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1795年10月5日清晨,一位前程似錦、名叫拿破侖·波拿巴(NapoleonBonaparte)的炮隊軍官,受命指揮護衛法國政府(即國民公會,NationalConvention)的軍隊。在法國大革命推翻君主政體之後,國民公會於1792年通過選舉而產生,但國內還有許多同情保王黨的人士。此刻,一支由3萬名保王黨員組成的軍隊,正向巴黎的杜伊勒裏宮(TuileriesPalace)前進—那是國民公會成員的避難所。拿破侖立刻派遣一名騎兵軍官,運來40座大炮及炮手,到了破曉時分,他已經仔細而周密地將它們部署在宮殿周圍的街道上,並已填裝葡萄彈。他的護衛軍人數只有敵軍的1/6,而且在他指揮部隊時戰馬一度被敵人從下方射中。當保王黨的縱隊發動主要攻擊時,護衛軍設法將他們導引向部署在教堂前方的主力槍炮排。拿破侖下令開火,炮彈的強大威力使保王黨士兵傷亡慘重,生還者紛紛轉身逃命。之後,拿破侖寫信給他的兄弟約瑟夫(Joseph)說:“一如往常,我毫發未損。我高興極了。”結果證明,這場戰役是他軍旅生涯的轉折點。
幾天後,將護衛政府的任務授予拿破侖的保羅·巴拉斯將軍,與拿破侖以及其他軍官一起出現在國民公會的成員面前,成員們想要表達其謝忱。在毫其他軍官一起出現在國民公會的成員面前,成員們想要表達其謝忱。在毫成員們想要表達其謝忱。在毫想要表達其謝忱。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一名從政者爬上高臺發言。他沒有感謝巴拉斯,反而宣稱當代的英雄其實是“波拿巴將軍,他只有一個早晨可以如此高明地部署其大炮”。拿破侖立刻成為名人,只要出現在公開場合,便會受到鼓掌喝彩。他隨即被拔擢為法國駐意大利軍隊的指揮官。接下來幾個月,他與奧地利人打了一場快速而殘酷的仗,將意大利北部的大部分地區納入法國掌控之下。拿破侖甚至定立了與奧地利的議和條件,盡管他並沒有正式的職權可以這麼做。他立了與奧地利的議和條件,盡管他並沒有正式的職權可以這麼做。他了與奧地利的議和條件,盡管他並沒有正式的職權可以這麼做。他成為法國的民族英雄,並運用戰場上的成就來贏得自己在巴黎的政治影響力,為1799年的奪權鋪路。在意大利戰役之後,一位法國將領甚至形容他為“新的亞歷山大大帝”。
事實上,這個形容相當正確,因為拿破侖與當代其他將領的主要差異之一,便是他重新采用了亞歷山大的做法(以極簡的方式規劃後勤),而這個特色也塑造了他的軍旅生涯。誠如法國將領吉爾伯特伯爵(theComtedeGuibert)在18世紀70年代所指出的,當時的軍隊太過依賴其笨重的供應系統和補給站,或是軍用倉庫。他建議軍隊應該更具機動性,輕裝行旅,並且就地取材。吉爾伯特也說,依賴由職業軍人所組成的常備軍,即意味著大多數百姓都未受過使用武器的訓練。他預測:第一個發展出“強而有力的民兵部隊”的歐洲國家,將所向披靡。他的觀念最後盛行於世,但不是因為刻意計劃的軍事改革,而是因為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導致舊供應系統瓦解,迫使法國軍人必須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奮力自謀生計。
一開始,就地取材是不得已的做法,但法國軍隊很快便將它發展成有組織的系統,以便征調並聚積糧食、飼料和其他物資。誠如拿破侖自己對一位將領解釋的:“從軍隊所行經的區域取得糧草,是指揮官的職責。”個別的連會在下士或中士的命令下派出8~10人,執行少則一天、多則一星期的搜尋工作。這些搜尋糧秣的隊伍,會在行進中的軍隊前鋒的後方分散開來,從鄰近的村莊和農場征調食物,有時會付給當地人金子,但更常使用的是“指券”,亦指券”,亦券”,亦即收據—理論上,一旦戰爭結束,人們就可以拿這些指券要求賠償。(然而,“像指券一樣毫無價值”的說法,顯示在實際上,真正獲得賠償的情況極少發生。)搜尋隊伍接著回到各自的連中,分發他們所搜集到的物資,食物通常被煮成燉菜或熬成湯。比起過去漫無章法的劫掠,這種做法所造成的浪費更少。法國士兵很快就變成專家,善於尋找隱藏的糧倉,並評估在某地區可取得多少食物。“居民將所有的東西埋在森林或房舍的地底下,”當時的一位法國士兵說:“在費了一番功夫搜尋後,我們發現其藏匿處。通過用槍托來查探,我們找到了各式各樣的糧食。”
這一切讓法國軍隊變得十分機敏而迅捷,他們所需要的運貨馬車,數量是,他們所需要的運貨馬車,數量是他們所需要的運貨馬車,數量是當時別國軍隊的1/8左右,而且,他們每天能行軍80公裏,至少持續一兩天。較高的機動性與拿破侖的軍事策略配合無間,後者一言以蔽之,就是“分散覓食,集中作戰”。他所偏好的戰術是將軍隊劃分成幾部分,令其分散開來,形成一道寬廣的陣線,以確保每支移動迅速的小隊都有自己的區域可搜尋糧秣;然後,他突然將軍隊集中起來,迫使敵人陷入一場決定性的戰役。結果,法國贏得一連串震驚世人的勝利,為拿破侖所統率的法軍帶來令人敬畏的聲望。
然而,拿破侖並未完全揚棄傳統的供應系統。準備發動戰爭時,他會在友方區域部署大型補給站,以便在軍隊跨越邊界時,為他們提供物資。士兵攜帶幾天的糧食,通常是面包或餅幹,以備不時之需—例如當他們搜尋不到足夠的食物,或是當敵人就在附近,而法軍必須集結於一處時。正如拿破侖本人所言:“當眾多部隊集中在一起時,一面行軍、一面覓食的方法就行不通了。”
最能說明這種戰術如何運作的例子,是1805年秋天的一場以奧斯特裏茨戰役(thebattleofAusterlitz)為高潮的軍事行動。意圖侵略英國的拿破侖,在法國北部集結大軍,卻發現自己受到英國盟邦奧地利和沙俄的威脅,於是命令軍隊向東穿越法國。沿路上相距兩三天路程的城鎮,其鎮長被要求在軍隊經過時提供糧食,分發給士兵。同時,拿破侖命令萊茵河沿岸的城市準備50萬份餅幹口糧。動員一個月後,拿破侖的20萬名士兵渡過萊茵河,分散開來,形成寬達160多公裏的戰線。每支小隊奉令在其左方的鄉間自行尋找食物,向當地居民征用物資,並依標準的法軍模式發放收據。文獻記載顯示出法軍榨取了巨量糧食,即使是小城鎮也不放過。德國的海爾布隆市(Heilbronn),人口約15000人,提供了85000份面包口糧、11噸鹽、3600蒲式耳幹草、6000袋燕麥、2840升酒、800蒲式耳麥稈,外加100輛馬車載運沒有立即吃完的糧草。霍爾市(Hall)的居民只有8000人,卻供應了60000份面包口糧、70頭牛、2270升的酒,以及10萬捆幹草與麥稈。一項有利因素是法國在秋收時節發動戰爭,這段時間的可取得的糧食,比一年中任何其他時間都多。如時間的可取得的糧食,比一年中任何其他時間都多。如可取得的糧食,比一年中任何其他時間都多。如果依照18世紀的慣例,只用補給站和運貨馬車來為如此龐大的軍隊準備並運送物資,將需要花費數個月的時間來安排,也會使軍隊無法如此迅速地移動。
拿破侖的目標是在俄軍增援奧軍之前,先擊敗多瑙河流域的奧地利軍隊。他以著名的“烏爾姆戰術”(Ulmmaneuver)達到這個目標:派騎兵從西邊發動攻擊,以便分散奧軍的註意力,同時,法國主力部隊迅速前進,包圍奧地利人,迫使他們投降。解決奧地利人之後,拿破侖接著出發追趕俄軍。這表示法軍必須穿過食物稀少的林區。因此,拿破侖發給士兵8天的面包和餅幹口糧—搜羅自烏爾姆周圍的區域。這可以支撐他的軍隊,直到他們抵達東邊更富庶的地區—在那裏,他們能再度征調糧食,同時也占領好幾座奧地利的補給站。一旦攻下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便可以用它當作補給站,提供大量的食物和飼料:單單在一天之內,法軍便征得33噸面包、11噸肉、90噸燕麥、125噸幹草和375桶酒。拿破侖給將士三天的時間恢復體力,隨即揮軍朝北追擊俄軍—現在,剩余的奧地利軍隊已與他們會合。雙方的人馬最後在奧斯特裏茨市[現今的斯拉夫科夫(Slavkov),位於捷克共和國境內]附近對峙,而拿(Slavkov),位於捷克共和國境內]附近對峙,而拿Slavkov),位於捷克共和國境內]附近對峙,而拿),位於捷克共和國境內]附近對峙,而拿,位於捷克共和國境內]附近對峙,而拿破侖接下來的勝利,被普遍認為是其軍旅生涯中最了不起的功績。拿破侖深入敵人的腹地,並取得優勢,羞辱了奧地利帝國。由於他的軍隊能在必要時掙脫傳統的補給系統,因而具備了無可匹敵的速度和機動性—這個因素在其勝利中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據聞,拿破侖自己曾說:“軍隊靠著它的胃行進。”,拿破侖自己曾說:“軍隊靠著它的胃行進。”拿破侖自己曾說:“軍隊靠著它的胃行進。”
然而,食物在為拿破侖最大的勝利打下基礎之後,也促成他最大的挫敗,,亦即他在1812年侵略沙俄的行動。1811年,當拿破侖開始籌劃這場戰爭時,他顯然並不預期自己的將士在跨入俄國後,能夠在當地尋獲足夠的糧秣。他下令在普魯士建立大型補給站,並擴展法國軍運列車的規模,添加了數千輛新的運貨馬車。同時,他打算將原先由4匹馬拉的貨車,換成容量提高50%、由6匹馬拉的貨車,以便減少載運一定量的糧食所需要的馬車數目。到了1812年3月,丹澤市(Danzig)已經積聚了足夠的物資,可以為40萬人和5萬匹馬提供7周的糧草,而沿著波蘭邊境,還有更多的物資正在積聚中。拿破侖希望能發動一場迅捷的決定性戰役,在接近邊界之處與俄軍對戰,並迅速擊敗它。他並未預期自己的軍隊將冒險深入沙俄境內,或必須依賴搜尋食物維生。
45萬法軍在1812年6月底進入俄國領土,帶著足以維持24天的物資::士兵的背包裏裝著4天的口糧,其余則由馬車運載。問題幾乎立刻出現:大雨將狀況相當差的當地道路(其實只是泥土路)變成泥沼。笨重的馬車很快就陷入泥淖,動彈不得,馬跌斷了腿,士兵丟了靴子。步兵移動得比較快,有些單位在兩天內前進112公裏,但接著便斷絕了糧源。士兵一旦吃光隨身攜帶的口糧,就必須就地取材。但鄉間物資匱乏,而軍隊中有許多缺乏經驗的新兵,有許多缺乏經驗的新兵,許多缺乏經驗的新兵,對於法軍高效率的搜索模式並不熟悉。軍紀渙散,士兵不再謹慎分配物資,反而胡亂劫掠。沿路幾座村莊和農場的糧食很快就被耗盡,沒有足夠的青草為法軍的馬匹提供飼料,田裏的作物也不夠成熟,無法收成。一位法國將領後來回憶:“先遣部隊過得還不錯,但其余的軍隊都快餓死了。”
隨著法軍推進,俄軍也同時撤退,放棄他們的陣地,退守莫斯科。拿破侖預料斯摩棱斯克(Smolensk)和莫斯科四周的鄉村會比較富饒,能為其軍隊提供糧食,因而繼續挺進。但俄國人在撤退時銷毀了一切物資,留下空蕩蕩的鄉村。隨著士兵因饑餓而虛弱,飽受疾病折磨,法國軍隊開始解體。一位俄國將領說:“路上散布著馬屍,擠滿了生病和掉隊的士兵。所有的法國囚犯都受到仔細盤查,詢問他們何以維生;可以確定的是,在維特伯斯克(Vitebsk)附近,馬匹只吃得到青綠的飼草,士兵拿不到面包,而不得不將僅得的面粉煮成湯。”到了7月底—距離這場軍事行動開始不過5周,法軍尚未能與敵人正面交尚未能與敵人正面交未能與敵人正面交鋒,尚已喪失13萬人和8萬匹馬。8月,一場不具決定性的戰役在斯摩棱斯克開打,法軍獲勝,但俄軍早已摧毀城中一切糧食庫存。另一場傷亡遠較慘重的戰役發生在博羅季諾(Borodino),結果俄軍撤退,敞開了通往首都的大門。
通過不讓拿破侖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俄軍司令庫圖佐夫公爵(PrinceMikhailIllarionovichKutuzov)迫使拿破侖深入俄國,讓法軍的補給問題更加拿破侖深入俄國,讓法軍的補給問題更加深入俄國,讓法軍的補給問題更加惡化。俄國人知道,這會對拿破侖的士兵造成最大的威脅。當他率領殘余的10萬部隊抵達莫斯科時,拿破侖以為會見到這座城市的長老,結果卻發現該城已遭遺棄,沒有任何民政機構可以安排為軍隊搜集物資。法軍進城時,火勢已四起,接著變成一片火海,摧毀了3/4的城市和大量糧倉。(除了縱火之外,撤離的莫斯科居民也摧毀了所有的消防裝備。)結果證明,攻占俄國首都其實是一場毫無價值的勝利:拿破侖以為俄國人會投降求和,但他很快就明白對方並無此意。法軍在城中待得越久,就變得越脆弱。抵達莫斯科一個月後,軍隊開始朝西方撤退,伴隨著數千輛裝滿戰利品的馬車。但金銀財寶不足以果腹,而糧食短缺則引起混戰,促使更多士兵逃離。
軍紀蕩然無存,部隊瓦解成一群混亂無序、但求活命的烏合之眾,他們因饑餓與疾病而衰弱,被迫以狗和馬為食。掉隊的士兵遭到哥薩克騎兵襲擊,被當地農民折磨致死。路上處處可見被拋棄的馬車和大炮。一名法國士兵寫道:“如果我在樹林裏遇見任何人帶著一塊面包,我會強迫他分我一半塊面包,我會強迫他分我一半面包,我會強迫他分我一半—不,我會殺了他,拿走全部的面包。”那年冬天比平常來得晚,11月初,馬匹在覆冰的道路上仆倒,士兵夜晚在野外紮營時凍死。有人認為,俄羅斯的寒冬是造成拿破侖戰敗的主要原因,但它其實只是加速其軍隊的毀滅—這個過程早已發展至最後階段了。為數45萬的拿破侖主力軍隊,只有約25000人最後在1812年12月從俄羅斯撤出。拿破侖被打敗了,他所向無敵的神話也粉碎了。他對軍事後勤的掌控,曾經幫助他成為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者,但這種本事卻在俄羅斯辜負了他,並且標誌其衰落的起點。
罐頭食品的發明
1795年,為了改善士兵和水手在戰爭期間的夥食,法國政府提供獎賞,給任何能夠研發出保存食物的新方法的人。根據規定,最後呈現的食物應該要成本低廉、容易運送,並且比用既有技術保存的食物更美味而營養。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使用鹽腌、幹燥和熏制等方法來保存食材,但這些方法全都會影響食物的味道,且未能保存其中大部分的養分。17世紀時,科學家開始對食物腐爛分解的過程產生興趣,並進而研究預防這種情形發生的方法;自那時起,各種實驗便持續進行著,試圖找出更好的食物保存方式。
被譽為“化學之父”的愛爾蘭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RobertBoyle),特·波義耳(RobertBoyle),·波義耳(RobertBoyle),設計了一種真空筒,並運用它發現許多事物。舉例來說,他證明在密封的罐子裏,鈴鐺的聲響將隨著空氣被抽出而減弱。波義耳也推測,食物的分解必須有空氣存在才能進行,因而他將食物儲藏在真空的罐子中,試圖借此保存它。但儲藏在真空的罐子中,試圖借此保存它。但藏在真空的罐子中,試圖借此保存它。但他最後斷定,與空氣接觸並不是造成食物腐敗的唯一原因。法國物理學家丹尼斯·帕潘(DenisPapin)延伸波義耳的研究,將食物密封在真空的瓶子裏,然後加熱。這種做法似乎效果較佳,雖然食物有時仍會腐壞。當英國皇家學會在學會在在倫敦開會時,帕潘不時拿自己所保存的食物給其他科學家看。1687年,他們報道他已經保存了“大量的”水果:“他將水果封裝在已抽出所有氣體的玻璃容器裏,然後將此容器放進熱水中,讓它在那裏待一段時間;這麼做便足以防止水果發酵—在其他情況下,發酵是必然會發生的現象。”
當時,人們還不了解食物分解的機制,不過許多人都支持“自然發生”(spontaneousgeneration)的理論—這個觀念可追溯到希臘人,他們相信腐肉會生蛆,腐爛的谷堆會長出老鼠,等等。盡管有波義耳、帕潘和其他人的實,等等。盡管有波義耳、帕潘和其他人的實等等。盡管有波義耳、帕潘和其他人的實驗研究,食物保存的問題依舊未獲解決。17、18世紀發展出來的各種保存技術,既昂貴又不可靠。沒有人能改善傳統的軍隊口糧“腌肉和幹餅”,這解釋了1795年法國政府在懸賞時所定下的附帶條件。定下的附帶條件。下的附帶條件。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