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麟·德勒茲哲學中的思想與特異性(初稿)(10)

重點在於這個定義結構的原子元素永恒處於位移之中,客體=x 並不意味一種不確定性或不可認識性,而是一種不可指定性( assignable);換言之,如果「結構是虛擬的實在性」,那是因為這個實在性由客體=x 所遍歷(Deleuze, 1968, 270)。一方面,客體=x 意味著永恒移位的不可指定性,一種永遠圍繞現實事物的虛擬雲霧,其不斷吸收與散射種種特異性分子,一切的動態都由無窮數量的微小力量所牽動與改變,其中,沒有一個具有主宰權力,也不具任何支配中心,因為每一個由遊牧分配散射的特異分子都可能改變整體的性質;但另一方面,每個指向客體=x 的特異性卻又都同時指向一種由微分所決定的關係;在此,一切位移都如同曲線的趨勢般是可確定的,這是一種僅存在於觀念層次的微分作用。換言之,客體=x 現實上是不可指定的,但卻是虛擬上確定的;其不可指定,因為其不斷發射由偶然所界定的特異點;其確定,因為所有特異點都必然嵌入由微分關係所劃出的多樣系列布置之中。德勒茲所謂的結構因而必需視為一種由客體=x 所能虛擬飛越(survol)的場域,或一塊被客體=x 所祟纏的形上學平面。其完全是微分化的,亦即其透過複數特異點及其微分關係所建構,但卻絕對是未差分化的(non-différencielle)。所有差分化都指向虛擬的現實化作用,也同時指向一種時間性。對德勒茲而言,時間永遠指向一種由虛擬到現實的現實化作用,換言之,時間必然具有一種虛擬性,它等同於生成(genèse);不理解這種虛擬性便無法理解德勒茲的生機時間。因為如果時間對德勒茲而言總存在兩種解讀方式,那麼順序時間便是將時間視為一種由現實形式到另一現實形式的連續性,在此,一切都透過現在(已現實化的虛擬)予於解釋,其因而總是自限於一種經驗的時間形式中,不悖反原則成為其規臬,而可能的經驗則是知識的條件;然而,生機時間卻是由虛擬到現實的經過,其永遠存在一種內在衝突或緊張,因為欲現實化者(虛擬)並不類似現實之物,時間本身成為一種絕對的創造或偶然分配;前一秒與後一秒不必然存在因果關係,因為時間不是這兩者間的現實與理性連續,而是這兩者都必需再連結(或反實現[contre-effectuer])到使其現實化的虛擬,然而虛擬本身則等同於一具特異性的遊牧分配。生機時間成為「現實化的時間,虛擬的共存元素則遵隨此時間以歧異的節奏現實化。」(Deleuze, 1972, 308-309)「正是在此義下一切結構(歸功於此漸進性[progressivité])擁有一種純粹邏輯、觀念或辯証的時間。然而此虛擬時間其決定一種差異化的時間,或不如說節奏、現實化的紛歧時間,其符應關係與結構的諸特異性,且其自行測度自虛擬到現實的經過。」(Deleuze, 1968, 272)因此,如果生機時間代表時間的空洞形式,那是因為其永遠等待虛擬的現實化,然而一切已現實化之物卻又無法填滿這個空洞形式:時間的超驗形式永遠是空洞的,因為其永遠等待虛擬的現實化,或不如說,它就是虛擬現實化本身。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