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北婆羅洲 04 丹南閹雞

欣賞張文傑的沙巴丹南家鄉攝影作品,有感寫了些文字,承《愛墾納達故事城》編輯推薦到噗浪、臉書等社群媒體,有西馬網友反應說:下回到亞庇公幹,一定要安排時間到丹南走走。

要恭喜張文傑攝影家了,他可以說是丹南的民間旅遊大使;他的照片引起潛在遊客對丹南的探索興趣。因為是自發的、義務的,更是功德無量。

我個人更要謝謝他,他的作品使我想起自己對鄉土的感情和知識,讓我有機會和大家聊聊,增加喝茶談天或上網交流的興致。

今天就談丹南的包黍雞,這可是全沙巴肉雞當中的一哥,有能力的家庭過年過節,少不了這道菜。

殺一隻丹南包黍雞,無需什麼食神廚藝私房秘訣,只要用清水蒸熟或滾熟整隻雞,砍成一般人所說的白斬雞,沾點醬油、薑戎,就可以吃兩碗飯。

若全雞是清水滾熟的,鍋裡留下的可是上等雞湯了。

撒些鹽,放一把丹南另一名產樹子菜,再把丹南肉丸春卷放下去滾一滾,保證讓家中男人小孩再加一碗飯。

這些丹南農家飼養的雞隻,在市場上一公斤要價馬幣二十幾塊錢,一隻肥肥大大的包黍雞,賣上百多塊錢是尋常事;比一般農場雞貴了三四倍。

丹南包黍雞,又名肥雞。

看起來肥肥大大,卻一點也不油膩。

有的肥雞是閹雞,閹雞的價錢更是令很多人伸舌頭:每公斤馬幣四五十塊錢。

閹雞動過手術,沒了雄性睾丸。

就算放在農家四周自由走動飼養,也不會惹事格鬥或動情求偶,減少了消耗體力的生理活動,所以拉拔生長得很快。

少了雄性荷爾蒙,就像其他的肥母雞,肉質便鮮嫩;加上運動量足夠,吃起來也就不會沒口感像嚼爛布。

再說,放任飼養的結果,在丹南盆地這裡琢琢那裡粑粑,吃的都是天然有機食材啦,再加上農家供給的包黍,你可以想像那肉是多麼甜美。

這不是關在籠子飼養、吃工業飼料的一般農場雞所可比擬的。

這使我想到有一年上新疆天山去玩,看見沿途羊隻吃的是冬蟲草雜生的植物,喝的是天山最純淨的礦泉水,新疆全烤羊怎麼不好吃呢?

很快就是十一月了,丹南農家開始要忙著孵小雞,準備養大供給明年春節的旺季。

賣雞可以賺錢,但近年來也有煩惱。

沙巴市道不振,等到雞隻長大,也是偷雞賊忙碌的時候。

這些鼠輩被逮,很多雖然擁有真的假的馬來西亞身份證,可都不是土生土長的沙巴人。更不是丹南人。

(攝影:Engelbert 張文傑,http://iconada.tv/photo/engelbert174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18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November 10, 2021 at 10:35pm

(續上,27頁)然而本文藉由重讀與探述新鄉土諸作,卻發現宕開人類本然的鄉土情懷與追索生命印記的書寫動能外,新鄉土諸作明顯可識察「創造地方」或「生產地方」的書寫方式。首先藉由景觀符號,以辨識地方空間訊息的作品,茲以為例的是陳淑瑤《流水帳》,以澎湖離島景觀,作為「空間界限」,而引渡出界限內外不同住民的社群意識;至於王聰威所浮雕高雄旗津的漁港風物地貌,顯然是藉由「生產/再現」父母鄉土,來表徵他的鄉土身份與歷史想像。

其次則就「民俗儀典」儀式感背後所表呈的地方文化即景,援以黃春明、鄭清文、林宜澐、伊格言諸作,以論證新秀寫家表述實踐的鄉土感覺,顯然趨近於「知識景觀」與「美學策略」,迥異於前行代作家刻繪的鄉土「閱歷景觀」與「集體記憶」。至於「群體的身份感」,也是透過反映常民生活行為慣習與特有文化心理結構的民俗儀典而表出,取徑的是甘耀明結合客家和福佬地域風情與族群生活歷史紀錄諸作。


最後則從鄉土書寫中的資訊/媒體景觀,進行世代論述與比勘。老作家鄉土諸作援用科技媒材,主要關懷焦點在於對現代性時間入侵鄉土社會的「拒斥」,而新世代小說所展現的科技媒材,書寫重點則在於正視其所嵌入的現代性時間本質。總理而言,科技資訊的在場性,表現在新世代寫家的鄉土寫作現象中,堪稱是在一個「大心靈」,所謂傳播媒介的強力影響之下的個別分化書寫,諸如童偉格、李儀婷、伊格言與楊富閔諸作,皆有殊異而「非常現代」的鄉土故事。

綜上所論,新鄉土書寫顯然已非真有其地方本體論的定錨點,一如陳淑瑤
的澎湖書寫,主要是以「內在者」視角出發的鄉土書寫,但陳淑瑤的澎湖終究是靜止於永恆時間內的城鎮,文本中看不到現今澎湖面臨現代化與物質性入侵時的急遽變化。王聰威的高雄旗津書寫,主要是就「外在者」視角來模塑地方,裡面有其對父母鄉土的歷史想像。但地方意象卻是藉著曾有識覺經驗的作者之意象轉化而來,並非是作者實存的地方經驗。再者地方性固然作為生命經驗的本質,然而當作家書寫鄉土時,卻也是一種空間式的或虛擬的,並具有社會再生產地方性的詮釋,一如甘耀明系列「關牛窩」作品,傳奇與戲謔性故事,顯然與地圖上的關牛窩「有些距離」,然而其故事題材,卻在於表現並召喚客籍族群的區域文化特性。至於伊格言、童偉格、楊富閔諸作也見於全球化浪潮下,援借科技資訊或展演書寫策略的一種鄉土景觀,以此作為定位鄉土書寫主體的的一種寫作姿態。

邱貴芬〈翻譯驅動力下的臺灣文學生產-1960-1980 現代派與鄉土文學
辯證〉一文, 論及六○年代現代派作品「翻譯西方」的現象,原是為了回應對西方(=現代)的欲求與想像,然而王禎和鄉土小說的多語言敘述卻逆反於此,而表現出,必須透過「翻譯鄉土」的話語策略,贖回正轉化為陌生的文化他者的「鄉土」。就書寫策略而言,「翻譯鄉土」自也是一種地方性的建構與生產,只是彼時鄉土諸作呈現的大都為「地方本然的樣態」,一如前行代的鄉土來自於親身的鄉土經驗與體驗,寫作者身在地方裡,即使偶有屬於文學想像的幻構情節,卻是「經驗親近」的觀察視野。進入九○年代以降,緣於「經驗疏遠」的觀看距離,新世代寫家的鄉土則多數來自刻意營構的想像鄉土,那塊鄉土或許是真實存在的地理環境,但卻是和虛構想像空間混合而成,書寫鄉土焦點因而轉為「談論地方的方式」,而成為「生產的地方性」。

新鄉土作品中「生產地方性」現象,原是在特定時空潮流脈絡中的必然趨
勢,本文在「生產地方性」意義脈絡下,希圖開拓九○年代以降新鄉土書寫現象的另一種詮釋概念,當然也得正視描摹「世代共相」的不易,以及「不可化約」的多元可能性。誠如七年級小說家所言:「身在這麼一個多元的社會中,每個人自然都隨秉性與境遇有自己的特色。但他們共同生活於當代,在小說的思考與關懷上,仍有可辨認的共通之處。」規模新鄉土新世代的寫作,容或作家刻繪的鄉土是「事實記憶」或「情感記憶」,是可觀可知的地方地景,或是私人記憶臨現的地方意識,或是一種「微型感性」的情感結構,總之,鄉土都是作為富有歷史魅力,也是小說家意欲向人們展示生命中親切經驗的地方。

(陳惠齡,《從景觀符號、民俗儀典到資訊媒介:作為「生產地方性」的新鄉土小說書寫現象》,見《東海中文學報》第27 期 頁241-272東海大學中文系 2014 年6 月,作者為台灣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September 21, 2021 at 7:17pm


愛的流注和善的美德

黃燦然認為影響他詩歌和生命最大的不是詩人或作家,而是佛陀和耶穌。他的詩歌深刻體現著愛的流注和善的美德,始終貫穿著一種仁愛、平等、利他的精神,所以,他無論寫人、動物,還是花草樹木,都寫得妙趣橫生,富有哲思。在詩人戴逢春看來,優秀詩人往往借助於花草樹木、日月星辰,大地天空、甚至“盛夏里的暖冬”,賦予它們相應的人格能量與情感密語,將生活、情意融入其中,黃燦然就是這樣。而黃燦然說道:“很多詩只是由各種幸運和各種巧合造就的。” 

詩人阮雪芳評論道:“在閱讀選擇上,讀者需要誠實而深刻的文字,揭示生存並給心靈以啟悟和撫慰,黃燦然進行的即是這種讓人信賴的寫作。”他在《自述》中說過“我突然想到,既是這樣,那麼我何妨就多做翻譯,把下半生都用來服務別人。這樣下了決定,便頓然輕鬆起來。這種一定程度的無我,反而使我看到世界的光彩,並順手變成詩。”

黃燦然的創作和翻譯是為他人而做,給人帶來安慰和力量,他的真誠,來自內心對文學之善的信仰,以及對這一信仰的捍衛,無論作為詩人、知識分子,抑或時代人,他的敏識和承擔,始終和他所翻譯的那些偉大的思想保持一致。這種彌足珍貴的價值向度,在他的詩歌寫作上,得到了具體的深化,他的詩歌擁有堅實開闊的質地,散發出直透靈魂的熱量,也許有人稱之為寬厚的悲憫。
(蘇琦《黃燦然:不朽事物的微光》2019年06月03日 深讀詩會[微信公眾號])

延續閱讀 》

韵文化:鄉韻

旅遊美的美感經驗

吉隆坡景觀·雙子塔城中公園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地方文化營銷 0.8:疫後:生活旅遊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June 20, 2021 at 4:39pm


Non


On the World


The world’s an inn; and I her guest.

I eat; I drink; I take my rest.

My hostess, nature, does deny me

Nothing, wherewith she can supply me;

Where, having stayed a while, I pay

Her lavish bills, and go my way.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May 13, 2021 at 7:08pm

為不同的節奏騰出空間

許多人發現放慢速度有其精神層面的意義;有人則並不這麼認為。慢速運動所涉範圍廣泛,足以容納這二者。

無論如何,二者之間的差距並不像看上去的那麼懸殊。放慢速度的巨大好處,在於能利用時間和寧靜對人、文化、工作、大自然以及我們的身體和思想,做出有意義的聯系—有人認為這就是更為美好的生活;有人則將其描繪為精神層面上的東西。

"適當速度"運動鋼琴家烏姆·克萊梅特說:"如果我們能為不同的節奏騰出空間,這個世界就會更加多姿多彩。"(奧諾德《放慢腳步》【44】)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April 10, 2021 at 3:36pm

陳明發《沙巴·落日文旅》

落日是最奧妙的文化旅遊產品之一。

自從智能手機的攝影功能越來越好以後,大自然現象成了許多地方的“無本生意”;人們怎麼拍,落日都不收人一分錢。攝影公會的發燒友,想拍美女送日圖,聘來的模特兒要求出鏡費各異,合作的意願也各異,落日完全沒意見。


有生意頭腦的人,則懂得設計各色體驗服務,例如,一邊賞景,一邊喝冰凍鮮椰子水,吃本地食材三文治,另一邊,提供WiFi,讓賞日者可立即把拍好的照片發到社媒,等著收集網友羨慕的“讃”與表情符號。

有位沙巴Murut族朋友,還不時辦夕陽沙灘舞會,成了我一部小說的第二男主角的原型。



地方創生,可以玩得很大;最重要的,是把它玩得很有趣、很讓人難忘,回去有故事說。


全世界淩晨昇起的,是同一顆太陽;傍晚落下的,也是那同一顆太陽。看日昇日落的,卻是千千萬萬不同的眼睛;感受到的,是他/她對所在地方體驗到的事事物物的記憶。


誰也帶不走那一顆還得留在宇宙,等明天淩晨再度昇起的太陽;帶回家的,是個人在那兒所經歷的故事。


地方創生經營者,便是給他們準備好體驗叙事的人。


在國際旅人與攝影家心中,丹絨亞路海邊落日(見圖/愛墾網攝影)大大的有名。我過去陪友人去觀賞過幾次,但不是每一回都看得到像社媒上發佈的落日那麼完美。這多少得說緣份。


有三兩回,正當紅噹噹的大太陽要落到岸外海島背後,不巧那魔法的一瞬,卻偏偏讓一大片烏雲給搶去舞臺,沒法子見到大火球迅速降下的悲壯美姿。


還好的是,這一刻可觀賞夕陽和烏雲分享舞臺,呈獻餘輝給黑雲層編織金光花邊的特效表演。


不妨取個劇名“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算是臨時換個劇目吧,講一個即興的故事,要不有欺場的嫌疑;不是說好是世界級的日墜美景嗎,怎麼沒有期待中大家張大嘴巴嘆口氣的那一幕?


這時候,我個人還有另一種敘事情趣,就是看異國三代舉家出遊的親子樂,往往比夕陽時分還要暖煦。我聽過有位學前小孩問道:“那太陽去了哪里?”爺爺答道:“天黑了,他得回家去洗澡去。”


沙巴海岸線特長,很多地方都是欣賞落日的好地點,包括亞庇市區的海濱木柵步行道,市北的丹絨力拔海邊/里卡士海灣。


因為地方創生的鄉野調查工作關係,有機會在沙巴亞庇市區與婆羅洲最北陲鄉鎮古達小住過,天氣好時,不外出去海邊吹吹風,僅僅呆坐在旅棧玻璃窗前,看著夕陽一分分沈墜海裏,真有天地人一體的完滿感覺。(July 1, 2014)

在《愛墾》觀賞沙巴落日照片~

1 https://iconada.tv/photo/henry003

2 https://iconada.tv/profile/HarryQuahkezhaoxing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