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很後現代's Blog (315)

陳曉明:論德里達的“補充”概念

德里達(見圖)這一頁似乎要被匆忙地翻過去,這充分顯示出當代理論和批評的輕狂。解構主義在西方畢竟已經有三四十年的歷史,而且廣泛地被人文學科所吸收。當代多元主義變得油嘴滑舌,這不過是從解構主義那裏搞了點皮毛。而一元論和獨斷論依然盛行,這說明解構的任務並沒有完成。相反,當代思想文化對解構主義完全采取了實用主義的態度,不折不扣的拿來主義。…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15, 201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起源性的缺乏——論德里達的“補充”與海德格爾的“在場”

【摘要】尼采、海德格爾和德裏達構成三位一體的後現代思想的前提,建構富有活力的後現代話語依然有必要回到解構主義,因而有必要梳理他們在一些共同論題上的內在聯系。特別是海德格爾與德裏達的關系,這是深入把握解構主義必須進入的論域。把德裏達的“起源缺乏”與海德格爾對在場的論說相聯系,可以看出德裏達的這一思想是在與海德格爾持續展開批判性對話中來闡發他的觀點的。海德格爾一方面解構了西方形而上學歷史中的“在場”的謬誤,另一方面他要尋求早期希臘思想中的“在場”所具有的真理性。在德裏達看來,一切起源都是不可靠的,都是補充和替換的結果。西方形而上學的理性歷史,就是通過對起源之空缺的填補,而後展開其歷史性。德裏達將這樣的起源與歷史性放置到補充與延異構成的場域中,對於他來說,起源與歷史性只能在“延異”中加以闡釋。

  

【關鍵詞】起源、補充、在場、延異…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12, 2015 at 4:30pm — No Comments

楊黎·後現代詩選

鳥之二

好鳥

飛在看不見的

空中

繞一個彎後

又回到

看不見的地上

好鳥的翅膀

是我所喜歡的

那種顏色

和天的顏色一樣…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10, 2015 at 5:11pm — No Comments

李劼:解析後現代的概念遊戲和詞語迷霧

博主按語:應微博網友之請,撰寫此文,解析後現代文字,與眾分享。順便告知,此文發表於九月二十五日《東方早報》經濟評論版,略有刪改。這裏是原文。



本文先引用國內某大學教師寫給區區的一番感觸:




我的專業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裏有一荒謬現象:學生到了研二,還從未上過一門體悟、解讀作品的課。學生們都學了什麽呢?後殖民文化、流散文學與文化、東方文學與文化、西方女性主義……正好應了您微博上的話。國內紛紛攘攘也全都在做這些東西。給他們上了幾堂課之後發現非常恐怖。學生張口閉口全是後殖民後現代解構,我說不要跟我講這個,說說你們讀了哪些經典作品,結果我驚訝的發現,作為外國文學專業的研究生,他們居然連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沒有讀過,而這種情況極其普遍。…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5, 2015 at 6:00am — No Comments

單世聯:作為文化變遷標識的“後現代”

在方興未艾的文化研究中,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社會學與傳播學教授邁克·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是英語學界的一個重要人物,不但其論著《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1991)和《消解文化:全球化、後現代主義和身份》(1995)進一步綜合文化研究與社會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而且以“理論、文化與社會”中心主任和《理論、文化與社會》雜誌創始編輯的身份有效地組織了文化研究的全球性對話。我感到特別高興的是,費瑟斯通教授對中國現代化事業極為關切,近年來還積極推動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與諾丁漢大學的學術交流。

  …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29, 2015 at 3:00pm — No Comments

林群盛·麵包與恐龍

麵包店裡

有些事直得記憶

例如一隻誤入的恐龍

女店員毫不吃驚「歡迎光臨

請勿在麵包上留下爪痕,謝謝」

有些事值得遺忘

例如三明治多層夾的心事

蛋塔濃稠的對話

草莓果醬麵包的初戀

檸檬派的約會細節…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26, 2015 at 5:30pm — No Comments

陳克華·美麗深邃的亞細亞 ——贈鄭問

雖有聖境,莫作聖解;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楞嚴經

一、倒霉王——垃圾

讓我參拜你輝煌的下體

一如我是 被你 吸附 的垃圾

千里外的你

不自覺地 吸附了…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22, 2015 at 6:00pm — No Comments

陳克華·零

是第一千次的回顧了。這回我意識到

整數

所蘊含的,結束的意味──

一顆急馳的心所能負載的

便於重新點數的

情緒:一,就是一次相遇

之後的零零零

相繼地

把悲哀十倍十倍

擴得極大…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14, 2015 at 12:59pm — No Comments

陳克華·雨中機場

I·七四七

能不能起飛呢?

鉛色的雲

正溶化著那架俯地的七四七

一塊純白色龐然固體

文明結晶的糖

我思想的鹽粒

雨後



將…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11, 2015 at 4:30pm — No Comments

藍馬·後現代詩

懷念一隻鳥或其它

我生命中懷念的一隻鳥

從冬天穿過

雙翅就剪下了一場雪

然而以箭的速度掠過山川

只留下一根紅色的羽毛

給灰色的天幕插上一面旗子

我必須離開壁爐洞開門扉

走向人影稀疏的草原…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9, 2015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馬松·後現代詩

燦爛

(一)

我曾經與花平分秋色

一燦一爛

一直硬挺進冬天

彎弓射走燕子

轉身又射去風聲

我遇到了燦爛、姹紫和嫣紅

我在她們身上左右開弓 看見她們的呻吟如雪

我又遇見了冷和冰…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7, 2015 at 11:30pm — No Comments

陳仲義·海峽兩岸:後現代詩考察與比較

一、緣起時間與過程

1979年,不到20歲的夏宇寫出《連連看》,用選擇題式的8個詞組,引逗讀者參與文本遊戲,應該說是《連連看》發出臺灣後現代詩第一顆信號彈。在大陸,筆者把韓東1983年寫就的《你見過大海》視為同類項。表面上看,該詩形式並不古怪,骨子裏卻不動聲色運用"就是這樣"、"人人都這樣"、"頂多是這樣",拆解了"大海"--這個隱含著中國文化中心的原型意象。同一時期的《大雁塔》,通過登高遠眺來"消失"人的主體性,也有異曲同工之效。應該說,這兩首詩埋下了大陸後現代詩導火線。

極具超前意識的夏宇於1984年結集《備忘錄》及《腹語術》(1988年),"隨興式"語法教須眉們目瞪口呆。1985年羅青自《草根》詩社發難,出版《錄影詩學》(1988年),標誌性作品為《天凈沙》、《與妻訣別書》,形式上做了醒目突破。緊接著林耀德拿出…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7, 2015 at 11:30pm — 3 Comments

萬夏後現代詩

萬夏·豆子

偏南地區結滿了豆子

鐮刀割著豆子,臉兒一齊向西移動

西邊堆著豆子

東邊是她的廂房,她的器官卻朝向你

豆子在古代是菽,在南方是小女人

她和豆子都發生在四月

豆子擁有了她

她的廂房在東邊,走廊南北結滿了豆子…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7, 2015 at 11:30pm — No Comments

陳克華·事件

我的出生正是你死亡

但我看見你

走過大山大海走過虛空茫茫大塊

然後伸手——我被推出子宮

(我如此看見)

我走下搖籃我也爬出墓地

你背對著我

我說你不必認識我其實你

就是我

雖然…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7, 2015 at 11:29pm — No Comments

陳克華·火祭

火祭

——懷念鄭南榕



我猜那時島上

並沒有雨季,沒有一滴雨

願意偽裝成淚的舉止

乾燥的空氣和泥土

龜裂成大腦的回紋

火,是當下的選擇罷

火是可暢飲的酖…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7, 2015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