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政治體制與社會結構上,村落在內陸河岸形成,沿河聚居,進行農業生產,興修水利,需大批人力集結;加之地勢平坦,位置中原之地,無外力頻繁騷擾,亦無海洋貿易往來,人民安土重遷,缺乏自由活力,專制制度容易形成。中央集權封建制度逐步確立。在修築宏大工程的過程中,中央集權專制控制鄉村,壓制個體,層層權力遞加壓迫,而農民恰恰處於鏈條最底層:進行耕作而無地,地主成為其對立面的有產階級,農民無法享受資源,始終處於蒙昧無權勢與資本的狀態——這就塑造了中國千百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的愁苦表情。
然而,更為悲哀和致命的是,在經濟結構上,與宗法封建制相匹配的以農村為載體的自然經濟占據中國兩千年,根深蒂固,使生產力處於靜止狀態,朝代的更替始終處於輪回狀態:一個朝代經過數十年或百年的積累而成的思想結晶或體制試驗,總被下一個朝代砸碎毀滅,而新朝代伊始,一切又是從頭再來。這樣一來,無論是思想文化、政治體制還是社會結構上,中國始終處於輪回狀態。這也解釋了自秦朝帝制以來,中國就已然定形。排斥外界而導致中國成為“異數中的異數”。近現代啟蒙者面對國民,感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力感,正是對鄉間人物的無奈回應。
面對西方的啟蒙,讓鄉土文學的寫作者們暴露在如此深廣和紮實的鄉間愚昧之前。“城市化”和“現代化”從來就不在中國的歷史語境之中。市場貿易直至宋代才屬於非常小的一支。一直到明清面對外來者,自然經濟仍在頑固瓦解資本主義萌芽,扼殺資本主義之壯大。到了當代,中國的核心問題仍在鄉間。換句話說,悲哀的是,兩千年的中國大地上,上至天子、諸侯、官員,中止士大夫地主鄉紳,下至農民,始終在宗法與封建的內外強力下生存,也就是說中國好似一個體制森嚴的大農村,城市化始終沒有,更別說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形成的啟蒙。五四時期啟蒙者所批判鄉間的種種積習,人格的劣根性,當有內外合力導致如此。從最早的中國人在河岸紮根,到社會、國家形成,由地理、環境、政治、經濟以及初民最早的信仰導致千百年來中國穩定的鄉土性。商業化城市從未出現。中國背負最重,體味艱辛最深,在生活的弓箭上彎曲最大的,恰是最廣大的農民,是他們主要構成了鄉土中國。可恨可悲可憐的愚昧性格和頑冥不化的民族劣根性——廣大農民身上的痼疾,呈現在鄉土作家們面前。
我無意厘清“被啟蒙者”需要“啟蒙”之原因的合理性,我想說明的是,呈現在鄉土文本中的“土氣息,泥滋味”和它蘊含的種種美與醜是如何從遠方流入作者和讀者的視野的。而這尤為關鍵,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鄉土中國在近代來臨以前自視為世界之中心,並且也確實是世界軸心文明之一。大陸型農耕文明不出意料的成為大一統文化,王朝固步自封,相對隔絕的地理環境導致鄉村文化畸形。由於缺乏異質文化並存的觀念,中國儼然如一個未受外力滋養的自給自足的健壯的生物體,其它地域文化未真正影響中國的一切,中國文化的傳播方式處於由內向外,單向性輻射,形成中華文化圈,難以接受新質,或者對少有的異質文化進行面目全非的同化和改造。而當鄉土中國進入“現代化”語境,“現代性”與“傳統性”發生前所未有的沖擊,黔之驢見到完全異類的生物體——進而帶來的革命性變革,我們對它的考察的目光不能不追溯到鄉土中國的原點。這樣一來,世界范圍內的落差在被黃仁宇稱之為“大歷史”觀的場域中,被大大拉大了——當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興起,大革命倡導被當今認為是普世價值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美麗誘人口號時,中國的農民們仍在兩河流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草屋中祭拜天地祈禱有個好收成;然有力而強者,仍在操縱鄉間,生死場中的陰謀不斷上演。
“現代化”進入鄉土中國
及至近代,西方已成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上亟需擴張市場掠奪勞動力,政治上占有殖民地撈取特權以支持其經濟利益,文化信仰上基督教傳教士也開始堂而皇之地進入中國。鄉土中國一直在輪回靜止地發展,而西方以理性主義和科學精神推動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在不斷出現新的變化,資產階級一直上升,並最終成為統治階級。伴隨生產力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結果是現代化啟程:生產工具的革新,對自然的征服,都市的擴張,利益的最大化。而當閉關鎖國的鄉土中國進入西方的視野時,一個更為重要的變化呈現在歷史面前,那就是傳統的鄉土中國踏入現代化的進程之中。
說到“現代化”,我想,擺在人類面前的諸多選項中,最重要的就莫過於它了。“現代化”(下文不再標引號)蘊涵很多,生活生產,政治體制,社會結構,藝術建築,軍事管理,尖端科學……墨西哥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斯說,現代化是一個不可逃避的宿命。當今世界,民族國家競相建造成為現代化國家,在國家的層面上,現代化讓整個人類世界飛速發展,只是不知這個發展的終點站是毀滅還是光明,姑且不管現代化的合法性,它帶給人類和自然以怎樣的改變,(3)有一點是不可置疑的——它的核心所指卻只是世間的最平凡的每一個人。它影響著每個人最日常的生活。
現代化在農耕文明中不會存在。由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邁進,參照系形成,事物有了比較,世界和人類的思維便發生革命性變化。鄉土中國進入這個參照系,帶來太多的陣痛。
在經濟和社會結構上,近代商業城市在鄉土中國的沿海地域開始慢慢形成,中國開始出現城市化,這一進程至今仍在不斷繼續。城市化帶來的後果是針對鄉土的:伴隨商業的運行,資本階級的成長和市儈階層的形成展現出“人”的異化;城市對環境資源的掠奪、汙染和對人力資源的調配、占有;對農耕地的侵占、利用……異質文化力量的入侵導致鄉土中國進行前所未有的一次再分配,社會秩序失衡,打破鄉間靜態的勞作。生的艱辛,死的痛苦,在農村進入現代化語境中,變得更加豐滿。也正是這樣,當鄉土中國迎來現代化進程時,鄉土文學才在兩種文明的現代性沖突中,凸顯其本質意義。
而這兩種文明的沖突,集中呈現在“都市”與“鄉村”的對照中。鄉土作家來自鄉土,進入都市,“喬寓的只是作者自己”(4)而非作品。“而作者童年少年時期的鄉村作為一種固定的、隱形的早期經驗完整地保留在作家的記憶之中”。(5)鄉土社會給作者留下強烈的“戀土情結”使部分的作家(“地之子”、自詡為“鄉下人”)在進入都市後,面對具大的文化和文明的反差,第一次有了“人”的覺醒,面對嶄新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亟需重構。而童年的鄉村生活成為鄉土作家穩態的心理結構,讓他們采取以“鄉下人”的生存方式對都市進行哲理性的思考(6)。“庸常”(兩千年來鄉土中國穩定的代代相襲的恒常不變之生存樣式)與“常變”(都市—現代文明帶來的日新月異的生存模式之變異)的沖擊與交織,守變與應變二者的力量失衡帶來的鄉下人的悲劇命運,成為部分鄉土作家(沈從文為代表的鄉土浪漫派作家)的主題指向,也促使他們思考現代化帶來的“物化了”的“城市文明”的另一面。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