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湯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歷史》第九章·戰爭的燃料(1)

外行人談戰術,但專家談的是後勤學。——無名氏

歐洲的命運與所有更進一步的算計,都決定於糧食問題。要是我有足夠的面包,擊敗俄國人將如兒戲一般簡單。——拿破侖

“比刀劍還要兇殘”

在戰爭史上,什麽武器最具毀滅性與戰鬥力?答案並不是刀劍、機關槍、坦克或原子彈。另一種武器曾殺人更多,而且決定了無數沖突的結果。它如此明顯,以至於很容易被忽視:那便是食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對於食物供應的控制。自從遠古時代以來,食物作為武器的力量便已得到認可。公元世紀的羅馬軍事作家維吉提烏斯(Vegetius)指出:“挨餓比戰役更易摧毀一支軍隊,而饑餓比刀劍還要兇殘。”他也引述一句軍事格言:“任何不提供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人,都將不戰而敗。”

在大部分的人類歷史當中,食物是名副其實的戰爭燃料。在尚未有槍炮的時代,軍隊由佩帶刀劍、長矛和盾牌的士兵組成;食物在行軍時維持他們的生命,在戰場上給予他們揮舞武器的精力。食物,包含飼料在內,實際上同時扮演著彈藥和燃料的角色。因此,軍事勝利的關鍵在於維持食物的供應。缺乏食物,或是被敵人斷絕糧源,將迅速導致戰敗。機械化運輸出現之前,持續為軍隊供應糧食和飼料的考慮,通常嚴重限制了軍隊能夠打仗的時間和地點,以及行軍速度。雖然從遠古到新石器時代,戰爭在其他方面有極大的轉變,但食物所加諸的限制仍繼續存在。士兵只能背負幾天的糧食;運用馱畜或車輛可讓軍隊攜帶更多糧食和裝備,但如此一來,便也需要攜帶動物的飼料,而軍隊的速度和機動性也會受到影響。

公元前世紀,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PhilipII of Macedonia)就認識到這點,實施了若幹改革,再由其子亞歷山大(Alexander)發揚光大,創造了當年最迅速、最輕便也最敏捷的軍事力量。家人、仆從和其他追隨者的人數(有時與士兵相當)被限制在最低,使軍隊能拋開沈重的負擔,亦即移動緩慢的人和車。士兵也被要求自行背負大部分的裝備和糧食,其余物資則由馱獸而非車輛運載。由於隨行的動物較少,不需要額外尋找飼料,軍隊因而變得更具機動性,尤其是在行路艱難的地域。根據希臘歷史學家記載,這一切賦予亞歷山大的軍隊明顯的優勢,使他能夠發動閃電攻擊,令敵人心生恐懼。波斯總督薩蒂巴爾贊(Satibarzanes)“得知亞歷山大已到達附近,對於其進逼之迅速大感震驚,於是帶著幾名亞利安騎手逃走”。波斯山區部落的烏克西亞人(Uxians)“因為亞歷山大的迅捷而大受驚駭,連肉搏戰也沒打就逃跑了”。奸詐的波斯貴族貝蘇斯(Bessus)“被亞歷山大的速度嚇壞了”。亞歷山大精通軍需補給的機制—這個領域在今日被稱為後勤學,這使他能發動歷史上行程最,這使他能發動歷史上行程最這使他能發動歷史上行程最長也最成功的軍事行動之一,征服從希臘到喜馬拉雅山的一大片土地。

然而,在歷史上,軍隊很少帶著它們全部的糧食,亞歷山大的軍隊也不例外。士兵在行軍過程中,也會從周圍的國家獲取糧食和飼料。這種搜索糧秣的做法可能是供養軍隊的有效方式,但其缺點是,如果士兵停止前進,當地的資源很快就會耗盡。一開始,軍隊有充分的食物可自由處置,但每過一天,負責搜索的隊伍就必須走得更遠,才能到達食物尚未被掠奪的地方。亞歷山大的經驗法則(在幾世紀之後仍然有效)是,軍隊搜索糧秣的範圍,只能在距離其營地4天的行程之內,因為一頭馱獸會在8天內吃完它負載的食物。一頭預計要走4天、穿越荒山野地以集取食物的馱獸,必須背負4天的食物,以供其去程所需;之後,它可以馱載8天的糧食,但會在歸途上吃掉一半,留下4天的糧食—換句話說,正等於它出發時所背負的量。因此,軍隊能夠駐紮在一地的時間長短,決定於周遭國家的富庶程度,而這又決定於人口密度(較多的人口通常意味著有較多的食物可奪取),以及一年之中的時節(緊接著采意味著有較多的食物可奪取),以及一年之中的時節(緊接著采有較多的食物可奪取),以及一年之中的時節(緊接著采收之後會有充裕的糧食,采收前則沒什麽可拿取)。亞歷山大和其他將領在選擇行軍路線與攻擊時機時,必須將這些因素都納入考慮。

要將大批糧食送到征戰的軍隊中,最佳方式是通過船運;在古代世界,這是快速搬運大量食物的唯一方式。必要時,馱獸或車輛再負責最後幾公裏的路程,將糧食從港口運到軍隊所在的內陸基地。這迫使軍隊必須在比較接近河流或海岸的地區作戰。當亞歷山大征服地中海四周的國家時,只要其士兵事先攻占沿岸的港口,便可以依賴艦隊運送物資。士兵帶著幾天的食物,從一個港口行進到下一個港口,可能的話即就地取材,以補充軍糧。亞歷山大過世幾百年後,羅馬人將他的軍事儲運本領又提升了一個層次。他們在各地構築道路和補給站,建立起一個遍及其領土的網絡,以確保需要時能迅速搬運大量糧食。他們的補給站通過船運來補充物資,這使羅馬軍隊很難在距離海岸或大河120公裏以外的地方作戰。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麽羅馬征服了地中海周圍的國家,以及其版圖的北界為何都以河流來劃定。維持常在性的補給站,意味著大型軍隊能夠快速穿越羅馬領土,無須為尋找糧食或飼料而擔心。羅馬軍隊也制定了法規,以管理征戰時搜尋糧秣的過程。

在敵人的地盤裏,向周遭地區強征糧食可達到兩個目的:供養入侵的軍隊,並使當地小區陷入匱乏。在這種情況下,食物就是不折不扣的武器:來襲的軍隊可將該地區的物資掠奪殆盡,並造成極大的困境。正如中國北宋時期一本軍書所述:“凡興兵征討,深入敵地,芻糧乏闕,必須分兵抄掠,據其倉廩,奪其蓄積,以繼軍餉,則勝。”有時候,僅僅是要搶奪的威脅便已足夠。在亞歷山大征戰的過程中,當地的官員通常在他進入其領土之前便投降了,並同意為他的軍隊提供糧食,以換取較寬容的待遇。隨著亞歷山大深入波斯帝國,當地的總督們也越來越樂意答應這種交換條件。

相反地,預先移除或銷毀入侵軍隊行經途中的所有糧秣(即所謂的“焦土政策”),則是一種將食物運用在防禦上的方式。一個古老的實例出現於羅馬與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戰爭(PunicWar)中;當時,迦太基將領漢尼拔(Hannibal)連續多年派軍隊在意大利周圍橫行沖撞,借以羞辱羅馬人。為了試圖阻止他,羅馬政府發布公告:“在漢尼拔可能率軍通過的地區,所有居民都應該燒毀其房舍,銷毀其農產,拋棄其田莊,以便讓他沒有任何糧食可依恃。”這次的計謀失敗了,但在歷史上的其他時期中,該方法卻十分奏效。另一項防衛策略是不讓敵人取得加工食物的設備。1636年,為了延緩西班牙軍隊的進攻,法國將領奉命“派遣7~8個騎兵連,搶在敵軍之前到達若幹地方,在該區域—從己方的前線一直延伸到盡可能接近敵軍的範圍—帶著工人搗毀所有的爐竈和磨坊”。沒有爐竈和磨坊,搶奪來的谷粒就無法變成面包,而士兵將必須在一地紮營數日,才能搭起可攜式的爐竈。

盡管後來出現槍炮火器等新技術,但上述種種與食物有關、對於作戰條件的限制,仍繼續存在於人類大部分的歷史。然而,隨著時間過去,軍隊所使用的補給系統總會變得越來越精細復雜。特別是在18世紀的歐洲,戰爭變得越來越形式化,軍隊不再那麽依賴征取和搜尋糧秣(他們認為那是落伍而野蠻的做法),轉而將物資積存在補給站,由專門載運軍需品的馬車運送。依照慣例,職業軍人在征戰時會領取軍餉,而不必負責搜索食物。結果是,軍隊在打仗之前就必須積聚物資;這意味著戰爭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預先謀劃。由於軍隊被拴系在補給站附近,閃電攻擊和長途行軍乃成為不可能之事。有位歷史學家曾經將此時期的戰爭比喻為“烏龜的競技”。

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顯示出,在亞歷山大與漢尼拔辭世千百年後,後勤方面的規劃依舊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理論上,英軍應該可以輕而易舉地平定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叛亂。英國擁有當時最強大的陸軍與海軍力量,掌控著龐大的帝國。然而,實際上,要供養一支包含數萬人、在4800公裏之外作戰的軍隊,卻造成種種巨大的難題。35000名英軍每天需要37噸的食物(每人一磅牛肉,加上一些青豆、面包和朗姆酒),他們的4000匹馬需要額外的57噸糧草。

首先,英軍所依賴的物資是以船只從大西洋彼岸運來的,而英國指揮官依賴的物資是以船只從大西洋彼岸運來的,而英國指揮官的物資是以船只從大西洋彼岸運來的,而英國指揮官的,而英國指揮官,而英國指揮官預期這將只是暫時的情況。他們冀望北美的保皇派會與他們團結在一起,讓英軍從支持保皇派的地區取得糧秣。結果證明這是不切實際的期望,不僅因為他們需要的糧草太多,也因為征用糧食的做法疏遠了保皇派人士,而英軍的戰略必須依賴這些人支持。許多英國軍人習慣了歐洲較為形式化的戰爭風格,依賴這些人支持。許多英國軍人習慣了歐洲較為形式化的戰爭風格,這些人支持。許多英國軍人習慣了歐洲較為形式化的戰爭風格,不但缺乏搜尋糧秣的經驗,也不屑於這麽做。英軍發現自己為求安全而被圈禁在港口附近,依賴從海上運來的糧食,無法深入內陸。他們試圖擴大控制範圍,這些努力使他們可以在較大的地區搜尋糧秣,但卻引發殖民地居民的怨憎,後者拒絕生產糧食,或發動遊擊式的抵抗。被派遣到英軍勢力範圍之外去尋找糧草的搜索隊,需要數百名士兵的武力掩護。一小群叛軍便足以騷擾人數眾多的搜尋隊伍,運用伏擊和狙擊幹掉敵人。英軍在這些小沖突中損失的士兵,並不少於他們在大規模正式對戰中的死亡人數。

英軍不願冒險深入內陸—在那裏,最後決定其行動成敗的因素將是對於糧食的需求,而不是軍事策略。他們推斷,在發動大規模進攻之前,必須先儲備至少6個月的糧食(最好是一年的糧食);但是,在為期8年的戰爭中,這個條件只達到過兩次。糧食短缺也表示英軍無法在取得優勢時乘勝追擊,因而一再給敵人重新集結的機會。英軍未能在開戰頭幾年給予美軍決定性的痛擊,而當其他歐洲勢力加入戰爭、站在美國這邊之後,英國無法獲勝的形勢便非常明顯。

美軍本身也為糧食的供應問題苦惱,但他們置身於自己熟悉的地盤,因而具有優勢,能夠以英軍無法做到的方式,從鄉間征得人力和物資。誠如美軍統帥喬治·華盛頓隨後評論的:“令人無法置信的是,大英帝國在這個國家裏運用了8年的軍事力量,竟然會在其計劃中遭受挫敗……而阻撓他們的是人數少得多、不時處於半饑餓狀態的男子—他們總是衣衫襤褸、無薪可領,經常要經歷人性所能忍受的每一種苦難。”英軍未能為其士卒提供充分的糧食,這雖然不是導致英國戰敗與美國獨立的唯一原因,但卻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後勤上的規劃本身並不足以決定軍事沖突的結果,但除非軍隊得到適當的供養,不然它根本無法上戰場。充足的食物雖不是勝利的充分條件,卻是必要條件。誠如威靈頓公爵所言:“為了達到(目標),你必須餵飽軍隊。”

Views: 19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