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續上)向魯迅學習了懷疑和批判精神,嘗試談一談卡夫卡的《變形記》。繁複的場景,複雜的心理,抑郁的情感,以病態的自我意識流動構建出一幕幕荒誕的場景和故事。卡夫卡的作品充斥著人性的陰郁暗淡,他擅長訴諸一種寫作本能,寫下一些看似對某種秩序或制度意象式的抱怨訴苦。他的作品中,對心理刻畫、事物描寫可謂細膩繁複、絲縷畢呈,然而閱讀起來令人有一種“夢魘”感。將卡夫卡的作品列入書單,是因為人們在閱讀中總會有一些作品難以接受,只是許多讀者面對享有贊譽的作者和作品不敢批評。
也許有人會說,你不認同卡夫卡,那你寫一篇試試?那我要引用魯迅先生關於文藝批評的舉例,魯迅說:“譬如廚子做菜,有人品評他壞,他固不應該將廚刀鐵釜交給批評者,說道你來做一碗好的看。”因此我有理由認為,任何閱讀者在認知上固然有限,並受其主觀能力限制,但批評的權利是應該有的。
被文學撼動的心靈
約翰·斯坦貝克的《月亮下去了》,買下它是源自翻開書頁即被書內簡潔有力的文字吸引,甚至當時不知道斯坦貝克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他的文字精準、幽默,令我對作品中的情景、人物有一種更豐富的想像空間。延展閱讀了斯坦貝克的《人鼠之間》《罐頭廠街》,更加驚嘆於作者對自然的描寫優美壯闊,對事物的描摹深切動人、細致入微。
斯坦貝克在《人鼠之間》《憤怒的葡萄》這兩部作品中,非常明確地具有社會主義傾向,含蓄地譴責了資本的“野蠻殘酷”,深切地表達了他對破產農民的憐憫同情。應該說,作者的主觀觀念並沒有影響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及豐富的文學性。在《月亮下去了》一書中,作者的意識形態大大地讓位於對正義和邪惡、征服和反抗的簡潔敘事。話劇場景般的描繪,使人對歷史中民族間的擴張征服和反抗帶來一種新的反省。
俄國文學令我感到深深折服的,並不完全是托爾斯泰的文學作品。蒲寧的中短篇讓我體會到俄國文學的優美、厚重,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的關切。索爾仁尼琴的作品讓我體會到了俄羅斯文學傳統的深厚博大。從文學技巧看,索爾仁尼琴對俄羅斯文學的繼承也許不能說是超越蒲寧的,但是他的俄羅斯精神相比於托爾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毫不遜色——深厚的宗教情懷,偉大的俄羅斯人道主義精神。
與一些政治哲學家的抽象闡釋不同,索爾仁尼琴更多從樸素的傳統和生活常識著手來揭示某個時代的醜陋和弊端,充滿道德批判的力量。索爾仁尼琴在《癌症樓》中描寫科斯托格洛托夫等人的言行,表達了他的人道主義觀念。他的作品描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活生生的人。其作品中的人物,並沒有具備多麽高深的知識和智慧,僅僅是他們沒有丟失傳統和常識,在複雜的社會變遷中保有善良的天性和清醒的判斷。
茨威格的《異端的權利》初讀之下,他豐富而極具情感的文字感染了我,閱讀時被其深深吸引。他在這本有一定紀實性的文學作品中,為不同思想觀念、不同信仰做了強有力的辯護。在加爾文專制精神籠罩下的瑞士伯爾尼市,凡不符合宗教觀念的行為都被禁止(打牌、歌舞、節假日音樂會等),社會看似純凈虔誠實却黑暗。書中的修士卡斯特利奧向宗教改革家加爾文發出雷鳴般的聲音:“你殺死一個人從來不意味著捍衛教義,而僅僅是殺死一個人。”其話語震撼人心。(下續)
思想的拓展
在我走上講臺的最初幾年,堅持和幾個夥伴畫素描和水粉,熱衷於怎樣考美院。隨著在講臺上越站越穩,藝術的夢想也就只剩在語文課堂用粉筆來上幾筆簡筆畫了。好在讀到了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無須上美院,我跟隨貢布里希的講述系統而完整地建立起藝術的認知,包括藝術理論、藝術歷史、藝術發展路徑,並規避掉一些虛妄而錯謬的藝術觀念。
這本為中學生寫的《藝術的故事》,能夠很好地闡釋貢布里希的藝術理論。他把藝術的歷史以一種平易翔實的方式講述給讀者。在他的藝術觀念中,絕無以往所常見的“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陳詞濫調,他強調不存在“過去沒有的、全新的”藝術形式。一切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都不能完全脫離過去——他認為藝術的表現形式是有傳承的,是逐漸演變的,即一個聞所未聞、前所未見的全新的藝術事物是不存在的。
貢布里希讓我認識到,任何藝術作品的內涵,一定是而且必須是可以在事實中觀察得到並可以描述的。不僅是中學生,我認為教師更應該讀一讀,因為整本書展現了更為真實的藝術認知,建築、雕塑、繪畫,包含了不同國家、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藝術觀念。
書中,貢布里希最後說,如何認知藝術作品的優劣呢?新聞和展覽中出現的藝術作品可能是優秀的,但誰知道呢——也許我們在旅行中某個地處偏僻的小旅館里,發現墻上有一幅某個年代默默無聞的畫作,它可能引起了我們的驚訝,這才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作品呢!最優秀的,不一定是通常為人們所熟知的。就像梵高一生僅賣出一幅畫,同時代人的審美水平不低,但沒什麽人欣賞他作品的獨特性。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會發現,當時不被認可的藝術表現形式後來獲得了普遍的贊譽,如莫奈繪畫對自然光色的使用、德加由浮世繪得到啟發而繪畫的舞女等。
意大利人維柯的《新科學》是一本18世紀的著作。17世紀笛卡爾掀起拋棄、否認一切傳統的唯理性主義思潮。維柯在這本著作中,通過梳理大量歷史發展事件過程,論證了傳統文化對後續創新發展的啟迪以及新舊文化更叠的連續性,有力反駁了笛卡爾唯理性、理智主義至上的教條。不存在笛卡爾所謂的完全獨有、與傳統沒有任何關聯的全新的東西,正如波普爾在他的《科學發現的邏輯》中一再闡明的,所有的發明創造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的再發明、再創新。
維柯所論的詩性與我們尋常所理解的詩性大相徑庭。我們對詩的理解是心有所感而形於言,所謂“詩言志”,少有論及詩與創造和智慧之間的內在關聯。維柯所論的詩人即希臘文中的“作者”或“創造者”。他用以論證新科學的大量歷史事物,雖然粗糙甚或以訛傳訛,但是他從歷史、語言文字、神話、寓言故事中敏銳地發現,科學、邏輯、法律、倫理、物理、天文、歷法、地理等知識俱源於詩性智慧。詩性智慧是構成和促進人類存在的一切科學和未來發展的根本因素。
我非常看重他在書中所說的“詩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賦予感覺和情欲於本無感覺的事物。兒童的特點就在把無生命的事物拿在手里,戲與它們交談,仿佛它們就是些有生命的人”。維柯向我們證明,在世界的童年時期,人們依本性就是崇高的詩人——創造者。這對我的教育工作有重要啟發,我深深地意識到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使兒童保有最初的自然天性——創造力,即詩性的智慧。
社會科學的認知
步入中年,我才讀到《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作者波普爾開篇即明確:“……我們不可能預測歷史的未來進程。”此書闡釋了關於社會科學的一些基本邏輯常識,它破除了過去某些簡單認識,比如社會發展會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合理:希望通過“發現”某種社會發展規律,以積極的能動精神構建理想的社會……這本薄薄的書,闡明了兩個重要的觀念認知:一是歷史發展沒有或不可能有科學規律;二是人類的理性不足以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社會。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更清晰地解釋了社會真實複雜至極的面貌。這是繼波普爾著作之後,我讀的另一本社科類著作。哈耶克本人雖然是經濟學家,但他對政治哲學的思想認知深度不亞於或遠遠超於一些政治哲學思想家,如盧梭、伏爾泰、穆勒等人。他基於對人類社會經濟學的深刻認知,有邏輯地演繹出自由與私產、平等、正義、民主之間的關係。
哈耶克關於社會構建的演化所闡釋的“自發秩序”啟示了我在學校管理、教師專業發展、課題研究等工作領域的思路,為我清楚地看到學校組織內部的局限,並予以解決相應問題提供了最佳思想資源。我意識到,在學校層面,對教師個人成長做整齊劃一的計劃和要求是不科學的,更應該關注的是提供教師個體自由成長的土壤、營造寬鬆支持的環境,從而啟迪激發教師個體創造力的自然生發,這一點至關重要。(余志君《十本書·啟蒙與詩性:閱讀帶來的思想資源》2021.04.15 發于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師報)
詩性·認識你自己
(編註:埃及當代蘇非主義詩人)蘇布爾的詩歌理論以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吧!”作為開篇,意義重大。他認為,人認識自我的前提是先具備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批評自我的起點,也是前進旅程的第一步。然后,人方能在觀察和沉思自我中認識自己。
人注視自我是人類認識上的最大轉變。因為這種認識由舒緩的靜態轉化為超越的動態,使人類語言提升到與自我對話的階段。若這語言是純凈、無誤解和含混的話,它就處于對話的最真實、純潔、連續的階段。
注視自我的意思不是專注人本身,而是自我變成寰宇圖象及其事物的中心和焦點。人在觀察自我的過程中檢驗著他與周圍事物的關係。于是,這對話不是雙方的,而是三方的,是一種“三方對話”的結果。
人成為“觀者的我”、“被觀的我”和外界事物三者之間的一種對話,并于對話中發現真理。蘇布爾援引蘇格拉底的話說,真理不能植入人心,必須通過辯論才能獲得。真理始于“觀者的我”開始思想,然后在“被觀的我”身上以懷疑和沉思面對所看到的事實(或稱為事物),并加以檢驗。
蘇布爾由此引申到人類的歷史,認為歷史可以說是人沉思自我的歷史,或者說是“觀者的我”、“被觀的我”和外界事物三方對話的記錄。(李琛《詩歌的神秘主義闡釋—蘇布爾與馬利坦的比較》)
註:蘇非主義,又稱蘇非派(Sufism、taṣawwuf;阿拉伯語:تصوّف),為伊斯蘭教的密契主義(或稱神秘主義),為追求精神層面提升的伊斯蘭教團,其詮釋的方式有別於一般穆斯林,他們在生活方面相當嚴格。蘇非的神秘主義一直對西方世界有著極大的魅力,尤其是對那些東方學學者。詩人魯米的形象在美國已經被廣為人知,在那裡蘇非主義被看作一種和平的不關心政治的伊斯蘭的形式。(维基百科)
詩性判斷:藉文學拓展對生命的感受
范昀:作為一位哲學家您是如何認識到文學的重要性的?為什麽您認為一個人要成為優秀的哲學家有必要閱讀文學作品?
瑪莎·努斯鮑姆:早在開始讀哲學作品之前,我就閱讀文學作品了,因為高中課程就是這樣安排的。老師鼓勵我們通過文學作品來提出哲學問題,在高中時代,許多這類問題使我著迷,至今依然如此:思考希臘的悲劇與喜劇,狄更斯與亨利·詹姆斯的小說,偉大的俄國小說,莎士比亞的戲劇,雪萊、濟慈以及華茲華斯的詩歌等等。
那時我對法國文學也饒有興趣,盡我所能去閱讀法文原典。我和朋友為了演法國戲而創辦“法國戲劇社團”(French Drama Society),除常規經典劇目之外,我們還排演從謝里丹(Sheridan)到布萊希特的各種劇本。所以說我的全部生命都是在與文學、音樂的相伴中度過的。
因此之故,早在我開始讀規范的哲學作品之前,我就一向覺得文學作品彰顯人的感情和道德選擇的問題。實際上我並不認為“要成為好的哲學家就得讀許多詩。”這取決於他所研究的哲學類型。
我認為邏輯學家、科技哲學家及形而上學家,應該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來拓展他們對生命的感受,但我並不覺得,這對他們的哲學研究會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道德與政治哲學確實需要學者切身去體會這些問題:生活的艱辛、如何在某種情境下做出明智的選擇,各種情感所承擔的倫理角色,以及社會限制內部成員所采用的各種方式。所有這些問題都能在文學作品中得以顯現,因此,通過廣泛而深入所有這些問題都能在文學作品中得以顯現,因此,通過廣泛而深入地閱讀來培養人的想像力就顯得合乎情理了。即便一個人對哲學毫無興趣,但從培養好公民以及理解我們身處世界的角度看,閱讀文學作品也是有其意義的。(范昀,藝術、理論及社會正義——瑪莎·努斯鮑姆訪談,文藝理論研究 2014, Vol. 34 Issue 【5】)
詩性嬉戲體驗
看見兒童嬉戲,楊萬里詩性大發,揮筆寫下一首詩,成就千古之作。
在盛世大唐時期曾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著名詩人,他們依靠著大唐恢宏的氣象,所創作的作品多以唐詩為主。而到了宋朝,宋詞卻如一陣春風一般,從南吹到北,可以說,宋詞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尤其以蘇軾、柳永等人為代表,他們致力於宋詞的研究,更是將詞的風格多樣化、系統化,可以說,將宋詞的發展到了巔峰,一度超越了詩在宋朝的地位!
而在宋詞大方光輝的宋朝,還是有很多詩人專注於詩的寫作。宋朝的著名詩人楊萬里就是其中一位!他一生作詩無數,宋詩的輸出量極大,他作詩兩萬多首,現存四千二百首詩。鑒於楊萬里對詩的傑出貢獻,被世人稱贊為“一代詩宗”!楊萬里耳熟能詳的宋詩作品也是非常多的,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還有《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推薦的這一首詩,是詩人楊萬里看見村頭兒童在嬉戲,瞬間令其詩性大發,於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往往瞬間的靈感是最難能可貴的,也因為這首詩的膾炙人口,成就了千古之作!那麼我們就一起來品讀一下楊萬裏的這首詩吧!
宿新市徐公店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這首詩是詩人楊萬里經過新市,住在一間姓徐的人開設的客店裏,農村美麗的風光和兒童嬉戲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觸發了他的詩興。我們先大體了解一下這首詩的意思:籬笆稀稀落落,一條小路通向遠方,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卻還尚未形成樹蔭。小孩子飛快地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飛入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籬落疏疏一徑深”,第一句詩人主要描寫了籬笆和小路,籬笆是農村所特有的,這裏的“疏疏”寫出了籬笆的特點。小路蜿蜒曲折著,深深地通向了遠處。詩人這裏對籬笆和小路的描述,寫出了農村此時的寧靜氛圍。“樹頭花落未成陰”第二句寫出了路旁樹枝上的花已經飄落,但樹葉還沒有長得茂密,點名此時季節應該為早春,暗喻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之景。
“兒童急走追黃蝶”而就在這般愜意、寧靜的氛圍之中,詩人筆鋒一轉,卻瞧見了有兒童正在追趕黃蝶,此時的氛圍一下就活躍、歡快了起來,也寫出了農村兒童那種天真無邪、歡快好動的特點。“飛入菜花無處尋”黃蝶與菜花顏色一樣,此時二者融為了一體,一下子讓兒童無從找起了。大家可以想象的到此時找不到黃蝶的兒童表情和神態應該是十分焦急的,那古靈精怪和天真的面孔我們應該能夠想象的到!
縱觀這首詩,詩人楊萬里看見兒童嬉戲,於是詩性大發,他揮毫寫下這首詩,卻成就了千古之作。詩人楊萬里通過對早春農村景色的描寫,描繪出一派欣欣向榮之景!詩人更是動、靜相結合的手法,成功地刻畫出農村恬淡自然,寧靜清新的早春風光,讓人羨慕不已!(原載:詩文書畫匯 2019-02-18)
柏格森談物質與記憶·身體是行動的中心
我們簡單地概述了柏格森在《物質與記憶》中闡述的幾個核心理論,即關於物質、形象、身體、純粹知覺的理論。“身體是行動的中心”,這一簡明的表述,固然可以看作是柏格森對於身體概念的一個定義,但是,我們唯有結合他的形象理論和純粹知覺理論,才能理解這一簡單表述的深刻內涵。
在形象的集合之中,也就是說在宇宙之中,有一些“行動的中心”。身體,或者說“我的身體”就是這樣一種行動的中心,其內在的知覺再現著外在的形象,從而描述出身體在面向外部對象時的可能行動。在對於一切外部世界的中,我的身體始終處於某種中心的位置。
也就是說,一切外在的對象,是通過面向我的身體時的方向來被定義的,借助諸如“前”、“後”、“左”、“右”之類的語詞。漸漸地,知覺就把我的身體視作中心,因為我的身體似乎是一切知覺的起點。於是,“我的身體”作為一個行動的中心,並不是一個數學意義上的中心的點,而是一個行動、抵抗、運動的中心。我與外物的距離,衡量的往往是某個可能的危險的遠或近,或者某種福祉的遠或近。
我們還注意到,在柏格森這里,形象的集合總是先於形象,也就是說,世界先於身體,也就是說在身體出現之前,總已有了一個世界。對於人而言,存在、活著,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取代了主體與世界的二元論,柏格森在這里建立起一種“形象”的一元論。
實際上,我們將在《物質與記憶》的後面幾章看到,借助於一種記憶理論和多層次意識理論,柏格森將證明,精神和物質之間不再是性質的差異,而只是等級的差異,於是精神和物質所代表的將只是存在的不同層次而已。在這種多層次的一元論之中,意識(或者說)精神,作為綿延不斷的一種努力,不斷突破物質的限制,不斷追求更高的自由和創造。
而這種自由和創造,則唯有通過身體才有可能。(鄧剛:形象、知覺、身體——柏格森《物質與記憶》中的身體概念,原載:2017-06-18 LEON波格)
王家新譯 / 勒內·夏爾《最初的瞬間》
我們曾觀看這片大水,當它流過,在我們面前洶湧。突然間,它就淹沒了山嶺,從它母親的那一邊吸引著自身。這不是一道向自身命運屈從的激流,而是一頭無法形容的野獸,而我們成為它的語言和存在。它多情地把我們張在它所有的想像力的強勁弓弦上。怎樣的介入才可以克制我們?日常的碎屑已經剝落,激蕩的熱血返向它的燃點。被敞開收容,被打磨成不可見,我們,是一場永不完成的勝利。
隨大師學寫小說與詩 》
KARL ASTER 维也纳疯街頭
地方文化營銷 2.1:传播地方独特性
吉隆坡景觀·雙子塔城中公園
人體彩繪藝術 藍系列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勒內·夏爾《致阿貝爾·加繆》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0.8
Launch of hair
A HAPPY CORNER
VIENNA FESTIVAL CRAZE 維也納瘋節慶
THE LIGHT OF CITY
夸西莫多·詩歌誕生於孤獨
詩歌誕生於孤獨,並從孤獨出發,向各個方向輻射;從獨白趨向社會性,而又不成為社會學、政治學的附庸。詩歌,即便是抒情詩,都始終是一種“談話”。聽眾,可以是詩人肉體的或超驗的內心,也可以是一個人,或者是千萬個人。相反,情感的自我陶醉只是回歸於封閉圈一樣的自我,只是借助於疊韻法或者音符的、隨心所欲的遊戲來重復那些,在業已退色的歷史年代里他人早已製造的神話。(1959年夸西莫多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
在話語權框架裏了解散文詩對自我賦權的意義
吳承學學者認為:
“對於眾多的文體,古人並非平等對待。在他們的觀念中,文體有正變、雅俗、高下之分,文體的地位是由文體產生的年代與文體的藝術特征如表現對象、語言特色、總體風貌決定的,這種文體正變的觀念,影響著古人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
小說、詞、戲曲的地位在中國古代一直不高,原因就在於詞、戲曲屬於文體之變,歸為俗文學。散文詩也屬於文體之變,雖與自由詩一起出現,但在文壇上地位不高,作為新文體其文類地位一直受到質疑。
筆者提出散文詩作為獨立的文體,除了散文詩的創作確已成為不可否認的文學實踐,值得重新去定位、探討,另一方面也是對固有文類權利的抵制與反思,借助福柯的權利理論思考散文詩的文體獨立問題,可推進當代文藝理論研究走出純理論的思辨分析,進入到更大的文化語境和文藝活動實踐中去。(張翼《散文詩文體獨立的文化價值與意義》2017/08/13 來源:散文詩人)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