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塔克爾·赤裸裸的未來(10)

未來世界的數據意義,要到大腦中找答案

經過了一千年的暗中摸索,針對轉瞬即逝的信號,我們終於發展出一種永久記錄感覺、行為和動作的能力,而幾年前,這一切似乎沒有可能性。我們研究出了無限記憶的超能力。

“未來世界的數據會怎樣,還是要到大腦中找答案。”霍金斯說。他對這點深信不疑。“流動性是未來數據的基本屬性。數據不會在某個地方存儲下來。這正是我們大腦的處理方式。”

計算機比特數據存儲和處理的方式和人類神經元信息編碼有可比性嗎?前者是電子的、幾乎光速運行的;而後者是生物學的,速度更慢、有更多微妙差別。神經元結合起來、相互聯結,可以一次性存儲很多記憶。雖然我們知道如何在機械系統中處理記憶,但是我們還是對大腦如何自然而然地、以優於電腦系統的方式處理記憶知之甚少。這就是為什麼Grok預測未來和人腦預測未來的相似性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

你腦中對未來有一個設想。實際上,你的一生中,對未來的設想有成千上萬個不同版本。當大腦休息的時刻,它就像一只楊木帆船順著持續而柔和的流水順遊而下,通往未來。這就是你對未來的夢想。根據這些設想,你會采取一些行動、規避其他行動。你根據對未來的希望和擔憂,來管理自己的人生,盡管這些設想都是虛幻的。

什麼是未來?未來是我們種族用以延緩滿足感、超越動物沖動性本能的組織工具。正是對於未來的設想,幫助我們發展、儲蓄、投資、制止及時行樂,全神貫註於比現在更遠大的目標。未來的功能性也糅合了可變性。每當我們暢想未來,也同時考慮改變未來。

我們對未來充滿信仰,因此我們坐下來、放眼長遠,制作打獵需要的石器工具,種植莊稼、等待成熟。接著,未來引領我們創造出貨幣、公司、大學、退休保健中心等等。

作為全人類最偉大的創舉,它的秘密在於:構想未來並不僅僅是我們正在做的事,也是人腦大部分區域存在的理由。未來不是目的地;它是人腦的產物,通過進化,我們可以對當下做出更好的決策。在未來成為一個想象中的目的地之前,人類主要是將回憶轉化為預測,從而提高我們在危險的野外環境中存活下來的幾率。

研究表明,我們大腦構建未來的方式,是對過去經歷的延伸,是一種神經系統功能,在我們生活和組織生活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實際上,我們不僅緬懷過去,也會哀悼未來。如果人們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呈現與某個人在一起的經歷(婚姻)或人生的某個階段(事業),他們大腦中負責規劃的區域就會異常活躍。(理論上說,)為了預見和規劃與某個人的未來所需要投入的時間,與分手之後額區的活動情況,應該存在可量化的關聯。換言之,如果你可以衡量他在勾勒兩個人未來這件事上花費的時間,就可以判斷出關系破裂後,他的傷心程度。當我們與某個人陷入愛河,實際也陷入了與他一起的未來,那是一個無法解析的夢想。

我們對未來的設想有很多形式,從制定戰略到被動的白日夢;同理,預測行為本身也有很多功能,不僅是做決策和訂計劃。大腦中進行的預測也是一種學習過程。很多時候,我們對未來作出預測,就是對既成編碼、回味記憶的準確性進行檢驗。其實,作為學習手段的預測,對大腦來說價值最大,但它們反而是錯誤的。

這些支撐我們對未來的預測的經歷,不太可能被永久保存下來。當事情結果與預期不符,我們的註意力就會發生轉移。大腦力圖盡量詳細地記錄當時的情景,不僅是令我們感到意外的事實,還有相應的感官數據:當時聽到的聲音、聞到的氣味。我們想記錄整個模式。當時的感受可能是歡欣鼓舞,也可能堪比臨床意義上的創傷,但是,大腦把這些經歷視作一種學習,學習所有生存所必須的新信息。

預測是為了學習,但我們同時又抵制學習。大腦,尤其是新大腦皮層的進化,是為了進行預測,但是,我們人類的進化歷程已經長達幾百萬年。主流科學認為,人類進化歷程在大約5萬年前曾經中止,之後才迎來人類文明的曙光。更重要的是,人類發展、變化和適應的自然環境,讓我們不得不打獵、打掃、逃避追捕者,從而生存下來。

只有了解這一簡單的事實,才能懂得為什麼未來變得越來越透明,而我們與自然的關系,從本質上來說,將永遠是心理層面的。我們通過預測與未來產生交集。關於預測,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是:

1.大腦預測來源於過去的經歷;

2.經歷來源於處理感官輸入信息——我們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信號。如果把大腦比作某種計算機(這一比喻很常見,但不夠完善),那麼,我們低層級的神經元收集、分析數據後,將其發送給構成新大腦皮層的高層級神經元,對數據進行處理並作出反饋。

3.隨著輸入信息和信息處理方式變化,未來也隨之變化。

到目前為止,你已經了解了各種不同的設備在可預測的環境中發揮特定作用。嵌入地表的感應器檢測出P波,便於我們預測S波;隨身攜帶的移動設備根據我們的位置,預測未來身處何處。但是,預測你每個行動的世界也會變得狂野、具有某種生命。這個世界可以根據你的下一步行動,決定自己該采取什麼措施。它也發展出一種預測未來、你的未來的能力,只需了解你過去的經歷即可。

Views: 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