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89.It may also be said that God as Architect satisfies in all respects God as Lawgiver, and thus that sins must bear their penalty with them, through the order of nature, and even in virtue of 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of things; and similarly that noble actions will attain their rewards by ways which, on the bodily side, are mechanical, although this cannot and ought not always to happen immediately.
還可以得出,作為建築師的上帝在一切方面都滿足作為立法者的上帝,因而罪惡必通過自然的秩序、乃至事物的機械結構而受到懲罰;同樣,高尚的行為在形體方面也通過機械的方式獲得獎勵,盡管這不可能也不應該經常立刻發生。
解釋:自然的物理領域和神恩的道德領域之間的前定和諧意味著,上帝並不需要去行使超自然的奇跡來懲惡揚善,神恩總是通過自然的方式表現出來,否則,上帝就成了個糟糕的鐘表匠。
90 Finally, under this perfect government no good action would be unrewarded and no bad one unpunished, and all should issue in the well-being of the good, that is to say, of those who are not malcontents in this great state, but who trust in Providence, after having done their duty, and who love and imitate, as is meet, the Author of all good, finding pleasure in the contemplation of His perfections, as is the way of genuine 『pure love,』 which takes pleasure in the happiness of the beloved. This it is which leads wise and virtuous people to devote their energies to everything which appears in harmony with the presumptive or antecedent will of God, and yet makes them content with what God actually brings to pass by His secret, consequent and positive [decisive] will, recognizing that if we could sufficiently understand the order of the universe, we should find that it exceeds all the desires of the wisest men, and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it better than it is, not only as a whole and in general but also for ourselves in particular, if we are attached, as we ought to be, to the Author of all, not only as to the architect and efficient cause of our being, but as to our master and to the final cause, which ought to be the whole aim of our will, and which can alone make our happiness. (Theod. Pref. 134,ad fin., 278.)
最後,在這一完美的統治下,沒有任何善的行為不會被獎勵,沒有任何惡的行為不會被懲罰,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善人的幸福,也就是說,為了那些在這一偉大國度毫無怨言、盡職責而信天命的人,那些如其所應該的那樣去熱愛並仿效那所有善的創造者、在對他的完滿性的沉思中找到快樂的人,這種從所愛對象的幸福中獲得快樂乃是真正的「純愛」之道。正是因此,賢明之士致力於與上帝的假定的、在先的意志相一致的任何事情,而滿足於上帝通過他的隱秘的、結果的和決定的意志所實際帶來的事情,他們認識到,如果人們能夠充分理解宇宙的秩序,就會發現它超出了最聰慧的人的所有期望,無論就整體一般而言,還是就我們個別而言,都不可能使它變得比現在更好,只要我們能夠如我們所應該的那樣歸附萬物的創造者,不僅歸附作為我們存在的建築師和動力因的上帝,而且歸附作為我們的主宰和目的因的上帝,他應該成為我們意志的全部目的,僅僅是他就足以使我們幸福。(參見《神正論》,前言,第134節,正文,第278節)
解釋:萊布尼茨引用了經院哲學的兩個重要術語,即上帝的假定的、在先的意志(presumptive or antecedent will)和上帝的結果的和決定(consequent and positive will)的意志。上帝的假定的、在先的意志是指上帝主觀上希望人類在各方面都得到最大的幸福;上帝的結果的和決定的意志是指由於世界和人的局限性,以及個體與個體之間、整體和部分之間還有過去、現在與將來之間必須相協調的極端複雜性,上帝在客觀上只能給予人類在現實條件制約之下的盡可能多的幸福。上帝的結果的和決定的意志不是人類的有限的理智所能夠認識和預料的,因此,賢明之士盡人事而聽天命,在行動時遵循上帝的假定的、在先的意志,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努力,無論其結果如何都欣然接受,因為這是上帝的結果的和決定的意志的體現。
萊布尼茨認為,最高的德性在於愛上帝。在他看來,愛是非功利性的,是「從所愛對象的幸福中獲得快樂」,而上帝作為最完善、最幸福的存在,最值得人去愛,也最能給人帶來幸福。愛上帝意味著我們認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最完善的,他所創造的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莱布尼兹《單子論》,桑靖宇翻譯/註釋( 2008年初);The Monadology (1714)by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English edition translated by Robert Latta (1898);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原見:百度文庫)
埃絲特爾·巴雷特:克里斯蒂娃眼中的藝術
編輯推薦:作者多年的教學以及同藝術家共事的經驗告訴我們,概念與觀點就像工具一樣,只要有用處它們就有探究價值。本書的大部分內容與思路都是建立在此種觀念之上的。當然,這里也有一些疑問(這些疑問也構成了我們踏上征途的路徑圖):克里斯蒂娃哪些方面的研究與藝術家最相關?她的研究如何闡釋實踐與創作過程?如何使用克里斯蒂娃的觀點來解讀藝術品?她的研究如何闡釋藝術家與藝術品之間,藝術家、藝術品與觀眾之間,藝術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最後,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否能揭示出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與功能?
除了關注實用性而外,還必須向大家介紹克里斯蒂娃整體思想的核心主題,這些核心主題詳盡闡釋了克里斯蒂娃的美學觀與傳統美學概念的區別,而傳統美學概念仍然在影響著實踐、教學與藝術解讀。區別的核心在於克里斯蒂娃所提出的「語言的雙重性」觀點以及她所闡釋的身體與思想、理智與情感、生理過程與社會過程之間的關係。我們同「物體與理念」之間不期而遇之後的殘餘便是藝術的語言,這種相遇是活態的、具有感知力的;由此,藝術的語言具有一種特殊的體現價值,此種價值同遵循學術准則和既定品味標准的價值完全相悖。本書對這些主題展開了探討。
內容簡介:對於克里斯蒂娃來說,在這個充斥著便捷圖像的世界里,藝術或者審美經驗這種實踐塑造了主體(自我感知)以及客體,這個客體能夠轉換意義與感知。《克里斯蒂娃眼中的藝術》這本書檢視了克里斯蒂娃思想中的幾個關鍵概念,闡明了它們與藝術家之間的密切相關性,以及它們在解讀藝術品過程當中的應用。
埃絲特爾·巴雷特(Estelle Barrett)列舉了梵高和畢加索的畫作、當代女性主義畫家的作品、比爾·漢森(Bill Henson)的攝影作品以及范·索韋林(Van Sowerine)的動畫影片,並由此論述了克里斯蒂娃的理論是如何闡釋藝術家和藝術品之間的關係,藝術家、藝術品和觀眾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與知識之間的關係的。
通過這些關係,她探討了克里斯蒂娃的哪些研究可以揭示出藝術在社會當中的角色與功能,她將克里斯蒂娃的思想融會貫通,並指出了其與視覺文化之間的相關性。(克里斯蒂娃眼中的藝術;埃絲特爾·巴雷特,2020-01-18;重庆大学出版社;思想家眼中的藝術叢書,182 pages)
目錄
作為物質過程的語言
符號與象徵
否定、拒斥與意義生成
實踐與經驗藝術、經驗與革命
第二章作 為實踐的闡釋
欲望與語言
作為實踐的闡釋:經驗的符號論
符號分析法與X功能
作為互動分析的闡釋
實踐與戲謔
第三章 藝術與情感
什麼是情感
為什麼精神憂郁
憎惡與暴力
精神分析法、精神憂郁症與藝術
藝術中的死亡與耶穌復活
什麼是愛
作為哀悼之做的敘事
第四章 賤斥、藝術與觀眾
作為文化啟蒙的「賤斥」
為什麼恐懼
「賤斥」與空間
「賤斥」與反常
「賤斥」、愉悅與升華
「賤斥」、藝術與觀眾
比爾.漢森
誰的視覺?誰的情感抒發?
第五章 作為實踐的研究:一種行動范式
為什麼「反叛」
反叛的三種形式
違反禁忌的反叛
操演性、科學以及新物質主義
講故事:作為重復與反叛的回憶療愈
誰能反叛?取代、組合、游戲
女性主義攝影技巧以及多重愉悅
結語
符號與象徵
母體並不是一種靜止不動的容器,她主要感知著聲音(語音節奏)與語言韻律。這種互動與交換的空間或場所,促使形成了克里斯蒂娃稱之為符號「母體空間」(chora)的理論,它烙下了經驗的最初印記、它是一種用以被遵循的尚且稚嫩的語言信號。
「母體空間」是身體衝動、能量載荷以及精神印記之間的一種聯結體,它構成了一種「不可言喻」的整合體,它不為形式所讓步,卻因其效能而為人所知。「母體空間」與始終處於活動狀態中的身體活力相關,並且始終尋求活有機體的能力最大化。
它是搏動強度、張力與張力釋放之間的一種組合體,而這一系列活動產生於同生命系統之上或之外的事物的互動過程中。「母體空間」的運轉先於語言的習得,它依照優先於語言的一套邏輯體系對前語言空間進行組織規劃。這種運轉或者說符號功能是通過生物驅動與能量釋放構建起來的,它們最初圍繞在母體周圍,堅持作為一種象徵模式而存在,這種象徵模式貫穿於主體的整個生命之中,支配著個體與他者之間的種種聯結。
它們清晰呈現出了一種身體與外在事物之間的、身體與語言之間的連續統一體(Kristeva 1984:27)。既然身體必然的被牽涉進我們同語言的碰撞中,那麼現在我們或許理解了,「符號」是一種另類的語言「代碼」,是一種「身體認知」,盡管它們將自身融入到了意義的傳達中去,而這些意義則是被表征於社會關係之中的。我們可以通過對新生嬰兒同母親之間的互動進行思考,去領會「非言語」維度或者說「前語言」維度的作用。
就算嬰兒尚未被安置於語言范疇之中、或者尚未被牽涉到任何事物之中,母親的一個微笑或者注意力的轉移仍可以被嬰兒所感知或者理解。嬰孩對於哭泣或者微笑的反應逐漸在其身體、生理以及社會環境之中構建起了一系列互動與效能。新的意義與行為(實踐)產生自嬰孩的生理反應(非言語事件)與家長的養育反應(既有語言行為也有社會調停行為,如被認可的撫養方式)的結合體,並且非言語反應或者未經調停的反應可能因嬰孩哭泣的聲調與強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下續)
符號:情境中,非言語維度的互動(續上)讓我們將這種觀點往前推進一步,關注到對語言有一定掌握的孩童。當母親給孩童唱搖籃曲時,歌詞共享著「睡覺吧小寶貝」這樣一種社會含義,它構成了一種象徵;另外一方面,母親唱歌時的節奏、音調以及其他一些聽覺元素則表達著符號維度。現在,想象一下假如母親用一種平直的語調去讀這些歌詞,而不是用溫柔的音調去唱並且配合一些表演。那麼,這很可能對孩童沒有什麼作用。
與之相反的,假如用一種大聲的、憤怒的命令語氣去表達這些歌詞的話,那肯定會有一些作用的。在這種情境中,非言語維度的互動(例如哭泣的音量與頻率,母親聲音的音調與音色)或許可以很好地闡明克里斯蒂娃所提出的「符號」概念。在藝術的語言中,由於藝術家對修飾編碼的熟練操控,符號往往以更為多樣和複雜的樣貌出現。
這種符號是由音節效果或者語音效果構成的,它們將語言系統推回到聽覺產物的基礎驅動控制中去。詞語的選取和排序、重復、特定組合以及獨立於語言交流功能之外而運作的聲音,這些都構成了符號功能,這種符號功能能夠為某種說法方式或者文本內容增加一些潛在的含義。在視覺語言中,構成符號的音節效果將系統推回到了視覺產物的基礎驅動控制中去。
色彩、視覺記號以及獨立於圖像或圖標之外而運作的形式元素喚起了感知或情感,而此種機制則與這些感知或情感相關。這里最為重要的是,植根於口頭語言和視覺語言運用之中的的驅動力,或者說身體衝動是如何引發形成多種或多重含義的。這種以符號的形式表達出來的驅動或者衝動,往往是貫穿於語言之中的。
在創作實踐中,生成文本元素或者語言的符號特性都反映著一種言說主體的變遷、彰顯著一種游戲或取樂的能力,這種游戲或取樂的能力掙脫了符號規則所帶來的一切限制。這種符號特性在表征代碼(現象文本)與言說(或聽覺、視覺)主體的碎片體或驅動體之間構建起了一種關聯機制。這種關聯機制則預示著某種「先鋒」的概念以及對先鋒的反叛。由此,實踐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對象徵規則的接納,同時也是對規則的反叛(從而對規則進行革新)(Kristeva 1986:29)。
里昂·S·魯迪耶茲(Leon S. Roudiez)曾指出,符號與象徵之間的關係可以被理解為用兩種不同的絲線織成的一塊布料。那些由身體衝動或感知所織就的部分與語言的符號特性相關,通常也被稱作「生成文本」。字母的某種組合方式以及某種發音(例如詩歌中的頭韻法以及擬聲法)等都是與詞義本身無關的生成文本。那些產生於社會文化框架、語法以及其他一些規則制約下的語言元素則是一種象徵特性,也被稱作「現象文本」(Roudiez 1984:5)。
與靜態的織布相區別的是,語言具有流動性,且由於個體、社會乃至歷史上對語言的運用使得語言不斷發生著變遷。克里斯蒂娃的研究有如下兩個重要的關鍵點:第一,語言必須要被言說或者被聆聽、必須要被置於過程之中才能夠具備含義,才能夠對我們施加影響;第二,這種被置於過程之中的語言必須同我們的生理過程、情感與感知息息相關,它才能夠具備含義並影響我們。
當符號與象徵不能充分的相互關聯時,語言、交流乃至社會聯結將失去意義與價值。由此,我們可以領會到,對於克里斯蒂娃的「作為物質過程的語言」的研究來說,「主體與實踐」具有怎樣的重要性。創造性實踐或者語言的運用,它們都包含有一種符號與象徵之間的聯結,一種語言與我們人生經驗之間的聯結。 (克里斯蒂娃眼中的藝術;埃絲特爾·巴雷特,2020-01-18;重庆大学出版社;思想家眼中的藝術叢書,182 page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3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