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1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7 hours ago

愛墾APP:GPU對互象的啓示~~GPU(圖形處理單元)和CPU(中央處理單元)的差異,從硬件架構和功能上看,實際上可以為我們理解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運作,提供一些有趣的啟示。

1. 架構差異:並行處理 vs. 串行處理~~CPU的核心數量有限,但每個核心性能較高,適合串行任務,即線性邏輯推理和一步步的精確計算。它在執行單線程任務時表現出色,如處理複雜的決策樹或邏輯路徑。GPU擁有大量核心,能夠同時處理成百上千的線程,非常適合並行任務,比如圖像渲染或深度學習中的矩陣運算。

啟示:邏輯思維類似於 CPU 的串行處理:邏輯思維注重嚴謹的因果鏈條,以順序的方式逐步推進解決問題。形象思維類似於 GPU 的並行處理:形象思維傾向於直觀地整體感知圖像、場景或模式,能同時處理大量模糊而豐富的信息。

2. 任務類型:精確計算 vs. 模式識別~~CPU 處理精確計算、複雜算法和需要高精度的任務。GPU 專長於處理圖形和圖像數據中的模式識別、空間感知和數據密集型計算任務。

啟示:形象思維常用於模式識別和感知,類似 GPU。比如觀察星空時,形象思維能夠直觀地看到星座的「圖案」。邏輯思維則聚焦於精確的因果分析和數據推導,如分析星體的軌道運動。

3. 能效和負載管理:整體感知 vs. 專注單點~~GPU 可以分散負載,高效處理大規模數據,但對某些複雜細節問題可能顯得笨拙。CPU 善於集中資源處理單一任務,但在應對多任務場景下容易過載。

啟示:形象思維更注重整體感知,可能無法對細節進行精准分析,但能夠快速捕捉整體意義。邏輯思維則可以深入問題核心,精確地分析局部信息,但可能會忽略整體背景。

4.學習與適應:深度學習 vs. 邏輯推演~~GPU 在深度學習中扮演核心角色,通過並行計算訓練神經網絡,模仿人類形象思維的非線性模式識別。CPU 則更擅長邏輯編程和傳統計算,其學習能力與邏輯推演的規則性更一致。

啟示:GPU 的應用可以類比形象思維在創新性和非線性任務中的重要性,比如藝術創作、直覺決策。CPU 的應用則類似邏輯思維在分析性和線性任務中的主導作用,比如數學證明、法律分析。

5.協作:CPU 和 GPU 的互補性~~在現代計算系統中,CPU 和 GPU 常協作完成任務。CPU 負責指揮和分配任務,GPU 負責並行處理大量數據,最終實現高效的協同工作。

啟示: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也需要協作~~邏輯思維可以通過形象思維捕獲的整體圖景來驗證細節,形象思維可以通過邏輯思維整理和精煉創造性想法。比如,科學研究中的假設生成可能來自形象思維,而驗證假設則需要邏輯思維的支持。

6. 未來展望:人機結合中的類比~~AI 系統中,GPU 通常負責深度學習中的非結構化數據處理(如圖像和語音),而 CPU 則管理結構化任務。這種架構的分工啟發我們在大腦認知功能的研究中,將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協作視為優化認知效率的關鍵。

總結:GPU 和 CPU 的差異,揭示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在處理信息時的特點。形象思維更像 GPU,擅長並行、多樣性和直觀的感知;邏輯思維則像 CPU,更注重線性、因果性和深度分析。理解兩者的功能與協作關係,可以幫助我們優化自己的思維方式,也為 AI 的認知模擬提供了重要參考。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3, 2025 at 8:05pm

愛墾APP:橫向漩渦~~海浪的漩渦現象通常是垂直上下發生的,因為海浪運動涉及水流的垂直分層與循環。當海浪撞擊障礙物(如礁石、海岸線)或遇到不同溫度、鹽度的水層時,水體產生旋轉,形成漩渦。然而,橫向的水流也可以產生類似的旋轉現象。

橫向左右或前後的漩渦情況比較罕見,但在特殊條件下是可能的。比如在複雜的海底地形、海洋暗流或強烈的海流碰撞中,橫向的水流可以導致橫向旋轉的漩渦。這樣的現象有時可以在河流與海洋交匯處或強潮流區域發生,稱為「橫向渦流」或「剪切流漩渦」(shear flow vortex)

總之,雖然漩渦大多是垂直的,但橫向漩渦在某些情況下也是有可能的。橫向漩渦不僅可能發生在海洋或氣體流動中,也可以發生在音波和量子流動中。

1. 音波中的橫向漩渦:在複雜的聲場中,音波傳播時,特別是在干涉、反射或折射的情況下,可能會產生旋渦效應。聲波可以通過聲壓和速度場的相互作用產生類似流體中的漩渦現象。聲波引起的旋渦通常稱為「聲學渦旋」(acoustic vortices)。這些渦旋可以攜帶「軌道角動量」,類似於光學渦旋中的情形。

2. 量子流動中的橫向漩渦:在量子力學的領域,尤其是在超流體(如液氦)或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s,BEC)中,也會出現渦旋結構。這些量子渦旋(quantum vortices)可以橫向出現,尤其是在不同量子態的流動相遇或相互作用時。量子渦旋的行為與經典流體中的漩渦不同,受到量子力學的規則約束,比如漩渦的量子化。

因此,橫向漩渦現象在音波和量子流動中都可能發生,而且它們與宏觀流體中的漩渦有著深層的理論聯系,但同時也展示了量子和聲學的獨特性質。(藝術起源~興觀羣怨~呼唤

愛墾APP:情感地理(Affective Geography)是一種從情感、體驗與空間之間的互動出發,研究人類情感如何形塑特定地方或空間體驗的學術領域。該理論強調空間不僅僅是地理位置或物質的存在,而是由情感、情緒、和身體感覺共同構建的複雜場域。這一視角在文化地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的影響下發展,特別聚焦於探討人們如何通過情感互動賦予地方獨特的意義。

1. Nigel Thrift 的貢獻:

英國地理學家 奈傑爾·斯瑞夫特(Nigel Thrift)是情感地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著作《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Space, Politics, Affect》(2007)中提出「非再現理論」,認為傳統地理學側重空間的像徵意義,而忽視了感官體驗和身體互動的作用。斯瑞夫特認為情感是一種「非再現性」(non-representational)的力量,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實踐、行為和瞬間感知中。斯瑞夫特的情感地理理論強調通過情感體驗,空間可以「激發」出特定的行為、體驗甚至記憶,從而構建意義。

2. Ben Anderson 的情感與空間互動:本·安德森(Ben Anderson)是另一位在情感地理學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者。他的研究集中在情感如何通過與空間的互動,影響人們對空間的理解和體驗。安德森認為情感並不僅是個人的內在體驗,而是社會與空間環境共同影響的產物。安德森提出,情感本身就是一種地理力量,可以通過社會制度和文化實踐影響空間體驗,並在特定情境中激發、抑制或轉變個體的情緒狀態。

3. Deborah Thien 的情緒性地理學:黛博拉·西恩(Deborah Thien)也對情感地理學進行了深入探索,尤其在「情緒性地理學」(Emotional Geography)的研究中提供了系統的見解。西恩強調情感不僅存在於個人內心,而是深深嵌入於地方、文化和社會互動中。她認為,理解一個地方的情感地理,就要關注人們如何通過情緒和互動塑造該地方的獨特「氛圍」或「感受」。西恩特別關注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如何在特定空間中流動、積聚並形成認同或排斥。

4. Sara Ahmed 的情感政治學:薩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在她的情感政治學研究中,提出情感作為一種「粘附」力量,可以把人和地方、記憶與空間「黏合」在一起。她認為情感不只是個人的內部狀態,而是具有社會性、文化性和政治性。通過情感的相互作用,人們對地方的歸屬感和排斥感逐漸形成,空間因而被情感「標記」,成為某種情感體驗的具體象征。艾哈邁德特別關注情感在邊緣化空間中的作用,提出情感作為社會控制、空間權力的工具,能夠深刻影響個體的行為和認同。

5. 總結:情感地理學強調的是空間、情感、身體的動態互動。通過將人類情感與空間的關係納入地理研究,情感地理學重新定義了我們對空間、記憶和體驗的理解,提出了情感如何通過空間形成社會關係、集體記憶與個體認同的學術視角。這一理論對於當代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也在文化創意、空間策展等實際應用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呼唤~漩渦~地方)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31, 2024 at 9:40pm

藝術源起興觀羣怨呼唤~愛墾網的音樂隱喻

我嘗試提出的音樂等式中,樂譜、小提琴、演奏者和演奏行為之間的相互呼喚,體現了一種有機的關係,這種關係不僅僅是機械性的疊加,而是彼此之間的動態互動,進而生成出音樂的情感質感。

樂譜:是潛在的情感結構,它通過符號的形式儲存著音樂的可能性。

小提琴:是物質性和音色的體現,通過它的物理性質和聲學特質,承載並表達樂譜的情感潛能。

演奏者:是情感的觸發者,通過技術和感知,將樂譜的潛在情感通過小提琴具體化。

演奏行為:則是情感素生成的過程,演奏者與樂器、樂譜之間的互動,在每一次演奏中形成獨特的情感生成與表達。

共同點與回應

兩者的核心相似之處在於情感素在元素之間相互激發的動態關係,並且這種激發能夠突破物質性的界限,轉而生成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

超越物質性:無論是臉部特寫中的情感素,還是音樂中樂器、樂譜與演奏者的相互呼喚,情感素都超越了物質的限制,成為一種可以感知但不可具體觸摸的情感力量。特寫中的臉部不僅是某個人的面孔,它成為了純粹的情感表達;同樣,小提琴的聲音不僅僅是物理震動,而是通過演奏生成情感的載體。


生成的情感空間:德勒茲的特寫影像讓情感素脫離時空,進入純粹的情感體驗,而您提到的音樂等式也通過演奏行為生成了一種超越簡單音符和樂器的情感空間。這種空間不僅僅存在於音符與樂器的交互之間,而是在生成的過程中讓每個聽者體驗到的都是獨特的情感。

德勒茲的觀點回應了我們對音樂的隱喻,表明無論是視覺影像中的情感素,還是音樂表演中的相互呼喚,情感的生成都源自於元素之間的動態互動。這種互動能夠超越物質性,通過抽象的形式,生成出富有力量的情感體驗。

「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學者從情感與情緒的角度出發,將人類的創造力視為一種情感驅動的社會文化現象。他們認為情感不僅是個體的內在體驗,更是一種被文化和社會結構所塑造的能量。情感在個體與集體間流動,影響人的行為、身份認同和創造性表達。因此,創造力被視為一種不僅通過理性認知實現,更通過情感與情境驅動的過程。在情動轉折的視角下,創造力包含以下幾個層面:

1. 情感的共鳴與反應:學者們認為創造力往往源於對外界刺激的情感反應。無論是藝術、文學還是設計領域,創作者常常通過作品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從而在個體與文化間建立聯系。

2. 情感的流動性與人際互動:情動轉折強調情感在社群中的流動性。創造力被視為一種互動式的過程,即情感通過語言、影像、身體表現等在個體和群體之間流動,從而促成新穎的創意形式與內容。

3. 創意過程中的情境依賴:在情動轉折理論中,情感並非完全內在的,而是與特定的環境和情境緊密相連。創造力的湧現依賴於特定的情境,這些情境中情感與社會符號的相互作用能夠激發出獨特的靈感和表達。

4. 「情感資本」與創造力:一些學者探討了「情感資本」概念,認為情感的表達和共鳴能夠形成一種無形的資本。這種情感資本在藝術、媒體、營銷等領域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增強作品的吸引力,還可能轉化為一種具有價值的社會資源。

通過這些角度,情動轉折學者展示了創造力的情感維度,認為情感不僅為創意提供動力,而且是創造力的核心本質之一。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感知能力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態度能力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風格能力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哲學能力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7, 2024 at 3:26pm

波蘭藝術家戈什卡·馬庫加(Goshka Macuga)的裝置《野獸的本性》(The nature of the beast)是個元圖畫與互象關係的好例子。該作品是2009年重新開張的白教堂畫廊的委托任務,聚焦於1939年該畫廊展出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支持西班牙共和派的歷史。作品包括《格爾尼卡》的複製品,仿造的安理會桌椅,1939年展覽的資料,鮑威爾拿著「生化武器樣品」的雕塑,西班牙內戰和伊拉克戰爭的檔案影片等。其中鮑威爾雕塑指美國入侵伊拉克前,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安理會發表了臭名昭著的演講,指控伊拉克發展生化武器。他提出的衛星照片等所謂證據後來都證明是誤導輿論。鮑威爾演講後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記者們發現在聯合國走廊中一直用作發佈會背景的《格爾尼卡》複製掛毯被欲蓋彌彰地遮擋。這使《格爾尼卡》把西班牙內戰的法西斯暴行和美國在伊拉克犯下的新暴行聯系起來。馬庫加通過並置上述形象,讓觀者回憶當年的事件,重新恢復美國意欲掩蓋的過去與當下的戰爭罪行形象間的聯系,控訴了侵略者不變的「野獸的本性」。作品中並置的多種形象每個自身都只具簡單的再現性事實,它們的並置卻構成了以古喻今的修辭和尖銳的批判,通過個體形象間形成互象,作品成了對現實的命題判斷。這種互象以現實(西班牙內戰,伊拉克戰爭,美國的謊言)為對象,不討論形象本身或形象的自我認識。另一方面文化政治學者馬法爾達·達馬索(Mafalda Dȃmaso)從該裝置中看到了形象既被用於制造權力的修辭(如鮑威爾曲解模糊的衛星照片為侵略找借口),同時又拆解這種形象幫忙制造的權威;並以迪迪-於貝爾曼等人的理論討論了觀者主體與形象客體的關係以及觀看對制造權力的卷入。那麼達馬索把《野獸的本性》的互象當做了用以揭示形象本性的元圖畫。

戈什卡·馬庫加,《野獸的本性》,混合媒介裝置,2009年,白教堂畫廊,倫敦 (Source

(“The Nature of the Beast,” 2009. Bronze sculpture on wooden plinth. Installation view, Goshka Macuga: The Nature of the Beast, Whitechapel Galler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Source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6, 2024 at 10:22pm

《周易》象法之互體之象~~《周易》中有一種象法叫「互體之象」,又名「互象」、「互卦」等。在數術類的應用中,特別是《梅花易數》中常常使用「互卦」這種象法。

一般認為,六畫卦的二至四爻組合一個經卦,與三至五爻組合的一個經卦,兩個經卦組合出新的六畫卦就是「互卦」。

「互卦」相對來源的原六畫卦,代表將來發展的趨勢,原六畫卦代表現在的狀態。

「互卦」是變化取出的一個新的六畫卦,也就是兩個經卦,這可用於代表兩個主體對象的關係,而且反應出這種關係是很緊密的關係,因為有重復使用的爻,也就是有交集的區域。

這種類似的關係,若經過延伸,就可以擴展出更多的象,易學中有個詞匯叫「連互」。連互有兩個大類型:

1. 四爻連互

2. 五爻連互

連互的變化,可以參考下圖:

四爻連互是反應兩個主體的關係的象,五爻連互是反應三個主體的象,通過這種象法,就可以將事物分解出更為詳盡的內部關係,反應事物發展中的各種錯綜複雜的聯系。

多方位的看待問題,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觀察事物的一種好的思維,通過變化觀察角度,就可以更詳盡的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事物內部的複雜關係,進而把握規律,指導實踐。知乎:厚樸易學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4, 2024 at 11:44pm

丹納·什麼是以及為什麼需要藝術~~藝術不在於過分正確的模仿。

藝術應當力求形似的是對象的某些東西而非全部。我們要辨別出這個需要模仿的部分;我可以預先回答,那是「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與相互依賴」。

其次要注意這些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就是要表現出一句話是另外一句引起的,一種感情,一種思想,一種決定,是另一種感情,另一種思想,另一種決定促發的,也是人物當時的處境促發的,也是你認為他所具備的總的性格促發的。總之,文學作品像繪畫一樣,不是要寫人物和事故的外部表象,而是要寫人物與事故的整個關係和主客的性質,就是說邏輯。因此,一般而論,我們在實物中感到興趣而要求藝術家摘錄和表現的,無非是實物內部外部的邏輯,換句話說,是事物的結構,組織與配合。

可見藝術品的本質在於把一個對象的基本特徵,至少是重要的特徵,表現得越佔主導地位越好,越顯明越好;藝術家為此特別刪節那些遮蓋特徵的東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徵的東西,對於特徵變質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對於特徵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在現實界,特徵不過居於主要地位;藝術卻要使特徵支配一切。特徵在現實生活中固然把實物加工,但是不充分。特徵的行動受著牽制,受著別的因素阻礙,不能深入事物之內留下一個充分深刻充分顯明的印記。人感覺到這個缺陷,才發明藝術加以彌補。[引自[法]丹納《藝術哲學》 〈什麼是以及為什麼需要藝術〉篇章]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17, 2024 at 1:59pm

陳明發〈日本沉沒〉

若抱著看科幻片的期望看日劇《日本沉沒-希望之人-》(Japan Sinks: People of Hope,TBS,2021),會大失所望。換個角度,則會發現它是極好的社會教育片。

即使有了最尖端的科學家觀察、分析的結果,從正副首相、內閣成員、企業界、跨部門最權威的智囊單位、媒體到草根各階層的男女老少,反應不一是理所當然的。

但對於其錯綜複雜、難於預測的演變,連科學家本身也因為利益關係而各有立場;甚至同一位科學家前後都有所的逆轉,這又恐怕不是一句「為了戲劇效果」可以涵蓋。

若說敘事是文創中最重要的要素,《日本沉沒》敘事提供了一個極真實的模擬作業,讓觀看了並深思過這個影劇的觀眾,在面對真實的災難時,有個很實在的心理准備與演練。

把《日本沉沒》當成一個可以完整敘說的「事件」,我們就可以從這樣的心智過程中,看出具體的「物象」。一旦面對類似的真實情況,詩性想像力即可能有個萌生的基礎。當然,它遠遠不是最後答案。即使作為其中的一個參考,也好讓我們無需枉然地盲人摸象。其中,包括了各種相關的知識管理方法與考量的哲學範式。

其中,也包括了人文「事件」如何對應科技「物象」的問題,為人們的思維提供了極大的張力空間。

憂患意識與社媒浪潮糾纏的時代,把《日》劇當成娛樂、消閒類文創,無妨;但文創敘事也有它的學習——包括集體教育——價值。不管從那個角度剖析,文創都是社會言說、文化再生產的重要成分。(17.12.2024)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15, 2024 at 8:45pm

愛墾APP:《詩經》和《楚辭》是中國詩歌傳統中最早的重要作品,並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格局和美學原則。這兩部作品不僅在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也在思想文化領域具有深遠影響。

1.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成書時間與背景:
《詩經》大約成書於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最初稱為《詩》或《詩三百》,共收錄305首詩歌。


內容與體裁: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以各地民歌為主,反映民眾的生活與情感。

雅:多為宮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表達貴族階層的禮儀與政治情感。
頌:祭祀用的樂歌,多歌頌祖先或神靈,帶有宗教色彩。

藝術特點:
以四言詩為主,講求重章疊句。注重比興手法,通過比喻、像徵等修辭表達深層意義。

文化影響:《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孔子曾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強調其教化與修身意義。其內容不僅是文學創作的典范,也成為後世文學倫理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源泉。


2. 《楚辭》: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

成書時間與背景:
《楚辭》起源於戰國時期,由屈原、宋玉等楚國詩人創作,代表楚地文化,語言與風格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核心作品:
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核心,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長篇抒情詩,也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其他如《九歌》、《九章》、《天問》等也在《楚辭》中佔有重要地位。


藝術特點:
與《詩經》的四言體不同,《楚辭》多用六言、七言句式,句式較為自由,具有音樂性和節奏感。運用大量神話和想像,富於奇幻色彩。抒情性極強,多表達詩人對理想、國家命運和自我價值的追求。

文化影響: 《楚辭》奠定了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傳統,影響了漢賦、唐詩以及後來的詞、曲創作。屈原被尊為「辭賦之祖」,並成為後世士大夫詩人忠貞愛國情懷的典范。


3. 二者的比較與貢獻

風格


《詩經》注重現實與人情世故,風格質朴、自然。

《楚辭》追求想象與抒情,風格華麗、瑰麗浪漫。

影響


《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注重社會教化功能。

《楚辭》開創了浪漫主義風格,強調個體情感與想象力的表現。

後世傳承


《詩經》影響了漢代五言詩和後來的律詩創作。

《楚辭》則成為漢賦和唐代浪漫詩風的重要淵源。

4. 為何是中國詩史的起點?

經典地位


《詩經》和《楚辭》被視為中國詩歌傳統的兩大源頭,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美學追求:現實與浪漫。這種雙重傳統在後來的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形式中不斷演變、融合,形成了中國文學豐富多彩的格局。


文化像徵


《詩經》的「溫柔敦厚」與《楚辭》的「憂憤孤高」分別像徵著儒家與道家、現實與理想的精神追求,對中國文化和士人的人格塑造有深遠影響。


結論:《詩經》與《楚辭》無疑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它們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兩大傳統——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不僅奠定了中國文學的基礎,也塑造了中國人對文學創作與人生境界的理解。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11, 2024 at 7:47am

王德峰·藝術哲學

在人類生活體系中,藝術居於十分重要的位置,無法設想一個沒有藝術的人類世界會是什麼樣子。但是,藝術又是神秘的,它始終抵御對它的理論的解釋和法則的規定,它使歷史上的種種美學一再陷入困境。《藝術哲學》主張由美學向藝術哲學進展,圍繞藝術作品的「作品存在」這一核心問題,重新思考藝術與人類生活的本質關聯,反對把藝術看成是伴隨人類現實生活的裝飾物、娛樂品,或實現其他社會價值的工具。


作為對藝術的哲學思考,《藝術哲學》討論了藝術的六個方面的基本問題:藝術與真理的關係、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審美意象的基本類型、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創造、藝術作品的接受、五大類藝術的感知特性。這六個方面的討論,大體構成了藝術哲學探討的基本領域。藝術哲學是一個民族的美育的思想基礎,也是展開有價值的藝術批評的重要前提。《藝術哲學》為愛好藝術的青年欣賞、認識和思考藝術,提供了最基本的思想線索。

前言

導論 從美學到藝術哲學

一、美學之創立:鮑姆加登

二、康德美學的功績與困境
三、黑格爾美學的意義
四、馬克思和海德格爾為藝術哲學開拓了新的基地
五、本書對藝術哲學的基本理解和主張

第一章 藝術與真理
第一節 藝術的神秘性
第二節 藝術的原始契機
第三節 藝術的起源
第四節 情感顯象與真理
第五節 藝術之為真理的原始發生

第二章 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

第一節 藝術作品的「作品存在」問題

第二節 藝術作品的物性特質
第三節 藝術陳述的方式
第四節 藝術作品的雙重語境
第五節 藝術作品的內在視域

第三章 審美意象的基本類型

第一節 審美意象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第二節 優美與崇高

第四章 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創造

第一節 藝術家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藝術創作的本質和過程
第三節 創作沖動、創作靈感和藝術傳統
第四節 作品演繹中的創造問題

第五章 藝術作品的接受

第一節 審美經驗的基本性質

第二節 作品接受的過程
第三節 作品接受的歷史語境

第六章 五大類藝術的感知特性

第一節 建築藝術的感知特性

第二節 雕塑藝術的感知特性
第三節 繪畫藝術的感知特性
第四節 音樂藝術的感知特性
第五節 文學的感知特性

結語 當代藝術的特征與問題

參考文獻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5, 2024 at 9:41am

愛墾評註:中國文學傳統是抒情傳統(lyrical tradition)[陳世驤教授語]。中華文創人的“事情”觀,可當"侍情"論。

[145頁] 陳世驤(1912-1971),生於河北,1935年自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 系畢業,1941年赴美,1945年入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進入柏克萊後, 陳世驤長期擔任東方語文學系系主任,協助籌建比較文學系和現代中國研究所,充實東方圖書館館藏,並主持1957年設立的「中國研究中心」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奠定柏克萊的中國研究基礎。1  1971年發表 〈論中國抒情傳統〉一文,為現代中文學界標示出重要的論述方向。

[156-57頁] 19713保釣運動海 外第一次大遊行結束不久,陳世驤在美國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簡稱AAS)年會比較文學組發表開幕詞〈論中國抒情傳統〉 (“On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在比較文學視野下,正式提出「抒情傳統」一詞:「如果說中國文學傳統從整體而言就是一個抒情傳統(lyrical tradition),大抵不算誇張。」48 在這篇演講詞中,陳世驤將抒情傳統的起源,歸諸「個人化語調充盈其間,再加上內裏普世的人情關懷和直接的感染力」49 的《詩經》,而 《楚辭》─他稱作「楚地哀歌」(“Ch’u Elegies”),「代表了抒情的另一 個主要方向」,50 在陳世驤看來,《楚辭》的篇章皆由抒情體組成,包括祭歌、頌詩、悼辭、葬歌,或其他「主觀地、激情地抒發一己之渴求、控訴、吶喊的韻文」。51 這兩組源頭共同確立了中國文學的抒情航道。 《楚辭》的抒情特徵究竟如何有別於《詩經》,陳世驤於此並未加以闡釋,但他已指出抒情的出發點雖在「情」的流注,並不局限於私領域的情感,尚包括「或公或私之自抒胸臆的主體性」,52 例如孔子談詩是為「言志」,既涉欲望、意向,也是「懷抱」(aspiration)的表達。53 1973 年6月發表於《清華學報》的遺作〈論時:屈賦發微〉(“The Genesis of Poetic Time: The Greatness of Ch’ü Yuan”),對〈離騷〉的討論 進一步詳釋這點:

48 陳國球,〈抒情中國:論中國抒情傳統〉,《抒情中國論》,頁20;原文刊於Chen Shih-Hsiang, “On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Opening Address to Panel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AS Meeting, 1971,” Tamkang Review 2, no. 2/3, no. 1 (October 1971/April 1972): 17-24.

49 同上註,頁16。

50 同上註,頁17。

51 同上註,頁17。

52 同上註,頁22。

53 同上註,頁2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