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散文,我有偏愛,又有偏見。為什麼有偏愛呢?我覺得在各種文學體裁中,散文最能得心應手,靈活圓通。而偏見又何來呢?我對散文的看法和寫法不同于絕大多數的人而已。

我沒有讀過《文學概論》一類的書籍,我不知道,專家們怎樣界定散文的內涵和外延。我個人覺得,"散文"這個詞兒是頗為模糊的。最廣義的散文,指與詩歌對立的一種不用韻又沒有節奏的文體。再窄狹一點,就是指與駢文相對的,不用四六體的文體。更窄狹一點,就是指與隨筆、小品文、雜文等名稱混用的一種出現比較晚的文體。英文稱這為"Essay,familiaressay",法文叫"Essai",德文是"Essay",顯然是一個字。但是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查一查字典,譯法有多種。法國蒙田的Essai,中國譯為"隨筆",英國的Familiaressay,譯為"散文"或"隨筆",或"小品文"。中國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過去則多稱之為"小品"。我墮入了五里霧中。

子曰:"必也正名乎!"這個名,我正不了,我只好"王顧左右而言他"。中國是世界上散文第一大國,這決不是"王婆賣瓜",是必須承認的事實。在西歐和亞洲國家中,情況也有分歧。英國散文名家輩出,燦若列星。德國則相形見絀,散文家寥若晨星。印度古代,說理的散文是有的,抒情的則如鳳毛麟角。世上萬事萬物有果必有因,這種情況的原因何在呢?我一時還說不清楚,只能說,這與民族性頗有關聯。再進一步,我就窮辭了。


這且不去管它,我只談我們這個散文大國的情況,而且重點放在眼前的情況上。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文學范圍內,改文言為白話,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來,中國文學創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據我個人的看法,各種體裁間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小說,包括長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戲劇,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這是福?是禍?我還沒見到有專家討論過。我個人的看法是,現在的長篇小說的形式,很難說較之中國古典長篇小說有什麼優越之處。戲劇亦然,不必具論。至于新詩,我則認為是一個失敗。至今人們對詩也沒能找到一個形式。既然叫詩,則必有詩的形式,否則可另立專名,何必叫詩?在專家們眼中,我這種對詩的見解只能算是幼兒園的水平,太平淡低下了。然而我卻認為,真理往往就存在于平淡低下中。你們那些恍兮惚兮高深玄妙的理論"只堪自怡悅",對于我卻是"只等秋風過耳邊"了。

這些先不去講它,只談散文。簡短截說,我認為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文壇上最成功的是白話散文,個中原因並不難揣摩。中國有悠久雄厚的散文寫作傳統,所謂經、史、子、集四庫中都有極為優秀的散文,為世界上任何國家所無法攀比。散文又沒有固定的形式。于是作者如林,佳作如云,有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舊日士子能背誦幾十篇上百篇散文者,並非罕事,實如家常便飯。"五四"以後,只需將文言改為白話,或抒情,或敘事,稍有文采,便成佳作。竊以為,散文之所以能獨步文壇,良有以也。

但是,白話散文的創作有沒有問題呢?有的,或者甚至可以說,還不少。常讀到一些散文家的論調,說什麼:"散文的訣竅就在一個'散'字。""散"字,松松散散之謂也。又有人說:"隨筆的關鍵就在一個'隨'字。""隨者,隨隨便便之謂也。"他們的意思非常清楚:寫散文隨筆,可以隨便寫來,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願意下筆就下筆,願意收住就收住。不用構思,不用推敲。有些作者自己有時也感到單調與貧乏,想弄點新鮮花樣;但由于腹笥貧瘠,讀書不多,于是就生造詞彙,生造句法,企圖以標新立異來濟自己的貧乏。結果往往是,雖然自我感覺良好,可是讀者偏不買你的賬,奈之何哉!讀這樣的散文,就好像吃摻上沙子的米飯,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進退兩難,啼笑皆非。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樣的文章沒有市場。正相反,很多這樣的文章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全國性的報刊上。我回天無力,只有徒喚奈何了。

Views: 8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