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育正「幻化遊戲」與「懸置遊玩」 論洪席耶對布爾迪厄的批評(11)

五、結語

布爾迪厄對社會、階級、藝術,與品味的實況考察,構成了極為雄辯的社會學美學(sociology  aesthetics)(Herrero  and  Inglis  2009)。就思想史的角度來看,他理論的非凡意義在於明確地指出藝術品味與審美經驗的歷史條件及現實構成,並且駁斥那種獨立於社會實況的康德式判斷力;其理論姿態恰如一位獵殺純粹美學神話的社會學家(Elias 2007: 55- 78)。

企圖調和客觀主義(objectivism)和主觀主義(subjectivism)的衝突

(劉維公1998:  4-5;鄭祖邦2003:  101-02),或許可以視為布爾迪厄理論的核心關懷。在社會學的脈絡下,大致來說,客觀主義主張知識獨立於主體的生存情境,而主觀主義則主張知識只是主體生存情境的產物── 但對布爾迪厄而言,這兩者都不是最佳的解釋方案(Cuff, Sharrock, and Francis  1998:  317-18;馬立秦2013:  400-01),甚至,兩造的種種對立,都是人為製造的假象(朋尼維茲2002: 105);因為主觀主義者忽略了外在提升到核心的位置,卻無法真的證成「美學政治動能的激進性」,因為這在邏輯上同樣可能導致「美學政治動能的無激進性」──在邏輯上可能,在現實中亦然。

社會條件對主體的影響,而客觀主義者則忽視了主體的經驗與知覺對群體所能構成的作用(許嘉猷2004:  362)。布爾迪厄企圖在看似二元對立的理論上,得出一個更能綜合經驗科學與生活實況的解答,而這個答案的關鍵,即是出於習性的「幻化-遊戲感」(2002:  105-06)。然而,有些學者認為他並未真正成功調解這個二元局勢(Cuff, Sharrock, and Francis 1998: 322; Dreyfus and Rabinow 1993: 35-44;許嘉猷2004: 361;宋國誠2012:  90),例如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就指出,布爾迪厄的社會和階級概念早已過時,而且缺少關於社會變動的分析,難以真正解釋主體的行為模式(2002: 179-90)。

洪席耶之所以對布爾迪厄提出批判,或許來自於這樣一種判斷:恰是因為某些哲學家與社會學家不斷宣稱他們能「看穿事物底下的真相」, 久而久之,才使人們漸漸接受自己是無知的;且在學者不斷詳述「真相」的同時,人們繼續加強了「自認無知」的傾向。這應是洪席耶與阿圖賽

(Louis Althusser, 1918-1990)決裂的原因之一:在洪席耶看來,阿圖賽的思想,隱含著哲人與民眾的某種地位不對等(王璞2018)。至於布爾迪厄,在洪席耶看來,當然也是阿圖賽之流──他們都把知識分子視為民眾的導師,若無知識分子,民眾就只能「誤認」(misrecognition)自身所處的情境(紀蔚然2017:  52-53),而這樣的思想其實可以上溯到柏拉圖。在洪席耶看來,柏拉圖的理想國壓根沒有想要破除位階的鴻溝,「哲學家王」終究是人世的優位者,帶有明顯的菁英傾向;而包括布爾迪厄在內的社會學家儘管試圖揭露「真相」,但那樣的「社會學真相」不僅在方法上啟人疑竇,其實也重新建立了「必然性的專斷」(arbitrary as necessity)

(Rancière 2004: 204-06)。

洪席耶借道席勒美學,應是要重新汲取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第一及第二機竅的資源,以「作為一主觀判準的無關乎利害」,與「伴隨一普遍性宣稱的、既是私人又是公眾、普遍的審美判斷」,來凸顯出「懸置」與

「自由遊玩」等概念叢,藉以保證政治動能的平等可能。在洪席耶的理論中,那種「懸置的自由遊玩」無涉工具理性、無涉明確的政治或社會目

 

 

的──真正的藝術自主性,就在於使藝術從既定的「政治」意含中抽身, 以懸置於所有受到「警治」的「可感配置」。這種「懸置的自由遊玩」,蘊藏著對平等的追索;而對社群秩序保持游離的潛在張力,即可視為一種

(相對於警治的)「政治」。

在洪席耶的話語裡, 我們可以讀到兩種意含的「政治」(la poli- tique):一種是常見的用法,另一種則是他自己界定的、相對於「警治」的用法(洪席耶2011:  62-63)。而審美的自主性之所以能和政治享有同一套可感配置的基石──這樣的詮釋,勢必要建立在洪席耶的字義界定上才行。在我看來,上述情況指向了理論的某些疑慮:如果,源於美學之無關乎利害的懸置、自由遊玩或漠然,確實能維護政治動能的平等可能性;那麼,它同樣能維護政治動能的不平等可能性。這樣的一體兩面, 不只是邏輯上可能,在現實上也可能成真──事實上,洪席耶在這裡所面臨的理論限制,席勒也一樣面對著,而且也同樣難以真正超克。21 持平而論,洪席耶的美學觀點極為敏銳,擊中了布爾迪厄美學的要害,帶有精彩的思想創發,但似乎需要更明確的中介嵌結,才可能將布爾迪厄的理論完全取代。

(本文作者廖育正: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原載:中外文學‧ 第48 卷‧ 第1 期‧2019 年3 月‧ 頁127-162。)

Views: 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