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泰勒在計算每換一隻電燈泡需要百分之幾秒的時候,亨利·歐勒出版了《沒有城市沒有鄉村的世界》一書,該書描述了火星上的文明,在火星上,珍貴的時間成了貨幣。一個世紀後,他的預言實質上已經變為現實:如今,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像錢。我們甚至談到"有時間",或更常見的提法:"缺時間"。

為什麼物質如此富足,缺少時間卻如此普遍、如此流行?主要原因在於人類的死亡率。現代醫學使人類在《聖經》所說的70歲壽命的基礎上,增加了10年左右的時間,盡管如此,人類依然生活在最大的期限陰影下,即死亡。毫無疑問,我們感到了時間的短暫,並力圖使每一刻都富有價值。但如果這種本能得到普及,那麼為何有的民族比其他民族更傾向於同時間賽跑呢?

 

部分答案在於我們看待時間的方式。在一些哲學傳統里,時間是輪回的,如中國人、印度人和佛教徒,只列舉三類。在加拿大的巴芬島,因紐特人使用同一個uvatiarru,同時指代"在遙遠的過去"和"遙遠的未來"兩個意思。在這些文化中,時間總是來了又走,總是在我們身邊,同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不斷更新。在西方傳統中,時間是線性的,像箭一樣從A地發向B地,無情飛逝。時間是確定的,因此也是寶貴的資源。基督教施加壓力迫使信徒們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鐘。本篤會的僧侶時間安排十分緊張,因為他們相信魔鬼會跟閑人過不去。19世紀,查爾斯·達爾文總結了西方對充分利用每一分鐘的困擾或迷戀,並嚴厲地呼籲"一個人浪費了一小時,就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在與本地化的佛教融洽相處的日本民族神道教里,時間是循環輪回的。然而1868年之後,日本以幾乎超乎尋常的激情開始趕超西方。為了建立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明治天皇政府引進西方的時鐘和日曆,並開始倡導守時及充分利用時間的美德。二戰後,日本民族對效率的崇拜有所增強。今天,當你站在東京的火車站,可以看到來來往往的乘客跑著追趕火車的情形,雖然每間隔兩分鐘就有一列火車。你知道,日本人已經吸納了西方人關於時間是一種有限的資源的理念。

 

消費主義是加速時代的另一強勁的動力源泉,日本也學會了消費主義。早在19世紀80年代,法國作家亞歷克西斯·德·托克維爾就譴責加快生活節奏的購買本能:"將自己的心僅僅放在對物質追求上的人總是匆匆忙忙的,因為他只有有限的時間去延伸,去捕捉,去享受。"這一分析今天更為真實。今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商店,所有的男女不過是其中的購物者罷了。在誘惑與愉悅下,我們時常貪婪地尋求盡可能多的消費品和體驗。除了令人絢目的事業外,我們選擇美術課程,選擇到體育館消耗體力,選擇閱讀報紙及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每一本書,選擇同朋友外出進餐,選擇參加俱樂部活動,參加運動,看上數小時的電視,聽音樂,和家人在一起分享時光,購買所有的新潮的時裝和最時尚的小玩意,逛電影院,享受同伴侶的親密與美妙的性愛,到遙遠的地方度假,甚至可能做一些有意義的志願者工作等。其結果是,在我們希望從生活中獲得的與我們實際可以實現的二者之間產生了令人苦惱的分離,這就引發了時間永遠不夠用的感覺。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