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8

札哈哈蒂:早期我們非常注重空間需求與基地之間的連結,并以非傳統的方式處理,而每一項詮釋都能帶給我們其他東西。我們曾經常發明新的規則。現在我們已經發展了一套可以當着根本的東西,做過的東西皆可好好利用。(Photo Appreciation: MAGIC TULIPS by Marco Marotto)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39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Ra Zola 8 hours ago

﹝美﹞段義孚(1930-2022):冰雕~~「害羞的人,不愛交際的人,或者像我這樣被古怪的追求抑制了社交需要的人,或許更應該投身於大自然。不容易適應環境的人容易把情感寄託於動植物身上,因為動植物不會對人有成見。但即使是動植物也不是絕對可靠的,因為生物也會形成群體:許多動植物都有社會性,它們在自己的世界裡也會有歧視、包容和排斥的現象。最後,可能只有待在無機物的環境中,例如沙漠、冰山裡,人們才能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我喜歡大自然嗎?在我們這個道德標準經常變化的後現代社會裡,唯一不變的信條,即最無可爭議的道德準則,就是『你應該熱愛大自然』。我承認,如果大家都像很多年輕的環保人士那樣,用『生命』這個詞來指代大自然的話,那麼我不算熱愛大自然,甚至不太喜歡大自然。對於有機體為了繁衍生息而迸發出的奮進和狡黠,我懷有一種矛盾的態度。反而,宇宙中擁有這麼多毫無生機的『礦物』,這讓我感到安慰而不是沮喪。持這種態度的絕不只是我一個人。然而,我們的數量是很小的,因為如果物種要繁殖、生物要進化,就不能容許有太多我們這樣的個體存在。


我對礦物的偏愛一定很深,因為它銘刻在我最早的記憶中。我當時大約3歲,住在天津,冬天很冷,池塘裡都結冰了。我每天下午要睡午覺,剛醒來的時候脾氣就很不好──就像很多小孩子一樣,我也有『起床氣』。你可能還記得,母親預料到我弟弟會發脾氣,就畫了一輛汽車。為了安撫我,我的奶媽做了一件更富有想像力的事。她在煙灰缸裡裝滿了水,放在窗外的窗臺上,讓它暴露在寒冷的天氣裡。她見我快要醒過來,便拿來煙灰缸,在我床邊的桌子上翻過來,用刀柄輕輕敲了一下,然後──哎呀!看哪!──一個閃閃發光的冰雕掉了出來。在我一個小孩子的眼裡,這簡直就是魔法。」
── 志丞、劉蘇(譯):〈我的個性:從父母到岩土〉,《我是誰?:段義孚自傳》(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23年8月),頁87-88。圖片出處:https://reurl.cc/V0zNYn

Comment by Ra Zola on July 2, 2024 at 8:01am

雲林創意設計中心·宗教文創的創新設計與行銷

雲科大設創中心黃世輝主任:

今天會議主要是要討論學術界不太知道的情形,像是宗教文創這件事在台灣的市場情況到底是怎樣?以及未來的發展性如何?

比如周經理的神斧全台已經開了4、5家分店,不是這領域的人會覺得很神奇,賣神明衣也可以開這麼多分店?台灣的宗教工藝還是有許多潛在的市場,吳榮老師的交趾陶很多是使用在寺廟,那到底台灣是很多新廟在蓋所以有很多市場?還是市場其實已經跑到中國大陸去了?另外對雲林縣來講文化處想要發展宗教文創要怎麼開始?還有很多疑惑都需要各位一起來討論。


這次會特別辦這個座談會是因為雲林縣有三大方向可以發展,各別是宗教、觀光及農業。如果以文化創意產業15大類來分雲林也有將近900多家的數量。以工藝方面來說縣府方面就已經蒐集到200多位的工藝家,很多在北港,因為北港朝天宮的關係。


今天主要著重在宗教工藝方面的議題來討論,借用各位的經驗來探討宗教與市場行銷,以及民俗如何轉變為文創。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劉處長:

雲林縣的文創可發展成宗教、觀光、農業以及工藝的結合,但真正文創的核心其實是各位的腦袋及各位的手,。


文化處扮演協助支持及服務的角色。等一下就各位的經驗來談文創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來談文創發展的困境與問題,給團隊更多刺激,激發更多想法,文創越被重視才能越做越大。

宗教文創發展相關經驗分享

工藝之家 吳榮老師:

以交趾陶來說,交趾陶八卦獅,從古至今還不斷的在製造,它不只是裝飾,在古時候甚至是個必需品,當然現在意義也加上藝術品,比較不一樣。


所以可以說從交趾陶到八卦獅為什麼可以銷售的那麼好? 就是因為它的典故!典故包括從傳統文化、藝術、廟宇信仰的關係的面向去探討。


期望學術界可以從宗教找出早期有意義的典故,來提供給藝術家或廠商開發新商品。


神斧創意精品刺繡 周讓廷經理:

我們的產品都以神明衣(上圖)為主,現在看的到的大甲媽,還有一些其他媽祖廟,他們裡面的刺繡都是我們做的,,但如果只做裝飾性的東西淘汰率太高,因為像是乩童身上穿的肚兜,還有出巡用的旗子都是用一兩次就要換了,我們的產品也都是用棉花做的不易保存。我本身是家族企業的第三代,目前是扮演傳承的角色。前陣子有和電影「陣頭」合作,開發出三太子公仔娃娃周邊商品,業界很多人不看好,但後來有賣出3000隻。全在台灣做,目的在培養台灣人才,請師傅教代工媽媽做,目前大約有培養約20位代工媽媽,有低收入戶、單親家庭,也有小兒麻痺的。那些代工媽媽在做的同時會去看廟會,了解廟會文化,討論要怎麼改比較好。

(下續)

Comment by Ra Zola on July 1, 2024 at 9:13am

北京故宮曾經有邀約我們到大陸發展,但前提是要把台灣的陣頭文化說成是大陸的,我認為雖然陣頭文化是從大陸來的,不過發揚光大的是台灣,所以當下我就拒絕了!因為想好好的紮根在台灣,如果我今天去大陸了,那大陸人就不會來台灣,所以我一直不把我的商品送到大陸,我就是要讓他們來玩,讓他們來吃,讓他們來住。我朋友有邀約我來雲林發展,他說雲林一直在文創這塊越來越有潛力,除了政府單位外一些電台也都有在宣傳大力支持,當時聽到時有點不相信,但今天來看到整個設計情況,我改觀了,覺得嘉義要好好加油了,未來會好好考慮來雲林發展。

榮興紙廠  蔡月桃董事長:

我們在去年成立一家觀光工廠—悠紙生活館,悠紙生活館也算是我們榮興紙廠的第二個品牌。從製造廠做紙箱砧板改為文創產業的契機是因為環保議題,因為很多文創商品都是用塑膠做的,但環保議題已經被全世界注重,大家也都在提倡綠色產品。

會有紙媽祖這商品是因為廟會的委託,但開發的過程遇到很多困難,因為沒有其他商品可以參考,用紙來做這一尊紙媽祖其實還是有神助,好幾次做不下去,一再的克服困難才會有這尊金媽祖出現。

這個金媽祖製作是開發模具加上手工貼合,手工貼合才能把做的人感情帶進去,間隙要剛好表情才會微妙微翹。因為要做紙媽祖所以有稍微做研究,媽組頭飾的串珠也是自己用電子材料,雖然只是小零件,但我們連IC也自己加工才呈現出這尊金媽祖。

推廣剛好是我們最弱的一環,因為我們做紙箱是B to B,所以我們行銷方面用悠紙生活館為實體通路,網站和facebook、youtube做虛擬通路,我們以設在雲林縣為榮,另外也希望有政府的支撐來輔助我們。

雲科大設創中心黃世輝主任:

今天其實是很想要討論一下這個市場行銷的部分,如果以文化創意產業來說到最後都必須要去計算產值。那為什麼台灣還特地加上「文化」兩個字,而不是像英國稱為創意產業?看來台灣是很想抓住文化文化這一塊。

另外也想請各為來談一談行銷方面的困境,由官方和民間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雲科大設計學院 李傳房院長:

從學院的一個角度來探討,最近一直都有在推文化創意產業,以學校方面是如何找到文化元素,加上設計創意,做出讓產業可以去行銷的產品。

之所以會有這些想法是因為霹靂布袋戲。學校有請黃文擇來演講,他有說過如果他沒有發展成霹靂布袋戲這種形式,那有可能布袋戲這文化就沒有了。他是以現在市場趨勢和年輕人的口味,以科幻特效做出霹靂布袋戲這樣電視劇,現在霹靂布袋戲也已經轉變成國家的一個形象。我覺得一定要有新的文化和新的創作過程,像霹靂從角偶、人物的設計、配音,其實都各有個的專業在裡面,到目前發展成一個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了。

嘉義的一個農村把剪黏交趾陶變成一個公共藝術,這計畫是由學校老師帶學生執行的,衍伸出非常好的創意,在春節吸引20萬人來參觀,現在也變成一個景點,但如何永續下去是他們要去面對的地方。

文化就是生活,讓產品不只有實際功能也有文化意涵。以一個藝術品來說使用者的感受還是蠻薄弱的,如果是生活上在使用的東西我想那文化性會綿綿傳承下去。

過去我們在學校也有做一些設計教育推廣,像我們學校也連續四年(2005年~2009年)舉辦博物館商品設計競賽,把博物館典藏當成文化商品來設計,並銷售販賣,其中做的最好的應該是故宮博物院,在學校方面就是透過設計競賽來讓學生了解文化進而設計出商品。

上學期有在推宗教文創商品設計,從設計的角度來看應該是要符合那間廟宇歷史、宗教文化、地方民俗,才能夠顯示出是唯一在那個點才能買的到的商品,才有獨特性和紀念性,也要有實用性和教育性,透過設計把產品價值在提高一點,價錢也提高一點,但最後還是要商品化。

 

議題討論

榮興紙廠  蔡月桃董事長:

在民間不燒金紙、不燒香很難被取代,但我們以環保理念開發的商品是以藝術來欣賞,有心靈的寄託。重要的是材料上的運用,因應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做可回收機制,讓商品可以回到原來的紙類再利用。

文化到最後一定要商品化才能傳達出去,讓產業有收益才能支撐後續的推展。我們自己一盞燈不夠亮,希望能集合大家的力量,讓雲林除了農業還可發展文創產業,成為一個文創之城。(下續)

Comment by Ra Zola on June 30, 2024 at 8:47pm

神斧創意精品刺繡 周讓延經理:

學生的設計比較科幻,實際要去賣比較有困難,之前有請學生幫忙做設計,但設計後的商品要半年後才能生產,當中要不斷修改,我自己也要懂製程和成本。要設計一個東西要懂它製造的困難、成本的壓力、包裝,包含我們的商品有中英文翻譯。

我覺得行銷就是有沒有人幫你打通任督二脈。文創這種東西不是說設計出來就一定會賣,我們到現在還是會被打槍。我們的東西有在機場、金石堂、誠品書局,只要賣不好就被下架,但我覺得失敗是成功之母。

目前計畫把三太子、媽祖、千里眼和順風耳做成吉祥物的型式,要去教育台灣的小孩什麼是宗教? 用可愛的方式,讓民眾看到會想要去買一些紀念商品,我們包裝後也都有中英翻譯。

覺得包裝很重要,我們的東西都是有包裝才出來賣,在機場賣得最好的是宗教的一些文創產品。

雲科大設創中心黃世輝主任:

成功的文創商品有哪些條件? 在台灣這個市場有很多觀光客,其中比較受到歡迎的是哪些?

神斧創意精品刺繡 周讓延經理:

成功的商品是要讓人買的起! 要有意義並且兼具創意。

父親一直覺得文化、神明衣很重要,如果只有我們宗教的人的買就會侷限在同一區塊,但如果做文創可以行銷到全世界,讓全世界看見台灣。

在開發「陣頭」電影周邊商品時曾和父親鬧家庭革命,父親覺得都沒有在做本業。在做網站時父親也很反對,覺得現在年紀大的老人家不會上網,做這幹嘛? 但現在父親反而相當認同,還覺得要多花錢投資。


晉鴻禮贈品公司 何文華

我們主要是在做贈品相關商品,也做公仔,工廠是在大陸和越南,也接廟宇的案。在實際通路經驗中,我們的宗教文物商品主要分為3大項,天主教、基都教一般都是工廠做完後直接送到歐美國家,台灣比較少;佛教方面80%都是由大陸進口,像佛光山就有專門的採購團;道教紫南宮的金雞,還有一些週邊商品都是我們做的,但好的東西不到兩個月就會被仿製。我們的實品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純當贈品贈送的,成本會比較低,另一種是專門開發要販售的。

紫南宮的參拜人數是台灣第一,原因在於有在照顧附近民眾,附近的商家也都是當地人,相對於民眾就會對廟宇做無私的奉獻。

我覺得台灣目前比較欠缺的是展覽,每年四月我們都會到大陸參加宗教文化商品的展,要讓大陸認識台灣。


唯森手工藝社 卜雅菡:

我們的做法跟大家比較不一樣是以文化為主,創意為輔。但現在看到的大多是創意產品再加上一點點文化元素。我們是做紙藝,做紙神明,全台就只有我們一家。中小企業100年有幫我們做新的網站到現在,讓我們的瀏覽人次也突破45萬,讓民眾知道還有這種傳統工藝。

我們的產品是從文化很重的部分再加上一些實用功能,銷售對象除了台灣以外很多都是外國人,通路放在中山機場、中正紀念館、傳統工藝中心,覺得外國人來會想看當地傳統有文化性的東西。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劉處長:

我覺得現在雲林已經有能力可以發展文創產業。文化的差異性造成魅力所在,如果做的跟別人一樣,只能追著別人跑。用相同的技術做出不同的商品,文化藝術就是這樣,可以很多元的。

工藝之家藝術家的藝術理念創作技巧都很很棒,但缺少包裝。如何把創作做適度的包裝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帶給作品和消費者之間的感動。

很多文創產業的開發和設計,其實可以和我們在地的設計師一起合作,有更多的合作會激發更多的可能性。在宗教相關文創領域內除了產品外,也可以出版故事、或是表演藝術,意思是層面不只是商品還有其他的部分。

行銷部分,我常常跟我的學生說設計界你不必認識所有人,文化是從小眾開始,口耳相傳發展開來,不見得一定要用大型的通路,也可以利用多元的管道發展開來。

雲科大設計學院 李傳房院長:

設計學院現在其實一直都有在做宗教、農業、觀光這方向,未來想要提供一個整體的服務,從包裝設計到產品設計再到空間規劃。

學生有很多創意,但設計完才是剛開始,業界比較能了解成本、製程等相關問題,所以說商品化其實還蠻多挑戰性的。

雲科大設創中心黃世輝主任:

這座談會一方面是想要把大家面臨的問題整理一下,整理完後續是說文化處是否有一些相關計畫做協助。

對業界來說大學或文化處還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大概有幾個可能,最大的原則就是合作。設計是在前端,之後還是要經過挑選可開發成商品的,也要經過實驗才知道市場性。在文化處的部分也還有很多方向可以做,像是舉辦雲林縣文創相關的展覽。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異業合作,像是做紙張的跟交趾陶工藝家合作,由政府做一些補助計畫,嘗試新的東西,再從裡面找到市場的可行性。台灣雲林創意設計中心宗教文創的創新設計與行銷)

Comment by Ra Zola on May 18, 2024 at 9:43pm

張子選的(藏地)詩·大自然

秋到藏北馬增膘

牧神的午後,風吹雪山、父母和寺院

而飛翔抱鳥,草美似腰

眾草美如一個親愛的懷抱

你並不知道這是誰的懷抱

就像你很有可能被一個名叫卓瑪

或大自然的女性健康地愛著

卻對此一無所知

秋到藏北,意味著

在這個廣大的世界上

秋天深了,有人愛你更加深了

鷹飛之後你會看見

一片白雲之下神在打坐和牧羊

牧你雪豹般盤踞山勢的永恆悲傷

在陽光堆積三尺的高原牧場

如果你仍然孤獨,像一塊

不成器的笨木頭那樣孤獨

你會渴望卓瑪或者大自然

其實就該是某人待在你身邊

讓你偶一回頭便認出她來

在舉手投足間把她一再遇見

可你看不見她。你看見的

只是飛翔抱鳥,以及一個

腰身美如眾草的親愛的懷抱

卓瑪或大自然美麗結實的身子

可以是天鵝體內裝著水

但也許是一捆埋下迎送生涯的舊羊毛

她就喜歡遠隔秋天用羊毛和水

同時愛你,用許多事物長久地愛你

你仍還可以對此一無所知

風吹雪山、父母和寺院

然後是馬肥羊瘦的秋天

牧神的午後,當你在藏北

一次次走遍自己並迎面撞上

一位名叫大自然或卓瑪的婦女說吧:你是父親還是兒子

Comment by Ra Zola on April 20, 2024 at 5:10pm


王琛发:英属以前彭亨华人史记: 海洋经贸视域下的中外文献解读


我仅仅是希望以我个人的观念,通过自己有限的能力,把一般人都能检阅得到的各种语文文献互相贯通起来,按照着时间顺序去排列,由此便能回归起点,落足在长时间的历史和跨地域的文化,去阅读这个地方曾经面向着大海洋时代的一个又一个历史片段。

并且,我是想要寻觅古人的声音,聆听他们历代相续,身处在长时期 的历史和跨海域的环境,是否存在着一种精神的贯通性,贯通在多 民族交流互鉴的各种演变情境之中。

我是想着要从连贯着这些片段的内容,去认识它们的呈现表述方式,考据与诠释它们互相之间的贯通与变化,从而理解所有这些文献原本的来龙去脉。我不一定需要每个人赞同,可是我是真切的在思考,以对话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语言甚至不同立场的文献,感受着它们相互之间的对话,于是我就可以从中试图解释里头的“人”,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历史中生活与思考。

Related:

(上)

房子能浮起來嗎?

做客 特色小鎮

The Cultural & Creative Hub

(下)

我們這樣走過歷史 

愛墾慕課·在地篇 

Kelantan 吉蘭丹

 

Comment by Ra Zola on April 20, 2024 at 5:09pm

我觉得们现在还有必要进行许多基于细节的重新解读,是因为我们有需要回头反省一切可能的虚妄,以寻求通盘的理解,思索我们现在正在延续的过去是种怎样的存在。这不止是为了我们自己, 也是为了先人,为了子孙。由于思想,我们存在;只有继续的思 想,直透那些导致历史虚无的本质,破除一切原来属于意底牢结造成的桎梏,我们才可能不断去发现自己本当如何存在。 作者识。

目录

一、引言 ...................................................................................................... 1
二、从William Linehan《彭亨史》回顾古代史料.......................................... 6

三、明朝海上交通文献留下的彭亨印象 ...................................................... 16
四、14至17世纪屡次毁于战火的海港王城 ................................................. 25
五、19世纪北根华人乡镇和东北矿区的劫后复兴 ....................................... 36
六、彭亨华人甲必丹的战乱历史与残破记忆 ............................................... 48
七、19世纪末英方介入以后有待重构的历史叙述 ....................................... 67
八、后语 ..................................................................................................... 80

一、引言

 “彭亨”在南海交通历史上,是历代各国航海者较熟悉的地方。中华历朝各地港口,大凡有商旅或舟子出海航行,帆船不论南下北上,都得服从自然规律,因此各地船舶出入南海各处,特别航 行西洋沿线的,常有往来或途径此地;而南下者为了等待季候风向 北归,往往就得停留在在此处古代海域邦国,在彭亨或邻近其他港 口上岸,居住数月,休息生养。久而久之,各国各地先民来往此地渐多,对当地风土人情,也就印象愈加深刻,甚至记载下当地相遇各国人事与物产的事迹。

特别是人们屡次出海,都曾居住或经过彭亨,来路去处常会提起此处地名,所以不同时代的先民,也都会使用各自的语言,音译现在英语继续使用的“Pahang”名称;而历朝中华先民,也曾经根据各处地域的汉字方言,以不同腔调,翻译出多种不同汉字拼音的地名音译,其中“彭亨”两字最为普遍,至今通用。而此邦的汉字名称翻译,长期无从一致,其牵涉的时间超过 千年,已足以证明中华祖先自古不会感觉此地陌生。

正如19世纪以 撰写《天地会》闻名的荷兰汉学家施列格(Gustaaf Schlegel)撰写彭亨古代史时所见,至迟从五代十国开始,一直到清朝为止,现在通用的“彭亨”一词,便是屡屡出现在航海记载,而且是因着不同 年代不同籍贯航海者的发音差异,出现过不同的音译名称。

施列格在1899 年发表彭亨国史的考据文字,刊登在西方最早汉学刊物《通报》第十辑。①他在文中也很早有发现,历朝中文文献对于彭亨的认识,是跟随着人们的经历出现不同的记载,因着此处海上贸易内容的演变而演变;经验和认知不同,也就造成历代叙述的内容各有差异。

彭亨港口过去历久不衰,也是得力它位处南中国海西部,相应于顺风相送年代的地理优势。如果从地图查阅,此地称为“北根” (Pekan)的老城,其周遭海岸,直至19世纪依然是个帆船密集的海港区域。北根港口位于海域西面的地理位置,正好坐落在古代南海西洋航路南部沿线的中途,恰恰就在马来亚半岛东岸中间偏南方,向东是婆罗洲,西南接近爪哇,沿着内陆河道走陆路,数日可 达半岛西岸的马六甲等地,或西渡苏门答腊。

“北根”事实上是个中文音译,这两个音节的马来语原文,本是Pekan,意思即是“市镇”。在清代以前民众的历史记忆,彭亨这座“港口城镇”,即“本邦”主要地理疆域,构成国土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主要范围,也是协调境内边缘地区的枢纽,国主政事亦居其中,所以“北根”按华人传统概念,即《左传》《春秋》所谓的 “王城”。(下续)


作者简介: 王琛发 (Ong Seng Huat) ,男,马来西亚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 国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嘉应学院“广东省海外名师”特聘教授, 马来西亚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中华研究院特聘教授;英国欧亚高等研究院-马来西亚 道理书院院长;越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南海华人历史文化与聚落研究,思想史/观念史研究。

① Schlegel, G.,1899. Geographical Notes. Cordier, Henri(ed)., T'oung Pao ou Archives pour servir à l'étude de l'histoire, des langues, la geographie et l'ethnographie de l'Asie Orientale (Chine, Japon, Corée, Indo-Chine, Asie Centrale et Malaisie), Vol.X.,Leiden, E. J. Brill, pp. 39-51. 1

(摘自:王琛发:英属以前彭亨华人史记: 海洋经贸视域下的中外文献解读;作者简介:中国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马来西亚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中华研究院特聘教授;原載:韩大学术丛刊第一种,Date: October 2022  e-ISBN 978-967-17212-9-2)

Comment by Ra Zola on April 18, 2024 at 10:24pm

不同时期的汉文航海交通文献,上边可能出现寥寥数字的细节差别,其实就能反映一般不应忽略的常识议题:华人在彭亨的历史,是属于彭亨历史的一部分,没有离开过世界的经济历史,是全球经贸趋势演变呈现在马来亚东岸的进程。 上述各种中文文献,虽然记载过历代彭亨风土人情和物产特征,可是记载古近代华人在彭亨境内生活的内容情况,一般并不多见。

不过,至到上世纪,自英国人 W. A. Linehan 撰写《彭亨史》 (A History of Pahang),后来还有许多西文或者马来文的历史撰述,都总结过好些讨论彭亨的中外文史料,其中有些文字提及古代商旅舟子在彭亨的情况,也不乏一些文字提及17-19世纪彭亨境内华人。

另外,还有一些新的材料,源于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是有文物可供考据说证。这包括2020年11月14日,在彭亨第九任州务大臣莫哈末朱索位于老北根(Pekan Lama)的故居前,意外挖出了九块清朝墓碑。

根据刘崇汉的《彭亨华族史资料汇编》,他在1990年代访问北根华人伯公庙时,除了见过庙中原有的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 “大唐本头公”牌位,还见过一些嘉庆年间文物,同时也发现那时庙前墓碑林立,有些墓碑刻着嘉庆年号。①

2020 年发现的这些碑记,相比起刘崇汉在1992年以前曾经见过的,不算太古老,重要是其中有甲必丹的墓碑。若把这些材料集合在一起,以北根先后发现的木石刻遗物进行内外部考据,特别是参照各种海洋交通文献,尤其不能忽略像《顺风相送》这类古代航海工具书,从多角度的相互解读,也许能看出许多前人未曾重视的事情;这对于进一步理解17 世纪以前的彭亨华人历史,以及彭亨的海上交通与经贸,特别是继 续理解客家和潮州群体18世纪以后在彭亨境内的港区和矿区的互动,都会较有参考价值。

①刘崇汉:《独立前北根华人简史》,收录在刘崇汉主编:《彭亨华族史资料汇编》, 关丹:彭亨华团联合会,1992年,第141-142页。



二、从WILLIAM LINEHAN《彭亨史》回顾

古代史料 W. A. Linehan长期生活在英属马来亚,服务于殖民地官僚系统,从1931年至1937年曾经历任英殖派驻吉兰丹与柔佛两邦的署理顾问官,1938年出任海峡殖民地教育厅长兼马来联邦教育顾问,以 后1948年退休后又在翌年返聘为马来亚博物馆馆长,一直到1951年方才任上离职;回到英国;以后又于1955年出任剑桥大学东方语言研究助理主任,直至当年10月离世。①

Linehan 的《彭亨史》正如他其他的文字,都是依靠本身有过丰富的历史文化学养,借助长期担任英国驻马来亚官员的资历和方便,力图综合各种可靠的一手材 料,客观详尽记述当地的民族志,确保丰富大英帝国当时的东方研究,完善帝国学者官僚对马来亚各属邦的当前和未来理解。

姑不论 Linehan的官方立场,他的《彭亨史》可说是资料详尽,是上世纪初西方人撰写过的最完整的彭亨通史。《彭亨史》的序言,首先便引用了不同族群的传说,可谓是各有各说的解释着“彭亨” (Pahang)得名的来由,由此无疑也能反映彭亨自古便是多元族群。不同的族群,各自解释历史上共同的生活环境,都不可避免会 继承族群祖先流传的集体叙述,偏向以本身作为主体的那部分记忆。

 《彭亨史》除了记载着中国人曾经按照古代语言发音的音译, 称呼当地为“蓬丰”,也引述了阿拉伯和欧洲人对“彭亨”有过的不同称谓,如:Pam、Pan、Paam、Paon、Phaan、Phang、Pahan、 Phaun、Pahangh。在Linehan看来,这些西方与东亚各国都曾经各自以本国文字对译此地地名;他们在发第一个音的声母时,不论是以清或浊的双唇音发音,显然都是外来者在使用着音译。

 ① Who was who 1951-1960. London: Adam and Charles Black, 1961, pp.663-664.

而Linehan议论此地名称最早缘起,则是并列了他认为最早在当地内陆活动的三个族群,即吉蔑语系的古暹人(siam)、耶坤原住民,以及马来 人,以对比这三个族群的各说各理,寻找“彭亨”地名的最早渊源。Linehan 说:根据古代吉蔑(Khmer)语系的发音,“彭亨” (Pahang)本来古代也如现在的英文发音,是一个完整的词汇,即 “锡”的意思,由此也便能对应吉蔑人的记忆,即当地的林明流域 (Sungai Lembing)一带本来是古矿区;可是 Linehan也关注和转述 了 Bebar 地方上的耶坤(Jakun)原住民记忆,认为“彭亨” (Pahang)本来的发音,源自原住民祖辈称呼此地“Mahang”;而马来人则说,彭亨河流域,河流分支的河畔有个村子名叫 Kampong Kemanmang,对面有棵大树属于Mahang树种,他们的古代先民为了方便记忆地点,便以地标的树名作为地方名称,后来演变为地方上的马来人习惯唸成Pahang发音。①

Linehan还提及,彭亨在 1454年 成为马六甲王朝属国以前,原来便是一处古代城邦,在梵文文献的名称是Inderapura。Inderapura的称谓取名自“Indera”,即古印度神话所谓的众神主宰“因陀罗”,或后来佛教演绎的天界主帝释天, 而梵文 Pura 则意味着“汇聚之处”或者“城邦”,由此可推论,古代彭亨是类似古印度的城邦形态国家,其主要领土几乎是重叠着一 座海港城市的整体地理范围。

当然,Linehan 也意识到,彭亨称为 Pura 的实质统辖范围,不等于后来彭亨王城首府北根(Pekan),应是大于后者在马来文概念中的所谓“市镇”的意义。②

Inderapura的领土,当时应是已经包括海港周遭许多乡镇聚落;彭亨国主的天命,即是统合着所有乡镇聚落的领主或头目,以社会一体而经济共生。在古印度经典《梨俱吠陀》(Ṛigveda),因陀罗被视为是出现次数最多的神,手握雷电为武器,传说中他是主宰雷电、气候、雨 水、河流之战神,曾经杀死了延续季候旱灾的修罗天龙,让阳光和雨水解救人类。

①Linehan,W.,1936. A History of Pahang.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 14(2),p.2. ②Ibid.

Comment by Ra Zola on April 18, 2024 at 11:07am

不过,在吠陀时代以后的印度神话,因陀罗的神圣故事就褪色了,反而多了许多神明由于七情六欲导致的错失。①彭亨最初以因陀罗名字称城邦之名,想来亦是息息相关彭亨河港口的民生经济。当地老百姓是年年依赖季候风演变迎送帆船,又得担心风灾水灾。 彭亨以后,自从Pura转借成为马来语,这个梵文词汇在本区域的使用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至今,新加坡作为现代城市国家,国歌以马来语唱出的国家名称Singapura,即是新加坡古代历史上本来的国家称号。按照梵典的文化传统,狮子(Singa)是为瑞兽, Singapura意味“狮子城邦”。 Linehan叙述彭亨历史,较少引用中国的历朝史料。

可是,追溯早期西洋作者引用过的中华典籍,各家讨论过彭亨的文字不多,最早文论可能出自荷兰的施列格(Gustaaf Schlegel)。施列格于1899 年在法国《通报》第十辑发表的南海诸国《地理志》,其中的第iii 篇和第iv篇是在论述马来亚半岛上彭亨和柔佛两个古国,使用的古 代历史材料,主要都是引用中华历朝文献;其中除了提及清代《续 文献通考》说过彭亨又称“暹罗迤西”,也引用了《明外史》和 《东西洋考》等书,考据出在明神宗年代的彭亨与柔佛关系,古柔佛国不止一次军事威胁彭亨。②

根据中华先民“下西洋”的观念,彭亨位处西洋海域,由暹罗航路的南下,北根王城向东则接近对岸婆罗洲、偏东北则往菲律宾、向南是爪哇大岛诸港口,从陆路西进可到达马六甲海峡东岸大小诸港。施列格使用的汉文史料,重视详细记载彭亨和各邦的恩怨关系,或能折射出彭亨历来局势,都会影响历朝遍布南海各地的华人船主海商,相关彼等长期海域生活的经济利益与谋生安危。

在15 世纪以前,船舶主要都是沿岸航行,此处地理位置也确实比南方的柔佛更具优势,更方便通过陆路运输各种物质来往马六甲海峡东岸,节省许多时间和交通成本。在这里的交易的各方货物,有的来自南中国海以北、以南、以东,也有从马六甲海峡上岸后通过陆路运往北根等处的;帆船到了彭亨海岸能不能安全停泊,当然不止是 牵涉成本预算,还是件生死大事。

① Berry, Thomas.,1996. Religions of India: Hinduism, Yoga, Buddh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20–21.

② Schlegel, G., op. cit.


Linehan 以后,G. R. Tibbetts在1956年撰写的《阿拉伯,地理家认识的马来半岛》,引用了Muruj al-Dhabab撰写的阿拉伯文字,是 Linehan 昔日未曾引用过的;① 再后来又有一位保罗•惠特利 (Paul Wheatley)考据 1500 年以前的马来亚土地,是引用阿拉伯旅行家马素地(Masudi) 公元943年撰写过的同类文字,讨论了古希腊人关于《黄金半岛》的概念。② Masudi 昔日东游,旅游了遍属于古代三佛齐(Sri Vijiaya)王朝的跨海版图,曾经注意到半岛海滨有 一处地方名叫 Fanjab,其内陆领地拥有产银、产锡也产金的矿区, 相邻着半岛西边的吉打王国;而根据Masudi的说法,只要有外来船只到达当地,就会遇上当地模样奇特的卷发人群,持着毒箭,扒着小船上前包围,把来访的客船困在海中。③


现在看来,Masudi文中所指的这些彭亨武装船民,当是来自耶坤族,即地方上称为“海人” 的部落。按照G. B. Tibbetts设想,Fanjab应该是Fanhan的音误,即 “后来”华人用汉语翻译的“彭坑”(Peng-keng)。④

古代海上丝路,各地贾船相互转致,端赖沿线港口互通。唐宋 既有阿拉伯人留下了彭亨与中国诸港口的航行记录,同时代的中华海商更不可能不会熟悉这处海域相连的地方。据Paul Wheatley 引用 “Akhabar As-Sin Wa'l-Hind”(《中国与印度的消息》)等阿拉伯 文献的记载,公元11世纪的彭亨沿海,还有些“彭亨人”环住在刁 曼岛(Pulau Tioman)等诸岛屿上边。

那时正值宋朝,刁曼岛这处彭亨王城港口东南处的岛屿,是帆船来往柬埔寨补充淡水的中途,也是商船交易檀香木、白米的地点。⑤刁曼岛地理位置在彭亨河出海的 东南边,帆船经过岸边的海域,如果不是驶向彭亨王城北根靠港停 泊,只是想要取道北上柬埔寨,或者南下新加坡以南,刁曼岛西部

① Tibbetts, G.R.,1956. The Malay Peninsula As Known to the Arab Geographer.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Vol.IX, Singapore:University of Malaya,pp.25-28.

②Wheatley, P.,1961. The Golden Khersonese. Kuala Lumpur: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p.247,p.228.

③Ibid,p.38,p.228.

④Tibbetts,G.R.,op.cit.,pp.38-39;Wheatley, P.,op.cit.,pp.228-229. 9 ⑤Wheatley, P.,op.cit.,p.229.


海洋经贸视域下的中外文献解读 10 海湾,便是极适合船舶中途避风之处,或者派人登陆汲取淡水储备;而上世纪屡次的刁曼岛考古,更是一再发现岛上的人类居住场所痕迹,出土过大量宋初广东产瓷器碎片,证实了本岛宋元以来船 来船往,并且至迟在宋代便已出现大片面积的人类居住区域。①


但是,西方人引用古代中文文献,首先遇上的考验是汉字自身的历史演变,遇上不同的地方或年代,都可能出现读音或文义上的变化。如“彭坑”的“坑”,以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发音当然是唸作 “Keng”,只有回归向上述刁曼岛发现的宋代瓷器来源地,使用当地的华南广府方言发音,才会迄今依然唸成“Hang”。

而Linehan 使用中国史料讨论彭亨古代史的时候,主要是采用了《明实录》和费信的《星槎胜览》。他在文中有一大贡献,是采用那时明朝官话的中文音译,重新对照了彭亨历代统治者的名号,设法还原这些马来文发音的原意,由此便能更清晰解说古代彭亨领土上边的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

Comment by Ra Zola on April 17, 2024 at 8:00am

《明太祖实录》卷121“洪武十一年十二月丁未”条记载说, “湓亨国王麻哈剌惹达饶”曾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遣派使臣, 向明朝奉献金表,贡番奴六人,胡椒二千斤、苏木四千斤,另外还有檀香、乳香、片脑等各种香药,③ Linehan便是据此说,对照着彭亨当时是跨海从属于满者伯夷(Majapahit)王朝的城邦形态国家》

论证彭亨统治者的称号,读音应是源于梵文“Maha”(大)和 “Raja”(土邦国王),由此而合称“Maharaja”(大邦国王);再配合着“达饶”应是马来文“Tanjung”的汉字音译,本意应是海岸 线之间向着海洋突出的那片陆地,由此便推敲当时彭亨统治者的称号,是要表述本身的领土范围掌握着彭亨河口流域的海岬地带。④


① Kwan K.K.& Martin,J.,1985.Canton, Pulau Tioman and Southeast Asian Maritime Trade, in Lam,Peter,Y. K.(et.al.) A Ceramic Legacy of Asia’s Maritime Trade. Kuala Lumpur: Southeast Asia Ceramic Society,West Malaysia Chapt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49-63.

② Linehan, W.,op.cit., pp.5-7.

③【明】姚文广、夏原吉监修:《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964页。

④ Linehan, W., op.cit,p.6.


因为大凡海岸线越有大片突范围,其内侧即是天然的避风港湾。其实,Maharaja在梵文意味着“大王”,当“大王”把握着港口和富庶地带作为都城,其底下应该还有许多通常翻译作“小王”的附属或者同盟的土邦领袖,又或者实质上便是管理国王属下各处领地的 “土酋”。这种“大王”“小王”的说法也常会出现在中国历朝的佛经翻译。而证诸中文文献,彭亨的情境也确实不离此说。

明朝张燮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成书的《东西洋考》,书中“彭亨”条便提及说:“金山:其上出金,有大酋守之,日遣百馀人采取,月进王二十金。”① Maharaja 这个名词,后来还曾经继续被马来西亚各州统治者沿用,但已经不一定有实质封邑,只是作为一种赋予王室成员的荣誉称号。

另外,Linehan 引用的其他文字,也提及满剌加(马六甲)王朝开国国王的名称Parameswara,可能是满者伯夷王朝赋予公主、郡主或女王夫婿的“亲王”封号,由此试图解释《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十二年(1414)遣使明朝的彭亨统治者名号,何以会名叫“巴剌 密锁剌达罗息尼”,前边数个字的发音,与满剌加国王名号雷同。②

翻查《明太宗实录》Linehan 引用的彭亨统治者名称,其实源于记载在卷154的“永乐十二年秋八月甲寅”条。Linehan认为,“巴剌密锁剌达罗息尼”的名号,源自于明人把原本的两个名词用汉语结合在一起音译,前边使用的“巴剌密锁剌”称号,很有可能本来一致 于《明实录》译称马六甲开国国王为“拜里米苏剌”的原意。

但 Linehan 考据彭亨国王称号后边的“达罗息尼”四字,则是根据马来人称呼海湾为“Teluk”,还有当地人至今将距离彭亨河口四十里的名高山、大湖、泉源和村子命名为“Chini”,视为灵兽白鳄鱼守护邦国的神圣基地,由此推论《明实录》所说的“巴剌密锁剌达罗息尼”意即是“青尼海湾的亲王”。③


①【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页。

②【明】张辅、蹇义、夏原吉監修:《明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776页。

③Linehan, W., op.cit.,p.7. 11 ④Ibid., p.1.


而Linehan接下去的重点是引用 了费信的《星槎胜览》,对照葡萄牙人 Godinho de Eredia 由马六甲陆路以六天行程进入彭亨的游记,④ 说明那时彭亨作为一个海域城邦形态国家,领土范围主要是的海边平原地带,背后还有群山围绕, 以山后拥有丰富的金矿矿脉,吸引各国商贾纷纷前来交易买卖。①


Linehan行文中,另外也引用了J. V. Mill在1930年翻译葡萄牙 人Godinho de Eredia的游记。J. V. Mil根据Godinho de Eredia这份 1613年的文献,是把彭亨统治者的身份英译为“permicuri”,② 音意接近当时海域通用梵文Pramaiswari的原本含义,意谓着“女主”。Godinho de Eredia并且推测,满剌加王国崛起以前,彭亨是继承着北大年,第二个出现在半岛的马来邦国,作为半岛最大黄金产 地,很早就在古希腊强盛时期,和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发展了双边贸 易关系。③

而且,按照Godinho de Eredia的听闻,彭亨在归属马六甲王朝之前,曾经被暹罗纳为藩属,当时彭亨permicuri也还兼管北大年,又称呼半岛南部为“Ujungtana ”(土地的最尾端),任命居留在新加坡的港城事务大臣(Xabandar)掌管关卡财务。④

这正可以对照汉文翻译“巴剌密锁剌”的原意,意即其统治者并非源自所属王朝的本源世系,而通过婚姻成就身份的“郡王”或“亲王”,亦即 “permaisura”一词的意义。现在马来西亚联合邦诸王室之间,依旧 是有沿续过去历史的,还是以“permaisura”称呼亲王,以 “permaisuri”称呼王后。如此记载足以反映,不同时代的彭亨版图 各有差别,不同时代的彭亨华人,是活在不同具体时间的边境范围。

相对于明代文献,值得注意的是元朝汪大渊撰写的《岛夷志略》。Linehan的《彭亨史》只是在第二章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提到说《岛夷志略》提及了“彭坑”,另外就是以加了个“?”再引述前人,说道《岛夷志略》提起过“八都马”,或即是刁曼岛。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