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o Walpoth人像雕塑自成一个世界

观赏意大利艺术家布诺沃博(Bruno Walpoth)的雕塑,令人有一种着魔的触电感。这些真人身高大小的人物雕塑,好像永远都是那麽的自成一个世界,不需要谁来加点什麽,减点什麽。
这点对今天的世界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总有人会觉得你太胖、太瘦;脸部下巴尖一些比较性感,额头少一些皱纹比较有活力。
“我就是这个样子,你要看就看;不看,别挡着别人的视线。”他们什麽也没说,也不需要说,可是,那稳稳立足于这个世界上的表情,总是抓住我们的眼光与想象力。
布诺沃博在处理材料时,用的是传统的方法,例如雕像的眼球、肌体或手指,采纳酸枝或核桃木,但创作出来的雕像,隐隐然感觉得到骨骼、血肉就在薄弱的皮肤底下;表情超然处在冥想状态似的,像一个钓子,一把将我们钩进灵魂的深处。
那是艺术家的爱,他的技艺与创造物的完美结合。他的许多作品是以真人,包括他自己的孩子为模特儿而雕刻出来的。人生活于变幻无穷的现世里,生理、心理都一直在演变中,那是生命无可避免的过程。艺术家要把他所感受到的那个变幻状态捕捉下来,让人感觉得一切都自足圆满,无所恐惧。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8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鮮拿哥 7 hours ago

愛墾APP: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hylomorphism理論與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哲學之間,確實存在深層的衝突,這種衝突不僅是內容上的不同,更是對「存在」問題的根本取向之分歧。以下從四個層面分析兩者的對立與張力:形上學觀點、存在論基礎、對實體的理解,以及人與世界的關係。

一、形上學取向的差異:從「存在者」到「存在」

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metaphysica)被海德格爾視為「西方形上學的開端」。亞里士多德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是存在者(ὄν)?」他尋求的是存在者的本質與原理,並以「實體(οὐσία)」作為存在的首要範疇。因此,他的形上學是對「存在者作為存在者」的探究。

海德格爾認為這是一種「忘卻存在(Seinsverges-senheit)的思路。

在他看來,亞里士多德及其後的整個西方哲學都把注意力放在「存在者是什麼」(本質、形式、實體、原因)上,而忽略了「存在(Sein)」本身作為存在者之所以是的那種開顯(Erschlossenheit)與顯現(aletheia,真理作為不蔽)。

因此,海德格爾並不是要改良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而是要
解構形上學的整個傳統架構。

換言之:

亞里士多德問的是:「存在者由什麼構成?(形式與質料)」

海德格爾問的是:「存在者之所以能顯現為存在者,是因為何種存在意義?」

這是本體論(ontology)與根本存在論(fundamental ontology)的區別。

二、對「實體(Substance)」的批判

亞里士多德的世界是由「實體」(形式+質料的統一體)構成的。實體是獨立存在、可自我維持的基本單位;其他性質、關係等都依附於實體。這是一種「實體形上學」(substance metaphysics)

海德格爾則認為,這種思維模式造成了對「存在」的誤解,因為它把存在理解為「某物具有穩定的本質」。

他在《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中指出,這種「實體化思維」其實遮蔽了人類存在Dasein的根本特徵——存在並不是固定的「有」,而是一種「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開放於意義世界的動態方式。

因此:

對亞里士多德而言,存在者是由形式與質料構成的「東西」。

對海德格爾而言,存在者首先是在一個意義世界中「被理解而存在」的「現成存在」Vorhandenheit或「可用存在」Zuhandenheit

他拒絕將存在理解為靜態的「結構」,而強調存在是動態的「開顯」Ereignis,後期思想)

三、形式與質料在海德格爾的批判視角下

海德格爾在〈技術的追問〉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中重新提及「形式」morphē與「質料」hylē,指出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思維成為後來「技術性世界觀」的根源:

當人們以形式與質料的框架理解存在,就會傾向於把萬物看成「待製作的對象」——一種可以被規定、塑形、利用的材料。這種思維延伸至現代科技,使自然與存在都被化約為「資源」Bestand

換句話說,海德格爾認為:

形式質料論不僅是哲學理論,更是西方「對存在者的支配性理解方式」的起點。

在他看來,這導致了存在的「技術化」:世界不再是意義的開顯,而變成一個被規劃、被控制的物料系統。

Comment by 鮮拿哥 8 hours ago

四、人與存在的關係:Dasein 對抗實體論

亞里士多德的「人」是由靈魂(形式)與身體(質料)組成的實體,靈魂是「有生命之物的形式」,這是一種形上學的構成關係。

海德格爾則徹底否定「人是某種實體」的看法。他主張「人」應理解為在世存在(Dasein)——即那個能夠理解存在、並被存在開顯的存在者。


人不是「形式與質料的組合體」,而是一種「存在的方式」,其本質是「在世界中與存在者共在、理解並詮釋存在」。

五、總結:衝突的核心

面向 亞里士多德 海德格爾 衝突重點
哲學取向 探究「存在者」的本質(形上學) 探究「存在」的意義(根本存在論) 研究對象不同
存在理解 存在=形式+質料的結構 存在=顯現、開啟、時間性事件 對「存在」的意義理解不同
實體觀 實體是存在的根基 實體觀遮蔽了存在的開顯 對實體概念的批判
人的本質 靈魂與身體的形式質料結合 在世存在(Dasein),非實體 對「人」的定義不同
對世界的態度 世界是有秩序的結構 世界是意義的場域 認識論與存在論取向差異


結論:


海德格爾並非僅僅「不同意」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論,而是認為那正是「存在被遺忘」的起點。


亞里士多德以「形式—質料」解釋存在者的成因;海德格爾則要揭露這種解釋本身如何遮蔽了「存在」的原初顯現。他要的不是新的形式或質料理論,而是回到「存在如何在時間性中自我開顯」的根源性問題。

換句話說,海德格爾對亞里士多德的衝突,不在於理論細節,而在於——他要推翻亞里士多德所代表的整個形上學思維方式本身。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8, 2025 at 9:24am

愛墾評註:阿赫瑪托娃〈海濱十四行詩〉

情動:在鮮花盛開的櫻桃樹上空,/輕盈的月亮流溢著清輝;那裡,樹幹之間更為明亮/一切仿佛在林蔭小道上,就在皇村的池塘旁。皇村:阿赫瑪托娃的家鄉。

崇高:這裡的一切將比我活得更久長;非塵世的不可抗拒性。

呼唤:而一個永恆的聲音在呼喚,/蘊含著非塵世的不可抗拒性

歆湧:我並不知道它通向何方....../那裡,樹幹之間更為明亮

(全詩)

安娜·阿赫瑪托娃:海濱十四行詩

這裡的一切將比我活得更久長,

一切,即便是破舊的鳥巢,

以及這空氣,春天的空氣,

它剛好完成了越海的飛行。

而一個永恆的聲音在呼喚,

蘊含著非塵世的不可抗拒性,

在鮮花盛開的櫻桃樹上空,

輕盈的月亮流溢著清輝。

這條路看起來是那麼容易,

在碧綠的密林深處閃爍白光,

我並不知道它通向何方......

那裡,樹幹之間更為明亮

一切仿佛在林蔭小道上,

就在皇村的池塘旁。

延續閱讀:

詩的未来追求

未来哲學

未来詩學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0, 2025 at 10:20pm

故事:介於兩次呼吸之間的「存在」

在《故事終結》(The End of a Family Story,1977) 中,納道什·彼得(Nádas Péter)以故事敘述反思思考與記憶的界線。他寫道:

「每當涉及真正的問題,每當需要思考的時候,無法思考的頭腦就會用一些小小的軼事來安慰自己,你明白嗎?但是不管怎麼樣,我都會講給你聽。不過我要預先告訴你,很抱歉,你不要試圖從中尋找任何教訓。故事,不過是發生一次的生活細節而已,故事裡面不存在教訓。你只有找到 inzwischen(此刻),總是在兩個故事之間,在兩次呼吸之間,dazwischen!中間)。」

“Whenever it comes to real questions, whenever one actually needs to think, a mind that cannot think will comfort itself with a few little anecdotes — you see what I mean? But in any case, I’ll tell you the story. Only, I must warn you in advance: please don’t try to look for any moral in it, I’m sorry. A story is nothing more than a detail of life that happens once; there is no moral in a story. You can only find the inzwischen — the ‘in the meantime,’ always between two stories, between two breaths — dazwischen! (in-between).”
(Nádas, 1998, p. 123)

這段文字揭示了作者對「故事」本質的哲學性理解——故事並非道德的載體,而是一種介於兩次呼吸之間的「存在」。

參考文獻:

Nádas, P. (1998). The end of a family story (I. Goldstein, Tran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7)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1, 2025 at 9:33pm

祝傑:「嗑CP」為啥比自己談戀愛還快樂?

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渴望獲得親密關係。而「嗑CP」低風險、低成本,人們不用親自參與就能體驗到戀愛的感覺,從而獲得滿足。

前段時間,隨著網劇《司藤》熱播,在該劇中扮演男女主角的演員張彬彬和景甜也跟著火了起來,他們近期在多檔綜藝節目中親密互動,讓粉絲們直呼「太甜了」。不少觀眾,甚至希望他倆能從戲裡「甜」到戲外、假戲成真,而粉絲的這一行為也被稱為「嗑CP」。

在這裡,CP是英文Couple的縮寫,特指存在戀愛關係的情侶。而「嗑CP」則是指粉絲非常喜愛影視劇或小說中的情侶,甚至有點像嗑藥一樣,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那麼,「嗑CP」的潮流從何而起?這與普通的追星有何異同?年輕人又為何熱衷於此?

「嗑CP」是偶像崇拜的衍化行為

在分析「嗑CP」現象前,我們先聊聊它的「近親」——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指個體對自己所仰慕對象產生的一種欽佩心理,並由此引發出一系列的學習和模仿行為。在人類社會早期就存在偶像崇拜現象,比如崇拜大自然等,人們通過相信世上有某種「偉大的存在」,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

此外,偶像崇拜也是個體成長的必經之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那些複雜行為,主要經由觀察與模仿而產生。而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榜樣、崇拜的偶像,孩子通過觀察並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從而邁出了社會化的第一步。當孩子發展到一定年齡階段後,就開始認同父母之外的其他榜樣,如老師、同學、小說或電影裡的主人公或聚光燈下的明星。通過捕捉並認同理想榜樣的某些特征(如才華、美貌、智慧等),人們得以從外界獲取構建人格的「磚塊」,以此來完善自我結構,最終成為一個區別於父母的、獨一無二的個體。

在筆者看來,「嗑CP」是偶像崇拜行為的一種衍化,只不過人們推崇的不再是某個對象,而是一段理想化的戀愛關係。「嗑CP」的同時,年輕的粉絲們或許也在觀察並捕捉這段理想關係的特征,從而為自己日後經營親密關係做好凖備。

用想像的方式間接滿足需求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蘭·米勒指出: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渴望獲得親密關係。而「嗑CP」低風險、低成本,人們不用親自參與就能體驗到戀愛的感覺,從而獲得滿足。

在現實中,當人們墜入愛河時,大腦會分泌包括苯基乙胺、多巴胺、去甲腎上激素在內的「愛情激素」。這些神經興奮劑,使熱戀中的兩人感到精神抖擻、不知疲憊。而有趣的是,很多瘋狂「嗑CP」的粉絲也表示,當他們腦補心中CP在一起的畫面時,他們自己也會感到非常開心,就像自己在談戀愛一樣。在這種愉悅感的驅使下,他們能徹夜刷CP的微博動態,興奮到根本停不下來。

那麼,為何腦補別人戀愛,自己也能高興到起飛?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人和動物的一大區別就是——動物只能用原始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本能衝動,而人類則擁有名為「想像力」的高級認知機能。借助認知、情緒與生理反應間的交互作用,當某種需要得不到實際滿足時,人類可以利用想像的方式,來使需要得到間接滿足。

 

「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將士們想像酸梅子,他們的嘴裡就能分泌唾液,想像力激活了人類的生理反應,這一點也適用於「嗑CP」。

背後動機決定「嗑」的境界

熒幕上或小說裡的愛情多是「甜」的,而現實生活中的親密關係卻是五味俱全。因此,很多人,包括不少粉絲也認為,「嗑CP」這種行為是對真實親密關係的一種逃避。究竟,這種觀點有無道理呢?

通常人們會把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事,解釋成似乎存在因果關係,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稱這種現象為「外部因果律」。「嗑CP」這個行為本身並無不可,而且在筆者看來,能用間接且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來滿足本能欲望,這本身也是個體心智發展良好的標志。

誠然,有些人在感情中碰壁後,就此對現實中的愛情萬念俱灰,大罵「童話都是騙人的」,從此蜷縮在幻想世界之中,將「嗑CP」作為僅有的、滿足親密需要的方式。對這部分人來說,「嗑CP」或許是他們逃避現實親密關係的借口。

不過,對多數粉絲而言,他們能在「嗑CP」和維系真實親密關係中找到平衡。有了這個小興趣,反而讓粉絲們追起劇來更加津津有味,在社交中也有了更豐富的談資,或許由此能結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更有個別出眾的粉絲,能將對CP的愛慕之情化為動力,創作後續的文學作品、譜寫相關的主題歌曲。對他們來說,「嗑CP」並非是一種阻礙,而是讓生活豐富多彩的「調味料」。

因此,「嗑CP」本身無罪,能否發揮「嗑CP」的正面作用,就要看當事人到底是把它當作一種情感逃避,還是將其視為一種成長動力。(本文作者祝傑: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2021-05-20來源:科技日報))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July 30, 2025 at 11:10pm

愛墾APP:文化創意發生論共鳴點~~回顧中國文學理論發展階段,兩晉至唐宋(陸機、劉勰、鍾嶸和姜夔)強調情感與形式的交融,形神並重,詞語為情志載體;南宋姜夔以詞為情感深層書寫,展現文人情志的高雅疏淡風格。與西方哲學家班雅明的“靈光”比較下,我們可能發現文化創意發生論共鳴點。

讓我們從三個層次來展開:(一)基本概念對照、(二)思想共鳴分析、(三)文化創意發生論的詮釋深化。

一.基本概念對照:中國文學理論(兩晉至宋,以陸機~姜夔為核心):

概念

說明

情感為本

如陸機《文賦》:「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文學創作源於內在情感的激動。

形神合一

劉勰《文心雕龍》:文字為形,神為情志與靈性,創作須達成形與神的共振。

情志即風格

鍾嶸《詩品》與姜夔詞論:文風品評不止於技藝,更重詩人內在風神與氣骨之展現。

意象傳情

姜夔詞中的情感多以極簡、白描意象傳遞,如「綠楊堤畔」映照離情,蘊藏幽約情感。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July 30, 2025 at 11:07pm

二、共鳴分析:形神與靈光——兩種傳統的深層接觸

中國美學

班雅明靈光理論

共鳴點

神采風韻(神)是文學的靈魂

靈光(Aura)是作品的神祕氣場

皆強調藝術中「不可言說」的精神臨在

詞語為「情志」的形象容器

作品為歷史與身體的情動介面

創作與觀者互動的「神秘距離」

情景交融、詩有餘韻

靈光來自距離、不可重複性

反對「過度再現」與技術再製

創作來自心靈情動觸發

創作是歷史感召、情動與現場性的凝聚

重「發生性」與「感通性」


簡言之,中國的“神韻”觀與班雅明的“靈光”學說,皆屬於「詩性臨在」(Poetic Presence)或「感發之道」(Pathos-Logos)的表現,這正是文化創意發生論的核心。
 

三、與文化創意發生論的共鳴(Affective Genesis in Cultural Creativity

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總結這種跨文化的共鳴:

1.
情動感發作為創意的「原初發生點」

中國古典「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與班雅明「靈光因凝視而啓動情感」,都將內在情感的觸發視為創作的真正起點。這與文化創意發生論強調「從受動到生動」的情感流轉一脈相通。

2.
不可複製性與創意的現場性

不論是班雅明「靈光不可再製」,還是姜夔詞中的「清空疏影」,都重視文創作品的「一次性生成」。這也正是文化創意產業難以僅靠模仿與複製成功的原因——真正的創意源於特定時空與情感觸點的爆發。

3.
語象、物象、心象的互感機制

陸機、劉勰與班雅明都指出,「象」不只是形式,而是喚起神韻的載體。這為文化創意中「形象化敘事」與「情感符號學」奠定了基礎。

小結:若從文化創意發生論來看~班雅明的「靈光」是西方現代性對神聖創作原初場域的追索;而中國古典的「神采」「風韻」等,則是東方語境中對詩性生成與創意生命的表述。兩者的相遇,形成一種「詩性的文化再思」:創意不只是形式的再製,而是心靈震動的共振。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July 19, 2025 at 3:39pm

愛墾APP:看見紅色,不表示其他顏色不存在~~科學知識告訴我們,眼睛能夠分辨顏色,是因為視網膜上的三種錐狀細胞對不同波長的光線敏感,分別對紅、綠、藍光敏感。當光線進入眼睛,經過角膜、晶狀體折射後,照射到視網膜上。視網膜上的錐狀細胞會將光線的波長信息轉化為電信號,然後通過視神經傳遞到大腦,大腦將這些信號解析,從而讓我們感知到不同的顏色。

我們所感知到的現實世界是由諸多潛在傾向所組成的。例如一貫的紅色,是眼睛對光線的收縮(或現實化)的結果。人類的眼將光線現實化為「顏色」,這是因為還有其他的存在者會以其他的方式,將光線之流現實化為別的顏色:色盲者的眼晴也能感知到光波,但卻感知到單一的色彩。因此,感知的現成形式是從更為複雜的純粹差異之流裡面形成了它的功能。所以存在著觀察到潛在之物(光線之流)的諸多可能性

這說法非常接近德勒茲哲學核心思維的論述,特別是他與瓜達里的合作作品如《千高原》Mille Plateaux以及他自己的《差異與重複》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中關於潛能virtual現實化actualization、以及感知與差異的討論。它指出了感知現實是潛在差異pure differences的具體化,這正是德勒茲哲學中對「現實如何生成」的關鍵問題。

這段話可以這樣繼續延伸,這些潛在傾向所構成的世界,並不是被一個統一的主體所觀察到,而是透過多種「現實化的觀點」被多樣化地感知。德勒茲在《差異與重複》中明確指出:「潛能並不是可能性的幽靈;它們是現實性的一種結構,決定了一個事物如何實現其成為現實的方式。」(Deleuze, 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 p. 211)

這也就是說,「紅色」並非世界中既定的屬性,而是我們的知覺系統(或「身體—感覺機器」)將潛在光線之流現實化的某種方式。正如德勒茲與瓜達里在《千高原》中所說:

「現實總是由潛在物的部分現實化而來,並且每一種現實化都帶有其自身的限制與可能性。潛在物不是抽象的,而是一種結構——它們在特定的組合中得以具體化。」Mille Plateaux, p. 308)

這概念接下來可進一步這樣展開:所以存在著觀察潛在之物的諸多可能性,每一種可能性即是一次具體化的通道(line of actualization),而這些通道本身就是差異化的力量之流。這就是德勒茲所說的「生成」(法語devenir)英語To Become)的關鍵:生成不是從一個形式到另一個形式的變化,而是差異在流動之中如何暫時結晶為某種現實。正如他們在《千高原》中所強調的:

「生成不是模仿,也不是與一個模型的相似;它是某種純粹的差異過程,不斷的變形、不斷的逃逸,逃離身份、類型、形態與主體性。」Mille Plateaux, p. 291)

具體補充解釋這段理論的哲學基礎:潛能(le virtuel與現實化(l’actualisation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中,也明確繼承並轉化了柏格森的概念,指出「潛能」不是尚未實現的「可能性」,而是一種結構性的差異網絡,它等待被實際化。每一種感知形式(如紅色、聲音、形狀)都是潛能場中一種特定現實化。

「現實的形成,不是從可能性的實現出發,而是潛能的現實化:可能性是給定的,潛能是創造性的。」Le Bergsonisme, p. 96)

感知是感覺—力場中的擷取:在《感覺的邏輯》Logique de la sensation中,德勒茲從藝術談起,但核心概念仍是:「感知是對感覺力場的分割與捕捉」。也就是說,色彩不是世界中固有的,而是我們身體與光線差異流之間所形成的現實化事件。

小結:這段話可以被德勒茲學者延續成對於「生成的知覺」、「潛在的多重現實化路徑」的討論,並強調:感知不是被動的再現,而是主動的生成;現實不是唯一的,而是多重潛能的結晶;主體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現實化路徑的一種交錯點。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July 8, 2025 at 4:45pm

愛墾APP: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與情感史History of Emotions)在當代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個重要的交集。兩者雖然起源不同,關注重點也略有差異,但它們對「情感/情動」的重新評估與中心化使它們在研究方法與問題意識上有許多互補之處。

一、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簡介

情動轉折是一場橫跨文學、文化研究、社會學、人類學、政治理論等領域的理論轉向,起於1990年代後期至2000年代,強調情動(affect)作為非語言的、身體性的、前認知的經驗,往往強調超越語言的能量與傳播性。其代表學者如:

  • Brian Massumi(受Deleuze影響)

  • Eve Kosofsky Sedgwick

  • Sara Ahmed

  • Teresa Brennan

情動轉折通常與「後結構主義」與「新唯物論(new materialism)」有連結,注重情動如何穿越主體與客體、如何在權力場域中流動與形塑社會關係。

二、情感史(History of Emotions)簡介

情感史作為歷史學的子領域,起源可追溯至早期的情緒社會學與心理歷史學,20世紀後期在歷史學界獲得更大發展,重點是研究情緒(emotions)如何在不同時代、文化中被理解、實踐與規訓。其代表學者如:

  • William Reddy(提出「情緒表述」(emotives))

  • Barbara Rosenwein(提出「情緒共同體」(emotional communities))

  • Jan Plamper

情感史認為情緒具有歷史性與文化性,是特定時空下的社會建構,而非普世不變的生理反應。

三、兩者交集的主要面向

關鍵問題的重疊:
情感的社會性與歷史性~雖然情動轉折常強調身體性與前語言狀態,情感史則聚焦歷史語境下的意義建構,但兩者都挑戰了情感作為「內在心理狀態」的自然化觀點,關心情感如何被語言、文化、制度所塑造。

研究對象的共同性:情感作為文化實踐:兩者都研究情感如何影響人際互動、社會規範、身份建構與政治動員,例如如何透過羞辱、恐懼、愛國情懷等感情動員群體。

方法論的互補性:情感史的研究往往依賴歷史文本與文化語彙的分析,較偏向語言取向。情動理論則可能將注意力放在非語言的表達、身體反應與感知的瞬間經驗。若結合兩者,可產生更完整的「感情地景」描繪,既考察語言與制度層面的建構,也關注感知與身體層面的回應。

共同回應當代議題:在關注創傷、戰爭記憶、殖民經驗、性別與種族情感政治等議題上,兩者都提供理解「感覺如何成為社會與政治力量」的工具。

四、學術融合的實例

William Reddy 的「情緒表述」(emotives)理論中,其實已開始觸及語言與行動交匯之處,與情動理論關於 affective force 的觀點相近。

Sara Ahmed 在其《情緒政治》(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中,分析了情感如何在歷史中形塑國族與他者形象,這與情感史對民族主義情感的探討相通。

某些跨學科研究(如感官史、情緒地理學、影像與媒體研究)已將兩者整合,試圖理解「歷史中感覺的經驗」與「感覺如何構成歷史」。

五、總結:交集的意義

面向 情動轉折 情感史 交集價值
理論背景 批判理論、新唯物論 社會文化史、心理史 理論深化與歷史根基
研究焦點 身體性、非語言情感流動 歷史語境下的情緒制度 情感的跨時空動態理解
方法 質性分析、哲學探討 檔案研究、語言分析 理論與實證的互補
代表學者 Massumi、Ahmed Reddy、Rosenwein 彼此引用與對話增加中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June 19, 2025 at 11:04am

愛墾APP:「強度」(intensity)~~以下是關於「強度」(intensity)在 Affective Turn(情動轉折)研究中三位關鍵學者——Jean Halley、Lauren Berlant 和 Sara Ahmed——的精確定義與論述,中英文並附出處與章節。

Jean Halley(見於 The Affective Turn: Theorizing the Social, Clough & Halley,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Halley 編輯的論文集指出 Affective Turn 的核心是關注那些「augment or diminish a body's capacity to act or engage」。書中定義「情感」(affect)為一種「pre-individual bodily forces, linked to autonomic responses」,即一種在個體意識之前發生、與自主神經系統相關的身體力量,它會增強或削弱身體的行動能力(amazon.com)

「ongoi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were changing the realm of the social, specifically that aspect of it described by the notion of affect: pre-individual bodily forces, linked to autonomic responses, which augment or diminish a body』s capacity to act or engage with others.」(amazon.com)

此處所言之「強度」即指這類「bodily forces」 的作用力量大小與潛能,即它們對身體行為能力的提升或削弱效應。

Lauren Berlant

a) 強度作為「信號」而非真理

在受訪中,Berlant 指出:「Intensity is a signal, not a truth.」(newyorker.com, shs.cairn.info)

翻譯:「強度是一種信號,而非真理。」

她強調「強度」不應被視為經驗本身的真理載體,而是提示某種情感或政治意義正在被指示或投射出來。

b) 強度從貶義到建構性的愉悅

Berlant 在一個回憶小組的引用中提到:「Lauren showed us how intensity could shed its pejorative associations and generate forms of pleasure and joy.」(shs.cairn.info, critinq.wordpress.com)

翻譯:「她讓我們看到強度能擺脫貶義聯想,並生發出愉悅與喜悅的形式。」

可見,Berlant 把「強度」從原本可能的負面印象轉化為經驗中能帶來創造性與享樂可能的積極力量


3.Sara Ahmed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