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正绿's Blog – August 2024 Archive (5)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6

印歐語系的七個格位(主格、屬格、與格、賓格、奪格、處格、工具格)已經被縮減為四個格位(主格、屬格、與格、賓格)。我們可以從對最古老的日耳曼語方言(哥特語、古冰島語、古高地德語、古英語)的仔細比較和重建中得知這一點。在西日耳曼語方言群中,我們最古老且最有價值的研究來源包括古高地德語、古英語、古弗里西語和古撒克遜語,我們仍然保留了這四個格位,但格位音節的語音形式已經大幅減少,而且在某些詞形變化中,特定的格位已經合併。格位系統實際上仍然完整,但顯然正在朝著進一步瓦解的方向發展。在古英語和早期中古英語時期,格位系統在同一方向上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格位音節的語音形式進一步減少,賓格和與格之間的區別最終消失。新的「賓與格」實際上是舊賓格和與格形式的結合體;例如 him,舊的與格形式(我們仍然說 I give him the book,而不是「縮寫」成 I give to hint;比較哥特語的 imma,現代德語的 ihm),承擔了舊賓格(古英語 hine;比較哥特語的 ina,現代德語的…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26,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5

這三個衝突——形式分組、修辭強調和順序——還補充了一個第四個難題。強調性的 whom,由於其較重的結構(半長音節後接唇音),應該與隨後輕快的音節形成對比。然而,在「whom did」中,我們不由自主的延緩使得這種表達聽起來「笨拙」。這種笨拙是語音上的判斷,與我們分析的語法因素引起的不滿無關。這種韻律上的反感並不適用於「what did」和「when did」這類平行表達。what 和 when 的元音較短,其末尾輔音與隨後的 d 融合得很自然,而 d 的發音位置與 t 和 n 相同。我們對適當節奏的直覺使我們難以對「whom did」感到滿意,就像詩人在快速詩行中使用「dreamed」和「hummed」這樣的詞一樣困難。…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12,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4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說,大多數人心裡都在暗自希望他們可以說「Who did you see?」。如果某種神聖權威可以無視教師的指責,給他們充分的自由,他們的潛意識將如釋重負。但我們不能過於直率地預見漂移並維持社會地位。我們必須假裝對我們的未來走向一無所知,並滿足於我們內心的矛盾——不舒服地有意接受「whom」,潛意識裡卻渴望「who」。與此同時,我們通過在某些曖昧情況下使用「who」,來滿足我們對禁忌表達的暗自渴望,這樣我們可以通過一點無意識的辯護來掩蓋我們的錯誤。想像一下,有人在你不專心聽時隨口說了一句「John Smith is coming to-night.」,你沒有聽清名字,於是你問的不是「Whom did you say?」而是「Who did you say?」。選擇表達形式時可能會有點猶豫,但像「Whom did you see?」這樣的慣例可能還不足以促使你說「Whom did you say?」。語法學家可能會說,這不太相關,因為「Who did you…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11,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3

所有已知在基因上有關聯的語言,也就是說從單一原型演化出來的分支形式,都可以被視為屬於同一個「語系」。語系並不是最終確定的分類。我們建立語系的時候,只是說到目前為止我們能夠追溯到這裡,不能再進一步。在我們研究的任何進展階段,一束意外的曙光可能會揭示出所謂的「語系」只是更大群體中的一種「方言」。方言、語言、分支、語系這些術語——不言而喻——都是相對的。隨著我們的視角擴展或收縮,這些術語是可以互換的。



至於我們是否能夠最終證明所有語言都源自一個共同的起源,這一點則無從推測。近年來,語言學家能夠做出比以前認為可行的更大範圍的歷史綜合,就像文化學者能夠展示在過去被認為完全孤立的文化區域或制度之間的歷史聯繫一樣。人類世界的縮小不僅是在展望未來,而且也是在文化史的回溯眼中。然而,我們還遠未能將眾多的語言減少到少數幾個「語系」。我們仍然必須處理相當多的這些語系。其中一些,如印歐語系或中印語系,分佈在廣袤的地區;另一些,如巴斯克語,則有著奇特的有限分佈範圍,很可能只是曾經更廣泛分佈的群體的衰退殘餘。…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10,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2

如果語言中的唯一變異形式只是「平面上的」個體變異,我相信我們將難以解釋方言如何產生,為何一個語言原型會逐漸分裂成多個相互無法理解的語言。但語言並不僅僅是展現在空間中,它更像是同一幅永恆畫面在個體心中的一系列反映。語言隨著時間的推移,沿著它自己創造的流動前行。它具有漂移性。如果語言沒有分裂成方言,如果每種語言都保持為一個獨立的統一體,它仍然會不斷地偏離任何可分配的規範,不斷發展新的特徵,並逐漸轉變為一種與其起點截然不同的新語言。…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5,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