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楨寫微博》配偶與星星

有人的配偶是恒星,幾時回家都在那裏;有的是行星,有時在,有時不在;有的是流星,稍不注意便不見了;有的是衛星,走到那兒,跟到那裏;有的是寒星,永遠不知道另一半的蹤跡。這樣的分類不是理所當然固定的,寒星有一天變成流星,恒星變成衛星,許多人才發現自己滿天星斗。

(Photo Appreciation: Reason Why by Julia Popova,http://vk.com/id88407564)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3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uan Lab 6 hours ago

泰德·庫瑟:辦公室的清晨

雨水在我辦公室的窗格上

結出水珠,

在每個小小的「鏡頭」裡,

角落的儲蓄箱

在空中倒掛著。

這場雨

在夜裡演奏了一曲

多麼奇妙的音樂,一千個箱子

翻轉過來,零錢

從抽屜裡跑出來

沿著樓梯往上彈跳著

來到屋頂,

蕨的打擊樂

從它們的花盆裡滴落,

圓珠筆

從筆座中蹦出來,

落進柔軟的

雪堆一樣的存款單中。

在這一整天裡,

太陽將把玻璃烤干,

而我將聽著那些自己調轉身體的箱子

以及那些數著硬幣的

低薪的出納員們

所奏出的柔軟的鋼琴聲。

(2007-07-08 13:40:05)


張文武/譯

Comment by Suan Lab on January 2, 2025 at 9:06pm

視覺藝術~~英語:Visual Arts,簡稱視藝,是一種藝術形式,是指本質上以視覺目的為創作重點的作品,例如素描、繪畫、攝影、版畫、燈光和電影。而牽涉到三維立體空間物件的作品,例如雕塑、建築及陶艺則稱為造型藝術(plastic arts),但有時也視為是視覺藝術的一部份。

許多其他的藝術形式也會包含視覺藝術的成份,因此在定義上並不是非常嚴格。許多的藝術形式(像表演藝術、概念藝術及紡織藝術)包括視覺藝術的概念在內,但也包括其他的藝術概念。許多应用艺术也列在視覺藝術中,例如工業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及裝飾藝術等形式[1][2][3]

現今「視覺藝術」一詞的含义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摄影,和各种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於英國等地興起之前,「視覺藝術家」僅指從事繪畫和雕塑創作的藝術家,而不包括從事手工藝(handicraft)的工藝美術藝術家。

在西方藝術中認為繪畫的藝術價值是視覺藝術中最高的,在東方藝術中也有類似的情形。在兩種文化中繪畫都是極高度依靠畫家的想像力,而且畫家最不需參與日常的勞動。在中國畫中評價最高的是「文人畫」,理論上是不太參與勞作的文人所畫。西方的藝術分類也有類似的情形。

教育和訓練

視覺藝術的訓練以往是利用學徒制及工坊系統來進行。在文藝復興後開始在學院系統中訓練藝術家,現在多半是在藝術學校中教授。視覺藝術也是大部份教育系統中的選修科目之一。

素描

素描是一種繪製图像的方式,可以用各種工具以及不同的技巧,一般是用一工具在一表面上施加壓力,以產生記號,用的工具有石墨鉛筆、筆及墨水、畫筆、色鉛筆、蠟筆、木炭、粉彩或麥克筆等。也可能會用數位的方式來模擬這些工具的效果,素描的基本技巧包括畫線、細線法、十字式筆觸(crosshatching)、不規則筆觸(random hatching)、塗鴉、點畫法及混合法等。

繪畫

繪畫可以定義為是將含有顏料的介質及繪製在一表面(例如紙、帆布或是牆面等)上。不過若考慮藝術層面的意義,繪畫需包括素描、構圖及(或)其他美學上的考量,以表達作畫者的概念及意圖。繪畫也可用來表達性靈上的主題或概念,這類的繪畫從陶器上的神話人物到西斯廷小堂的畫作。

版畫

版畫是因為藝術的原因,在一個網版上製作圖案,再將圖案用墨或是其他染料轉換到一個平坦的表面。除了單版畫外,同一個網版可以製作許多相同的畫。

以往主要的版畫技術有木刻版畫、線雕、蝕刻版畫、平版印刷及絹印等,不過也有其他的方式,包括現代化的數位作法。一般而言版畫是印在紙上,不過也可以印在衣服、牛皮紙或其他材質上。

攝影

攝影是利用光來產生可保存圖像的一種方式。物體反射的光或是本身發出的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曝光,會記錄在感測媒介或是儲存晶片中。上述的動作可以用機械式的快門進行,使光子和感測媒介進行化學反應,或是用電子式的曝光,使感測晶片接收信號,攝影用到的設備稱為相機。

電影

電影製作是一個拍攝動態影片(電影)的過程,從最初的概念及研究,藉由寫劇本、拍攝及錄製、動畫或其他特效、剪接、配音及配樂,最後發行供觀眾欣賞。

(维基百科)

Comment by Suan Lab on December 30, 2024 at 3:02pm

愛墾App: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在其著作《美感》(The Sense of Beauty)中探討了價值與人類意識、感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在一個純粹機械的世界中,價值的存在依賴於人類的意識和感覺。如果拋棄了意識和感覺,價值也將不復存在。這體現了他對美學和價值觀的自然主義立場,強調人類主觀體驗在確定價值中的核心作用。

《美感》一書中,桑塔亞納首次提出了美是一種「客觀化的快感」(Beauty is pleasure objectified)的觀點。 他遵循經驗主義的方法,認為美的本質在於人類對愉悅的感受被投射到外部對象上,從而賦予這些對象以美的價值。因此,離開了人類的意識和感覺,價值將失去其基礎。

桑塔亞納的這一觀點強調了人類主觀體驗在價值判斷中的重要性,認為價值並非客觀存在於世界之中,而是通過人類的意識和感覺被感知和賦予的。這與他對美學的自然主義理解相一致,強調了人類在認識和創造價值過程中的主動性和中心地位。

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1863-1952)箴言

Comment by Suan Lab on December 26, 2024 at 11:10am

納博科夫·落瓣倒影~~我記得在劍河上的方頭平底船和尖頭小劃子的夢一般的流動,唱機裡夏威夷式的悲鳴緩慢地飄過陽光和陰影,一個姑娘斜倚在我夢幻般操縱著方向的方頭船的墊子上,一隻手輕輕地轉動著孔雀藍色的發亮的遮陽傘的傘柄。栗子樹盛開著粉紅色圓錐形的花簇;它們沿著河岸交疊著密密伸展,把天空從河裡擠了出去,它們花簇和葉子的特殊形狀產生了一種en escalier的效果,像某種豪華的綠色和淺暗紅色掛毯的尖角形的圖案。空氣和克里米亞的一樣溫暖,帶有某種和我一直無法清楚識別的開花灌木同樣的輕柔的香氣(後來我在美國南方各州的花園中聞到過些許同樣的氣味)。一座橫跨這條小河的具有意大利風格的橋的三個拱,靠它們在水中的幾乎完美的、幾乎沒有波紋的復制品的幫助,結合起來構成了三個美麗的橢圓。而河水則在橋拱內壁的石頭上投下了一片網狀的光影,人們的小船從橋拱下輕快地穿過。時而從開花的樹上會有一片花瓣向下飄呀,飄呀,飄呀,懷著看到了無論是崇拜者還是偶然的旁觀者都不該看到的景象的古怪感覺,你會看到一眼它那迅速升起——比花瓣飄落更為迅速——與之相會的倒影;並且,一瞬間,你會害怕這一招不靈,那幸運的油不會被點燃,倒影會錯過了花瓣,花瓣會獨自漂走,但是每一次那精巧的相聚都會發生,有著一個詩人的詞語迎合自己的、或讀者的回憶時那神奇的精確。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Comment by Suan Lab on December 19, 2024 at 8:25pm

[聾子]

有人耳朵全聾了,他要煮牛奶也不得不用眼睛緊盯著掀開的鍋蓋,窺伺著像是預示一場北極暴風雪的白光,這是牛奶煮沸的前兆。……這個耳朵全聾的人,既然失去一種官能也和獲得這種官能一樣,能給世界增輝添美,當他在一塊還沒有誕生聲音的樂園式的土地上閒步時,他會感到賞心悅目,其樂無窮。世界上最大的瀑布,單為他的眼睛顯示那水晶般透明的水簾,比風平浪靜的大海還要平靜,同天堂上的瀑布一樣純潔。因為在他耳聾之前,聲音於他是引起運動的可感知的形式,所以無聲而動的物體似乎是動而無因;這些物體失卻了聲音的特徵,展現出自發的運動,靜止,著火;它們自發地飛起來,就像史前長著翅膀的巨獸……

[善惡]

我心里思忖,如果能對同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善與惡做一個剖析(我看這個問題至今很少有人研究),這倒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盡管在不同人身上表現的形式各不相同。——這種剖析,也的確是本書的一個重要方面。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Suan Lab on November 13, 2024 at 7:53pm

愛墾APP:沉默與他者化~~韓江在《素食者》中通過女主角英慧的沉默,明顯地運用了極具創意的敘事手法。這不只是書寫上的選擇,也是深層次的主題表達。英慧雖然是整部小說的中心人物,但她幾乎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或通過第一人稱發聲,所有的敘述幾乎都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視角——她的丈夫、姐夫、姐姐——對她的行為、思想和身體進行的描述和解讀。這種敘事上的沉默凸顯了她作為「他者」的存在,同時反映出她的身份被不斷物化和邊緣化的現實。

沉默的意義

英慧的沉默不是簡單的缺乏聲音,而是一種有力的抵抗,是她對社會、家庭和性別角色的一種隱秘反抗。在她拒絕進食肉類、逐漸退出家庭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英慧實際上通過行動而非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拒絕和抗議。她用身體的沉默反抗外界對她的壓迫,但她的沉默卻被外界解讀為病態、瘋狂,甚至是自毀。她的沉默成為一種難以言說的力量,無法被其他人完全理解或操控。

身體的沉默:英慧拒絕以語言溝通,她的沉默與身體上的反抗(拒絕進食、性冷漠、遠離社會)相結合,這種非語言的表達使得她無法被規範、控制。她不再依靠語言來回應他人的期待,而是通過疏離自己來完成反抗。

被物化的他者: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不斷試圖通過他們的敘述來理解或解釋英慧,但他們大多是在把她物化。丈夫把她視為一個順從的妻子,姐夫則將她當作藝術的靈感,而她的姐姐仁惠則把她看作自己的負擔和鏡子。這些敘述都把英慧當作「他者」,從他們的立場和欲望去理解她,而非真正看到她的內心世界。

敘事上的沉默與他者化

這種敘事安排其實是韓江的創意書寫藝術之一。通過讓英慧保持沉默,韓江巧妙地讓讀者體驗到了旁觀者的視角,讓英慧成為一種「空白」或「鏡像」,通過他人的敘述不斷被建構和解構。

多重敘述的碎片化:全書中,讀者只能通過英慧周圍的人物來拼湊她的形象。她的丈夫、姐夫、姐姐的視角不僅展示了他們對她的不同解讀,也反映了他們各自的欲望和困惑。韓江沒有直接提供英慧的第一人稱內心獨白,而是通過其他人的敘述來形成英慧的形象。這種多重敘述的碎片化反映了「他者」如何被社會不斷建構和消費。

女性主體性的失聲:英慧作為一個女性角色,沉默成為她的一種像徵。她無法通過語言來主動表達自我,而她的身份、身體和生活則成為了社會和他人的話語場。這個選擇表明,女性在父權制社會中常常被剝奪了表達自己真正需求和欲望的機會,而是通過他人的話語被定義。

反抗與精神解放的像徵

韓江通過英慧的沉默和身體化的反抗,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反抗社會壓迫的獨特形式。她對肉食的拒絕以及身體逐漸趨於植物性的轉變,像徵著一種向內的、精神性的逃離。在這個過程中,語言變得無力,而她通過沉默和對身體的操控,逐漸脫離了家庭、社會和人際關係的掌控。

身體作為反抗的場域:英慧將自己的身體變成了反抗的最後一個場所。通過拒絕食物和社會接觸,她拒絕了身體作為父權社會中女性角色的工具性功能。她的沉默不僅是一種消極的抗拒,也是一種積極的解放。

自然與靈性:英慧最終的沉默和對植物世界的痴迷,像徵著她試圖找到一種純淨、無害的生命形式,遠離人類社會的暴力與欲望。她的沉默可以被視作對一種更高層次的靈性追求,或者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向往。

詩性散文的體現

韓江通過這種敘事的沉默和他者化的手法,將其作品的詩性散文風格進一步推向極致。她的語言簡練、富有像徵性,情感的表達通過隱喻和身體化的行為體現,而非直接通過對話或內心獨白。這種方法不僅增加了小說的張力和複雜性,也使得讀者在閱讀時不斷審視英慧的處境和周圍人物對她的解讀。

像徵與隱喻:英慧的沉默和她對肉食的拒絕,以及最終對植物的依戀,充滿了隱喻和像徵意義。通過這種方式,韓江將身體、心靈、自然等主題深度交織在一起,使得小說具有詩意的層次感。

韓江在《素食者》中通過英慧的沉默、他者化的敘事手法,展現了一種獨特的創意書寫藝術。這種敘事上的沉默既是英慧對壓迫的抗拒,也是對她作為「他者」被社會、家庭和性別期待物化的像徵。這種敘事創新不僅為小說賦予了複雜的情感深度,也使得韓江在處理身體與心靈、社會與個體的關係時,展現了她的詩性散文風格。

Comment by Suan Lab on November 12, 2024 at 4:05pm

[草地上方] 

我躺在懸崖上,眼前只見一片草地。草地上方,並不是基督教理論中的七重天,而只有兩重:一重較深——大海,高處的一重稍淺。

[醋意]

然而他的醋意卻和他的愛情仿佛是如影隨形,馬上就出來為她今晚向他投來的微笑提供一個副本,來了一個顛倒,變成是對斯萬的嘲笑而充滿著對另一個人的愛;她的腦袋低垂下來也是俯向別人的雙唇,而她對他的一切溫情的表現也都以別人為對象了。他從她家里帶回的一切令人消魂的印象現在都仿佛變成了一個室內裝飾師提供的一些草圖、一些方案,似的斯萬據以設想她可能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來的熱烈的、狂喜的舉止。這樣,他都為在她身邊體會到的每一個樂趣,為他自己設想出來的每一個愛撫的動作(他還如此有欠謹慎,告訴她這些動作是如何使他歡快),為他在她身上發現的每一個優美之處感到後悔,因為他知道,過一會兒,這些又都會成為她手中用來折磨他的新的刑具。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Suan Lab on October 31, 2024 at 11:48am

[鴿子]

我們就在草坪上玩將起來,把那長著彩虹色美麗身體的鴿子轟向天空(它們的身體呈心形,是鳥類王國中的百合花)……


[菖蒲]

菖蒲像軒昂的王公揮落它們的寶劍,一任他們統治水域的權杖上紫色、黃色的零落的百合花徽,散落在澤蘭和水毛莨的頭上。


[草坪]

我無法忍受眼前的滾滾波濤,可昔日,外祖母卻可以靜靜地觀潮,一看就是幾個小時,波浪坦然自若,這優美的新圖景立即使我產生了這樣的念頭,外祖母是看不到這景象了;我多麼想堵上耳朵,不再聽那滾滾的濤聲,因為此時此刻,海灘上金光耀眼,在我心間拓開了一片空虛;過去,我還是個孩子時,曾在一個公園里與外祖母走散了,此時,這兒的一切猶如那座公園的小徑與草坪,仿佛都在對我說:「我們沒有見到她。」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Suan Lab on October 23, 2024 at 3:10pm

[現在才動手還來得及嗎?我有力量勝任嗎?]

我終將實現當初在蓋爾忙特家那邊散步時認為不可能實現的夙願了,當初認為不可能就像認為我決不可能習慣於沒有吻過母親就上床睡覺那樣,或者後來認為我不可能習慣阿爾貝蒂娜喜歡女人的想法那樣,那種想法最後竟使我生活在對她的存在視而不見之中。因為我們最大的恐懼和我們最大的希望一樣,再大也不會超出我們的力量,我們最後總能戰勝恐懼,實現希望。

[新作品與舊觀念]

恰恰是那些真正優美的作品,我越是認真地聽,就越感到失望,因為在我們大腦搜集的觀念中,還沒有一個觀念和這種個別的印象吻合。我在聽拉貝瑪演戲時,感覺不到快樂(就像我去看望熱戀中的情人希爾貝特時感覺不到樂趣一樣),於是我心里嘀咕:「這麼說,我對她並不欣賞。」可那個時候,我一門心思研究這個名伶的演技,樂而不倦,並竭力敞開思想,最大限度地接受她的表演所蘊含的內容。現在我才明白,這本身就是對她的欣賞。

[冷淡]

當我朝他鞠躬時,他伸出一隻胳膊不讓我靠近他的身子,仿佛要我吻他那隻沒戴戒指的指頭,就像一個主教讓人吻他神聖的戒指一樣。這樣,他好像故意要把責任推給我似的,讓我撬開他府上的門鎖,偷看到他那永遠掛在臉上的,沒有固定方向和明確目標的微笑。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Suan Lab on October 12, 2024 at 8:44am

愛墾APP·情動哲學的重新結域~~盡管韓江的作品主要揭示了暴政下的殘酷和人類脆弱的極限,但她並未止步於揭露,而是通過情感書寫提供了某種「重新結域」(re-territorialization)的思考可能性。

情動哲學強調情感與情緒在社會和文化建構中的重要作用。韓江的作品展示了在壓迫性背景下,個體情感如何反抗制度性力量,甚至通過內在的轉變尋找另一種形式的解放。例如,在《素食者》中,英慧通過拒絕肉食來抗拒社會對她的規訓,她的行動不僅僅是對家庭控制的拒絕,也是對社會暴政的一種隱秘的反叛。這種反叛雖看似脆弱,但通過身體的自我隔離和純化,展示了一種對壓迫秩序的質疑,甚至可能開啟了對另一種存在形式的探索。

「重新結域」在此可以理解為個體情感和內心世界的自我再定義,通過情感的深度覺知來對抗暴政的強制性規則。韓江筆下的角色盡管身處壓迫,但他們的情感探索往往暗示著對更大社會機制的反思,甚至可能指向一種情感上的超越。例如,盡管英慧在物質上無法逃脫壓迫,但她通過精神層面的自我隔離,拒絕按照社會規范去生活,進而形成了個人對抗社會暴力的獨特方式。

情感的重建與個體反抗的可能性

韓江的書寫並不僅僅是暴政與人性脆弱的揭露,更在於通過對個體情感的刻畫,展現了個人如何在看似無力的境況中重建自我,尋找反抗的途徑。這種重建不僅僅是通過暴力或者物理對抗實現的,而是通過內在情感的轉折,展示了如何在壓迫中仍然保持某種精神或情感上的自由。盡管這種自由可能脆弱,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表明即便在最殘酷的環境中,人依然有可能通過情感的方式保持對自身的某種掌控。

因此,韓江的作品不僅揭示了人在暴政下可能承受的極端殘酷,也通過情動哲學提供了某種重新結域的思考路徑。她的角色雖然處於壓抑之中,但他們的情感轉折與反應為讀者提供了一種重新思考暴政、科技與人類情感之間關係的深度框架。

韓江的《素食者》通過「肉食」這一強烈的隱喻,揭示了人性中的暴力與社會暴政對個體的壓迫。小說中的主角英惠因一場鮮血淋漓的夢開始拒絕食肉,這一舉動不僅是對肉食者文化的反抗,也成為對更深層社會暴力和權力結構的揭露。

肉食與暴力的隱喻

肉食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殘暴和控制。在小說中,食肉與暴力、權力糾纏在一起,英惠通過拒絕肉食試圖擺脫這種暴力的循環。肉食不僅指代身體上的暴力,還象征著社會、性別和家庭中的強權壓制。男性對女性的控制、父母對孩子的權威、社會對「異端者」的懲罰和強迫「治愈」都是這種暴力的表現。通過這種象征,韓江將肉食與社會暴政聯系在一起,暴力成了人的「日常飲食」,自然化為人類社會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光州事件的創傷記憶

韓江的素食主義與她對光州事件的回憶息息相關。雖然她沒有直接經歷這場屠殺,但光州事件所象征的國家暴力深深影響了她的創作。在《素食者》中,肉食所帶來的罪惡感仿佛喚起了那個時代血腥的歷史記憶。肉食背後的暴力不只是個人的選擇問題,而是隱喻了集體歷史的血跡。她通過英惠對肉的拒絕,映射了她對國家暴力的拒絕和對受壓迫者的同情。

個體對抗社會暴力的失敗

英惠的反抗最終走向了極端:她不僅放棄了肉食,甚至想要成為一棵植物,以此擺脫一切暴力。這個選擇看似荒誕,卻揭示了個體在面對壓倒性的社會暴力時的無力感。她無法通過單純的拒絕和自我隔離來逃避暴力,最終走向精神崩潰。韓江的作品探討了暴力是否是人的天性,以及我們是否能夠真正逃避或反抗這種暴力。《素食者》中的人物,尤其是英惠的丈夫和家人,都是社會暴力的延伸,他們試圖將英惠拉回「正常」生活中,而這種「正常」本身正是暴力的來源。

科技、暴政與情動的結合

韓江的《素食者》在探討暴力與權力結構時,隱含了對科技如何與暴政聯手來控制和壓迫個體的可能性。隨著科技的進步,暴政可以利用更加先進的手段操控和壓迫個體,而個體情感的壓抑和反抗可能變得更加無力。韓江通過對英惠的情感轉變與精神崩潰的描寫,隱喻了現代社會中技術與控制對脆弱個體的壓迫。這為我們討論科技與暴政關係的延伸提供了基礎,即暴力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科技也可能成為權力施行的另一種手段,通過控制情感和意識來強化社會的壓迫機制
(相關)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