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欣 如·環顧影像: 德勒茲影像分類理論釋讀(1)

摘要: 理解德勒茲電影分類理論的關鍵,在於對其差異哲學的了解,憑借差異哲學的思想,德勒茲將電影影像分成了兩個大類,運動-影像和時間-影像。

這兩種影像都被德勒茲置
於了差異化的思考之中,影像一方面是實際的,一方面又是潛在的; 一方面是客體,一方面又是自主的存在。在關照影像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方面中,德勒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影像分類系統。


這一系統基本上,是以空間和時間為原則來區分影像的,但高度抽象的哲學命題很難切入
現實的電影影像,對其實施有效的“管理”,德勒茲顯然是在哲學化影像的同時兼顧了電影的紀實美學,才建立起了自身的電影理論體系。

因此,分類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成為了紀
實美學和哲學之間的關係,兩者之間的過渡也就成為了觀察( 闡釋描述) 和哲思之間微妙的博弈。

 

德勒茲電影理論是出名的難讀,巴迪歐曾將其稱為“雙重苦行”。 盡管國內已經出版和發表了不少相關的專著、譯著和論文,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我們對於德勒茲電影理論的陌生感,但離清晰的了解還是有相當距離。這篇文章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去讀解德勒茲的電影分類理論,嘗試一種新的維度,意在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德勒茲對於電影的想法。


影像如何被“環顧”


一般理解“環顧”,特別是影像的被“環
顧”,是將影像看成對象,我們作為主體,從各個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和研究“影像”這一事物,類似於一種地球環日的“公轉”。

而對
於德勒茲來說則不是這樣,德勒茲把影像等同於運動,運動無處不在,因此影像也就無處不在。他說: “就電影而言,是世界變成為它特有的影像,而不是一個變成世界的影像。”[1]119 

這也就是說,整個的世界都可以是
影像,甚至包括我們在內。這樣一來,便沒有可能區分出主體和客體了,你的四周都是影像,你所要討論的問題,在你的四面八方。因此對於德勒茲來說,他的環顧與我們的理解相反,我們認為是圍繞著對象轉圈,他認為是自身旋轉,類似於“自轉”,把目光投向我們絕對不會看到的身後。 

 

①這樣的問題我自己也很難避免,我在《電影的語言》(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 年 9 月版) 一書中有關德勒茲的部分,亦有表述不夠準確之處。

註釋: 
[1][法]吉爾 · 德 勒 茲. 電 影 1: 運 動-影 像[M]. 黃 建 宏,譯. 臺 北: 遠 流 出 版 公司,2003.

(本文作者聶欣如服務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傳播學院,上海 200241)
(本文原載 2015 年 1 月,第 32 卷,第 1 期,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Paetiyo on May 7, 2021 at 9:29pm


柏格森:運動概念


與“運動”關係密切的,還有“彼此分開”、“互相滲透”等概念。在柏格森看來, 自我意識的運動,處於一種不可分的互相滲透狀態。認知活動需要將意識到的物體狀態加以辨別,並賦以數量的形式, 因此他指出:

“運動有兩個因素:

(1) 運動物體所經過的空間, 這是純一的並可分的;

(2) 經過空間的動作, 這是不可分的, 並且只對於意識才存在。”(柏格森,2002 :74)


柏格森將運動描述為一種心理的綜合, 需依靠直覺完成。也就是說, 物體從一個點向另一個點的移動,是在綿延之中進行的, 語言無法表達清楚, 只能靠直覺去感悟。
(見(胡學星,2005,柏格森與曼德爾施塔姆詩學,《山東外語教學》,2005 年第3 期,總第106期)

                                                          (Quirky And Divine Self-Portraits By Rosie Hardy)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