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同步發佈《陳楨: 札記2001》
《陳明發的詩與詩想》
《陳明發論故事》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我想將老子、莊子同後現代的領導美學聯繫上來。
不僅這樣,老莊鮮活的創意領導,必須替代現代管理思想中的理性中心主義。
讓它成為後現代人在知識社會中學習、工作和耕耘生活的基礎。
我希望這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人生抉擇。
創意人·故事人 精進計劃 》》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本事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生活&旅遊札記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攝影輯
》文創玩家記事本 2001~2013
》陳楨: 札記2001
》說好的俳句 I
》說好的俳句 II
》馬來西亞微博
》白垚經典: 中國寡婦山~~史詩的變奏
(Feature Photo: Are you searching for your soul? Then come out of your own prison by Avnish Dhoundiyal, http://avnishdhoundiyal.com/)
Tags:
Albums: 說好的俳句
Comment
陳明發〈南海文化特區設想〉
一般人即使不懂什麽是「文化」,對於「文化旅遊」也有些概念。例如參觀古廟上上香、許許願。或在文物館轉一圈拍些舊物件的照片,分享到社媒。
這是個好的開始。從神佛故事接觸到教義;從今天已不再使用的農具,體會到前輩開埠的原動力,便有機會進入一個地區或先民的傳下的生命力。
這生命力,是文化的核心。
佛像或老工具是故事載體、是象征;是儲藏、釋放生命力的空間。
若廟宇、神像、舊造物、原生態失去了,每個人精神情感上寄存敘事與象征的空間,便失去了具體地理的物質條件。日常生活所呈現出來的,經過時光淘洗與轉變,人文歷史中介的辯證關係。或雲:蛻變的軌跡。文化自信的根據。這一切,便變得抽象而模糊,久而久之失去聯系。
就像中國內蒙古文化,是中國與外蒙及俄國之間的緩衝區;西藏是中國與印度的緩衝區那樣,南海地帶可以成為中國與東南亞諸國的緩衝帶。
這個地區的文化事物,是闡明一带一路生命共同體最好的叙事。最自信的文化象征。(04.05.2023)
陳明發〈古達:南海文化特區〉
雪州黃金海岸計劃 II值得推動。2.0概念非常好,可以納進2017年出版的《濱雪鄉鎮》一書部分理念;并在該書既有的基礎上加速規劃出有關方案,配合馬來西亞重回一帶一路的招商引資方案。
我目前在沙巴,受邀做類似的區域開發計劃的前期工作。
趁這次飛沙巴出鏡浙江衛視的「追星星的人」節目的「星空直播」時段,有機會在拍攝工作後留下來重走一些地方。
出乎我意料之外,北部的西瓜地鄉鎮因為一家中資的旗濱工廠入駐,整個地方出現了新面貌。大路两旁出现了暂新的店铺,上古达市区的大路左旁的新开发地段,新商舖後還建了不少新房子。
以為未知何年才可能翻新的地區,立竿見影出現了新面貌。
這家建築材料玻璃公司投資馬幣30億,計劃7月開始生產,直接讓2000多名員工有了就業機會。不僅如此,對數百位前往中國受訓的男女,更是習得一技之長的珍貴機會。這個馬來西亞最北部,也是最靠近中國的馬來西亞地區,前景不可限量。(26.4.2023)
陳明發答客問:人工人類
吳海涼提:當今除了AI 這熱門課題外, 另一少人知曉的正在探討中的"大事",是人類試圖改變人性這門科技的發展bio enhancement technology的後果 (拙作頁121略有提及)。
今後的人類已不是達爾文自然進化決定論裏的智人, 更不是"神創論"裏上帝造人的那套傳統, 而是依照人本身的需求(要)與決定去改造而成的artificial man, 後者的出現全呈現怎樣的人性觀(human nature )呢, 是值得推敲的philosophical n practical大課題。
人類增強工程下所造就產生的"新新人類"一族, 和當前有關AI發展是禍是福的討論一樣, 是相當新鮮的學術課題, 可惜我們的社會和知識份子好像對此一無所知, 提都沒提,好像沒發生過般, 世界人性又會怎麽變, 好像不重要,奈何?!
陳明發答:在海德格爾「詩意地棲居」的存在哲學下,我自然不會接受從生理手段去塑造「人工人類」。對佛洛伊德、榮格諸子的潛意識理論有所認識,我相信人的意識、智力是可能進化的;也值得以人類的名義提升。至於倫理文化觀是否趕得上,則是個大挑戰。不過,後現代思想家如福柯、洪席耶在自我修煉與感性分配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不少寶貴的啓示。共勉之。(21.4.2023)
陈明发·地方文史
社媒上,大量流传本邦的老照片,但相关的文章并不多见。
国外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人员想挖掘这里更深入的历史细节,常会失望。
例如,多少年来,不少马华领导都为党和新村的“血缘关系”而深感骄傲。但除了框架式、样板似的“大历史”外,并看不见很多具体的历史脉络、情境。
面对具有议程的网民胡说八道或人云亦云时,也就无法正面叙说。
借此说件难过的事。
不久前,我一位移民澳洲的中学同学,以“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回到柔佛南部的客乡。他告诉我有意协助本地文创工作,此前联系了退休报人林明华先生交流此事。
我说这是非常好的想法。
去年,我夫人在新闻系的老同学,也是资深报人锺天祥博士给新加坡惠州会馆编了一部大块头的200周年纪念特辑,邀我给婆罗洲客家史写了几千字。收到特辑时,我读到林先生的柔佛州客家史篇章,知道他对南马文史下了功夫。我们虽然素昧平生,但很期待往后有机会向他请益地方文创的心得。
可是,就在上个星期,林先生离开了......。
怎不叫人难过与深思?
乘着本地旅游的风潮,初期文创已进入不少国人的视野。但深度文创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似乎才刚刚开始。而真正的有心人极其有限。
我和大马华人文协现任领导层并不熟。可是,当我看见他们在推动新村志书写计划时,我立即写了一大篇文字在社媒上给他们打气。
我知道不见得有人要读,但愿意读的人,大概能感受到,文创人最好的时机纲要开始了;请相信文创。
据知文协已经出版了一本村志,还有好几本正在编辑阶段,最终将出版整六十本。
这种活力与认真是有感染力的,叫我不时主动私下跟他们分享一点自己的看法。
很多研究札记留在电脑里,随时都可能“曲终人散”;分享出来,即使只对一两位有心人有所帮助,也挺好。
总希望,我们活过、走过的地方,有些人、有些事情会成为那里的故事。值得说下去的那部分。
在地故事,不只是一些所谓“精英”的特权。说不好为了“策略需要”,他们下一届大选又不懂去向何方;或修改了内容、情节、叫“公义”之类的玩意儿变调、走调。(29.3.2023)
陳明發·暫且打住
對《天馬行空》一片,經過多輪的辨析,我其實只說到一半。至少還有两個概念還要進一步說明:
1德勒兹的“精神分裂”理論;《天馬行空》讓人覺得“非傳統”(甚至“錯亂”)的地方,是因為我們習慣了“結構”、“條理分明”、“先後有序”、日常“理性”的叙事慣習,也就是“正常”人的意識機械一個零部件結好另一個零部件,信息一格挨一格地傳下去。雖然,瀏網、打網遊等虚擬活動,早已經不是傳統小學生正襟危坐,一句接一句聽進老師教導的情境,一般人臨近藝術時,還是這小時上學的一份期待;被清晰告知、指導的慣習。
2克里斯蒂瓦的“互文性”;有人看見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香港的功夫/動作片;好莱塢的星際大戰;警匪对峙或災難拯救的指揮現場,說這些動作是向有關電影致敬。沿這思路延伸,“最大的致敬”又會是怎麽一回事呢?其中的一個視角,我們不妨說這些影像片段,已經成為了我們後現代意識世界一個現成的隐喻;一個我們可以随時採用、發揮的叙事意象原型。
我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後轉入文創研究與培訓,創意一直是我工作的重心。
人問:Creativity是什麽東西?
大家能想像的一個定義就是:Think Out of the Box.
現在我可以放心地說第二句與第三句了:
Into the Multiverse
Where time & space converge
陳明發·原創 〈不曾〉
話說在前頭。我確實經歷過這件事;就像有人去過桃花源,有人去過小人國。但幾經翻查,我找不到任何文獻說明有這麼一段歷史,這麼一個地理位置。大概是還不曾發生吧?
聆聽者當然忍無可忍了:“不曾發生,算歷史嗎?”我大可和他耍弄相對概念的把戲:“歷史,什麼是歷史?”但我不願意拋一堆詩學、修辭學、生命史諸如此類的名詞,和他來一場思維乒乓賽。我的用意反正是想找個人說一說我的經歷而已。
故事是從我乘對船上錯碼頭開始的。在海關鬧了足足三十分鐘,我才弄清楚,那口岸叫葛伯里爾,而不是我所要去的克埔立。在這樣的國家,換總統是很尋常的事。但是我卻一點也不知道,早在三個星期前,在軍火商投資下,這兒的兩大種族分裂成西北與東南兩個國家。網上居然一個字也沒提。
世界畢竟忙碌,誰有興趣知道這地方發生了什麼事? 不是美國總統的性醜聞;不是什麼人有膽量招惹中國人生氣;不是南北韓銀彈與核子炸彈的探戈,怎麽上得了國際媒體?
一位舊西裝洗得很乾凈的中年男子,走過來向我打招呼:“我 叫 穆 希。我是 導遊。要 房間嗎?想上 那兒玩?”
他的英語說得像是小學生在造句。可是,對於我來說夠好了。至少我不必像剛才上岸時,與那些官員拉拉扯扯了半天。我告訴他,我是要上克埔立去的。下一班船一到,我就走。“下一班 船?”他狂笑起來說:“你就 在這兒等?”“有什麼問題嗎?”“下一班 船,一個 星期後才到。”“一個星期!?”“一個 星期。”“七天?”“那可 不一定。”“你們的一個星期,不是七天嗎?”“要看 情況。”
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愚蠢,千山萬水跑到這地方來;連一個星期是幾天,也搞糊塗了。這男子還挺有耐性地解釋說: “在這裏,我們只有 太陽升起,曬在 頭上,和落下。其他的,叫著:以後。”我突然覺得,他是一位哲學家:“他們說,船,一個星期一次。可能是 這個星期,也可能是 下個星期。”
就衝著梭敏納特的一本《狼繼續在曠野裏奔走》(好像是企鵝出版社,1954 年修訂版),我才發現到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千年古蹟群叫撒杉多悲。結束全書的那一句“月亮也只好為他伴奏”(第 327 頁),像是一句神秘的口訣,總叫我在有意無意間想起。也許是作者對於那原始宗教的描敘,喚醒我中年危機的幻想吧。
我從所羅門群島坐了十個小時的船,一心一意去撒杉多悲朝聖。誰知道,它已經被劃進另一邊新成立的國家。陸路交通全切斷了,更沒有航機,就只剩下船隻。
可是,船?唉,別說了。
穆希說:“先生,太陽 下山了,我給你 找間 旅館吧。”我嘆了口氣說:“看來,我也得請月亮為我伴奏了。”他好奇地問道:“你 說 什麼呢?”“你聽過《狼繼續在曠野裏奔走》嗎?”“噢,在葛伯里爾可是一部禁書!”
我們正好走過街區的一座雕塑,穆希指了指它對我說:“看見嗎?一根 長矛,上頭是頭顱,一位洋人的。”我知道那是阿瑞德。梭敏納特提到過,他是第一位到葛伯里爾的西方人,是熱情又天真的野心家,與《狼繼續在曠野裏奔走》一拍即合。
他以為穿著軍裝,口袋裏有美鈔,背後有炮彈,再唸一本有關當地族群關係的書,就可能煽旺當地人民之間的仇恨,進而分而治之。結果,落得身軀不知何去,頭顱掛在市集中心的一根長矛上,倒讓一位攝影記者贏得了當年的新聞照片獎。
後來的領導覺得,斬首行為有點野蠻。為向世界表示和解與警戒混雜的那種統治元素,就在原地豎起一座公共藝術,複製原來的頭顱長矛意象,但全面封殺了《狼繼續在曠野裏奔走》。
我抬頭看長矛頂的那顆頭顱,發現阿瑞德竟對我眨眼睛。
極可能是那個傍晚的不寒而栗,嚇得我撤銷原來的遊覽計劃,同時消滅一切有關到過葛伯里爾的不祥證據,包括那部1954年的珍本、船票、旅館收據和穆希的名片等。現在想起有點不甘心,很想和人討論這事;可是,沒憑沒據,連網上都找不到一個字,誰有興趣?(2000初稿/2015定稿)
陳明發〈葉樂聲歌〉
不久前,出席文協新屆理事宣誓儀式,喜見呈獻的藝術表演節目,采納了「越界」的體驗設計。包括油彩刀畫與華樂;水墨書畫與口琴同時段、共舞臺。再加上出席者的現場熱切參與,藝術互動與一道起藝的呈獻方式,對地方文創意義極大。我們若有心加速超越打卡壁畫、吃雲吞麵與買豆沙餅的初期文創,藝術跨界的實驗精神幫得上忙。讓它落地到媒體、素材、技巧+社人年齡、背景、經驗與視野的跨界,「解域」是可以寄望的。我當場「脫隊起意」,抱歉人在現場但不夠投入,大腦multiverse私轉到很多年前的一幕:有位音樂家在城裏的舞臺上拿葉子當樂器帶動全場;隨即想起婆羅洲山區那些原住民的「葉樂聲歌」。頓時間,浮起早上開幕嘉賓那句:「馬來西亞華人文化有它非常特殊的地方」。在新的歷史階段,那「特殊性」可能具現其存在的方式之一,「跨界」是條生路。不少人的區域文創也就不會是「空想」。(18.3.2023)
今日贈品:一個人的時空跨界
陳明發的詩《孤島》
每一天每一刻,漫無人煙的海灣
遙望水面上的玄藍孤島
風很大,引領群林給險浪伴唱
一層一層直到天邊的山上
伊麗莎白,妳看見祖先們圍著
圖騰柱在起舞,手牽手低吟
救贖與治療的祈禱
聲音低得幾乎聽不到
妳聽得清晰,伊麗莎白
妳還相信
可以改寫族人的命運
(6.5.2012)
陳明發 〈知識工作者 or 超級AI的一個延伸器具?〉
線上討論若遇上某個關鍵詞較生僻,有心的友人很多時候會上網去查查看。
過去我們要從書架藏書去翻閱,到圖書館查百科全書,向師長或有關領域的朋友請教的事,現在很多時候都可能在網路上解決。
關於做功課這回事,網路材料已經不限於文字,很多甚至有了相關圖表、照片、視頻或音頻。我曾在優管上看過1960、70年代歐美教授講授哲學的課堂錄影;有時還找得到近期相關課程的Powerpoint投影片、講義。論文就別說了。
有些數字人文計劃,甚至已經具有把既存數據生成各種呈獻方式的能力。[有興趣的友好可參閱〈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看來偷懶的大專教師,有時不必備課也不奇怪;也讓人格外尊重那些耗了幾許心血在設計學習體驗的友好。
[最近有位友好和我分享了,他給瑪拉大學未來的馬來文創老師,講授本土華人畫家風格的正規課程的投影片,給我提供了一些思索的方向]
隨著微軟的Bing搜索器采用了GPT工藝,而GPT很快要推出強500倍的4.0版本;谷歌也推出Bard超級機器人,百度推出「文心一言」超級機器人,愛知識的人有福了。
但是,就像我一直警惕自己的一個信念:不管哪個領域,在其知識階層上,處於低檔部位的工作,已經受到機器人的挑戰。(知識階層分類,其中一個參考框架,是我之前提過的Bloom說法;Higher Creativity則不妨參考Willis Harman的著作。)
有個人反思、判斷與創造能力的知識工作者,還是有空間,就是那些高檔、需要大量個人創意的部分。這領地,既是挑戰,也是祝福。(不厭其煩談了那麽多《天馬行空》,就是衝著它所提供的案例。)
很多領域,我們其實早已看見,那兒的所謂知識工作者,只算是既有知識機械的一個延伸器官/屏幕。行之有年,但不具複雜思維、高階創造的功能。
[例如記者以cut & paste或改寫政治人物部落格博文為「新聞」;專題/評論作者根據網絡現成材料重寫的「特稿」。]
我這回借A24公司的《天馬行空》得獎現象議事,是因為覺得它對本區域文創領域啓示蠻多。
有友好善意提醒我,喂,你的書寫會不會扯遠了?因為谷歌、百度上所能找到的相關探討,雖說一片鬧哄哄,百花齊放,怎麽就是沒人像你那樣討論事情的?
現在流行「團結」,我們的文學藝術口味,就像對別的社會領域的口味一樣,口徑若不一致,就是「不正確」;「其心必異」。誰有點權利,就給他打馬賽克、標簽、滅音或投報。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對「高階知識」的「創想」,有著個人信仰般的誠心與固執,恐怕還得為自己發言才是。
要不,談何文創?
對待創想知識的態度,和對待文學藝術的態度,不就是同一件事?
很多年前,我和本邦獨立電影先行者之一的James Lee聊天。他說,本地觀眾絕大部分都不愛動腦筋,對於本土獨立電影,不管怎麽個拍法,他們都說看不懂的。
[谷中城影院那時候其實已經有了「國際電影」(一般是得獎藝術片)院綫,好片連連。在網絡視頻、串流視頻還陌生的年代,我們的生活中何曾缺乏好作品?]
網絡世界即使來到GPT時代,一個只願意轉發熱門梗圖的社會,只要不是政壇網紅的東西,絕大部分人大概什麽都會說看不懂。
難怪福柯、洪席耶諸子建議,借自身的美學修煉解放主體的感知能力。
理由很明顯,失去感知能力,人只能是超級機械人的一個延伸器具/器官。
跨世紀時,我跌跌撞撞四處「傳道」說了關於知識經濟的事,壯膽的文獻包括一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維科學研究》,裏頭收集的內容包括了錢學森先生晚期努力的心得,寄望的,唯二字:創意。
這幾天,我說:我為自己的文創努力發言,「空談又如何」?至少能澄明自身的存在;友人說:會不會只是「存在感」?
也好啦。有感,是消泯無感、冷感的開始。
海德格爾說的:煩憂,往往是走向存在的開始;沒有死亡,談什麽生的意義?(17.3.2023)
陳明發〈扯不扯,問視野〉
仿似大衛打敗巨人,A24電影公司擊退好萊塢傳統五大,從本屆奧斯卡捧回家7項大獎。
其中,楊紫瓊還圓了影后夢。
我一連寫了幾篇稿,有的網友可能覺得我扯遠了。
習慣上網者,甚至會質疑:為何你說的,和谷歌到的內容不一樣。
再且,有些人看過這片子反應說:它不過就是美國版的「周星馳作品」。就因為它得了獎,就給它扯上一堆冷僻的名堂?
扯不扯,問視野。
好嘢,癟嘢,總要說個理由。
一位經營洗衣店的女移民微商,兼女兒、妻子、媽媽、鄰人和繳稅者,承擔一重叠一重的生活壓力,還不夠真實嗎?
經過慘如世界大戰的冠病災難,誰敢說這只是美國移民獨有的命運?
美國銀行開始倒閉的今天,它不僅是「真實寫照」,不少家庭恐怕會覺得它是一部「啟示錄」。
好吧,寫實主義就寫實主義,那又何來荒謬?
當二戰後「嬰兒潮」世代在成長中,開始懂得為自己的生命找尋意義時,存在主義闖進了不少人亟待敞開的視野。
那時的青年男女沒現在抖音世代那麽聰明,三分鐘就搞懂了誰是海德格爾、誰是卡繆,還說得出他們之間有何分別。
我們只能去找有關的小說來讀,其中有一部是卡繆寫的《瘟疫》。
讀完了摸不著何謂「存在」,卻深深感受到那份「荒謬」感。
某城發生黑死病,某記者接到任務去采訪。那大概就像過去數不清、後來也想不起的活兒。
不就是去現場看看災情,訪問一些人,收集一點病情數字,寫些字,偶爾用個感嘆號表示事態不樂觀。然後就可以回家了。
誰知道(這要命的轉折句),病情失控,全城封鎖;不管你是誰,不可能再進出。
到了這時刻,男角一號才開始意識到,這是多嚴重的一回事。
天知道(又是一個要命的轉折句),喪鐘下一刻為誰響起。
極可能,他不但再也見不到他所愛的人,連說聲再見都沒機會。
我在文字間感受到了,這叫:荒謬。
記得911那天早上嗎?多少像平時一樣高高興興去上班的男女,就這樣一去不回。
根本還不及搞清楚,自己為何遇上了死神。
那荒謬,不需要文字說明了。電視直播的鏡頭畫面,是許多人許多年都揮之不去的噩夢。
很快來到冠病期間。高峰時,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我認識的人忽然就走了。
那離去,肯定不在他們原定計劃中。
常人說:生命無常;存在主義者說:荒謬。
在《天馬行空》戲裏,憧憬歌唱生涯的公主,遇上了她的王子。雖得不到父親的諒解,但愛情給了他們翅膀,以為飛到人人可能實現夢想的美國,一切就會好起來。
怎麽就開起一家天天像上戰場的洗衣鋪?
還好生下一個女兒,給店裏帶來笑聲。偏偏這位公主長大後,愛上另一位公主,母女之間還有安寧的時刻嗎?
老爸爸摸來了,但她得趕去稅務庭解釋,為何買卡拉OK器材的開銷算進公司賬......。
這一團接一團亂七八糟的糾纏,在她最初的憧憬裏嗎?
答案自然是:不。
這無意義的生存狀態,在卡繆看來就是:荒謬。或荒誕。
生命荒誕,還值得活下去嗎?
讀了《瘟疫》後許多年,我明白了一件事:在看似無盡止的無意義狀態中,努力去找到那或可能還沒具現的意義,那一刻的意識足以闡明此生實在不虛空。
我這視角得益於卡繆、海德格爾諸子。我請他們來協助詮釋《天馬行空》,可以照亮女主角與女兒二人從沖突到和解;空心甜圈圈符號蛻為家庭圓滿的存在。
過去許多年和愛墾網一起學習與成長的友好,會發現這平臺上有大量有關海德格爾和卡繆的內容;我個人取徑存在主義的文字創作也不在少數,借此分享其中一個詩與詩想的專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