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多国的孔子学院数目在减少,

另一个少为人知的中国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正在进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马来西亚尊崇鲁班先师的建造业者

人数庞大,百年来一直是建国大业的

一大主力军;这回能否为民族振兴事业

趁势培育更多素质拔萃的队伍?

风起云涌海丝路,实战智慧谁清楚?

铁木砼核心技艺,新人辈出重抖擞。

(21.09.2023 更新)


Photo By 沙巴文化攝影家、沙巴海絲會理事、可樂達人劉富威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4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9, 2024 at 10:09pm


黎羨:發現北根清代古墓

近来,彭亨王城北根的马来居民诺哈泽丽娜(Nur Hazelina Abd Rahman)在家中庭院除草时发掘了一批石墓碑,此发现成为近期媒体竞相报导的对象,同时也引起彭亨官方及国家文化遗产局的关注。

发掘该墓碑时,略知是华人的墓碑,屋主女儿在询问马六甲历史学家友人的同时,也托亲友前往市镇,请华族友人过去查看。碰巧屋主亲友找上笔者的大舅母,因此机缘巧合下,笔者有幸在第一时间获知消息。

从母亲发来的照片上查看,惊觉这批墓碑深具历史价值,因此决定将这些资料整理成文,带读者一窥北根近期这一重大发现。

在进入这批石墓碑资料以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北根这古老的华人市镇。北根从早年的彭亨王国至今都是彭亨州的王城,位在彭亨河出海口,于19世纪以前曾是彭亨最重要的贸易港,许多商船在此停靠,从事贸易和物资交换。

据长辈口述,至今唯一以华人命名的街道邓贵街曾是直通港口的主要道路,也是当时华人聚集经商贸易之地。然而在19世纪初以后,整个马来半岛的中心逐渐转移至西海岸,加上彭亨州行政中心于1889年从北根迁移到瓜拉立卑;北根从此持续没落,以致被大部分马来西亚人所遗忘。

北根镇全景(照片提供者:北根COLEST LEE,摄于2018)

发掘地的前身

此次古墓的地点是在北根镇上的Lorong Tengku Talha,北根人也将这一带称作「老北根」(Pekan Lama),本地老一辈华人也称此地为「老坡」,即「老市镇」之意。

屋主声称,这间高脚屋过去曾是第九任彭亨州州务大臣Dato' Sri Mohamad Bin Jusoh(1912——1985)之故居,他于1974年至1978年间任职,不过我们未能确认实际居住的起始年份。

对于老坡,我们目前所知讯息还不够完整,但其为北根最早的华人聚落所在,仍可得知过去本地华人信仰中心—列圣宫旧址以及华人义山都坐落于此。

根据傅吾康、陈铁凡所编的《马来西亚华人华文铭刻萃编》以及现有墓碑资料的记录,老坡一带也有名为「公司园」以及「郑厝园」的地方。

本次发掘其中一块墓碑的墓主甲必丹郑昌俊夫妇,在资料上便显示是「葬于【口房】哼老坡公司院内坐西北向东南」,所以能在这一区挖掘出古墓碑,其实并不稀奇。(编按:以下碑文均保留正体字,不改为简化字)

这次发掘的古墓碑共有9块,其中有一块刻着「福神」,那并非一般墓碑,而是类似个人墓地范围当中的后土;剩余8块皆是一般墓碑。按墓碑的形式来看,其中有6块属于合葬墓,2块为单人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墓碑的墓主当中,有3位具有甲必丹的身份。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9, 2024 at 10:09pm

此外,这批墓碑挖掘时,并非如一般墓碑直立摆放,均是刻面朝上平躺,并且如同走道般呈「L」字型的方式排列,横式两块、直式7块,相当令人不解。

据屋主所述,该地曾是英殖民时期以及日据时代的政府办事处,当地人也相信这很有可能是日本人所为,但实际情形如何?尚需等到更多资料方能解答。

古墓发掘现场(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5)

图1.1:甲必丹黄学科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4)

在这些古墓当中,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图1.1的甲必丹黄学科与夫人的合葬墓,即「清 考甲大学科黄公·妣孺人顺贵施氏 之墓」。墓石上所刻的「清」可意指为「大清子民」;「考」指男性,「妣」则指女性;「甲大」是「甲必丹大」的简称;「学科」为名,姓氏刻于名之后,为「黄」,故全名为:「黄学科」;而其夫人姓名为施顺贵。

笔者根据线上辞海的解释,古代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期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会封为「孺人」,而「孺人」也通用为妇人的尊称。

据《中国报》报导,列圣宫主席郑德隆指出,列圣宫里虽安置了甲必丹黄学科的神主牌,但其牌位乃后人聘请专人临摹复刻而成,并非原物。可惜的是,该神主牌除了姓名与职称之外,并未刻有年代以及祖籍资讯。

而此次出土的黄学科墓,上面刻有「清道光五年潮州府揭阳县梅岗都」。 因此出土墓碑解答了甲必丹黄学科的卒年与籍贯身份,他是潮州籍华人,且卒于西元1825年,距今195年。由此可知他是北根现有记录中,最早的甲必丹。而这块墓碑也是目前现有文献资料中,继瓜拉登嘉楼以外,大马东海岸最早的华人墓碑。

图1.2:甲必丹郑昌俊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4)

接着是图1.2,甲必丹郑昌俊之墓碑。该墓碑上的铭刻为「考特授呷咇丹昌俊郑公·妣诰命京姨人玉玑戴氏·妣特授京姨人香舌林氏 墓」。与其合葬的大房为戴玉玑;二房为林香舌。

笔者查阅《马来西亚华人华文铭刻萃编》(傅吾康,陈铁凡,1985):甲必丹终于1894,距今有126年。特授甲必丹为名誉甲必丹之意根据线上教育百科的解释,「诰命」指受过封号的妇女。

古时朝廷颁赐爵位的诏令,例如明制为一品至六品皆授以诰命,清制则为一品至五品授以诰命。目前笔者从新纪元大学学院白伟权博士的叙述中获知「姨人」亦是一种封号,而也有书写为「宜人」的其他例子。

目前所知,甲必丹黄学科与甲必丹郑昌俊的名字早已收录在《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傅吾康,陈铁凡;1985:499~500页)之中。此次出土的石墓碑为甲必丹黄学科的资料补上了祖籍地,而甲必丹郑昌俊则是寻获其原墓碑。

图1.3:甲必丹林癞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4)

最后一位甲必丹为图1.3的 「考吉昭甲必丹癞林公 墓」。 此墓主乃甲必丹林癞;卒于「同治丙寅年」,即西元1866年,距今154年。墓碑上刻着「日」的抬头以及「吉昭」尚未知其用意。另外,这位甲必丹尚未被记载于碑铭集与其他现有资料之中,可算是新出土的甲必丹,有关甲必丹林癞的事迹,则有待更多史料的出炉了。

祖籍地与墓主名并列的古墓

接下来要介绍的2块墓碑相当特殊,是采取祖籍地与墓主名字并列,据考这是潮州墓的特色之一。第一块是图2.1,曾镇贤夫妇的墓碑,铭刻着「考金砂寨镇贤曾公·妣东郊乡妙富谢氏 墓位·同治十三年甲戌二月 仙游」墓位。

我们所能解读到的资料为墓主卒于同治十三年甲戌,即西元年1874年。曾镇贤公来自潮州的金砂寨,其夫人谢妙富则来自东郊乡。(下續)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8, 2024 at 8:23am


图2.1:曾镇贤夫妇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笔者亲友,摄于2020.11.14)

第二块为图2.2的林期𪢲公之墓。铭刻资料为“寶隴期𪢲林公·大鑑賽珍陳氏·華美淑姬周氏·墓·清 光緒卅二年 丙午五月廿六日”。 我们从中能得知墓主林期𪢲来自潮州的宝陇(今潮安),卒于西元1906年;有两位夫人。大房为陈赛珍,二房周淑姬,至于他们名字前“大鑑”和“華美”的具体地点则不详。


圖2.2: 林期𪢲公之墓(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無年份標示的古墓

再來這三塊石墓碑上的年份尚待確認。第一個銘刻資料為「清 考運德林公·妣御容莊氏·妣賽娥陳氏 墓」(圖3.1)。能解讀到的資料是墓主名為林運德,有兩位夫人。大房名為莊御容;二房名為陳賽娥。

第二塊的銘刻資料為「清 永興鄭公·諱雞鄭公·諱桂鄭公 墓」(圖3.2)。我們雖不知曉年份,但該墓碑較為特別是三名男性的合葬墓,他們分別是:鄭永興、鄭雞、鄭桂。他們三者關係為何,尚無法知曉,但由於都同樣姓鄭,因此相信他們來自同一宗族。

最後一塊銘刻資料為「清 妣孺人曾母蜜娘林氏 墓」(圖3.3)。我們從中能得知墓主名為林蜜娘,是一名為人母的婦女,夫家姓曾;家中有子女。

再來這三塊石墓碑上的年份尚待確認。第一個銘刻資料為「清 考運德林公·妣御容莊氏·妣賽娥陳氏 墓」(圖3.1)。能解讀到的資料是墓主名為林運德,有兩位夫人。大房名為莊御容;二房名為陳賽娥。


第二塊的銘刻資料為「清 永興鄭公·諱雞鄭公·諱桂鄭公 墓」(圖3.2)。我們雖不知曉年份,但該墓碑較為特別是三名男性的合葬墓,他們分別是:鄭永興、鄭雞、鄭桂。他們三者關係為何,尚無法知曉,但由於都同樣姓鄭,因此相信他們來自同一宗族。



圖3.1:林運德夫婦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圖3.2:鄭姓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圖3.3:林氏之墓碑(照片提供者:北根 筆者親友,攝於2020.11.14)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8, 2024 at 8:22am

根據上述墓碑所得自資料做出小總結,從甲必丹黃學科來自潮州府、曾鎮賢公來自金砂寨以及林期𪢲來自寶隴的線索,結合《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的文獻資料來看,早年北根的華人居民大部分的祖籍地都是潮州。

這些石墓碑大多是夫妻合葬墓,與一般論述的早年本地社會男多女少的情況有所不同,或許這群人有著一定的社會經濟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很難在一個小市鎮同時發現這麼多甲必丹的墓碑,且年份涵蓋蘇丹王權統治直到殖民時期。結合新出土的資料,以下是目前已知的北根甲必丹卒年排序:


黃學科:1825年終、林癩:1866年終、林子廉:1868年終、某甲必丹:1875年終、陳公:1882年終、鄭昌俊:1894年終。


綜上所述,雖然已有初步的資料,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挖掘。首先是有關這些石墓碑為什麼被這麼擺放、是否尚有其他還未被發掘的墓碑?而為什麼只有幾個墓主的神主牌位被特別安置在列聖宮?這幾位甲必丹後續的故事為何?都有待研究者繼續一探究竟。


即使人在遠方,依舊心系家鄉


我是北根華人,童年在北根長大;如今在台求學過程中,發現台灣人相當重視本土各個地方的歷史發展和研究,每一個縣市、城市甚至於地名都有許多研究探討的成果。


閱讀台灣在地研究的文章和介紹,讓我產生想要更了解自己生長地的念頭。故目前修研碩士欲探討有關家族的故事和歷史,並從年前開始著手於蒐集北根的歷史資料。所以這批石墓碑出土後,個人最大的感觸源於自身「近距離」接觸到歷史。


從前覺得歷史與生活的距離很遙遠;不曾想與之如此靠近。第一次覺察自己就生活在歷史之中,只不過因為我們習以為常而忽略了值得探索的蛛絲馬跡。我雖身在台灣,與北根相距2,957 公里;然而心裡始終牽掛家鄉的一切。


這些資料對於彭亨乃至馬來西亞華人發展的歷史都很重要,藉由這次的發現能讓我們對於自己的「根本」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馬蟻嘛嘛檔與新紀元大學學院「茶室開講」為墓碑發現舉辦了線上講座。筆者有幸和白偉權(新紀元大學學院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莫家浩(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對談,有興趣者可參看視頻。)


傅吾康,陳鐵凡,1985,《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吉隆坡:馬來亞大學出版部。

劉崇漢,1992,〈獨立前北根華人簡史〉,《彭亨華族史料匯編》。關丹:彭亨華團聯合會

W. Linehan .1936.A History Of Pahang.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14, No. 2 (125), pp. 1-257

Tunku Tan Ssi Dato' Shahriman bin Tunku Sulaiman . 2003.The Pahang Capital.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 Vol. 76, No.2 (285) (2003), pp. 87-92

電子報章:

10清代古墓彭出土·證明華裔先賢250年前落腳北根。(2020年11月16日)星洲日報

北根馬來高腳屋驚現清末墓碑。(2020年11月16日)中國報

Nisan China Kuno Di Laman Rumah.(2020/11/15)Sahih Jirat Dinasti Qing ditemukan di rumah bekas MB.(2020/11/18)My Metro

其他:Portal Rasmi Kerajaan Negeri Pahang Darul Makmur

(本文作者:黎羨,北根人,畢業於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現為台灣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生。原題:發現北根清代古墓;原載:當今大馬 malaysiakini.com)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February 14, 2024 at 7:03pm

    Bridging Past and Present: Refreshing History, Adding Legacy

    Reviving Heritage, Building Legacies

    Renewing Tradition, Enriching Legacy

    Where History Meets Legacy, Stories Renewed

    Refreshing Narratives, Enriching Heritage

    Legacy Renewed, History Reimagined

    Rediscovering History, Amplifying Legacy

    A New Chapter in History, A Lasting Legacy

    Revitalizing the Past, Enriching the Future

    History Revived, Legacy Thrived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January 9, 2024 at 8:04pm



習近平:中美關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

習近平主席在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發表演講。

習近平:中美關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我歡迎更多美國州長、議員訪華,歡迎美國各界人士到中國去。

習近平:中美關係的故事是由人民書寫的。我第一次訪問美國時,住在艾奧瓦州的德沃切克夫婦家中,我還記得門牌號是邦尼街2911號。這是我同美國民眾首次面對面接觸,也是一段我和美國人民共同生活的難忘經歷。對我來說,他們就是美國。

習近平:中美關係的未來是由人民創造的。越是困難的時候,越需要拉緊人民的紐帶、增進人心的溝通,越需要更多的人站出來為中美關係鼓與呼。我們要為人民之間的交往搭建更多橋梁、鋪設更多道路,而不是設置各種障礙、製造「寒蟬效應」。

習近平:中國從不賭美國輸,從不干涉美國內政,也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樂見一個自信開放、發展繁榮的美國。同樣,美國也不要賭中國輸,不要干涉中國內政,應該歡迎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的中國。

習近平:我願在此宣布,為擴大中美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來5年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

習近平: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沖突,沒有侵占過別國一寸土地,是唯一將和平發展寫入憲法和執政黨黨章、上升為國家意誌的大國。中國是現行國際秩序的受益者和維護者。(2023-11-16 来源: 新华社)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October 23, 2023 at 2:16pm


高質量“一帶一路”教育方案

金秋十月,稻菽千重。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以中國方案求解全球發展難題,推動世界各國攜手同行康莊大道。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取得實打實、沈甸甸的成就,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開辟了人類共同實現現代化的新路徑。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在語言互聯互通、人才培養培訓合作、人文交流研究等方面精心謀劃、精準發力。一條滿載著語言、文化、技術的智力絲綢之路,跨越時空界限、語言阻隔,成為連接世界各國的多彩紐帶。

語言互通,夯實民心根基

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也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互聯的前提、民心相通的橋梁。

不久前,第22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落下帷幕,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語言學院學生李一帆獲得全球總冠軍。臭豆腐、螺螄粉、烤串……說起中國的地道小吃,李一帆如數家珍。

「中文啟發了我的過去,影響著我的當下,也將塑造我的未來。」參加「漢語橋」夏令營的青年學生大多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他們說中文、寫中文、唱中文,熟稔詩詞、茶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這些得益於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作開展的國際中文教育。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密集出臺,「語言互通」成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

南非、埃及、新加坡、老撾、塞爾維亞、古巴……從西亞到東歐,從非洲到拉美,國際中文教育受眾規模不斷擴大。「漢語橋」夏令營項目累計邀請100餘個國家近5萬名青少年來華訪學,支持143個國家10萬名中文愛好者線上學習中文、體驗中國文化。

2022年,100多位來自沙特的青年中文學習者和愛好者給習近平主席寫信,分享學習中文的收獲和感悟。不久後,他們收到習近平主席的回信,習近平主席在信中鼓勵沙特青年學好中文,為增進中沙、中阿友誼作出新的貢獻。

國際中文教育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千家萬戶。截至目前,沙特9所大學建立中文相關專業,累計培訓300多名本土教師,支持1000多名大學生參加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在線研修班;埃及簽署《關於將漢語納入埃及中小學作為選修第二外語的諒解備忘錄》,建成23個中文系、3所孔子學院和4所孔子課堂,在孔子學院學習人數達到5萬人……

埃及資深國際事務學者、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桑·拉傑布說,十年來,國際中文教育在埃及蓬勃發展,中文教學形式多樣,通過講故事、詩朗誦、辦比賽等活動,為當地民眾了解中國語言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口,也為中埃兩國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誼搭建了橋梁。

「語言橋」的根基還在不斷夯實。十年來,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的設立,助力培養出一大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土中文教師;「外國人講中國故事」「故事裏的中國」等系列文化叢書的打造與《冬奧中文100句》《大運中文100句》等中文學習讀本的推出,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文學習者的熱烈歡迎。

人才共育,加強交流對話

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一個個優質合作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落地生根,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急需一大批能夠讀懂彼此、深入對話的人才。

10月2日,雅萬高鐵正式啟用,這是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印度尼西亞和東南亞首條高速鐵路。正在中國電建印尼代表處擔任市場開發經理的黃朝欽,通過電視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作為一名留學生,真希望印尼發展能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曾在中國留過學的他情不自禁回憶起在中國乘坐「復興號」高鐵的經歷。

黃朝欽曾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留學4年,畢業時,通過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舉辦的「來華留學人才招聘會」入職中國電建印尼分部,現在主要負責對接當地政府和企業。「留學中國的經歷給我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他篤定地說。

像黃朝欽這樣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留學生還有很多,他們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對話的使者。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October 23, 2023 at 2:15pm

今年7月,習近平主席給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的留學生回信指出:「希望你們與中國同行加強交流、互學互鑒,通過審計這個窗口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為深化國家間友誼與合作積極貢獻力量。」

截至2023年6月,設立於2016年的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已累計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審計機關培養了數百名專業人才。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共育規模不斷擴大。來華留學生中,「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生人數過半,「留學中國」品牌越來越響亮。與此同時,前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的中國學生數量增加,2017年,我國有6萬多人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且人數不斷增加。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中國教育部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通過部委合作、省部合作、高校合作3種模式培養共建國家人才。支持具有學科優勢和國際合作基礎的高校,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要求與發展戰略,開展高新技術、基礎能源、現代服務、政策與金融等四大行業領域的人才培養;與廣西、雲南、福建等19個省(區、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支持其發揮區位優勢和地方特色創新培養模式;與45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在23個共建國家開展境外辦學,與共建國家建立了17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中國政府原子能獎學金項目已為26個共建國家培養了近200名和平利用核能相關專業的碩博士研究生。共建國家還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等示範帶動作用,深化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合作。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舉辦以來,已成為中國—東盟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間教育合作平臺;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累計吸引新加坡、俄羅斯、匈牙利等56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多所院校參展;設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學院,啟動「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深化中國—中東歐教育交流合作,區域教育交流合作網越織越密。

技術共享,增進民生福祉

中歐班列宛如鋼鐵巨龍翻山越嶺,中老、匈塞、蒙內、雅萬等鐵路仿若動脈拓展延伸……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在福建農林大學校內,一片四五米高的菌草林蓊郁蔥蘢。一批菌草鹿角靈芝正在菌草林的遮蔽下,快速生長。來自盧旺達的艾瑪布爾正在福建農林大學讀博,從2018年入校起,他就開始深入學習關於菌草的各類知識。對於菌草種植技術的研究,一方面源於科研興趣,更多是因為學成回國後,他想將中國的菌草技術帶給盧旺達當地的農民。

在盧旺達、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家,民眾親切地將菌草稱為「中國草」「幸福草」「太陽草」,菌草技術為當地許多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的農民帶來了希望,也為農村和偏遠地區提供了新的食品和營養來源。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關鍵技術共享成為其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引擎。

2018年,中國教育部面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印發《高校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行動計劃》,支持高校發揮高鐵技術、先進核能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與製造技術、生物育種等方面技術優勢,共享相關領域關鍵技術,推動高校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技術援助。

2022年9月,習近平主席中亞之行,「魯班工坊」是高頻詞之一。「小而美、見效快、惠民生」的「魯班工坊」成為中國境外辦學的「新名片」,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共同發展。

「魯班工坊」由中國教育部指導,經天津市原創並率先主導推動實施。工坊采取「學歷教育+技術培訓」方式,用中國標準培訓當地教師,再由當地教師教授學生,在認同的基礎上,將中國職業教育優秀成果與其他國家分享。

以「魯班工坊」為媒,中國職業教育揚帆「出海」。自2016年全球第一家「魯班工坊」——泰國「魯班工坊」建成運行以來,天津、浙江、陜西、四川等省市相關院校發揮職業教育優勢,圍繞中非、上合、金磚、中阿等多邊機制,參與建設「魯班工坊」。「魯班工坊」落地泰國、印尼、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吉布提等20多個國家。

在巴基斯坦「魯班工坊」農機培訓海外實訓基地,「魯班工坊」的學生操作著農機培訓實訓設備「中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熟練掌握現代農業技能,玉米摘穗、苞葉脫皮、提升排雜、稭稈還田;在葡萄牙「魯班工坊」,塞圖巴爾理工學院學生亞歷山大·熱拉爾多不僅學會了使用各種機器人、視覺設備等,還開發了一個工業通信研究項目;在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泰國教師黃可瑩與中國教師孫健鵬因「魯班工坊」結緣,攜手培養異國現代「魯班」……

截至目前,「魯班工坊」開設有自動化、雲計算、電子信息、動車組檢修、工業機器人、城市熱能應用等70多個專業,累計招收學歷生6100餘人,非學歷生31000餘人次,培訓外方專業教師4000餘人次。中外院校合作開發教材220余本,多個職業教育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納入合作國國民教育體系,與數家中國企業、海外企業開展深入合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中國古話,如今正伴隨著「魯班工坊」以及工匠精神,在新絲路上熠熠生輝,成為鋪就「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幸福路」的不竭動力。

教育關乎未來,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篇章,更是「一帶一路」上增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的橋梁。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回望來時路,展望未來途,我們更將攜手同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更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發展繁榮。((原題: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寫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2023-10-17;來源:《中國教育報》記者 李萍)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October 23, 2023 at 12:15pm


絲綢之路旅遊城市聯盟成立

本報景德鎮電 (記者趙珊、徐嘉偉)9月1日,絲綢之路旅遊城市聯盟成立系列活動在江西省景德鎮市舉辦。活動包括絲綢之路旅遊城市聯盟成立儀式、2023“絲綢之路城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國際論壇”以及“魅力絲路 連通世界—絲綢之路旅遊城市聯合推介展”。駐華使節代表、海內外聯盟會員城市代表、專家學者、行業協會、文化産業和旅遊業代表出席活動。

絲綢之路旅遊城市聯盟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國內外知名旅遊城市共同發起,旨在以絲綢之路精神爲指引,以共商共建共享爲原則,爲包括絲綢之路沿線在內的中外城市旅遊領域交流合作建設長效機製。聯盟將舉辦國際論壇、聯合推介、産業對接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助推會員城市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26個國家58個海內外城市作爲創始會員加入聯盟。(2023年09月04日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


絲綢之路旅遊城市聯盟簡介

絲綢之路旅遊城市聯盟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中外知名旅遊城市共同發起成立,旨在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爲會員城市深化旅遊領域友好交流和務實合作搭建橋梁,爲提昇相關合作的協同性、高效性、可持續性提供機制保障。

聯盟每年在輪值主席城市舉辦“絲綢之路城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國際論壇”,面向企業和公衆開展會員城市文化和旅遊主題聯合推介活動,並視情舉辦聯盟框架內會員城市官方互訪、青年交流、專業培訓、考察研修、主題踩線、節日聯歡、名城評選等活動。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October 16, 2023 at 11:01am


何啟良:《馬華知識界文化宣言》二十年

《馬華知識界文化宣言》轉眼間已經發表了二十年。二十年來,馬來西亞無論是政、經、文、教都起了劇變,但是又似乎不斷在原地打轉。華人社會在國家發展變遷中緩慢的適應、謹慎的跟從、自我的掙扎,在潮流裡陶醉之餘不甘寂寞的建設自己的舞台繼續打太極。這是一種無奈而虛無的生存狀態,每日都可以從中文傳媒對政黨、社團、民情的報道分析看出端倪。明日會更好嗎?大家欲問還休。

發表在1997年的《馬華知識界文化宣言》,是那90年代的思想産物,有其時代意義,也有其時代局限。在衆多的知識分子裡,有一批人在哪個特定時空對當時《全國華團文化工作中綱領》及其變相作出了嚴厲的批判,並作出“文化淨土”的呼喚,在那個華社“備忘錄”、“宣言”、“聲明”滿天飛的年代,這個《文化宣言》與其説嘩然取衆,毋寧説是一支奇葩。

關係惡化的轉捩點

《文化宣言》對馬華文化“主體性”的信念、政黨和華團對文化淨土干擾的批判、公民社會的督促角色、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以及馬華文化和馬來西亞文化之相依性等議題,做了原則的表態。20年後再讀,並不過時,甚至有重申的必要。

政黨有沒有繼續浸透華團與輿論自由?2001年的報殤其實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此事件是馬華知識界與政治勢力關係惡化的轉捩點,如今16年後仍然在發酵中。華團組織本身有沒有提昇其文化素質,而進一步反思彼等在馬華文化發展的角色?綜看每屆華人文化節的形式與內容即可窺視出其視野的局限。華社領導是否有集中精力和資源放在文化和教育的具體建設?2013年董總領導層危機給予我們一個最壞的答案。

我無法在這一篇短文裡,梳理出這20年來馬華知識界的一切動態。知識界本身就是一個籠統的概唸,它包括報界、評論界、學術界、文化界、教育界,以及“知識分子”在內。大家都在一個重疊的領域裡,以不同的切入點關懷與建設馬華文化。時有對話,但是學識層次、語言、視野、胸襟有異。尋根究底,馬華知識界隻不過是一個想像體,其“會員”大部分都取決於自我的身份認同。

不可爲而爲之作

在這個不斷塑造形象、自我認同的過程裡,或許重提馬華“知識分子”還是合時的。自命爲知識分子者,當然有其抱負、使命、理想,“不可爲而爲之作”是多麼高的精神狀態!然而作爲一個小群體,知識分子有極大的局限。他們缺乏一種自我認定的群體感,沒有物質資源,也缺乏專業精神。

我也懷疑,知識分子普遍缺乏歷史感,這與他們巨大而深沉的存在感是相對的。要在他們之間(隔代、跨國、跨職業領域、不同教育和政治傾向)尋找共識,似乎不太可能。

其實這就是馬華知識分子的悲劇性所在,他們的存在必然是個體的、邊沿的、孤獨的、憂患的;同時也是高傲的、自信的、抗衡的、不妥協的。就如已經停歇一年的評論網站《燧火評論》的發刊詞所言:“鐵屋裡的鼓聲能夠震聾發聵,幽冥中的燈火可以洞隱燭微。”道出了知識分子內心的極大矛盾。

其實如《燧火評論》之類的組織,就是知識分子欲凝聚力量的一種表現。2001年報殤,馬華知識分子和評論人成立撰稿人聯盟,有獨立自主之意。繼續還有“黃絲帶運動”、黃進發等發起的“528知識分子”、潘永強等在《大將書行》出版民間評論系列,都曾起一陣輿論漣漪。電視政論節目、知識性雜誌、不同報章輿論版的出現,都在在証明讀書種子不會因封殺而絶。莊迪澎等提倡運用“新媒體”以開拓輿論空間,然而輿論在互聯網上的傳播功能發展到現在,並沒有當初預期的那麼理想。

馬華知識分子即無群體性,更遑論繼承性。會館、商團、校友會之類有組織結構,才會有凝聚力,從而産生互賴、互助、互益的群體文化。當然這些也帶來了極大的腐敗現象如幫派意識與裙帶關係等。馬華知識分子不屑這些。雖然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責任與承擔,但是這些責任與承擔必然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時代的脈絡不可能只在當下跳動。我曾在“《馬華知識界文化宣言》一週年感言”提出,知識分子必然“在繼承中反叛,在反叛中繼承”。文化批判本身就是一項萬箭穿心的工作。

凝聚文化理想

我曾經出席過數次有關知識分子議題的討論,總會遇到年輕一代的讀書人提出“知識分子在哪裡?”的問題。月前有一批新世代知識青年,出雜誌、辦座談,以“知識分子”爲主題論述內心的感慨。根據報道,會上也有人提出了類似的問題。

剛好在網絡頻道上觀看到2017年花踪典禮上陳大爲作爲現代詩組評審人的評語,他説他一直在尋找(因爲擔心)他那一輩現代詩的接班人(大意)。評論界(知識分子)沒有類似的大獎,尋覓與讓位“接班人”。他們的繼承不必明説,因爲不必擔心繼承。文學創作者的素質需要別人肯定,知識分子卻需要有更大的信心去自我承擔,不用再問“知識分子在哪裡”,而説“知識分子就在這裡”。

二十年來不同世代的知識分子有其不同的執著與承擔,繼往開來是其共同點。21世紀的馬華知識分子應該比二十年前更具抱負。《文化宣言》有其歷史局限,當然可以批評。它可能是一個起點,也可能是一個終點。它的終極意義在於在一個特定年代凝聚了一些重要的文化理想以正視聽。

當今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議題錯綜複雜,知識分子所面對的內在與外在的壓力更爲嚴峻,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社會良心”是不會消滅的,就如讀書種子不會滅絶一樣。(2017年07月31日31日東方日報

延續閱讀:馬華知識界文化宣言 1997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