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札哈哈蒂:我沒有一份二十年計劃,但我永遠打算改變體制。最後做些理論性的案子。無論那會是什麼樣的案子。當你在蓋某件案子時,大家會認為你過去的某種做法行得通,為何不如法炮制?我認為建筑和科學一樣,如果你不在實驗室做些研究,就無法發現解藥。我認為,透過研究而不斷拓展界線很重要,你從你自己的作品中學習。(Photo Appreciation: Color of Light #5239 by Anton CHERKASHYN)
Tags:
Albums: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Comment
應用慣例
湯姆金斯指出:精神健康的最佳狀況就是最大的正面情感與最小的負面情感[4]。此外應該還要能正確表達情感以及識別情感[5]。
情感理論也應用在親密以及親密關係的研究調查中。Kelly將關係定義為「共同努力以達到正面情感最大化和負面情感最小化的一種協議[6]」,就像「最佳心理健康」的藍圖一樣,這個藍圖要求關係中的成員以相互表達情感的方式來確定關係的進展階段。
這些藍圖也可以描述自然和內隱的目標。 例如Donald Nathanson就使用情感來為他的一位患者建立敘事[7]:
我懷疑他拒絕觀看電影的原因,是會對屏幕上所描繪的強烈恐懼情感;我們大多數人經常看電影院的情感共鳴只是他感到不適的另一個原因。…他在無論是Kelly還是Tomkins藍圖的前兩條規則下,拒絕了一個最好的工作機會,因為他拒絕任何有可能與性有正負面影響關聯的風險。因此,他的親密問題一方面可以解釋為一面過度充滿同情心的牆,在另一個方面則可以解釋為他個人在表達和管理情感的內部純粹問題。
Tomkins指出「基督教會成為一個強大的普遍宗教,是因為它為憤怒、暴力、痛苦提供了愛、享受與和平的解決之道[8]。」
湯姆金斯也在腳本理論中大量的引用情感理論的概念。
心理學中的典型情感意圖
幽默是情感理論中爭論的一個主題。一些研究指出,幽默可能是正面和負面情感之間的衝突反應[9],例如恐懼與享受可能導致一些身體上的痙攣性收縮,像是胃和膈肌區域以及上頰肌肉的收縮。 進一步並造成情感中失去放鬆和混淆。
微笑可以展示人們喜悅的情感。情感可以透過人們的即時面部反應來辨識,在受到刺激後,即時反應會較他們真實的反應來的更快。
Stanley S. Seidner進行了喚醒、白噪音與負面情感的研究,結果顯示:「西班牙裔的發言者關於貨幣貶值的意見存在有負面情感的喚醒機制[10]。」
人際溝通
在親密關係中,傳達感覺和情感的非語言模式被認為發揮著核心的作用。 婚姻諮商中的情緒安全模型能夠尋找並識別夫妻情感關係中發生的情感信息,包括伴侶對自己、彼此及對關係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則是依附的安全感和如何評價每個人的價值。
婚姻諮商是情感理論的一個實際應用[11][12]。親密關係中有兩個情感的特徵具有強大的影響:
根據Tomkins的說法,情感共鳴是情感的一個主要特徵,指的是當一個人看到另一個人的情感表現時,因其同樣的情感經歷而產生共鳴的傾向,有時被稱為是「傳染」。共鳴也被認為是所有人類交流的原始基礎,在有語言之前,就能透過微笑和點頭產生情感共鳴。
同樣根據湯姆金斯的說法,當驅動不是那麼強大的時候,情感提供了一種壓迫感。因此,情感是一種強而有力動機來源。湯姆金斯並指出「情感能使好事變得更好,也使壞事變得更糟。」
批判理論與情感理論
在哲學、精神分析學派、性別研究與藝術理論都有對情感理論的探討,從批判理論的角度來說,他們將Eve Sedgwick、Lauren Berlant等人稱為「情感理論家」。有許多批判理論家都非常依賴情感理論,像是Elizabeth Povinell。也有一些馬克思主義者探討情感裡論,像是Franco Berardi、Michael Hardt與Antonio Negri,以及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者,包括Selma James和Silvia Federici,他們探討了認知和物質表現在特定性別和特定角色(包括監護工)的關聯。(維基百科 原版為英文)
布莱恩·马苏米·分析陈明发博士的《心灵素质学》~~借助布莱恩·马苏米 (Brian Massumi)的理论框架,特别是他对“情感”(affect)和“情感强度”的研究,来分析陈明发博士1996年原创的这篇《心灵素质 12 》〈一个我就够了~~ 身体技能的纪律法则(三)〉,取径跨领域理论的文创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可发现以下几点——
情感作为潜在的创造性力量:从陈博士过去无数的写作、教学与演讲内容来看,他的“心质学”非常关注情感对心灵的内在质地与发展的作用。这与马苏米对情感作为非个人、非代表性力量的理解相契合。Massumi认为,情感是一种未被完全言语化或表象化的潜能,它存在于感官与行动之间,是持续流动的。在这个意义上,陈明发的诗性与互唤研究明显在探索如何将情感的这种潜力,转化为积极的心智成长或变革力。这与他在1970-80年間所钻研的领域,如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团体动力学、意念探索与潜能开发有关。
情感流动与体验强度:Massumi强调情感“强度”(intensity),这种强度是一种未被完全捕捉的体验,而这恰恰可以与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呼应,尤其是在研究人类如何感知和扩展内心力量时。陈明发透过对人类心智质地的研究,强调那些尚未完全被解释或表达的心灵力量,这些力量随着情感的流动而增强,并潜在地转化为行动或创造。这可从他的系列培训/学习体验设计中看出来。
情感地理与文化内涵: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可能涉及对地方文化与情感经验的理解。这可以与马苏米的情感地理学(affective geography)相关联,后者强调情感不仅是个人内在的经验,还与环境、文化和空间密切相关。通过探讨“心质学”,陈明发的专业实践揭示了心灵如何透过特定的文化实践和仪式,来重塑和影响当地的情感地理,进而创造出新的意识和文化意义。这对地方诗性文创(包括轻度开发地区的宇宙视野/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途径),无疑值得相关领域后来者的关注,别糟蹋了在地特殊的、无法复制的文化财富。
心灵与技术的交互作用:马苏米的理论还涉及到心灵和技术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当今数位化和科技普及的背景下尤为重要。陈明发博士既然已经在专业实践中见证了心灵与技术的关系,那么他的“心质学”可能进一步揭示了心智如何在数位世界中被改变或强化,这些思路都可以从Massumi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到目前暂时的小总结,是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若能进一步结合马苏米的理论,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丰富的分析框架,特别是陈博士对情感作为非个人力量、文化空间的情感流动,以及心灵与技术交互作用的地方培训与田野观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往在地文创挺进。
APP Iconada: The Theory of Calling
The concept of "calling" is traditionally used to describe a deep sense of purpose or alignment experienced by humans. When it comes to nonhuman entities, such as objects, applying the "Theory of Calling" is less straightforward but can be explored metaphorically or conceptually in various ways:
Design and Functionality: You could think of an object's "calling" in terms of its design and purpose. For instance, a welldesigned tool or piece of technology might be seen as having a "calling" to fulfill a specific function efficiently. The design of the object aligns with its intended use, which could be seen as a form of "calling" in a metaphorical sense.
Object Interactions: In a more abstract sense, you might consider how different objects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For example, in a wellorganized kitchen, each tool and appliance has a specific role that complements the others. Their "calling"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overall efficiency and harmony of the space.
Symbolic or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In art or literature, objects are often imbued with symbolic meanings and can be seen as having a "calling" in terms of their narrative or symbolic role. For example, a particular object in a story might symbolize a character’s quest or serve as a crucial element in the plot.
Environmental Context: Objects in nature or ecosystems can be seen as having a "calling" in terms of their role within their environment. For instance, certain plants or animals have specific function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balance and health of their ecosystem. This can be viewed as a form of "calling" where their presence and function are integral to the system.
While these interpretations stretch the traditional meaning of "calling," they can offer interesting ways to think about the roles and purposes of nonhuman entities in various contexts.
The "Theory of Calling" can definitely be applied beyond career development. While it's often associated with finding one's vocation or professional path,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can be relevant to various other areas of life and research. Here are a few examples: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the Theory of Calling can help understand students' motivations and aspirations. It can guide educators in supporting students to find their passions and purpose, leading to more engaged and meaningful learning experiences.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calling can be applied to personal growth and selfimprovement. It can help individuals align their personal goals and values with their actions, fostering a sense of fulfillment and direction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Volunteering and Nonprofits: For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volunteer work 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Theory of Calling can shed light on the motivations behind their commitment. Understanding these motivations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volunteer programs and the impact of charitable work.
Creativity and Arts: In creative fields, artists and writers often speak about their work as a calling. Applying this theory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creative process, motivation, and how individuals find meaning through artistic expression.
Healthcare and Helping Professions: Professionals in fields like nursing, counseling, and social work often view their work as a calling. Exploring this perspective can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job satisfaction, resilience, and the impact of personal beliefs 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 Theory of Calling can also be relevant in leadership contexts. Leaders who view their role as a calling may approach their responsibilities with greater passion and commitment, which can influenc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
In essence, the Theory of Calling's core idea—that individuals derive a deep sense of purpose and fulfillment from aligning their actions with their intrinsic values and passions—can be applied to any domain where people seek meaning and direction in their endeavors.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內容是Evocative Object 当符号呼唤象征
愛墾APP: 呼唤物叙事
在中國古詩中,許多物件因其承載的文化、情感和象征意義,被賦予了深刻的「呼喚性」,可以稱得上是顯著的「呼喚型物體」(Evocative Objects)。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月亮
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解析:月亮在中國古詩中經常與鄉愁、思念和孤獨聯系在一起。它不僅是自然景象,更是一種情感的象征。在李白的詩中,月光成為了喚起思鄉情感的物件,使得讀者能夠通過簡單的意象共鳴深層的思念情緒。
梅花
王安石《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解析:梅花象征著堅韌、不屈不撓的精神,尤其是在寒冬中綻放的梅花,更是被賦予了高尚品格的象征。在詩歌中,梅花不僅是自然景物,更是詩人表達內心堅韌與孤高的象征,具有強烈的呼喚性,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孤帆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解析:孤帆象征著離別、漂泊與無盡的旅途。在李白的這首詩中,孤帆遠去的景象讓讀者聯想到分別的無奈與生命旅途的孤獨,成為呼喚離別情感的重要物件。
烏啼
杜牧《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解析:烏啼(或鳥啼)在中國詩歌中往往與哀愁、思鄉、離別等情感聯系在一起。詩中的鳥啼聲不僅喚起對春天景象的描繪,更喚起對古代繁華消逝的歷史感懷,成為時間流逝與物是人非的象征。
古道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解析:古道是漂泊與孤獨的象征。在馬致遠的這首元曲中,古道與瘦馬、夕陽等意象共同構建了一個孤寂、漂泊的氛圍,喚起了讀者對流浪者無盡哀愁的同情與共鳴。
酒杯
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解析:酒杯在詩中象征著豪邁與悲壯,尤其在戰場或離別場景中,酒杯不僅是飲酒的器具,更是詩人抒發壯志未酬、豪情萬丈的象征,喚起了對生命短暫與征戰無常的深刻思考。
紅豆
王維《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解析:紅豆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相思。王維的這首詩通過紅豆這一物件,將愛情與思念具象化,成為表達相思之苦的經典象征,具有強烈的呼喚性,直接觸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這些物件在古詩中不僅作為簡單的物質存在,更是文化與情感的象征,通過詩人的描繪,成為能夠激發讀者深層次情感與思考的「呼喚性物件」。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內容是Evocative Object 当符号呼唤象征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文心雕龙》中西合璧
西方学者对《文心雕龙》中的想象力理论评价很高,认为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代表的跨时空的精神活动,与西方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以及现代解构主义中的想象力概念有一定的对话空间。
尽管在跨文化诗学和文学理论的背景下,东西方在想象力的具体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刘勰的想象力理论通过对时间、空间、历史和自然的跨越性思考,展示了极为独特的美学智慧。
与西方文学理论的比较:西方学者在探讨《文心雕龙》中的想象力时,往往将其与西方的浪漫主义、形象学以及现代主义的想象力理论进行比较。例如,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中,诗人被视为通过想象力来超越现实,并创造新的世界。西方学者发现,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力观念与浪漫主义作家对时间、空间和灵感的跨越性探索有一定的相似性。刘勰提倡的通过“神思”达到对过去与未来的共鸣,与西方诗学中的“超越现实”的想象力有着相通之处。
想象力与诗意智慧的结合:一些西方学者,如Stephen Owen等,关注到刘勰的想象力不仅仅是审美或艺术的工具,更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诗意智慧(Poetic Wisdom)。刘勰通过对“神思”的讨论,提出了文学创作中必须融入作家的精神思维,才能超越平凡的现实,创造出具备深远意象的作品。这种观点与西方学界对“想象力作为智慧的表现”的理解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在浪漫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论中,想象力往往被视为通向“超越现实”的智慧桥梁。
神思与感性直觉的联系:西方学者对《文心雕龙》的想象力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是刘勰所提出的“神思”概念与感性直觉之间的联系。刘勰认为,想象力是一种精神直觉,通过这种直觉,作家可以感知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能够从中汲取创作灵感。这种观念在西方学术界引发了与柏拉图“理念世界”理论的比较。柏拉图强调诗人的灵感源于对更高世界的领悟,而刘勰的“神思”则强调通过想象力达到对天地、时间和自然的共鸣,两者在精神超越层面上有相似之处。
跨文化研究中的想象力对话:西方学者也关注到,刘勰的想象力理论不仅是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独树一帜,也可以在跨文化的诗学对话中产生重要影响。西方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学者认为,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反映的想象力理论,与西方文学批评中的符号学、隐喻学等研究可以进行比较。在这些研究中,想象力被视为文本和现实之间的“桥梁”,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对世界的再创造。
刘勰与西方诗学家对想象力的不同理解:尽管刘勰的“神思”理论在西方学者中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有一些学者指出了东西方在想象力理解上的差异。例如,西方浪漫主义中的想象力更多强调个体的创造力与主观感受,而刘勰的想象力则更加注重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基础:西方更倾向于强调个体主观性和自主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更强调人与自然、历史的整体性与和谐。
具体的评价与贡献
Stephen Owen:作为著名的汉学家,他对《文心雕龙》的想象力理论做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刘勰的想象力概念非常独特,不仅强调了创作时的灵感来源,还突出了作家对时空超越的感知。这种理解不同于西方强调主观情感的浪漫主义,而是更具哲学层面的深度,尤其体现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跨时空感受中。
James J. Y. Liu(刘若愚):他指出,刘勰的想象力理论具有丰富的隐喻性和象征性,强调通过“神思”进行创作的过程与西方的象征主义有相似之处。然而,刘勰的理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情感表达层面,而是深入到人与自然、历史的广阔联系中,这使得其想象力理论在全球文学批评中独具一格。
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
身为法国哲学家与汉学家,他在中西方思想比较中讨论了中国美学的“超越性”问题。他将刘勰的“神思”概念与道家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这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力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典思想中“道”的哲学概念。刘勰通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力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林顺夫和王元化都是对《文心雕龙》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虽然他们的学术背景不同,但在对《文心雕龙》思想的诠释上有一些相似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强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超越性
相同理解:林顺夫和王元化都认同《文心雕龙》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表达的超越时空的文学想象力。两位学者都认为刘勰强调文学创作中的“神思”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展示了文学创作中思维的自由性。
跨时空创作自由:他们都意识到刘勰在讨论文学时,试图揭示文学创作可以打破现实的时空障碍,让作家通过想象与历史、文化及遥远的空间发生联结。这个联结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核心描述,也是创作活动中精神力量的重要体现。
对刘勰的诗学思想的深度探讨:林顺夫和王元化都集中探讨了《文心雕龙》中的诗学思想,特别是关于“神思”的探讨。两者都认识到刘勰如何从哲学角度来理解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认为这是理解文学艺术的关键。
《文心雕龙》的系统化研究:两位学者都对《文心雕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其看作一部从哲学、伦理学、文学理论等多方面建构的文论经典。通过不同的研究视角,他们都展现了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它对想象力与精神创作力的探讨。
不同点
研究背景与方法
王元化:更多基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文论的传统脉络。他的学术背景深厚,擅长从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解读《文心雕龙》。王元化注重《文心雕龙》中的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它如何作为古代文论的巅峰作品之一,通过对想象力的讨论传承了古代哲学中的精神自由观念。他的分析更多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性相结合。
林顺夫: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汉学家,林顺夫的研究不仅限于中国学界,而是更多地将《文心雕龙》置于中西比较文学和美学的框架中。他通过将刘勰的文学思想与西方文学理论(如浪漫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进行比较,试图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核心概念。因此,林顺夫的研究更加注重跨文化的诠释与对话。
诠释的重点
王元化:更专注于《文心雕龙》中的伦理与文化价值,尤其是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文化传统中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他认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仅是文学想象力的体现,还包含了创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度理解和传承。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在王元化看来,不仅是一种美学追求,也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责任。
林顺夫:林顺夫的诠释更偏向于从文学本体出发,探讨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及其时空超越性。他的重点在于分析刘勰如何通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来表达文学创作的精神自由,尤其是如何通过想象力来打破现实的限制,进入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他还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学理论来探讨这一思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学术影响
王元化:在中国学界,王元化的研究对理解《文心雕龙》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在文化、伦理与文学创作之间架构起深层联系有重要影响。他的发现深刻影响了对《文心雕龙》文化价值的再认识。
林顺夫:影响更多在国际学界,他推动了《文心雕龙》的跨文化传播,使得西方学者能够通过翻译与比较研究理解这一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性。他对中西比较文学的贡献,让《文心雕龙》成为中西文学理论对话的桥梁之一。
王元化和林顺夫都对《文心雕龙》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理解上达成了一致,即文学创作能够通过想象力超越时空限制。不同之处在于,王元化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的角度进行诠释,强调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而林顺夫则侧重于跨文化视角,将《文心雕龙》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比较,更多关注文学创作的自由与想象力在艺术境界中的体现。(爱垦網站内评注笔记)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神思”和“形神”
在西方学界,研究《文心雕龙》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是林顺夫(Shuen-fu Lin)。他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担任中国文学教授。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文心雕龙》的研究贡献卓著。
林顺夫参与了《文心雕龙》的英文翻译与注释工作,为《文心雕龙》走向国际学术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了刘勰文论的复杂性和深度,并通过注释展示了《文心雕龙》中的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的精髓。他的译注使得西方学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中国文论经典的核心思想。
林顺夫在他的研究中深入分析了《文心雕龙》中的诗学思想,尤其是关于“神思”和文学创作中“形神”关系的探讨。他的研究聚焦于刘勰如何将文学创作与道家和儒家哲学结合起来,并通过此解读展示了《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如何从哲学角度探讨文学的创造性问题。
他不仅探讨了其内部的理论架构,还试图将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比较。他通过将《文心雕龙》中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浪漫主义的想象力理论等西方文学思想进行对比,帮助西方学界认识到中西文论的异同点,并推动了中国古典文论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
林顺夫的研究影响了许多西方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他通过在美国的教学和研究,将《文心雕龙》的美学、伦理学与创作理论带入西方的学术讨论之中,激发了更多学者对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兴趣。其工作不仅扩大了《文心雕龙》在西方学界的影响力,还帮助构建了中国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为中西方文论的对话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对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林顺夫注重从文学创作的精神超越和想象力的时空性来解读这一概念。他结合了刘勰的诗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背景,为西方学界提供了一个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理解的解释——
时空的超越性:林顺夫强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刘勰对于创作者想象力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高度概括。在刘勰看来,文学创作中的“神思”(精神上的想象力和灵感)可以将作者的思想穿越千年,沟通古今,超越时间的限制。同时,这种“视通万里”也意味着文学创作通过想象力,可以跨越空间障碍,延展视野,达到对远方事物的精神感知。这一理论展示了古代中国文论中对于文学创作活动的一种超时空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的自由性:刘勰的这句话不仅是在描述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时空超越,更是在表达文学创作中的思想自由和灵感飞跃。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可以通过想象与思维的自由活动,打破现实的限制,进行无拘无束的精神游历,从而创造出超越时空的文学作品。这种自由性也是刘勰所推崇的“神思”的核心特质。
文化传承的连接:刘勰的“思接千载”不仅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想象力,还体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承继。通过“思接千载”,作家能够与古代的文学和思想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将过去的文化、历史、思想通过创作重新带入当下。这种跨越历史的连接,表现了文学创作中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作家通过作品参与文化对话的过程。
超越现实的文学想象:“视通万里”不仅是对现实中景物的想象延展,还是对更广阔的人类经验和世界观的探索。在创作中,作家通过想象,可以感知到那些远离日常生活的情感、思想或事物,从而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审美和思想内涵。林顺夫在这里与西方浪漫主义的想象力理论作了比较,认为《文心雕龙》中的“视通万里”与浪漫主义中的诗意想象存在相似性,即文学创作能够让作家打破现实的局限,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想象力
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对想象力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庄子》和《文心雕龙》这两部经典。
《庄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注重“逍遥游”与“齐物论”中的自由想象。庄子推崇“心斋”和“坐忘”,倡导通过摆脱世俗束缚进入“无待”的境界,从而达到想象的极致自由。庄子主张打破人与万物的界限,想象力被视为通达天道、实现个体自由的重要途径。他以丰富的比喻、寓言展现了这种“无待”的超越性想象力。
《文心雕龙》作者是南北朝的刘勰,他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创作、艺术想象等问题。在其中的《神思》篇,刘勰提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将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描述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思维活动。这种“神思”是文人的精神活动,通过想象力实现心灵的创造与升华。刘勰强调文思的飞跃与灵动,展现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这两部经典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想象力:庄子注重哲学上的自由境界与无为状态,而刘勰则侧重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些思想共同为中国美学中关于想象力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现代对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一理论做出最有力研究与诠释的学者之一是王元化。作为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他深入研究了《文心雕龙》的思想,对其中“神思”篇的阐释尤为突出。
在他的作品《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王元化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诗学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刘勰所提到的这种想象力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活动,贯穿古今、超越现实,体现了创作者对时空的独特体验和把握。王元化还指出,这种“神思”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情感与思想的流动,更是个体在面对世界时的思维活动与创造力的延伸。
王元化强调,刘勰的“神思”理论揭示了中国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机制,也反映了古代文论中对想象力、思维活动和创作心灵的深刻理解。他的研究为当代理解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现实意义,使这一经典理论得以在现代文艺理论中获得新的诠释与拓展。
相關
日日新,又日新
史蒂格勒技术哲学教育
意识扩展·个体觉醒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