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7

札哈哈蒂:我沒有一份二十年計劃,但我永遠打算改變體制。最後做些理論性的案子。無論那會是什麼樣的案子。當你在蓋某件案子時,大家會認為你過去的某種做法行得通,為何不如法炮制?我認為建筑和科學一樣,如果你不在實驗室做些研究,就無法發現解藥。我認為,透過研究而不斷拓展界線很重要,你從你自己的作品中學習。(Photo Appreciation: Color of Light #5239 by Anton CHERKASHYN)

Rating:
  • Currently 4/5 stars.

Views: 2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July 11, 2024 at 9:30pm

教育專家談:我眼中的AI時代的教育

教育和技術的賽跑

哈佛大學兩位經濟學家回顧美國教育發展歷程發現,教育和技術之間存在一場持續不懈的競賽。

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率先實現高中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進步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適應了技術進步帶來的社會變革,整體提高國民收入水平並縮小了貧富差距。

大約自1980年起,情況出現逆轉。技術進步依舊,社會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也在增長,但美國教育卻無法生產出足夠的人才。

隨著教育增速放緩,人群出現分化:

一部分人受過良好教育,畢業後進入高端行業,收入迅速提升;另一部分人接受著過時的教育,技能適應性不強,導致貧富差距快速拉大,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這種現象被形象地稱為「教育和技術的賽跑」,當教育的發展速度超過技術時,就會給經濟增長帶來明顯的人才紅利,反之則會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失衡。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活躍期,而教育仍未擺脫「工業化」的印記,以至於我們「把機器制造的越來越像人,卻把人培養得越來越像機器」。這不僅制約著教育功能的發揮,而且導致經濟社會轉型面臨危機。

我們要有一種時代緊迫感,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動「工業化教育」向「智慧型教育」轉變,擴大高質量人才的供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智慧教育蓄勢待發

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於傳統行業,那些機械重復、繁瑣枯燥、大量使用體力的職業可能都會被機器人所取代,甚至連一些專家決策工作也面臨風險。

比如,擁有大數據分析能力的智能醫療診斷,在某些疾病上比普通醫生判斷的准確率更高;智能金融系統在風險預測、股票投資等方面大顯神通,成為金融機構爭先布局的重點領域……

隨著一系列連鎖反應的疊加,人工智能正在觸發一場劇烈的社會分工調整,我們很可能會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代需要和機器去競爭工作的人。

「我們是如此徹底地改造了我們的環境,以至於我們現在必須改造自己,才能在這個新環境中生存下去。」——「控制論之父」維納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事業,將會成為決定人類能否在人工智能時代勝出的關鍵。(下續)(原載:http://www.loyanet.com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July 10, 2024 at 7:36pm

(續上)現行教育體系是工業社會的產物,核心是通過整齊劃一的教學流程批量化地生產人才。盡管難以照顧個性差異,但卻為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基礎。

但是,當人類社會邁進人工智能時代,這種工業化的教育體已經無法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時代發展迫切需要一場教育變革。

2016年3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一份題為《教育的新願景:通過技術培育社會和情感學習》的研究報告:

倡導把人的社會性和情感教育置於應對新工業革命的高度,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四種勝任力,以及好奇心、首創精神、堅毅、適應力、領導力、社會文化意識等六種個性品質。

換句話說,教育不是由外而內傳遞知識,而是由內而外覺悟智慧。我們必須打破整齊劃一的傳統教育形態,構建與人工智能時代相適應的智慧教育體系,利用智能技術對學習環境、學習內容、教學方式、管理模式進行改造,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我們認為,智慧教育是運用人工智能促進學習環境、教學方式和教育管理的智慧轉型,在普及化的學校教育中提供適切學習機會,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

它不僅是教育設施的信息化、智能化,而且是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的轉型升級,從注重「物」的建設向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轉變。

鑰匙一:智慧學習環境,從「教育工廠」到「學習村落」

如果把原來的學習環境比作是「教育工廠」的話,那麼,智慧學習環境就是「學習村落」。

在這裡,每個學習者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和相互匹配的導師,提供精准的學習支持,從而開展積極主動的個性化學習。

全面感知的學習場所

現在,校園只是一個開展教學的物理場所;未來,校園將變成萬物互聯的智能空間。

人工智能會把冷冰冰的機器設備變成充滿溫情的「私人助理」,通過不斷學習人類的行為和習慣,提出針對性的輔助策略,幫助學生開展積極主動的個性化學習。

一是,利用物聯網技術對溫度、光線、聲音、氣味等參數進行監測,自動調節窗戶、燈具、空調、新風系統等相關設備,主動響應校園安全預警,保障學校各系統綠色高效運行,為學生創設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

二是,借助情境感知技術在自然狀態下捕獲學習者的動作、行為、情緒等方面的信息,精准識別學習者特征,全面感知學生的成長狀態,提供學習診斷報告、身高體重走勢圖、健康分析報告等,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習過程進行跟蹤,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在學習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提供量身定制的最優學習路徑。

靈活創新的學校布局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教育理念和教學組織形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學習空間的呈現形式也將隨之改變。

未來的學習空間將把千篇一律的教室變成靈活創新的學習空間,把單調乏味的建築打造成智慧的育人環境。

一是,創新教室布局,打破工廠車間式的教室設計,配備可移動、易於變換的桌椅設施,支持教師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二是,擴展學校的公共空間,按照多功能、可重組的設計思維,加強學習區、活動區、休息區等空間資源的相互轉化,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交往空間,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彌合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之間的鴻溝;

三是,優化校園空間,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場地,建立創客空間、創新實驗室、創業孵化器等新型學習環境,培育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實踐社群,鼓勵學生把創新想法轉化為實際作品。

深度交互的網絡學習空間

網絡教育的真諦在於實現人文交互環境下的個性化學習,要突破網絡學習空間活躍度不高、在線交互停留於較淺層面的現實瓶頸。

一是,開發智能學習助手,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路徑和檢索痕跡,按需推送學習資源,過濾無關的信息,減輕認知負荷,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隨需進行高質量學習;

二是,強化成員間的關係網絡,加強對互動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包括訂閱、觀看、轉發、提問、評論等,精准識別師生、生生互動關係,提供更加匹配的組合方案,形成穩定的趣緣合作共同體,促進深度交互的發生;

三是,提供遠程協作、社會網絡、同步課堂等方面的工具,鼓勵跨學校、跨區域、跨國別的協同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突破常規手段難以解決的教育均衡問題,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

鑰匙二:智慧學習方式,從「學以致用」到「用以致學」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僅靠死記硬背就可以掌握的知識或技能逐漸失去價值,因為人工智能在這些方面比人做的更好。

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從「學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學」,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他們在解決問題中學會解決問題,在做事中學會做事,成為能適應未來挑戰的人才。

深度學習

在人工智能的語境下,深度學習是一種新的算法,它通過模擬人類神經網絡,構建具有多隱含層的機器學習模型和海量的訓練數據,讓機器自動學習有用的特征,從而提升預測的准確性。

在語音識別、圖像理解、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采用深度學習算法之後,其准確性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正是這種算法模型的突破,讓機器擁有了類似人類的智慧,引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崛起。(下續)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July 10, 2024 at 7:56am

(續上)巧合的是,深度學習既是決定人工智能興衰的關鍵所在,也是決定未來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人類要想從人工智能時代的職場中勝出,就必須從強調記憶和練習的傳統學習中脫離出來。

一是,還原知識的豐富情境,知識從哪裡來,深度學習的起點就應該從哪裡開始;

二是,面向實踐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學習,提供接近專家及其工作過程的機會;

三是,用不同視角透視學習,提供社會化軟件及其它認知工具來支持學習,允許共同體成員擁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鼓勵提出不同觀點,讓學生在對話和互動中建構知識;

四是,提供成果展示及表達的機會,促使思維清晰化,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實現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五是,建立更加立體的評價,把關注點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強調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以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創造力,利用學習分析、課堂觀察等技術手段,為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標准,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

跨學科學習

人類的智慧來源於知識觀的完整,它不是零敲碎打的,而是與整體特征密切相關的。

現行的分科教學有利於系統知識的習得,但不利於完整知識體系的形成和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

跨學科學習倡導根據生活中的問題設置主題,將不同學科圍繞同一個主題聯系起來,構建相互銜接貫通的課程體系。

一是,學科知識整合取向,分析各學科的知識結構,找到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連接點與整合點,將分散的課程知識按跨學科的問題邏輯結構化;

二是,生活經驗整合取向,從兒童適應社會的角度選擇典型項目進行結構化設計,讓學習者在體驗和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習得蘊含其中的多學科知識與技能;

三是,學習者中心整合取向,這種模式不是由教師預設問題,而是由學習者個體或小組提出任務,任務內容需要學習並運用跨學科知識。

值得說明的是,跨學科學習需要堅實的學科基礎,沒有學科就沒有跨學科,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要處理好分科教學和跨學科學習的關係,從更廣闊的視野認識學習的本質。

無邊界學習

陶行知先生指出,如果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不緊密, 學生的學習不是從自己的直接經驗裡長出來的,那就是一種呆板的、低效的教育。

學校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組織系統,要建立與真實世界的聯系。

美國的密涅瓦大學就是「一所沒有校園的大學」,四年本科學習分布在全球七大城市,包括舊金山、香港、倫敦等,通過與當地的高校、研究所、高新技術企業建立合作,學生可以使用一流的圖書館、實驗室等進行學習,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開放辦學,實現了教育的結構性創新。

無邊界學習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它包括:

一是,把知識學習和現實生活連接起來,學生的學習場所不再固定,隨著課程的不同,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區、科技館和企業,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學,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

二是,建立實踐共同體,加強學校與產業行業之間的合作,共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引導他們運用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從而獲得真正的本領;

三是,技術增強的泛在學習,利用混合現實技術,讓學生有機會觀察微觀世界、感知抽象概念,使學習變成一種豐富情境下的親身體驗。

鑰匙三:智慧教育管理,從「科層機構」到「彈性組織」

當前的教育管理大多采用科層制,各職能部門分工明確,職權關係等級分明,按照標准化流程開展工作。

這種模式有利於提高效率,為現代學校運行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但在人工智能時代卻暴露出缺陷:在嚴格的條條框框下,學校被程序化、行政化,很容易就會陷入具體細節之中,對新變化缺乏適應能力。

原本充滿智慧的教育,變成了按部就班的機械操作,學校和教師逐漸失去自主性和創造性。

智慧教育管理要改變這種局面,更加關注人的完整實現,增強組織運行的靈活性,從根本上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下續)


延續閱讀: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9

日日新,又日新。

地方文化營銷1.0 PCG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July 9, 2024 at 11:19am

破除「效率至上」的評價導向

教育作為培養人、發展人、成就人的事業,所有的外在指標都應服務於這一根本目的。現在普遍存在的分數、升學率等量化指標,設計初衷都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在過去也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在人工智能時代,這種圍繞效率而構建的工業化教育體系正面臨危機。由於過於強調效率,學生的創新意識、完備人格以及興趣志向都受到了不應有的忽視。

實際上,效率從來不是教育的關鍵,人的智慧成長才是教育應該關注的重點。

一旦學校被功利化、浮躁化的思想所綁架,就會陷入「誰先減負誰就利益受損」的囚徒困境,並最終走向共同毀滅。所以,智慧教育一定要破除「效率至上」的痼疾。

一是,不用單一片面的標准評價學生,把品德、行為習慣、身體健康、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表現納入評價指標,利用人工智能對定性數據進行分析,更加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全面成長;

二是,綜合考慮學生的起點水平,引導學校不搶生源、不過分拔高、不惡性競爭,把增值性作為評價學校的基本原則,重點關注學校提供高質量課程的水平和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程度,一流學校不一定是擁有一流生源的學校,而是把一般生源也能培養成一流人才的學校;

三是,基於大數據的教育管理優化,動態模擬學校布局、入學形勢、就業渠道等方面的變化,更加關注教育公平,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充分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當前,學校作為辦學主體,面臨著有責無權、權責不對等、人權財權不匹配等突出問題,無力推動更深層面的教育改革,主要精力都用來應付上級部門的各類評比和檢查。

管理轉型是智慧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必須解決傳統管理與學校創新之間存在的不協調問題,從根本上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一是,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形成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教育格局,推動教育、財政、人事等管理部門向學校下放權力,讓學校享有教師評聘、經費使用、課程安排(包括大小課、長短課、階段性課程等)、修業年限(包括彈性學期、混齡編班等)、育人方式(包括社會實踐、參觀考察、研學旅行等)等方面的自主權,從根本上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二是,完善學校的內部治理結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水平,促進「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型,建立普通師生、家長、社區以及相關利益方參與學校管理的機制,形成依法辦學、自我約束、多元參與、社會監督的網狀治理結構;

三是,增加學術團體的權利,形成新的治理單元,通過職能重新定位,明確劃分行政事務與專業事務的邊界,強化教師領袖的專業影響力和學術領導力,激發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構建行政管理和學術引領相融合的學校治理體系。

構建全社會參與的教育生態

作為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智慧教育決不能走「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老路,要從構建良好生態的高度進行教育改革,建立學校與外部社會的協同機制,形成校內外相互溝通、資源高度共享、流程無縫銜接的新格局。

一是,積極引導多元社會主體參與教育,促進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的教育產品和服務,適當放寬辦學資格門檻,為教育公益組織的成長創造更大空間,廣泛開展薄弱學校委托管理、第三方教育評價等方面的探索。

二是,建立行業專家駐校制度,包括科學家駐校、工程師駐校、文學家駐校、藝術家駐校等,鼓勵行業專家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指導研究性學習、開展技能培訓等;

三是,探索多樣化的教師補充渠道,提升兼職教師評聘的靈活性,引導各行各業的專業力量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的提供者不僅是教師,也可能是科學家、工程師、工人、農民、醫生、商人等,任何有專長的人都可以成為「教師」;

四是,支持學校購買教育服務,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拓展教育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幫助學校構建起一套覆蓋廣、選擇多、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課程,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教育是人類應對人工智能挑戰的根本力量,只有通過智慧的教育培養智慧的人,充分發掘生命的內在潛質,才能讓人類在人工智能時代立於不敗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在促進教育變革的同時,也隱含著巨大風險:當機器越來越智能,對學習的預測越來越精准,就會反過來限制學生的選擇自由,導致一部分人成為量化評估的受害者而非受益者。

因為,所有的數據都來自於過去,我們完全依賴過去來判斷未來,表面看是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教育,實際上卻讓學生只能成為過去自己的延伸,而非新生的自我。(見:教育專家談:我眼中的AI時代的教育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June 22, 2024 at 11:42am

大專生激增亟需結構化實習·鄉區企業也可申請配對補助

(吉隆坡訊)人才機構(TalentCorp)總執行長湯姆斯馬修呼籲中小企業及初創公司,包括在鄉區經營者,申請中小型企業工業培訓配對補助金(LiKES)

他今日發文告說,於昨天推介的LiKES讓相關行業充分善用政府提供的獎掖, 通過工業培訓栽培本地人才減輕負擔。

「強化勞動力供需導向的主要層面關鍵在於落實結構化的行業培訓。結構化的行業培訓是栽培高素質人才的主要策略之一。

「結構化的行業培訓也發揮作用減少青年失業、解決技能不匹配和就業不足,以及提高人才技能以滿足當前和未來的行業需求。」

人力資源部長沈志強昨天為LiKES主持推介禮,這個由人才機構推出的新舉措,獲得政府3000萬令吉的撥款作為配對資金,惠及3萬名實習生。

LiKES配對補助金涵蓋最長6個月的培訓期,申請的雇主須提供至少10周的培訓,並提供最低工業培訓津貼才符合資格。

湯姆斯說,隨著大專院校學生的人數上升,每年有超過27萬7000人必須進行工業培訓,以致政府有必要檢視工業培訓,例如企業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習機會。

他指出,人才機構在去年7月主辦的國家工業培訓方向工作坊也發現,基於各種原因,並非所有公司實施提供津貼的結構化工業培訓。

因此,他認為,LiKES是一項積極的干預措施栽培年輕人才,無論是大學或技職教育與培訓(TVET)的學生以滿足行業需求。

他提到,該倡議也是快速及有效的干預措施,刺激中小企業經濟、就業市場及人才渠道。

「LiKES也旨在降低實習生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在大城市如巴生谷、檳州和新山,即提供大量工業培訓的地點。」(2024年03月19日 原載:南洋商报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June 9, 2024 at 11:14am


錢學敏: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

錢學森先生(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一直十分關注中國的教育事業,他每提到科技要發展、祖國要強大時,就必然提到教育要革新、人才要培養。2005年7月30日,他曾向溫家寶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他所強調的傑出人才,是指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上有重大突破和發明創造的人才和帥才,他認為科學精神的靈魂就是創新。

今(2008)年夏天當他又見到溫總理時,雖然他已97歲高齡,心中想說的話很多,但主要牽掛的還是中國的教育事業,因為他深深地感到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在青年」。當今,科技和教育將成為影響世界各國發展的關鍵因素。錢學森希望辦好大成智慧教育,改革教育制度,縮短學制,把我們的青年培養成為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高度智能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這是時代的呼喚。

(原題:錢學敏·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來源:光明日報 發佈時間:2008-10-16;演講人:錢學敏;演講地點: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時間:2008年8月20日;錢學敏,祖籍浙江杭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先後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擔任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1989年以來參加錢學森親自領導的學術研討班子,研究和闡述錢學森的科學與哲學思想。著有《錢學森科學思想研究》等。)(下續)


延續閱讀:

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7

《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June 8, 2024 at 2:54pm

大成智慧教育的方案

如何盡快提高人們的智能和品德,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是錢學森幾十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著力探索與思考的重大課題。他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凝聚著無限關愛與希望。他認為這是件大事,其意義甚至不亞於當年研制、發射「兩彈一星」。

他所倡導的「大成智慧學」簡要而通俗地說,就是教育、引導人們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盡快獲得聰明才智與創新能力的學問。其目的在於使人們面對新世紀各種變幻莫測、錯綜複雜的事物時,能夠迅速做出科學而明智的判斷與決策,並能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大成智慧學」與以往關於智慧或思維學說之不同,在於「大成智慧學」強調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唯物論為指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方式,迅速有效地集古今中外有關經驗、信息、知識、智慧之大成,總體設計,群策群力,科學而創造性地去解決各種複雜性問題。

1997年春,錢學森在對科學與藝術、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哲學與科學技術以及微觀與宏觀、部分與整體等進行綜合思考以後,更為明確與全面地闡述了「大成智慧」的實質與核心。他說:「我想我們宣傳的『大成智慧』……就在於微觀與宏觀相結合,整體(形象)思維與細部組裝向整體(邏輯)思維合用;既不只談哲學,也不只談科學;而是把哲學和科學技術統一結合起來。哲學要指導科學,哲學也來自科學技術的提煉。這似乎是我們觀點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

錢學森對中國的教育改革考慮得十分具體。他認為,中國人很聰明、又勤奮、能吃苦,只要制度合理、教育得法、組織得好、具備一定條件,就沒有什麼高科技難關是攻不下來的,「兩彈一星」的成功,就是一例。

現在我國的教育事業已有很大進步,但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從全國來看,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應該說仍嚴重滯後。需要高度重視,好好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教育工作的經驗教訓,也要認真吸取舊中國一些成功的辦學經驗,以及國外值得借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他強調,教育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速見成效。21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很快,新的科技革命、社會革命相繼到來,整個社會結構都會發生變革,我們在制訂教育方針時,一定要向前看,像鄧小平要求的那樣,「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關注全球性、國際化的教育標准,用世界范圍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和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充實教育的內容。盡快革新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法、改革教育制度、增加教育經費。

為解決師資難的問題,錢學森提出要動員全社會(包括下崗、退休的)有經驗、有學識的人,都來當教師或兼職教師,也要竭力創造寬鬆、民主而優越的環境,吸引外國的高科技人才和我們的出國留學生,共同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最新鮮的實踐經驗,不失時機地傳授給我們的下一代。與此同時,還要建立起以高等教育為主體的、能夠使人終身受教育的教育體系,以適應信息社會逐漸以腦力勞動為主的高科技、高效管理、職能變換等快速發展的要求。

20多年來,錢學森在采擷時代精華、探索「大成智慧學」的同時,曾反復設計21世紀中國的教育事業。他結合自己和同學在北京師大附小、北京師大附中、上海交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院校受教育和成長過程的親身體驗,吸收了思維科學以及一些科學工作者對教育心理學、腦科學研究和實驗的成果和感悟,發表了許多關於教育改革的意見和文章,希望能夠縮短學制,充分挖掘和發揮少年兒童的潛力,著重培養青年一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度的智慧和創新的能力。

僅從1993年10月7日錢學森給我的一封信中,就可以看出他對未來教育方案的大致設想和希望辦好大成智慧教育,培養一代新人的殷切之情。他寫道:「我在這幾天又在想中國21世紀的教育,我1989年的那篇東西不夠了;是要人人大學畢業成碩士,18歲的碩士,但什麼樣的碩士?現在我想是大成智慧學的碩士。具體講:①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熟悉辯證唯物主義哲學;②理、工、文、藝結合,有智慧;③熟悉信息網絡,善於用電子計算機處理知識。

「這樣的人是全才。我們從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偉人,走到19世紀中葉的理、工、文、藝分家的專家教育;再走到20世紀40年代的理工結合加文、藝的教育體制;再走到今天的理工文(理、工加社科)結合的萌芽。到21世紀我們又回到像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了;但有一個不同:21世紀的全才並不否定專家,只是他,這位全才,大約只需一個星期的學習和鍛煉就可以從一個專業轉入另一個不同的專業。這是全與專的辯證統一。

「大致可以作為下面這幾段教育:

①8年一貫制的初級教育,4歲到12歲,是打基礎。

②接著的5年(高中加大學),12歲到17歲,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學習。

③後1年是『實習』,學成一個行業的專家,寫出畢業論文。

「這樣的大成智慧碩士,可以進入任何一項工作,如不在行,弄一個星期就可以成為行家。以後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無困難。當然,他也可以再深造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學技術研究,開拓知識領域。

「這個大膽設想,您看如何?新一次的『文藝復興』呵!」

1993年10月7日,錢學森先生寫給錢學敏教授關於教育的一封信。(下續)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June 8, 2024 at 2:19pm

大成智慧的要害是:集大成得智慧!「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按照錢老的想法,集的對象主要就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或稱人類知識體系)中廣博的科學技術知識,還有體系外圍的前科學知識庫,這些是形成大成智慧的科學基礎和知識源泉。所以,錢學森特別強調大成智慧碩士要「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只有了解、掌握了這些人類知識的體系結構和具體內容,才能更好地汲取、集成人類的智慧。

20世紀80年代,錢老指出:「現代科學技術不單是研究一個個的事物、一個個現象,而是研究這些事物、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研究這些事物相互之間的關係。今天, 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嚴密的綜合起來的體系, 這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錢學森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人類知識體系)

錢學森認真總結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的成就與趨勢,從系統科學的角度揭示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整體狀況,建立起一個開放複雜的人類知識體系:「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這個體系包括所有通過人類實踐認知的學問。目前暫時分為11個大部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軍事科學、行為科學、地理科學、建築科學以及文藝理論等。「這是個活的體系,是在全人類不斷認識並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發展變化的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這個體系不僅結構在發展,內容也在充實,還會不斷有新的科學部門湧現。因此,教育理念與教學內容以至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充實、不斷更新、與時俱進。

錢學森曾在1994年4月1日對我說:「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業各學科的界限,大家都敞開思路互相交流、互相促進,整個知識體系各科學技術部門之間都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人的創造性成果往往出現在這些交叉點上,所有知識都在於此。所以,我們不能閉塞。」他也時常強調,我們掌握的學科「跨度越大,創新程度也越大。而這裡的障礙是人們習慣中的部門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學卻教我們總攬全局,洞察關係,所以促使我們突破障礙,從而做到大跨度的觸類旁通,完成創新。」

由此,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需要更自覺地將專業課、非專業課、實驗課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理、工、文、藝等有關各科合理地安排進行,打開過去各門科學技術之間隔行如隔山的狹隘界限,使學生易於觸類旁通,獲得廣博的知識,逐步走近對世界的整體性認知和規律性認識,形成全新的理念,學會從總體上、大跨度地、綜合性地理解和掌握科學技術的理論和規律,以便能夠廣開思路,系統地、創造性地解決各種複雜性問題。近來,錢學森還特別強調:「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它開拓科學創新思維。」或許可以說,大成智慧與創新思維也來自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重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蕩漾於人類知識海洋裡的學問,既有認識客觀世界的,也有改造客觀世界的。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這個人類知識體系的縱向結構上,每一個科學技術部門都按照是直接改造客觀世界,還是比較間接地聯系改造客觀世界的原則,區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應用技術三個層次(文藝理論的層次劃分略有不同)。

科學技術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是雙向的、統一的。錢學森曾說:「人首先要認識客觀世界,才能進而改造客觀世界。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識客觀世界的學問就是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等。」「改造客觀世界的學問是技術。」而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主體與客體、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作用、辯證統一的。

所以,錢學森賦予現代「科學」與「技術」的涵義,實際上體現了科學與技術原本就具有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內在統一性。例如,在自然科學部門中,物理學、數學屬基礎科學;空氣動力學、電子學屬技術科學;航空航天工程、電力工程屬應用技術。又如,在行為科學中包括教育、道德和法,其中教育學、倫理學、法理學等屬行為科學的基礎科學;教育系統工程、道德系統工程、法治系統工程等,有些內容屬技術科學層次,有些具體的教學方法和實施方法,可能要屬於應用技術層次。但這三個層次的知識之間又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在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中誰也離不開誰。

科學技術三層次的區分,便於我們在進行大成智慧教育的過程中,自覺地把科學技術三個層次的專業和教學內容合理設置與安排,使理論易於聯系實際,培養出有高度智慧又有實際能力的人才;也便於我們迅速明確某個學科在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易於找到薄弱層次和新的科技生長點,打開局面,集中人力、物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創新,促進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發展。(下續)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June 7, 2024 at 7:59pm

(續上) 20世紀70年代,錢學森調到國防科工委,主管國防科技大學,當時學校要進行教育改革,他根據自己當時熟悉的科技領域,建議在國防科技大學所設置的八個系的專業就是把基礎理論、技術科學、應用技術統一起來的考慮。它們是:

一系:力學與應用力學;二系:核物理與物理工程;三系:控制論與控制工程;四系:電子學與電子工程;五系:化學與應用化學;六系:計算機理論與工程;七系:數學與系統工程;八系:儀器與儀器設計。

錢學森主張每一個專業都應是理與工的結合,課程設置既有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又有應用技術、工程技術。專業不要分得太細,否則學生將來適應能力差。要想在「科教興國」的戰略實施過程中盡快出智慧、出成果、出人才,就不僅要教育學生學會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集成,還要注意教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知識與經驗有機地、合理地結合起來。有條件的學校,有些專業還可采用生產—教學—科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要特別尊重和提煉前科學知識庫裡的精神財富。在人類知識體系這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外圍,有大量一時還不能納入體系中的古往今來人們對世界的探索、認知、初步的哲學思考以及點滴的實踐經驗、不成文的實際感受、直覺、頓悟、靈感、潛意識、能工巧匠的手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甚至夢境等等,這些都是前科學知識庫裡的瑰寶。

這些無數的瑰寶流動、變化很快,雲蒸霞蔚,有的只是一閃念,轉瞬即逝,仿佛沒有什麼邏輯,但在我們頭腦中有,歸根結底也是實踐的產物,通過人們主動地、有目的地在實踐中反復比較、鑑別、分析、綜合,可以逐漸將其中有價值的初步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納入到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使人類的知識體系和智慧不斷豐富與發展,這是人們認識與實踐的歷史長河,煙波浩蕩,永不停息。它是科學知識和藝術創新的源泉,是我們終身都需要認真學習、積淀,注意汲取、歷練的寶貴精神財富。

哲學與科學技術結合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作為人認識客觀和主觀世界的科學,它的宇宙觀(包括科學觀、發展觀)、人生觀、方法論,對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這個人類知識體系的建構、發展以及對一個人的學習和成長歷程的指導作用是很重要的。錢學森50年來一直強調科學家和年輕人要掌握科學的哲學。

記得1956年初,他剛剛回到祖國不久,有記者訪問他說:「您認為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錢學森略微沉思一下說:「一個科學家,他首先必須有一個科學的人生觀、宇宙觀, 必須掌握一個研究科學的科學方法!這樣, 他才能在任何時候都不致迷失道路;這樣, 他在科學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勞動, 才不會白費,才能真正對人類、對自己的祖國做出有益的貢獻。」當然,這個科學的人生觀、宇宙觀和方法論是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與豐富的。

後來,錢學森在參與組織領導「兩彈一星」的研制、發射和探索時代精神的精華的過程中,逐漸從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各科學技術部門三個層次之上,又揭示出了一個層次,就是各學科的哲學概括。這是通向整個體系的最高概括——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橋梁。它們是:自然科學的自然辯證法;社會科學的歷史唯物論;數學科學的數學哲學;系統科學的系統論;思維科學的認識論;人體科學的人天觀;軍事科學的軍事哲學;行為科學的人學;地理科學的地理哲學;建築科學的建築哲學;文藝理論的美學等等。

錢學森「把辯證唯物哲學放在科學技術整個體系的最高層次,也說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實質:它決不是獨立於現代科學技術之外的,它是和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相聯的。也可以說,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就是全部科學技術的科學,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對象就是全部科學技術。」

錢學森又結合當今科技發展的現狀提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人類一切知識的最高概括」,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也是人的一切實踐的概括」。可見,它的內容更加豐富而科學,不再僅僅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了。

早在1978年,錢學森就強調:「哲學作為科學技術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於科學技術中的,是以人的社會實踐為基礎的;哲學不能反對、也不能否定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能因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而發展深化哲學應先著眼於那11架橋梁,然後再考慮上升到哲學本身。

各門科學技術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學問, 其研究成果對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也會有著深刻的影響, 從錢老的下列幾例可見一斑:

他根據當前物理學、天文學、數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等數學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成就,在人們觀察和研究宇宙時慣用的「宇觀」、「宏觀」、「微觀」之外,又提出「脹觀」與「渺觀」。為從各個層次上研究和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打開了通道。這個統一而多層次的宇宙觀,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作了更為深入的科學論證。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June 7, 2024 at 5:36pm

他關於科技革命必然引起產業革命與社會革命乃至文化革命的社會歷史觀;關於現代中國的三次社會革命論;關於世界社會形態等理論;以及關於要特別重視研究國際間軍事和政治的斗爭、要特別重視研究如何運用金融手段來發展經濟的「金融經濟學」等觀念,都是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為唯物史觀增添了新的內容。

他倡導的系統科學,是從普遍存在於客觀世界的各種複雜系統的結構、層次、功能、性質等側面去研究整個客觀世界的;特別是開放複雜巨系統的觀念和理論,強調整體論與還原論相結合,從整體上觀察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建立總體設計部等,都是進行高層次系統管理和科學民主決策的現代理念和最佳方法,這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與發展。

他倡導的思維科學,是研究人腦通過思維活動,怎樣處理從客觀世界獲得的信息的科學。側重於研究如何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等設備與技術,通過人——機結合以得到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知識,自覺地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進行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因而,使得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具有了新時代的特征。

由此可見,我們不僅需要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而且應看到,各門科學技術的發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與方法的補充、更新、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科學高峰離不開理論思維,在新的世紀裡,科學技術與哲學將更加相互交融、相輔而行。

需要教育年輕一代頭腦不能僵化、機械、教條,或僅僅耽於虛無縹緲的幻想,要逐漸樹立起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努力將經驗——科學技術——哲學綜合集成起來。使「大成智慧」不斷集成出新,在哲學思想、領導藝術和科學決策上搶佔制高點,贏得競爭的勝利;讓人類追求和平、發展、和諧、幸福的崇高理想影響全世界!

加強情感和品德教育

大成智慧教育方式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人——機結合優勢互補的長處,使人能夠不斷及時獲得和集成廣泛而新鮮的知識、信息與智慧,從而迅速提高人的智能,培養創新的能力。但是,人——機結合這種教學方式、思維方式,也不是對什麼樣的人都靈。關鍵還在於以人為主,培養學生的品德與素質,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因為,一方面計算機、多媒體、靈境(Virtual reality)、信息網絡等微電子信息技術,正逐步向智能化改進;納米技術的出現,將使計算機的研制、開發進入到分子、原子層次上;人工智能,知識工程,計算機模擬等技術發展很快。它們對於可以形式化、數字化、或運用形式邏輯推理就能認識和解決的事物,處理起來比較擅長。通過計算機、信息網絡,可以存貯、調集、檢索、傳遞的信息數量浩如煙海,速度快如閃光。其計算和運轉之快,比人腦強億萬倍,而且十分精確。這種驚人的高性能真是曠古未有,非常有利於人類知識的集成、智能的發展。

然而,另一方面計算機、多媒體、靈境(虛擬現實)、信息網絡等技術,對於信息激活(information inspirement )、對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難以形式化、數字化的複雜性事物,或者說,對於那些需要運用形象思維,或必須靈活地將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織使用才能把握其關鍵和機理的事物,對於一些非理性的、經驗性的,以致摻入人的精神、情感等因素的複雜性事物,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和工具,目前尚難以十分准確地獨自模仿、認清和解決。

世界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與競爭,歸根結底確實是一場「智力」和「人才」的競爭。

而對複雜性事物有可能及時正確認識與決策的智慧與素質,是人腦所特有的。當然,誰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要靠崇高的品德和情感;要靠在社會實踐中長期的鍛煉;要靠人在與計算機優勢互補中,對知識的有效集成與積累;也就是要靠掌握大成智慧。這是單獨依靠計算機,所永遠望塵莫及的。

20世紀最具創造性才智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感情和願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後的動力」。馬克思也說過:「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

人非草木,尤其是青少年,他們在進行學習、從事工作、努力奮斗的過程中,總會懷著各種各樣的興趣、情感、目的和夢想,構成其行為的動力。即便有計算機輔助,也會有成功,有失敗,結果各異。

這就為教育工作者——人類靈魂工程師,提出了擔負起培養青少年具有高尚品德、愛國熱忱和科學精神等的重要任務。從認識上、心靈上,引領青少年走進崇高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使他們的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長,以便日後面對各種艱難險阻和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時,能夠毫不畏懼,自覺地從愛國、自強、團結、奉獻、求真、務實等的熱情和願望中,激發出無盡的才智和力量,逐漸磨礪成為庸中佼佼,鐵中錚錚的棟梁之才。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大成智慧教育要求把理、工、文、藝結合起來的重要目的。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