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11)

三、「非線性傳播」之敘事複雜系統興起

 

如前節所述,近代傳播概念已是多元、多方且多重往返的過程,在人物、視角、時空、情境、互動對象等多面向共同相互影響、撞擊的情況下,同樣的事件可以產出無限可能的敘事形式與回饋。更因快速移動且共享、共構的特徵,敘事行為顯示出如上節提及之「邊界模糊」特性,其理論地景也與前殊有不同。

舉例來說,傳播(媒介)過去一向是權力的象徵甚至與歷史上的帝國興衰密切相關(曹定人,1993/Innis, 1972),慣由少數具有特定身份地位者如祭司、國家(族群)領袖、文豪等掌握社會政經文化話語的發聲機會。近年則某些受過特殊訓練的專業人士(如教師、律師、記者)也因其易於接近話語權而有較高「知名度」與「曝光率」,常反映

在報章雜誌的作者(呂傑華,1990;趙登美,1990;黃柏堯、吳怡萱、林奐名、劉倚帆,2005)或電視台的 call-in 節目來賓名單(盛治仁, 2005)。

然而隨著新興科學興起以及 Web2.0 的普及,以往多屬單向傳達意見與聲音的權力已由全民擁有,自此傳播不再是從上到下、從一到多的線性訊息傳布,也不是由說者到聽者的單面告知,知識更不再全然來自書籍、報紙、廣電媒體等大眾媒介;這種現象在「318(太陽花)學運」尤其清晰可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2015)。

如今除了知識、資源不對等僅存之知溝及數位落差現象外,所有人幾都能透過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新興社群媒介(如臉書、微信、部落格)平等地擁有各種發聲傳播並回應敘事的權力與能力,顛覆了傳統敘事的線性或定向傳播的行動。

一般而言,「線性」代表「時間性」、「方向」、「可預期」的科學推理方式與結果,「非線性」則常用來形容規律與秩序等標準模式外之非可預期「隨機、誤差」。伴隨著上節述及之敘事「邊界模糊」成分,這種被忽略的微小「隨機」與「誤差」實對傳播後果累積了巨大影響;即便多數傳播設計都備有回饋機制,非預期與混亂仍然存在於真實的有序生活(Gleick, 1987/林和譯,2002)。

另一方面,人們源源不絕的創意、勞動、更新與改革則使生命充滿了與「秩序」及「規則」不同之非線性與差異,文化與社會也才得進步。這也是故事最擅長之處:描述規律與平靜生活之非預期落差、困阻衝突與模糊矛盾(McKee, 1997),藉之顯現生命與力量。

如電視劇、新聞、遊戲、小說等獨立類型的敘事雖可各自講述如前述之「黃帝戰蚩尤」古老神話且分具特殊的說故事法則,但當簡單的基本敘事元素與「秩序」及「法則」碰撞在一起,不論基於新創故事或來

自閱聽大眾的各種回饋,則「複雜」(complexities)必不可免,乃因敘事之複雜「存在於組織之中,存在於系統的元素間無數種可能的互動方式之中」(Waldrop, 1993/齊若蘭譯,1994,頁 113)。

如當「黃帝戰蚩尤」故事透過不同媒介講述後,隨時可由任何匿名者(可能是專家亦可能是一般人)從不定出處透過不同媒介或數位通訊方式「回饋」其特殊視角、不同符號、再造之故事經過與發展;新的故事元素或說故事法則可如上節所述另以複製、改造、轉發、復刻(re- make)或經過不同媒介再次轉發。

Views: 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