新和堆砌,相反,在抒情而充滿洞察力的畫面中,電影跟隨它的人物耐心的挖掘著矛盾沖突中微妙的細節和意外的後果。《廷巴克圖》對伊斯蘭聖戰士進行了大膽的人性化,因為對希薩柯而言,人文主義才是抗衡宗教狂熱最有效和倫理上最嚴肅的方式。

Abderrahmane Sissako,《Timbuktu》,97分鐘,2014,法國/毛裏塔尼亞。

雅克•李維特-《出局:禁止接觸》

1971年,《出局》在劇院發行時只得到了一次放映的機會,和這部電影的主題一樣,它是一個未能實現的藝術理想。兩個實驗劇團分別在排練埃斯庫羅斯的兩部作品,兩個淘氣而古怪的年輕人在咖啡廳表演著他們的騙術,四個貌似完全不相幹的星球,借助高度流動性的場景和無限自由的身體,在13個小時之後化為一身。電影裏,組織成員間的忠誠和承諾超越了友誼,呈現出一種宗教性的信仰與奉獻。情仇糾結和曖昧懷舊都不難讓人聯想到將包括李維特在內的年輕電影評論人和電影導演推向歷史前沿的法國新浪潮運動、1968年的五月事件、甚至是1969年《電影手冊》發生的內部權力轉移。電影的長度使觀影本身成為一次記憶的演出,電影裏人物與情節所呈現的自由徜徉和緊密連接也都在觀看中得到復制。《出局》對於鏡頭和屏幕兩邊的人們而言都是一次宏大的體驗,影像和生活向彼此延伸,成為一座電影的烏托邦。

Jacques Rivette,《Out 1, noli me tangere 》, 729分鐘,1971,法國。

丁昕-《夜覺》

成為美國先鋒電影運動的靈魂繼承者,也許是丁昕的藝術生命中最幸運和最不幸的事。這一影像傳統為他對潛意識和宇宙之神秘的癡迷和探索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表現力資源,也決定了他的電影極其有限的觀眾群。他的最新作品噪音實驗電影《夜覺》借助電影媒介的影音通道喚醒具有神秘主義色彩的“第三眼”,在巫溪的懸棺、墨西哥古瑪雅文明的金字塔、以及日本與臺灣之間的海底金字塔中尋找接近先知的精神途徑。電影在抽象模糊的畫面和激進的閃爍中挑戰著光與視覺的極限,將可見可觸及的世界轉化感官領域和時間軸線上轉瞬即逝的存在。90分鐘的時長在挑戰視覺耐受力的同時,將觀者置入一種近乎迷幻的狀態。 對於所有有幸觀看《夜覺》的人而言,它都必將是一次接近電影媒介本質的生理與精神之旅。
丁昕,《夜覺》,2015,中國。

呂陽巧是居住在波士頓的自由撰稿人,主要進行與電影和影像藝術相關的寫作。

— 文/ 呂陽巧 

(收藏自 2016.02.19 《藝術評論》)

Views: 1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