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睡眠思考有两种:快速眼动睡眠是故事般的叙事,好像在放电影;非快速眼动睡眠是反复思考,没有叙事。从做梦者陈述的梦内容不难分辩,是否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做的的梦。由于快速眼动睡眠才有戏剧性的叙事形态,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梦似乎并未被列为“正牌”的梦。换言之,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梦是非小说类的作品。(《夢:私我的神話》196頁)(Photo Appreciation: Barefoot Ballroom by Jaime Ibarra)
Tags:
Albums: 夢:私我的神話〈Private Myths: Dreams & Dreaming〉
Comment
雕塑~~正因為貝戈特將思想精確地應用於他所喜愛的現實,因此他的語言才具有某種實在的、營養過於豐富的東西,從而使那些只期望他談論「形勢的永恆洪流」和「美的神秘戰栗」的人大失所望。他作品中那些永遠珍貴而新穎的品質,在談話中轉化為一種十分微妙的觀察事物的方式。他忽略一切已知的側面,仿佛從細枝末節著眼,陷於謬誤之中,自相矛盾,因此他的思想看上去極其混亂,其實,我們所說的清晰思想只是其混亂程度與我們相同的思想罷了。此外,新穎有一個先決條件,即排除我們所習慣的、並且視做現實化身的陳詞濫調,因此,任何新穎的談話,如同一切具有獨創性的繪畫音樂一樣,最初出現時總是過於雕琢,令人厭煩。新穎的談話建立在我們所不習慣的修辭手段上,說話者似乎只是採用隱喻這一手段,聽者不免感到厭倦,感到缺乏真實性(其實,從前古老的語言形式也曾是難以理解的形象,如果聽者尚未認識它們所描繪的世界的話。不過,長期以來,人們把這個世界當做真實的,因而依賴它。)
有的面孔,由於乖乖服從丈夫這種力量的反作用,似乎已經不是女人的面孔,而是士兵的面孔了。另一張面孔,受到母親每日心甘情願為子女所作的犧牲的雕琢,成了使徒的面孔。又有一張面孔,多年的逆境和風暴使它成了一隻老海狼的面孔,只有身上穿的衣裳才能揭示她的性別。
[清新的少女]
人們在少女身旁總有一種清新之感。觀看不斷變化的形狀不斷形成不穩定的對比,就給人以清新之感,使人想到達自然中各大元素永不間斷的重新創造。人們面對大海時凝望不止的,正是這種永不間斷的重新創造。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石黑一雄·這件事從來都不是真的
我問:“那樣的話,根本沒有延後捐贈這回事存在囉?您一點兒辦法也沒有是嗎?”
艾蜜莉小姐慢慢地搖了搖頭,從這邊到那邊。“這個謠言當中沒有一句話是真的。我非常抱歉,真的。”
這時湯米突然開口問道:“那在以前是真的嗎?海爾森關閉前?”
艾蜜莉小姐繼續搖頭,“這件事從來都不是真的,即使在莫寧戴爾醜聞發生之前,甚至早在大家公認海爾森是盞明燈,可以作為社會大眾較具人性化、較為妥善的處事模範時,都不是真的。
說它是一廂情願的謠言,真是再適合也不過了。就是這麼一回事。喔,親愛的,是那些要來搬櫃子的人嗎?”(《别讓我走》第21章)
愛墾APP:新批評和形式主義批評~~新批評(New Criticism)和形式主義(Formalism)批評都是20世紀早期興起的文學理論流派,強調對文本的內部結構和文學特征的分析,但它們在方法和關注點上存在一些區別。
共同點
文本中心論:兩者都認為文學分析應該集中於文本本身,而非作者的意圖、歷史背景或讀者的反應。文本的意義被視為內在的、獨立的,可以通過對其形式結構的分析來理解。
反對外在因素:新批評和形式主義都強調摒棄對文本的外在因素的分析,如作者生平、社會環境和讀者情感等。這種方法被稱為「客觀性」研究,即認為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內含於作品之中。
細讀法:兩者都主張通過對文本內部元素的細致分析(close reading)來揭示作品的美學結構。分析的要素包括象征、隱喻、韻律、對比、結構等。
差異點
理論背景
形式主義:形式主義起源於20世紀初的俄國,代表學者包括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和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他們關注文學的「文學性」,即使文學作品區別於其他形式的語言(如日常語言)的獨特之處。形式主義者關注文本的語言結構和文學技巧,尤其強調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即通過不同尋常的表達方式來讓事物顯得新穎,使讀者注意到作品的形式特征。
新批評:新批評在20世紀30-40年代的美國發展起來,主要代表包括克林斯·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約翰·克勞·蘭薩姆(John Crowe Ransom)和W.K.沃姆薩特(W.K. Wimsatt)。新批評強調內在衝突(internal tension)、悖論(paradox)和反諷(irony)等文本特征,以揭示文本中復雜的意義結構。新批評更注重詩歌中「有機統一」的概念,認為作品各部分彼此聯系,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理論術語
形式主義:形式主義提出了「文學性」(literariness)和「陌生化」等概念,注重通過新穎的表達手段使作品的語言具有文學特質。他們認為文學的價值在於語言結構的獨特性,重視作品的技巧和語言的獨立性。
新批評:新批評則強調文本的有機統一性,並提出了意圖謬誤(intentional fallacy)和情感謬誤(affective fallacy)等概念。意圖謬誤指出,試圖通過作者的意圖來理解文本是誤導的;情感謬誤則認為用讀者的情感反應來評價作品是錯誤的。他們認為作品中的意象、悖論等形成了文本的內在和諧。
重點關注的文學特征
形式主義:形式主義更關注語言的創新性和構造手法。例如,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概念強調通過不尋常的敘述手段讓人重新審視事物的本質。形式主義者更多分析語言如何通過句法、修辭和結構層次生成「文學效果」。
新批評:新批評則更關注詩歌等文學作品的內部張力,如悖論、反諷等,以及作品的「有機性」特征,即作品各部分之間的和諧統一。新批評注重作品的情感張力和復雜性,認為通過內在結構的分析,能夠揭示文本的深層意涵。
影響與傳播
形式主義:形式主義在蘇聯遭到政治打壓,但它的核心概念對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有深遠影響,最終流傳到西方文學理論中。
新批評:新批評影響了美國的文學研究方式,成為英美文學批評的主流,並在西方高校的文學教育中廣泛應用。它推動了「細讀法」作為一種標准化的文學分析方法,甚至在文學研究外的領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新批評和形式主義都在文學批評中,提出了文本為中心的分析方法,但新批評更重視文本內在的和諧性和情感結構,而形式主義更關注語言的特質和陌生化效果。新批評在西方文學教育中佔據主導地位,而形式主義則對後來的結構主義、符號學等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
愛墾APP:海德格爾的存在事件呼唤~~海德格爾的「此在」哲學對「事件」(Ereignis)的態度與其存在論轉向(Seinsfrage)密切相關。「事件」在海德格爾的思想中,特別是在他後期哲學裡,逐漸成為理解存在的核心概念。
事件作為存在的顯現:海德格爾認為,事件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發生(如我們在日常經驗中理解的某種事情發生),而是存在自身的顯現方式。通過「事件」,存在(Sein)得以揭示或顯現出來。這種顯現並不由此在(Dasein)主動控制或把握,而是存在以其自身的方式「來到」此在面前。換言之,「事件」是一種存在與人類(此在)之間的相互給予和交融,在這種交融中,存在被體驗為開放的、本源的。
「此在」與「事件」的關係:此在(Dasein)是存在的開敞之處(Lichtung),通過此在,存在才能被領會。因此,事件作為存在的到來與此在密不可分。此在通過其自身的敞開性,准備好迎接這種事件的到來。這意味著,事件既不是一個可以被計劃的事情,也不是偶然發生的外在事件,而是一種深刻的、對存在的頓悟或領會。
「事件」與「歷史性」:海德格爾在後期哲學中,也將「事件」與歷史性(Geschichte)聯系起來。對他來說,歷史不是線性發展的事件序列,而是存在的歷史。每一次事件都是存在歷史的展開或顯現,而此在則通過事件的經驗參與到存在的歷史性之中。因此,事件不僅是個人經驗層面上的發生,更是形成人類與存在之間關係的方式。
事件與「語言」:對於海德格爾來說,語言是事件發生的場所之一。語言是存在顯現的家園,事件通過語言向此在敞開。通過語言,存在得以在事件中揭示出來,因此,語言的本質也是一種事件。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語言不是簡單的交流工具,而是一種存在的現象,是事件發生的關鍵領域。
事件與技術批判:海德格爾在晚期對技術持批判態度,認為現代技術將存在遮蔽,阻礙了事件的發生。技術使人陷入對世界的操控,而無法敞開去迎接存在的事件。他呼籲人們重新思考技術的本質,回到對存在的開放態度,重新迎接事件帶來的啟示。
簡而言之,海德格爾對「事件」的態度是一種存在論的視角,強調事件不僅僅是發生的具體事物,而是存在向此在顯現的過程。通過事件,存在得以敞開,而此在作為參與者與見證者,體驗到存在的深層意義。
愛墾APP:夢·時間與情動時分~~之前傳言“比卡夫卡本尊還卡夫卡的中國卡夫卡”殘雪,是今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大熱門第一位。結果,又讓不少中華雪粉大呼“諾貝爾不值錢了”叫屈。反而被喻為“冷門”的韓國女作家韓江的得獎新聞公佈後,許多人才發現,在韓江的小說《素食者》裏,主角英慧因為一場屠坊的血腥夢,醒来後决定不再吃肉,而想成為一株植物。這恐怕也離不開卡夫卡了。
這株有夢的植物,比卡夫卡出現類似情節/情結的《蜕變》走遠幾步的,是英慧那個該死的暴力的夢。夢中時分,也就是她激烈的情動時分,也就是植物醒来决定不再假装要乖乖做人的“此在”時間。讓人想起莊子“蝶醒”的那一刻吧。(陳楨 16.10.2024)
結合海德格爾與柏格森的「夢、時間與存在」理論,以及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對情感、身體體驗與社會互動的重新關注,確實為人類創造力的潛能提供了全新維度的探索。這種跨學科的整合不僅深入挖掘了夢境和時間在存在體驗中的核心作用,還通過情動的力量,揭示了情感在創造力中的關鍵角色——
夢作為情感與象征的源泉
柏格森的「綿延」與夢境的創造性:柏格森將夢境視為一種非線性的、象征性思維的表現。在他的時間哲學中,夢境中的「綿延」(durée)打破了傳統的邏輯時間序列,讓個體體驗到更深層次的感知與記憶交融。夢的象征性表達讓潛意識中的感受、想象與經驗匯聚,形成一種獨特的情感素材。這種素材恰恰是創造力的來源——它讓人能夠在打破現實邏輯束縛的狀態下,創造出新的象征、隱喻和創意概念。
海德格爾的「此在」與夢境的存在體驗:海德格爾將「此在」看作一種在世界中展開的存在體驗。夢境可以被看作是個體在非理性、無意識狀態下的一種「本真性」的體驗,夢中的感受、情感和體驗可以成為個體重新審視自我與世界關係的橋梁。這種無意識的探索常常激發出深層次的創造力——通過夢境,個體可能更深入地感受到與存在的關係,從而將其轉化為藝術、文學、音樂等創造性表達。
情動轉折與創造力的情感維度
情感流動激發創造力:情動轉折理論強調情感是個體與社會互動的核心,情感通過身體流動並影響感知、判斷和行動。情感流動並非線性的,它是一種對內外刺激的即刻反應,正如夢境中情感的無意識流動一樣。這種情感與感知的流動性為創造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為情感往往超越了理性,激發了更深的聯想與像徵。
馬蘇米與「情感事件」的瞬時性: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的理論強調情感與事件的瞬時性,認為情感在個體尚未意識到的微小時刻發生,這種時刻可以被視為創造力的種子。夢境正是情感瞬時性和非理性思維的交織,在夢中我們常常超越了現實的限制,將情感轉化為獨特的視覺、情節和隱喻。這種夢中的情感流動與創造力息息相關,為藝術家、作家等創造性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創意素材。
時間的非線性與創造力的擴展
柏格森與海德格爾的非線性時間觀:柏格森的「綿延」和海德格爾的「存在時間」都突破了線性時間的束縛,強調時間的主觀性和體驗性。柏格森認為創造力來自於打破線性時間的限制,而海德格爾則認為「本真性」的存在體驗可以讓個體重新掌控自己的時間觀。夢境中的非線性時間體驗讓人自由穿梭於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這種對時間的主觀體驗為創造力的表達提供了更多元的維度。
夢境中的時間扭曲:夢境通常不遵循現實中的時間邏輯,過去的記憶、現在的感知和未來的願景在夢中交織,這種時間的扭曲為創造力的想象力開辟了新的路徑。在夢中,個體可以打破時間的束縛,體驗到新的敘事和結構方式,這正是創意過程中所需的非線性思維。
情動詩性:情感與創造力的結合
創造性工作的情感維度:在情動詩性(Affective Poeticity)的框架下,夢境不僅是象征性思維的場域,也是情感最為真實和自由的表達。在夢中,情感不再被現實邏輯所壓抑,情感流動和象征表達的結合能夠為個體創造性工作提供豐富的素材。海德格爾對「情感狀態」的理解與柏格森對「無意識想象」的分析共同揭示了情感在創造力中的核心地位。
象征性轉化的創造潛力:夢境中的象征往往是個體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的轉化。在藝術創作、文學表達中,這些象征性思維可以被轉化為複雜的視覺、情節或語言表達,成為創造力的重要驅動力。通過情動轉折理論的理解,夢境中的情感符號被轉化為創造性表達的關鍵要素。
結合海德格爾和柏格森對夢、時間與存在的理解,以及情動轉折理論對情感和身體體驗的關注,我們可以發現夢境作為情感和時間體驗的交匯點,成為人類創造力的重要來源。夢中的象征性思維、情感流動和時間扭曲能夠為創造性表達提供全新的素材和思維路徑,而情動轉折的理論則進一步揭示了情感在這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這種綜合視角有助於挖掘人類內在的創造力潛能,超越理性束縛,進入情感、象征和時間體驗交織的豐富領域。
愛墾APP:《挪威的森林》的情動研究~~日本學者對村上春樹小說《挪威的森林》女角直子的看法,往往圍繞著她在小說中的心理狀態、像徵意義以及她與主角渡邊的關係而展開討論。
心理脆弱與精神疾病:直子常被視為村上春樹作品中脆弱且敏感的角色,她的精神崩潰及對死亡的迷戀反映了內在的心理鬥争。許多學者指出,直子像徵著對過去的執著和無法與現實和解的心境。她的自殺和情感上的孤獨展現了當時日本社會中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忽視。她的精神脆弱與未婚夫木月的自殺有關,這種創傷讓她無法與他人的情感建立起健康的連接。
像徵性的死亡與孤獨:一些學者認為直子在小說中代表了死亡與孤獨的像徵。她的內心世界充滿了過去的陰影和失落感,使她與周圍的人(尤其是渡邊)形成了某種隔離感。直子總是無法真正融入現實世界,而她最終的選擇(自殺)進一步表明她無法承受這份孤獨和精神上的痛苦。
與渡邊的關係:渡邊和直子的關係是小說中複雜且充滿張力的部分。許多學者認為,直子與渡邊的關係不僅是情感糾葛,還是一種對失去與記憶的追尋。直子是渡邊與過去的連接點,她的存在讓渡邊不斷反思自己的人生與情感。渡邊試圖通過與直子的接觸來安撫她,但他們之間的關係始終無法填補她內心的空洞。
村上春樹式的女性角色原型:一些日本學者批評直子的形象為「村上春樹式」女性角色的典型,她在故事中起著激發男主人公情感的作用,而自身卻未能真正發展為獨立的個體。這種女性角色通常帶有神秘、憂郁和脆弱的特質,最終通過死亡或消失來推動男主角的情感成長。這種描寫常被認為是具有性別化傾向的,強化了女性作為男性情感救贖的工具角色。
日本學者對直子的分析多角度且深刻,主要認為她是村上春樹筆下情感與心理複雜性的集中體現。她的悲劇性命運揭示了更廣泛的社會問題,如精神健康、孤獨感以及個人與集體歷史的衝突。
另有一些學者則將《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視為日本二戰後集體潛意識的像徵,尤其是與戰後創傷、挫敗感和失落感相關的「死亡陰影」。這種觀點認為,直子的角色像徵著日本戰後社會中的一股集體無意識,反映了對失去的記憶和無法恢復的創傷。
戰後失落與精神疏離:一些學者認為,直子以及她身上的悲劇性命運反映了戰後日本社會的精神疏離和創傷。二戰的失敗帶來了巨大的民族恥辱和集體創傷,這種情感在戰後一代的文學作品中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村上春樹的小說常被視為探索個人與歷史、記憶和失去之間關係的代表作品,而直子則體現了日本戰後創傷中無法與現實和解的內心糾葛。
死亡與記憶:直子的精神崩潰和死亡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痛苦記憶的承受不住,她與木月的自殺以及個人情感的崩塌可以類比為日本二戰後的失敗感。這些情感以「死亡陰影」的方式存在於個體的心理深處,隱喻了日本戰後如何面對死亡和毀滅的心理挑戰。
二戰後的「幽靈」:一些評論指出,直子的死亡不僅僅是個體創傷的表現,也是日本戰後對歷史與集體記憶的「幽靈」式纏繞。她無法回歸正常生活,像徵著那些在戰後無法恢復正常狀態的人們,尤其是那些被戰爭破壞的家庭、生活與心靈。她的最終結局呼應了日本社會中那些無法走出創傷的人的命運。
在這些分析中,直子的形象被放在更廣泛的歷史背景中,與戰後日本的集體心理聯系在一起,反映了村上春樹筆下個體與歷史、創傷、死亡之間的複雜糾葛。
此外,有幾位學者通過創傷和記憶的視角分析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認為直子的心理掙扎與戰爭後的日本文化背景密切相關。M.S. Islam等學者指出,直子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她的自殺反映了個人承受的巨大情感和心理壓力,而這些壓力在二戰後的日本社會中尤為強烈。該分析展示了個人創傷與集體記憶之間的緊密聯系,尤其是在面對死亡和社會動蕩的背景下,直子與主人公渡邊都在這個文化氛圍中努力應對。
此外,岡田純美(Sumie Okada)等學者進一步分析指出,村上春樹的作品抓住了戰後日本一代人的疏離感和「集體主義」傾向,反映了社會壓力下個人身份被壓抑的現象。這些研究強調,小說中的記憶不僅是個人層面的,也是文化層面的,受過去事件的創傷影響,塑造了人物的心理狀態。
這些學術觀點表明,《挪威的森林》不僅僅是一部個人失去與死亡的故事,它深刻反映了戰後日本文化創傷與個人的心理創傷交織的複雜性。
再来看日本第二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與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有某些相似之處,尤其是在對個人內心痛苦和社會動蕩的描繪上。兩位作家都通過文學作品探討了複雜的人際關係、孤獨和生存意義的主題,盡管他們的寫作風格和背景有所不同。
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常聚焦於戰後日本的創傷及個體與社會的疏離感,這與《挪威的森林》中村上對上世紀60年代日本青年社會的困惑和焦慮的刻畫有某種共鳴。在《挪威的森林》中,主角渡邊通過人際關係和自我發現的旅程,不斷反思自己與周圍社會的疏離感,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對大江作品中深層次孤獨與道德困境的回應。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已有學者對比了大江健三郎與村上春樹在日本文學中的位置及其作品的哲學背景。例如,有研究指出,村上的作品融合了東西方文學的元素,特別是在《挪威的森林》中,他運用了西方存在主義的哲學視角來探討生命的意義,這與大江的關注點有一定的契合。(如學者: Lukas Skowroneck [Thesis Norwegian Wood ])
愛墾APP:《挪威的森林》的召唤結構~~在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中,存在一些值得召唤結構閱讀方式去探討的地方。這些地方提供了文創工作者改编、二度創作的可能性。例如,聚焦于外在環境(如療養院)與個人感情變化的探討,挖掘其間的情動時分。
書中女角直子的精神狀態不斷惡化,尤其在她離開療養院之後,最終走上了自殺的絕路。直子的心理脆弱源於她的過往創傷,以及對死亡、失落的深刻感知。在療養院期間,她的狀態似乎有所好轉,但她內在的痛苦並未完全治愈,最終導致她無法從悲傷和自我疏離中解脫。
以下是一些關鍵情節和段落,揭示了直子走向絕望的原因。
直子對亡者的懷念與困境
直子始終無法擺脫對木月(她的初戀男友,自殺身亡)的懷念,這成為她心靈痛苦的根源之一。直子對死亡的深刻感知以及對亡者的依戀,使她在情感上無法真正與生者建立正常的聯系。
「他去世後,我的一部分也消失了。那時候我才意識到,他的死不僅僅是失去一個朋友那麼簡單,而是失去了我自己的一部分。我一直以來都無法真正擺脫這種失落感。」(《挪威的森林》第六章)
這一段表現了直子對木月之死的沉重情感。她對死亡的困惑和難以接受,使她無法面對自己的內心,也無法完全投入與渡邊的關係。這種情感糾纏加深了她的心理創傷,最終使她難以承受。
療養院時期的暫時緩解
直子在療養院中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時光,似乎有所好轉。她和渡邊通過書信保持聯系,這段時光給了她一些短暫的安慰。然而,這只是她心理問題的暫時緩解,並沒有真正解決她內在的痛苦。
「我有時會覺得,在這裡待著很平靜,像是終於擺脫了外界的所有壓力,但同時也覺得自己越來越遠離正常的生活。好像我只能在這個小小的世界裡繼續下去。」(《挪威的森林》第九章)
盡管直子在療養院中感到平靜,她的自我認同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她意識到自己與現實生活的疏離感越來越強,這種疏離使她難以重新融入社會和正常的人際關係。
療養院離開後的崩潰
直子離開療養院後,盡管渡邊依舊對她表示關心和愛意,但她的內心卻變得更加脆弱和孤立。她依然無法擺脫內心的創傷,也無力與世界重新建立聯系。渡邊對她的愛最終也未能拯救她。
「當我離開療養院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更加迷失了。我不再屬於這個世界,像個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對未來的任何事情都沒有信心了。」(《挪威的森林》第十章)
離開療養院後,直子發現自己更加無法適應現實世界。她對生活和未來的信心完全喪失,這種深層次的無力感和孤獨感使她逐漸走向自毀的道路。
直子最終的自殺
最終,直子選擇了自殺,這像徵了她對內心創傷的徹底投降。盡管渡邊曾試圖通過陪伴和關心來幫助她,但直子始終未能從木月之死帶來的創傷中解脫。她的自殺是對世界、對自己無法治愈的傷口的最終回應。
「她走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這條路。我感到無比的空虛,仿佛世界一下子變得沉寂無聲。我拼命想去理解,但始終無法明白她的真正想法。」(《挪威的森林》第十一章)
渡邊對直子的自殺感到震驚和無力。這一段展示了直子生命的終結,同時也展現了她在渡邊和其他人的眼中,始終是一個難以解讀、深陷痛苦的人。
直子最終走上絕路的原因與她內心深處的創傷、對死亡的執著、以及無法與現實生活建立聯系密切相關。她對木月之死的懷念、對自我身份的迷失、以及她在療養院外的世界中的孤立感,使她無法擺脫痛苦。即便她在療養院期間有過暫時的平靜,但這些並不足以拯救她。她最終選擇自殺,是對她內心痛苦和困境的無聲回應,體現了她在這個世界上始終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愛墾APP:形式主義式閱讀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在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的前男友的自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它深刻影響了直子的心理狀態,並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她的精神崩潰。雖然小說並未詳細描述直子前男友自殺的具體原因,但這一事件對直子造成的創傷在多個章節中得到了揭示。
直子生日那天的回憶(第一章)
在小說的開篇,渡邊回憶起直子與他在一起度過的那個特別的生日,這一天標誌著直子開始對過去的創傷敞開心扉。直子在生日那天向渡邊透露了她內心的痛苦,尤其是與她前男友相關的創傷。這一段揭示了直子對前男友自殺的無盡困惑和深深的罪惡感,她始終無法理解他為何選擇自殺,也無法擺脫自己可能對此負有責任的想法。
"他的死是一道無法逾越的深淵,似乎一切都陷入了其中,而我被鎖在了這個空洞的空間中。"
直子的痛苦不僅來源於前男友的突然死亡,還在於她無法為這件事找到合理的解釋。這種未解的痛苦使她陷入了無盡的自責與迷茫之中,最終導致了她的精神崩潰。
直子的精神崩潰與住進療養院(第六章)
在直子住進精神療養院的這段時間裡,她的精神狀態逐漸惡化,這時渡邊得知她的前男友的自殺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精神問題的根源之一。村上春樹在這一章中,通過渡邊與直子的信件往來,以及他對直子狀態的思考,揭示了直子始終無法擺脫前男友自殺帶來的陰影。直子覺得自己被困在過去的痛苦之中,無法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
"他的死像一道深不可測的傷口,永遠不會愈合。每當我試圖面對自己,這個傷口就會裂開。"
這一段展示了直子深刻的心理創傷,以及她無力從這種痛苦中自救。她覺得自己的世界隨著前男友的死一同崩塌,而自己卻無法逃離那場悲劇。
直子對前男友的懷念與無法釋懷的情感(第七章)
在直子與渡邊的進一步對話中,直子多次提到前男友的死如何像夢魘般困擾著她。她覺得自己和前男友的關係沒有得到真正的結局,因為他的突然死亡讓一切戛然而止。直子將他視為自己的精神伴侶,而他的死卻像是對他們情感的終結,這使得直子始終無法釋懷。
"我感覺他就像是我的一部分,而他突然離開了我,帶走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沒有他,我不再完整。"
這裡直子深刻表達了她對前男友的依戀,她的精神狀態在他的死後逐漸崩潰。這種無法填補的空虛感始終困擾著她,最終使她難以恢復正常的生活。
直子與渡邊的關係與前男友的影響(第九章)
盡管渡邊對直子懷有深厚的感情,但直子始終無法完全投入到這段關係中,因為前男友的自殺對她的影響實在太深。在這一章中,渡邊試圖幫助直子走出陰影,但她內心的創傷依然根深蒂固。直子多次表達自己對前男友的懷念,以及無法將過去的記憶與現在的生活分離。
"他是我的一部分,但他已經不在了。即使你對我再好,我的內心仍舊空空蕩蕩。"
這段對話進一步揭示了直子內心的掙扎,她的精神創傷使她無法完全接受渡邊的感情,也無法真正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來。
《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的前男友自殺事件是她精神崩潰的核心原因之一,雖然村上春樹並沒有詳細說明前男友自殺的具體原因,但他通過直子的敘述與渡邊的觀察,展示了這一事件對她造成的深刻心理創傷。直子始終無法從這場悲劇中解脫出來,而這種困境最終導致了她的精神崩潰並住進療養院。這些情節揭示了村上春樹對創傷、失落與孤獨感的深刻洞察,直子的故事成為了探討死亡、記憶與自我救贖的重要線索。
姜濤詩選〈夜行的事物〉
有人聲稱,擦去樹葉上的灰塵
葉子本是梳妝鏡
這鏡子本無光,拒絕反射
暗綠的花紋,就是一枚枚圖章
私刻了出身
所以,他們從四外飛來
沿了鐵路、橋洞、未完工的巨梁
時起時落的,還有沿途
那些臭烘烘的野味兒
他們曾在水庫上,蘸水洗臉
或戴了安全帽
被分成若干小組,泥濘了身子
在討論中,臉貼臉
他們的悄悄話多半是真的
被存進了手機
被發送在星空和民族性裡
被腫痛的小腦
連夜下載
可這五環以外,有點像潰亂的歐洲
黑魆魆的一片片
都是古堡、小鎮、要塞
他們飛過時,我似乎聽到了
引擎輕輕的轟鳴
聽到了起重臂的落下
也聞到大氣芬芳
仿佛噴灑了便宜的清新劑
你說那是霧霾再起?
不是的,不是
地火在湧動
在不遠處,溫熱了金隅花園
草叢與磚縫裡,即將燈火通明
有人摩擦兩股
即將說出漂亮的京白。
2012.7
郁雯《我不會輕易解下愛慕給你》
我不會輕易解下愛慕給你
我不會簡單收走你的癡心
我不會佯裝鎮靜
不會附和歡喜
不會盲目跟隨你
我怕愛的酒精燈迅速點著
我怕行動的迅雷提前實施
我怕認知的曙光姍姍來遲
我怕創痛的風霜
裹挾我的一生
我躲開你
雪花像鱗片一樣飛舞
我就是一條魚
打著哆嗦,在冷漠的砧板上
被清醒的防範切割
我躲開你
從未有過的失落死水狂瀾
郁雯《蜜棗粽子》
藍天擠出一道雲的門縫
透著白
周圍都暗了
你凸顯於浮光——解開纏繞蜜棗粽子的細繩
以便與我赤誠相見
你身上的細繩與我身上的細繩
錯雜著隱喻
為了敞開而包裹,為了包裹而敞開
以便與我赤誠相見
一道雲的門縫,像劈開了藍天
透著白
周圍都暗了
郁雯《側臉》
陽光撒過來的時候
你的側臉密謀著荒誕喜劇的元素
臉龐成為一個舞臺
你的臉龐轉動著身體
此時身體成為一個舞臺
像花莖轉動荷葉
風聲大作
湖水豐滿地溢出鏡子
你看不到自己的側臉
身體也像失散多年
荒誕喜劇的元素跳躍著
——多麼生動活潑的雀斑
2015、6、2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