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4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說,大多數人心裡都在暗自希望他們可以說「Who did you see?」。如果某種神聖權威可以無視教師的指責,給他們充分的自由,他們的潛意識將如釋重負。但我們不能過於直率地預見漂移並維持社會地位。我們必須假裝對我們的未來走向一無所知,並滿足於我們內心的矛盾——不舒服地有意接受「whom」,潛意識裡卻渴望「who」。與此同時,我們通過在某些曖昧情況下使用「who」,來滿足我們對禁忌表達的暗自渴望,這樣我們可以通過一點無意識的辯護來掩蓋我們的錯誤。想像一下,有人在你不專心聽時隨口說了一句「John Smith is coming to-night.」,你沒有聽清名字,於是你問的不是「Whom did you say?」而是「Who did you say?」。選擇表達形式時可能會有點猶豫,但像「Whom did you see?」這樣的慣例可能還不足以促使你說「Whom did you say?」。語法學家可能會說,這不太相關,因為「Who did you say?」這樣的句子在嚴格意義上並不類似於「Whom did you see?」或「Whom did you mean?」,它更像是某種句子的簡化形式,比如「Who, did you say, is coming to-night?」。這就是我所說的辯護,而且它在某種程度上有其邏輯。然而,這個情況比語法學家認為的更為薄弱,因為在回答「You're a good hand at bridge, John, aren't you?」這樣的問題時,John可能會有些不知所措地喃喃道「Did you say me?」而不是「Did you say I?」。然而,後者的邏輯(「Did you say I was a good hand at bridge?」)是顯而易見的。真正的問題在於,「whom」沒有足夠的生命力來應對這些小困難,而「me」卻能毫不費力地跨越這些障礙。

比例「I:me = he:him = who:whom」在邏輯上和歷史上是正確的,但在心理上卻有些不穩固。「Whom did you see?」是正確的,但這種正確性中似乎有些虛偽的成分。值得探究的是,我們對使用涉及「whom」這個詞的表達方式,特別是在疑問句中的表達方式,為什麼會感到莫名的抗拒。英語中我們仍然擁有的唯一明確的賓格形式是 me、him、her(因為與所有格「her」相同而略顯模糊)、us、them 和 whom。在所有其他情況下,賓格已經在外形上與主格形式相同——這裡我們不考慮句中的位置。我們立即可以注意到,whom 在心理上是孤立的。me、him、her、us 和 them 形成了一個穩固且緊密結合的賓格人稱代詞群組,與主格形式系列 I、he、she、we、they 相對應。who 和 whom 在技術上是「代詞」,但人們並不覺得它們與人稱代詞屬於同一類。whom 顯然處於弱勢地位,暴露於風險中,因為同類詞彙往往聚集在一起,而如果一個詞彙落後,就有可能面臨生存危險。現在,其他疑問代詞和關係代詞(which、what、that),它們與 whom 應該屬於同一類,卻並不區分主格和賓格形式。從心理上來說,將 whom 與人稱代詞放在一邊,而將其餘的疑問代詞和關係代詞放在另一邊,是不合邏輯的。形式群組應該與功能群組對稱排列,甚至完全一致。如果 which、what 和 that 有與 whom 相對應的賓格形式,那麼後者的地位會更穩固。然而事實並非如此,whom 這個詞給人一種不和諧的感覺。它暗示了一種形式模式,而這種模式並沒有被其他詞彙所填補。解決這種形式分佈不規則性的唯一方法是完全放棄 whom,因為我們已經失去了創造新賓格形式的能力,無法重新塑造 which-what-that 群組,使其與較小的 who-whom 群組平行。一旦這樣做,who 便加入了它的同類,並滿足了我們對形式對稱的潛意識需求。我們對「Whom did you see?」感到暗自不滿並非毫無道理。

然而,對 whom 的排斥還有其他決定性因素。who 和 whom 在疑問句中的心理聯繫不僅與代詞 which 和 what 相關,還與一組疑問副詞相關——where、when、how——這些副詞都是不變且通常是強調的元素。我相信可以推測,英語中有一種相當強烈的感覺,即疑問代詞或副詞作為句子中的強調元素,應該是不變的。whom 的屈折語尾 -m 被認為削弱了這個詞的修辭效果。如果要讓疑問代詞發揮其潛在的全部力量,這個語尾就需要被去除。還有第三個非常強大的原因,促使人們避免使用 whom。主格和賓格系列人稱代詞(I、he、she、we、they: me、him、her、us、them)之間的對比,在英語中與位置的不同有關。我們說「I see the man」但「the man sees me」;「he told him」,而不是「him he told」或「him told he」。像後兩種這樣的用法顯然是詩意的和古老的,它們與當前語言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即使在疑問句中,人們也不會說「Him did you see?」。只有在像「Whom did you see?」這樣的句子中,現在還會在動詞前使用屈折的賓格。然而,Whom did you see? 的順序因其疑問句形式而是必然的;疑問代詞或副詞通常在句中位於首位(What are you doing? When did he go? Where are you from?)。因此,在「Whom did you see?」中的「whom」隱含了一個衝突,即屈折賓格所適用的句子順序與疑問代詞或副詞所適用的句子順序之間的衝突。解決方法「Did you see whom?」或「You saw whom?」過於違背我們語言的慣用趨勢,難以被接受。而語言逐漸採用的更激進的解決方案是「Who did you see?」。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