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7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April 11, 2024 at 7:11am


陳明發·神往都德的鄉野
5.1

閱讀都德的散文、小說,使我們在看着身邊的人,以及圍繞着他們的事事物物時,心頭有一份感知與珍惜。那份心意,使我們的生命有了縱深、重量。有了意義。我的生活里,也曾出現許多值得書寫的人事物。例如,我小時候生活的村子里,有個沒有國籍的“非公民”,這個身份害得他無法找到工作,買房子,沒有女人愿意嫁給他。他後來被逼瘋了,天天拿着標識他是非公民的身份證,站在村子路口高喊:“這是我們的身份證啦,這是我的身份證啦!”在雨中站着時,那聲音特別凄厲......。想到今天多少非法移民入境後沒多久,就拿到身份證成了合法公民,那聲音怎麼也抹不去。陳明發〈神往都德的鄉野〉系列完成于2011年11月)


神往都德的鄉野
5.2

還有一個人,我認識他的時候,其實有點崇拜他。還沒上學校的我,看着他在大草場臨時搭上來的舞臺上,唱着“沒有錢也得吃碗飯、也得住間房”、“哪怕高山把路擋”.........,覺得他很有趣。後來有一個深夜,一群軍警把他壓走了。村子里從此沒人再辦晚會,唱歌跳舞給我們看。上中學後的某一天,我忽然又看見了他,他逢人都說“他們放我出來了”,然後嘻嘻嘻自己笑一頓。在咖啡店里,大家在聊天,他就坐在一旁默默聽着,偶爾發出“路是人走出來的”;再過半小時,又發出一句“冬天來了,春天會遠嗎?”、“大海航行靠舵手”之類的,誰也沒有理他,他就自己嘻嘻嘻笑一頓。就是沒人再聽到他唱過歌。(神往都德的鄉野 5.2)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April 8, 2024 at 11:13am


神往都德的鄉野
5.3

都德筆下的風力磨坊老爺,面對引擎動力的磨坊到來,無法抗拒新工藝的沖擊,郁郁過日子,懷念着往昔的繁華景象。我在現實生活中也見過這樣的人,新工藝一來,他就失業了。不僅如此,他連做人起碼的尊嚴,也覺得被人剝奪了。有一位大樓電路檢查人員,工作了二十幾年,勤勤懇懇,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生活過得去。可是,新工藝來了,有了儀器的輔助,不需要太多工人去定時檢查大樓線路,電供公司把他栽了。他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他們為何不好好讓他做到退休?一個獨居的老實人想來想去,最後只有一個結論:”我一定是得罪了什麼人,人家把我告了,害得我沒工作做。“可是,是誰告我了,我得罪了他什麼?日想夜想,人就不正常了。天天感覺得有人在監視他、找機會害他。于是他哪兒都不去,關門關窗把自己關在家里頭喃喃自語。每隔幾天,上菜市買些吃的回家。怕被人認出,天未亮他就出門去。(神往都德的鄉野5.3)


神往都德的鄉野
5.4

人人都有”那些年“,只是沒幾個人逮住了。要逮住“那些年”,是有方法的,把日子當着文本來經營就是了。某一天,那一天的24小時,可以是一首歌、短詩、俳句、順口溜、繞口令、古詞之類的;另一天,另一段24小時,是一幅畫、一件陶瓷、一張椅子或板凳、一封秘函、一頁舊藥單、一塊蛋糕......,日子就有了具體的意象,也有了拍子和質感。日子和日子開始交談:“那些年.......”,像有深度、溫度的文本。它們之間可能開始消解、重組、增強、改寫、爭執、潤飾、互相引證、轉化并揭示着彼此。生命就這樣被定義與命名。故事讓它立體存在。神往都德的鄉野5.4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April 7, 2024 at 6:38am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5.8

讀都德,是關照自己的生命體驗。像攝影,是一種抉擇的結果。所有的抉擇都意味着有所捨棄。我把自己所選擇的事物,用光與影與速度把它留下來。沒在照片出現的人事物,就被排斥在照片以外;或說,排除在我們的關照范圍外。抉擇的可貴或可惜,在排除、忽略和聚焦、入圈的互相對照彰顯,故事就說得具體、有質地、感質。一體的兩面吧;就像光與影造成照片,光影互相襯托。那生命的體驗才清晰而深刻。(30.11.2011《神往都德的鄉野》5.8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前言

阿爾方斯 . 都德是法國19 世紀中的散文大家。

重讀他的《磨坊文札》,24名篇,篇篇使人想起,今天許多地方以“漫游”打造品牌,都德早在大半個世紀前已經在提倡這樣的生活美學了。

一個地方的美,要回到當地創意人的創作去找。一般廣告公司一輩子都沒搞懂何謂“生活美學”,是體會不着鄉土的呼吸的。

地方、人文與創意的結合,鄉野自在的生活提案才有生命力。否則,它只是一份建議書,一個空洞的廣告詞。( 12.9. 2011《神往都德的鄉野》)


延續閱讀:

人像雕塑自成一个世界

亦筆的詩·傘下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ly 31, 2023 at 10:34pm


陈明发〈从《聊斋志异》到《罗刹海市》的文化现象〉

中国“农民歌手”刀郎,从歌坛消失后十余年,近日又回来了。

当年他以一首《2022年的第一场雪》,迅速走红海内外中文歌坛。单单正版唱碟就卖了250万张,比当时正当红的周杰伦还高。(有人估计,若加上翻版,这数字恐怕要翻十倍)

可是,由于中国乐坛四人帮的排挤,他失意地从退出了江湖。

谁知道,当他上星期提刀重归推出《山歌寥哉》新专辑,其中一首《罗刹海市》的网上聆听人数,一夜之间竟然破亿;一个星期过十亿,更别谈以百万计算的留言与好评。

这首歌曲取材自清代蒲松龄著作的《聊斋志异》一则故事,对一般人来说,词义实在不容易明白。可是,刀郎对准了民间心声,一下子就火爆了。

逐句歌词来明白这首歌,对有意从古代经典吸取文化能量的创作人,能得到一个正面的启发:

文化资源永远不过时,与个人才华结合得好,更能有力回应时代的脉搏,与广大民间共创者一起呼吸。

这两天,看见中国各领域表演者,以本身的艺术专业种类来挺刀郎,包括快版相声、越剧、昆曲、京剧、豫剧、当然还有“中国好声音”那些把关的乐阀最不屑、最进不了殿堂的草根歌唱场合。

非汉语版本的也已经有粤曲、闽南、吴语 、英语 、日语 、越南版、朝鲜语与俄语。

来跟刀郎学点藉聊斋的艺术视角,看见小至歌坛,大至人类命运的百般怪象。


剖析刀郎2023年新歌《罗刹海市》

第一篇: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2023-1

第二篇: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2023-2

第三篇: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2023-3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ly 22, 2023 at 10:30am


陳明發《關于讀書》

〈爱書人〉

身為一位愛書人(愛買書,愛讀書,不過未必讀透什麼大道理),我要向本文作者潔莎特鞠躬,她好溫馨。我可以作證,我買書沒錢賒帳,會想許多借口去求老婆多給一點零用錢還債,沒有必要躲起來或浪跡天涯。何必呢?不久總要回去那看看有何新書。好書店來來去去就那麼幾間,走不掉的。要戒書癮又戒不掉,還是老實做個有格調、可信賴的讀書人。(17.5.2012)


〈爱書人〉

有個朋友也告訴過我這情況。

他說他開了一間小書店後,忽然慈悲起來。以為到處是不快樂的人,販賣激勵書籍應該受歡迎。

以前,這想法好像還行得通。劉墉、林清玄和吳若權等作者的勵志書籍有一定的粉絲。

可是,這一兩年這想法似乎過時了。

現在,大家心情不好時就上FB宣泄,每個網友馬上變身免費而熱心的“張老師”、“激勵大師”。(May 12, 2012)


〈爱書人〉


換着中文書來說,就是連劉墉、吳若權都沒聽過之輩,千萬不好一下子就給他介紹蔣勛或黃春明,他會嚇得立即丟下書,眨眼逃到三條街外。

現在不是讀劉墉或蔣勛的問題,而是人們根本不讀書了,誰還愿意捧一本課本以外的書籍,請過去看他多一眼,他快要變成恐龍了。(21.4.2012)


〈言情小說心理〉

不管自己有沒有配偶,人們總想瞄瞄別人的配偶。

然後在心里頭哼一聲:“這樣的人怎麼也有人要?”

或“我為何就那麼倒霉,沒遇上這麼像樣的人?”

就是因為這樣的心理,人們特愛言情小說;

借別人的幸福或不幸福,肯定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

(23.4.2012)


〈爱書人〉

諸葛亮長得像金城武,李白能飲能詩還劍藝蓋世;秋瑾大乳肥臀玉腿長,像是電玩里闖關殺敵為救郎君的日本小魔女......;中國朝代是怎樣興亡與更遞的?請觀賞《步步驚心》、《傾國皇妃》。如此的歷史素養,怎樣分辨“歷史小說”或“言情小說”?(19.4.2012)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13, 2023 at 5:02am


陳明發·評論家

在這裏,找評論家像找一間7-eleven那樣容易;他們的見解也像7-eleven裏賣的東西,來去就是那幾樣。(13.7.2023)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7, 2023 at 2:59pm


陳明發文創·政智=文化=敘說技藝

甲骨文裡的古字“智”,由三個字組成:口、人、干。(見下圖)

口在中間,就是今天“智”字下邊的“曰”,或白,言説也。告白,夫子曰;是大家常見的詞與句子,都是敘說的意思。

上面甲骨文裡的“智”字,右邊是個“人”。發揮一點“詩性想象”,它其實夠形象的,那個人頂上,戴有頭冠,就是長者、尊者、王者或今天説的領導。

左邊也很容易認,是“大動干戈”中的“干”字,武器也。或更廣義些,是工具。到了AI紀元,它更是無形的技藝、應用程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認識的“知識”。

人X口X干=有頭腦/受尊敬的人,以敘說語言爲工具,所發揮出來的一種能量,就叫“智”。

近年来,有一句話常繞耳邊:"說好中國故事"。這可不是一張口就來亂説一通的一件事;涇渭分明,畢竟不是政見不同而已,根本就是文化不同。

(7.7.2023)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June 26, 2022 at 3:13pm


陳明發《詩性的綿延——覆卡路

請允許我截出這特别喜歡的四行~


“她的手上只有一把鑰匙

卻沒有一扇有鎖的門”

“她說她不曾離開家鄉
但卻總在火車上”


詩人在這裏的“對比”手法很有禅心

两個生命景觀相對比的時候
形成了一種詩性的張力
吊詭的是,這造句上的張力
用意不在扯開、决裂、衝突;
反而是為了最终的回歸、結合與圓融

因為~

一把鑰匙,能開啟的不是一扇特定的門
而是所有暫時還没看見的門
播種,不正是一种這様的劳作?

雖然肉身形體從不曾離開故鄉
但作物在田園中日日变化的風景
不也像車箱時時在更畫的玻璃窗?
再說,心绪的無限綿延
也呈獻為耕耘者不時在演變的視野,對不?

(24.6.2022 臉書)


                                                                          (Photo Credit: olmecagro-tech.org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May 15, 2022 at 9:59pm


庾如寄譯·波德萊爾《契合》

自然是一座殿宇,有生命的柱子
時而吐露出隱約不清的言辭;
人類穿過象征森林而至於此,
森林觀人以熟悉的凝視。

宛如遠方數聲悠長的回響
揉為幽暗深邃的統一音調,
寥廓如黑夜,又如輝光,
香與色與音,輝映相交。

有的香氣清純如幼童肌膚,
輕柔如雙簧管,鮮翠如草場;
而余者,則腐爛、濃郁、昂揚,

似無窮之物無盡延伸,
如龍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歌頌靈魂與感覺的激情流淌。

(庾如寄,2020年11月12日譯)

簡析

這首詩在《惡之花》中的位置非常靠前,首版發行位於第四,之後的版本從未變過。這首詩是詩集中最重要的詩篇之一,體現了波德萊爾,乃至整個象征主義流派的詩歌理念和美學原則的基礎。

標題Correspondances各個譯本的翻譯均不同,錢春綺譯為《感應》,文愛藝譯為《契合》,郭宏安譯為《應和》。“Correspondances”這個詞本身沒有與之完全對應的漢語,我倒是覺得前面三個譯者的標題全加起來,大概能表示出完整的意思。它指的是一種感知上的互相協調、統一、呼應和契合,是色、香、味、觸、聲等感官上的和諧、交互,或者,更簡單地說——是一種通感。詩中舉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有的香氣清純如幼童肌膚,輕柔如雙簧管,鮮翠如草場。”這兩行詩,使用了觸覺(肌膚)、聽覺(雙簧管)、視覺(草場)來形容嗅覺(香氣)。

象征主義詩人注重意象給人造成的感覺。在象征主義詩歌中,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往往大於實際意義,意象往往用來描寫感知,而非意象本身。就像有一片不存在於真實世界的象征森林,詩人從中選取各種象征符號,組成無窮無盡的景象,通過這些景象來傳達詩人的情緒、感受,比如《憂郁之四》中的陰暗雨天,《邀遊》中的美好國度,蘭波《感覺》中的藍色夏夜。

這種象征手法完全不同於《詩經》的比興,不同於用典,不同於小說中的環境、氛圍描寫,也不同於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並不是指一個詞代表著某種固定的含義,而是一種映射,甚至它寫了什麽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給人留下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可以通過任何感官來傳達的,甚至不需要是真實的知覺。

波德萊爾所說的Correspondances,是大自然中物與物之間的契合,是人的感受與大自然之間的契合,也是人的各種感官之間的契合。(庾如寄·波德萊爾《惡之花·契合》翻譯及簡析|Correspondances)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December 28, 2021 at 11:41pm


維柯·心頭詞典與內部眼光——
這條公理出現在《新科學》第314節——「凡是學說(教義)都必須從它所處理的題材開始時開始。」[16]維柯自稱,這條一般性的公理(axiom)可以運用於《新科學》一書所討論的一切題材。由於這條公理是維柯在談論不同民族的部落自然法時提出的,所以其含義的解釋需要和第146節的內容相結合。

146節中,維柯明確指出了《新科學》一書的任務,「本書自始至終要經常進行的工作之一,就是要證實各部落自然法都是在互不相識的各民族中分別創始的,後來才由於戰爭、信使往來、聯盟和貿易,這種部落自然法才被承認是通行於全人類的。」


但是,這一研究工作是為了最終說明,那種起源於互不相識的各民族之間的一致觀念必有一個共同的真理基礎。這個真理基礎,就是被維柯定義為心頭詞典(mental dictionary)的東西——「憑借心頭詞典,就可以構思出一種理想的永恒的歷史,來判定一切民族的有時間性的歷史」。[17] 這裏所謂的心頭詞典,實際上就是以語言和字詞所構成的思維組建物,上文所提及的內部眼光正是在這種思維組建物的基礎之上才得以可能。這是一種語言學的考察,但這種考察目標卻是要在實現知識的確定性之同時,將人類歷史的發展納入進一種新的關系結構之中。


維科《新科學》

因此,維柯的識論原則所帶來的第二個角度,就是要通過對詞源學和語法的考察,來尋覓到社會意識和活動的發展過程。語言和修辭並非僅僅是工具性的交流手段、說服他人、辯論交鋒的技術,而是反映著社會生活相繼出現的各個階段。當我們以內部的眼光對切近我們自身生活加以觀察的時候,必須與一種與它的發展和成長相一致的系統的精神科學相配合。正如維柯的著名段落所說:

在距離我們那麼遠的最早的古代文物沈浸在一片漆黑的長夜之中,畢竟毫無疑問地還照耀著真理的永遠不褪色的光輝,那就是:民政社會(即文明社會)的世界確實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所以它的原則必然要從我們自己的人類心靈各種變化中就可找到。

任何人只要就這一點進行思索,就不能不感到驚訝,過去哲學家們竟傾全力去研究自然世界,這個自然界既然是由上帝創造的,那就只有上帝才知道;過去哲學家們竟忽視對各民族世界或民政世界的研究,而這個民政世界既然是由人類創造的,人類就應該希望能認識它。(《新科學》146)[18]但是,只有通過研究心智在表現自身時所采用的不斷變化的符號,而不是依賴於笛卡爾式的意識反思,才能確定個人和社會的自我意識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才能確定心靈變遷與歷史變遷的同步性。在《新科學》中,「觀念秩序通過心靈的形而上學來處理,而事物秩序通過理想的永恒歷史來揭示」。[19]

這兩種秩序的同步性,由觀念和語言以同樣的速度加速成長這一論斷加以支撐。由此形成的知識類型,並非是「由觀察、科學或演繹推理提供的有關事實或邏輯真理的知識,也不是有關如何做事的知識,也不是由建立在神啟上的信仰所提供的知識」,[20]而是一種詩性的形而上學(poetic metaphysic),它通過想像力和同情來理解作為感性動物的人之間最為簡單的相互交往,它通過對表達手段、修辭格所意謂的意識類型、格言、神話等詩性因素的考察,來確定心靈自身的變化,並以此變化來尋找個人和社會變化的依據。


2、詩性邏輯與轉義的歷史哲學

在《新科學》中,維柯將這種知識類型的認知模式,定義為詩性邏輯(Poetic Logic)。這種認知模式並非是對命題進行論證的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與歸納推理 (Inductive reasoning),也「不是建立在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上,並沒有資格自稱真理或系統連貫的認知」。[21] 維柯以詩性邏輯作為一種認知模式所描述的範疇,是「那類創造了古代一切偉大神話的心靈——這類心靈充滿欲望和激情,富有創造力且不事鑒別,通過非理性的聯想而運轉」。[22]

這種心靈依靠想像的生動和直觀的明晰,可以形成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意義上的、無須理性推動就可實現的想像共相(imaginative universal)。「想像的共相將相似的知覺簡化為某種通則,並在我們的語言中產生出類或屬的名稱。這類共相不同於由理智(理性的共相)形成的概念上的抽象。」[23]在《新科學》中,這種詩性邏輯,其實就是指那種運作於詩或各種修辭格當中的力量:
 (匡宇《詩性邏輯、歷史的轉義模式與反諷 ——論維柯對思維與實踐的詩學重構》本文為四川省比較文學基地項目「表達主義與審美現代性研究」(SC16E035)階段性成果。刊於《文化與詩學》2017年第2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