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6 hours ago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肾

五藏:魂、神、魄、意、志

五志:怒、喜、思、憂、恐

五竅:目、舌、口、鼻、耳

五音:角、徵、宫、商、羽


金與秋(收斂):

節氣:立秋至霜降。

特性:氣溫下降,陽氣收斂,果實成熟。

作用:收獲作物,儲存能量。

哲學像徵:與「收」相關,代表生命的收獲與整理。

水與冬(閉藏):

節氣:立冬至大寒。

特性:寒冷封凍,陰氣盛極。

作用:蓄積能量,養精蓄銳。

哲學像徵:與「藏」相關,代表生命的休整與積蓄。

3.五行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動態平衡

五行強調相生相克的動態平衡,二十四節氣的運行模式也是自然界陰陽調和、循環往復的體現。


相生關係:

春(木)生夏(火):春天的生長為夏天的繁盛提供基礎。

夏(火)生長夏(土):夏天的陽氣極盛轉化為土的穩定。

長夏(土)生秋(金):土的穩定為秋天的收斂提供支持。

秋(金)生冬(水):秋的肅殺引導冬天的閉藏。

冬(水)生春(木):冬的積蓄為春天的生機蓄力。


相克關係:

春(木)克長夏(土):春的生長突破土的束縛。

夏(火)克秋(金):夏的繁盛壓制金的收斂。

長夏(土)克冬(水):土的穩定控制水的泛濫。

秋(金)克春(木):秋的肅殺限制春的生發。

冬(水)克夏(火):冬的寒冷平衡夏的熾熱。


文化啟示:

節氣變化體現了五行的生克調和,強調自然秩序的自我調節。

二十四節氣幫助人類在農業、健康、社會活動中調適行為,順應五行規律。

4.五行與節氣在人類實踐中的體現

五行和二十四節氣的結合,不僅是自然哲學的反映,更具體落實在古代中國的生活方式中:

農耕:根據節氣和五行調整播種、施肥、收獲的時機。

養生:依據五行屬性與季節氣候,制定養生、食療和疾病預防的措施。

禮儀:節氣祭祀、節慶活動,如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表現五行的時間觀念。

詩歌:二十四節氣詩,借助五行屬性描寫自然景象和情感意象,如杜甫的《立春》。

5.二十四節氣的現代意義:五行視角的當代價值

二十四節氣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於五行理論的節氣思想在現代具有以下意義:

提供生態觀念:五行與節氣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適合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

強調多樣性:節氣的豐富性反映五行的多樣互動,為多學科研究提供新思路。

激發文化創意:將五行與節氣結合,賦予藝術、文化創意產品更多內涵。


結語:五行與二十四節氣的和諧統一

五行學說與二十四節氣之間的聯系,反映了古代中國對自然與生命規律的深刻觀察。五行賦予節氣以哲學內涵,而節氣則為五行提供了時間維度的表達。通過對二者的深入研究,可以進一步揭示中華文化的整體性與動態平衡觀,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復興提供新的啟示。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12, 2025 at 3:00pm

丹納《藝術哲學》作品的將来性~~要創作優秀的作品,唯一的條件就是偉大的歌德早已指出過的,「無論你們的頭腦和心靈多麼廣闊,都應當裝滿你們時代的思想感情」,作品將來自然會產生的。(第一章·種族)

在文明的壓力之下,人有時胸襟狹窄,有時興奮若狂,或是兩者兼而有之。他成了一架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或者覺得自己在無窮的宇宙中等於零。 在希臘,人叫制度隸屬於他,而不是他隸屬於制度。他把制度作為手段而非目的。他利用制度求自身的和諧與全面的發展;他同時是詩人、哲學家、批評家、行政官、祭司、法官、公民、運動家,鍛煉四肢,聰明,趣味,集一二十種才能於一身,而不使一種才能妨礙另外一種;成為土兵而不變作機器,成為舞蹈家歌唱家而不成為舞台上的跑龍套,成為思想家和文人而不變作圖書館和書齋中的學究,決定國家大事而不授權給代表,為神明舉行賽會而不受教條東縛,不向一種超人的無窮的威力低頭,不為了一個渺茫而無所不在的神靈沉思默想。仿佛他們對於人與人生刻畫了一個感覺得到的分明的輪麻,把其餘的觀點都拋棄了心里想:(「這オ是真實的人,一個有思想,有意志又活潑又敏感的身體;這才是真正的人生,在呱呱而啼的童年與靜寂的墳墓之間的六七十年壽命。我們要使這個身體盡量的矯捷,強壯,健全,美麗,要在一切堅強的行動中發展這個頭腦這個意志,要用精細的感官,敏捷的才智,豪邁活躍的心靈所能創造和體會的一切的美,點綴人生。」)在這個世界以外,他認為一無所有;即使有一個「他世界」,也不過像荷馬說的那個西米利安人的鄉土,黯淡無光的死人住的地方,罩著陰沉的霧,充滿軟弱的幽靈,像蝙蝠一般成群結隊,發出尖銳的叫聲,在土溝里喝俘虜的鮮血,給自己取暖。(希臘人的精神結構把他們的欲望和努力納入一個範圍有限,陽光普照的區域,和他們的練身場一樣明亮,界限分明;我們就得在這個場地上去看他們的活動。)(第二章·特徵重要的程度)

在十四十五世紀,所謂火舌式歌德時代,斯特拉斯堡,米蘭,紐倫堡各地的大教堂,波羅(布魯)的教堂,完全不問堅固,專門講究裝飾了。有的疊床架屋,矗立著大大小小,結構複雜的鐘樓;有的屋外到處布滿花邊似的線腳。牆上幾乎全部開著窗洞,倘沒有外扶壁支撐,屋子就會倒坍;建築物時時刻刻在剝落破裂,需要大隊的水泥匠守在旁邊,經常修葺。(中間略)那種微妙而病態的詩意,誇張的程度正好反映奇特的情緒,騷亂的幻想,強烈又無法實現的渴望,這都是僧侶與騎士時代所特有的。 從發展的普遍看,哥德式建築的確表現並且證實極大的精神苦悶。這種一方面不健全,一方面波瀾壯闊的苦悶,整個中世紀的人都受到它的激動和困擾。(第二章·特徵重要的程度)

而且藝術家的本質越強,那些印象越加深他的悲傷。他之所以成為藝術家,是因為他慣於辨事物的基本性格和特色;別人只見到部分,他卻見到全體,還抓住它的精神。悲傷既是時代的特徵,他在事物中所看到的當然是悲傷。不但如此,藝術家原來就有誇張的本能與過度的幻想,所以他還擴大特徵,推之極端。特徵印在藝術家心上,藝術家又把特徵印在作品上,以致他所看到所描繪的事物,往往比當時別人所看到所描繪的色調更陰暗。(第二章·特徵重要的程度)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9, 2025 at 4:41pm

丹納《藝術哲學》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群眾最感興趣的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

-----先是過於靈敏,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衝動,不太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其次,他是個懷疑派。

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判斷,逼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那是他父親一輩子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馳。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的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

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榮光、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戒指的欲望刺激得更加煩躁,使他對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希臘的滅亡不是偶然的,而是不可避免的。希臘人設想的國家太小了,經不起外面的大東西的撞擊;那種國家是一件藝術品,精巧,完美,可是脆弱得很。他們心目中的城邦只包括一座神廟林立的衛城,埋著創始英雄的骸骨,供著本族的神像,還有一個廣場,一個劇場,一個練身場;幾千個樸素,健美,勇敢,自由的人,從事「哲學或者公共事務」;伺候他們的是奴隸,耕田和做手藝的也是奴隸。在色雷斯,在黑海,意大利和西西利沿岸,這一類美妙的藝術品每天都在出現,完成;思想家看慣了,認為一切別種形式的社會都是混亂的,野蠻的。但這種藝術品的完美全靠它的小巧,在人世猛烈的衝動與震動之下,只能維持一個短時期。

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的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7, 2025 at 7:29pm

丹納《藝術哲學》藝術品的特徵~~我們肯定藝術品是一個由許多部分組成的總體,有時是整個兒創造出來的,例如建築與音樂,有時是按照實物複製出來的,例如文學,雕塑,繪畫;我們也記得藝術的目的是要用這個總體表現某些主要特徵。由此得出一個結論:作品中的特徵越顯著越佔支配地位,作品越精彩。

我們用兩個觀點分析顯著的特徵:一個是看特徵是否更重要,就是說是否更穩定更基本;一個是看特徵是否有益,就是就是說對於具備這特徵的個人或集團,是否有助於他們的生存和發展。這兩個觀點可以衡量特徵的價值,也可以定出兩個尺度衡量藝術品的價值。

我們又注意到,這兩個觀點可以歸結為一個,重要的或有益的特徵不過是對同一力量的兩種估計,一種著眼於它對別的東西的作用,一種著眼於它對自身的作用。

由此推斷,特徵既有兩種效能,就有兩種價值。於是我們研究特徵怎麼能在藝術品中比在現實世界中表現得更分明,我們發見藝術家運用作品所有的原素,把原素所有的效果集中的時候,特徵的形象才格外顯著。這樣便建立起第三個尺度;而我們看到,作品所感染所表現的特徵越居於普遍的,支配一切的地位,作品越美。所謂傑作是最大的力量發揮最充分的作用。

文明國度的特點是使圖像受挫,而讓概念佔了上風。在教育、談話、想法和知識的不斷作用下,對於事物的原始知覺會變得紊亂、破碎、消退,以致於被直截了當的概念、分門別類的術語、代數符號一類的東西所取代。

從此以後,思維就演變成純粹的抽象方式。如果還要掉頭回到圖像,那就相當費勁了,需經過一番病態的、全身痙攣的震撼,附以錯亂的危險的幻覺才能辦到。這就是我們今日的思維狀態,我們再不能很自然地成為藝術家了。 

藝術是影子,才能是本體,藝術始終跟著才能的誕生,長成,衰落,方向。才能帶著藝術出場,前進,使藝術跟著它的變化而變化;藝術的各個部分和整個進程都以才能為轉移。

我們從希臘人性格中看到的三個特徵,正是造成藝術家的心靈和聰明的特徵。

——首先是感覺的精細,善於捕捉微妙的關係,分辨細微的差別:這就使藝術家把形體、色彩、聲音、事故,總之是元素與細節,造成一個總體,用內在的聯系結合的非常完美,使整體成為一個活的東西,在幻想世界中超過現實世界的內在和諧。

——其次是力求明白,懂得節制,討論渺茫與抽象,排斥怪異與龐大,喜歡明確而固定的輪廓:這就能使藝術家把意境限制在一個容易為想像力和感官所捕捉的形式之內,使他的作品能為一切民族一切時代所了解,而且因為人人了解,所以能垂之永久。

——最後是對現實生活的愛好與重視,對於人的力量的深刻體會,力求愉快:這就使藝術家避免描寫肉體的殘廢與精神方面的病態,而專門表現心靈的健康和肉體的完美,用題材的固有的美加強表情後天的美。

所有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心滿意足與繁榮日久的標誌,都顯出基本特徵的作用;而氣候與土地,植物與動物,人民與事業,社會與個人,無一不留著基本特徵的痕跡 特徵的行動受著牽制,受著別的因素阻礙,不能深入事物之內留下一個充分深刻充分明顯的印記。人感到這個缺陷,才發明藝術加以彌補。

一切過火與感情的流露都是非健康的人所有。他們喪失了中正和平的心情,也不能有什麼剛強果敢,有始有終的活動。他們胡思亂想,流著眼淚,跪在地上,覺得單靠自己活不下去,老是想像一些甜蜜、熱烈、無限溫柔的境界;興奮過度與沒有節制的頭腦只求發匯它的狂熱與奇妙的幻想。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4, 2025 at 9:17pm

丹納:藝術與社會·時代的關係~~他們所要欣賞的是和器官與處境完全配合的人,在肉體所許可的範圍以內完美無缺;他們不要求別的,也不要求更多;否則他們就覺得過火,畸形或病態。--這是他們簡單的文化使他們遵守的限度,我們的複雜的文化卻使我們越出這個限度。

......這個小故事使我們追溯到比產生這段文字更早得多的時代,一直到裸體的黃金時代。這是很寶貴很有意義的材料。我們從中看到重視血統的風俗,教育的效果,普遍愛美的風氣,一切完美的雕像的淵源。當時許多文獻都證實我們這個印象。荷馬提到阿喀疏斯和尼雷,說在攻打特洛亞的群英大會中,他們兩個是最美的希臘人:希羅多德說斯巴達人卡利克拉德〔有名的運動家〕是和馬多尼阿斯〔波斯將領]作戰的希臘人中最美的。一切敬神的慶祝,重大的典禮,都等於健美比賽。雅典挑選最美的老人在雅典娜慶祝大會中執樹枝,伊利斯挑選最美的男人向本邦的女神獻納祭品。在斯巴達的基姆諾班提斯大會中,凡是身材不夠高大,儀表不夠魁偉的將軍和名人,在游行的合唱隊伍中不能居於前列。西奧弗拉斯塔斯〔四至三世紀時哲學家〕說,拉西提蒙人要他們的國王阿基達馬斯繳付罰金,因為他娶了一個矮小的女人,大家認為她只能生出一個渺小的後代,生不出國王來。


決沒有人拿攝影與繪畫相提並論一一再舉一個最後的例子,假定正確的模仿真是藝術的最高目的,那麼你們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悲劇、最好的喜劇、最好的雜劇呢?應該是重罪庭上的速記,那是把所有的話都記下來的。可是事情很清楚,即使偶爾在法院的速記中找到自然的句子、奔放的感情,也只是沙里淘金。速記能供給作家材料,但速記本身並非藝術品 或許有人說,攝影、澆鑄、速記,都是用的機械方法,應當撤開機械,用人的作品來比較。那麼就以最工細最正確的藝術品來說吧羅浮美術館有一幅登納的畫。

登納用放大鏡工作,一幅肖像要畫四年他畫出皮膚的紋縷,額骨上細微莫辨的血筋,散在鼻子上的黑斑,逶迤曲折,伏在表皮底下的細小至極的淡藍的血管;他把臉上的一切都包羅盡了,眼珠的明亮甚至把周圍的東西都反射出來。你看了簡直會發愣:好像是一個真人的頭,大有脫框而出的神氣,這樣成功這樣耐性的作品從來沒見過。可是凡・代克的一張筆致豪放的速寫就比登納的肖像有力百倍,而且不論是繪畫還是別的藝術,哄騙眼的東西都不受重視。

......有了這許多發明,經過這許多勞動,人還沒有越出第一個圈子:他還不過是一個動物,僅僅比別的動物供應更充足,保護更周密而已;他只想到自己和同類。一到了這個階段,人類オ開始一種高級的生活,靜觀默想的生活,關心人所依賴的永久與基本的原因,關心那些控制萬物,連最小的地方都留有痕跡的,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徵。

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共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科學,靠著科學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規律,用正確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達出來;第二條路是藝術,人在藝術上表現基本原因與基本規律的時候,不用大眾無法了解面只有專家懂得的枯燥的定義,而是用易於感受的方式,不但訴之於理智,而且訴之於最普通的人的感官與感情。藝術就有這一個特點,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3, 2025 at 5:19pm

丹納·藝術品反映時代精神,這中介便是藝術家。

首先藝術家與同時代的其他人一樣,能感受到時代的氣息,而他們又比一般人更為敏感,可以抓住時代的主要特徵,將其突出表現出來。另外,藝術家所在的群體也會相互影響,尤其在表現手法上,有傳承的關係,一個藝術家,很難完全獨立地進行創作。而最終能打動觀賞者的藝術才會被人們重點留意,而這樣的作品往往是與當時人的情感相符的。

在這種種作用之下,絕大多數藝術作品也就反映出了其所在時代的主要特徵,也可作為表現那個時代人的心靈的參考。當然,也有極少數藝術家能超越時代,這就需要極強的洞察力了。總體而言,藝術品雖然是個人的創作,但很難完全脫離時代的影響。

舉個例子。

在古希臘時代,城邦為小國,時常受到侵襲。而一旦被打敗,城邦往往被夷為平地,民眾被俘虜成為奴隸,這種殘酷的結果讓人人都會關心國事和軍事。一方面反映在公民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上,另一方面就反映在對強身健體的重視上。尤其在斯巴達為甚,男孩從小就接受軍事化訓練。

希臘的年輕人熱衷於各種體育比賽,而且並不介意裸體參加角斗與競走。那些得勝的運動員回到家鄉,都會受到凱旋式的歡迎。在這樣的風氣之下,古希臘人以健美的人體為審美目標,藝術家們也能時常看到裸露的人體,雕塑便也著力表現這種完美的身材。無論是現實中人物的雕塑,還是諸神的雕塑,都反映了這種肉體之美的理念。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其實也是這樣一個環境,社會之亂讓貴族們都重視身體的鍛煉,古希臘人的精神在這個方面也得到了復興。

順著這個思路,關於偏寫實的藝術,丹納做出了如下概括:

藝術家的全部工作可以用兩句話包括:或者表現中心人物,或者訴之於中心人物。貝多芬的交響樂,大教堂中的玫瑰花窗,是向中心人物說話的;古代雕像中的《梅萊阿格爾》和《尼奧勃及其子女》,拉辛悲劇中的阿伽門農和阿喀琉斯,是表現中心人物的。可以說「一切藝術都決定於中心人物」,因為一切藝術只不過竭力要表現他或討好他。

可以說古希臘時期的中心人物就是運動員和戰爭英雄。

而一個時代藝術的成型也就此分為了四個階段:

首先是總的形勢;其次是總的形勢產生特殊傾向與特殊才能;其次是這些傾向與才能佔了優勢以後造成一個中心人物;最後是聲音,形式,色彩或語言,把中心人物變成形象,或者肯定中心人物的傾向與才能:這是一個體系的四個階段。


「這才是真正的人生,在呱呱而啼的童年與靜寂的墳墓之間的六七十年壽命。我們要使這個身體盡量的矯捷,強壯,健全,美麗,要在一切堅強的行動中發展這個頭腦這個意志,要用精細的感官,敏捷的才智,豪邁活躍的心靈所能創造和欣賞的一切的美,點綴這個人生。」(引自第257頁)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地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合的。

法蘭德斯一批喜歡陽光的畫家,用的色彩就是這樣;最好的例子是盧本斯。倘若他在盧佛美術館的作品經過重修以後不失本來面目,那末我們可以肯定他不怕刺激人的眼睛;至少他的色彩沒有威尼斯派那種溫厚美滿的和諧;他把最抵觸的極端放在一起;雪白的肉,血紅的布帛,光彩奪目的綢緞,每個色調都強烈到極點,而且不像威尼斯派用琥珀色的調子加以聯絡,中和,包裹,使對比不至於發生衝突,效果不至於生硬。——有時卻完全相反,光線黯淡,或者幾乎沒有光線:這是最常見的畫面,尤其在荷蘭。物體勉強在陰影中浮現,幾乎同周圍的環境分辨不出:傍晚的酒庫,燈下的房間,窗間溜進一道將盡的日光,東西都隱沒下去,在普遍的黑暗中成為更濃厚的黑點。眼睛只能盡力辨別陰暗的層次,與黑暗交錯的模糊的日色,留在家具上發亮部分的殘餘的光線,或是青耀耀的鏡子上的反光,或是一塊繡件,或是一顆珠子,或是嵌在項鏈上的金片。畫家對這些細膩的景色非常敏感,他在陰暗到明亮的整套色調中自然不會把極端放在一起,而只采用低沉的調子;整幅畫面,除了一個地方之外,都是黑沉沉的;他的音樂從頭至尾是低聲細語,只有偶爾響亮一下。他所發見的是一種新的和諧,明暗之間的和諧,濃淡之間的和諧,表達內心的和諧,韻味無窮,沁人心脾的和諧。他常用酒糟色,不干不淨的黃色,烏七八糟的灰色,模糊一片的黑色,黑色中間東一處西一處顯出一塊鮮明的顏色;這種涂抹的結果竟然能直扣我們的心弦。繪畫史上最後一次重要的發明就在於這一點,繪畫最能迎合現代人心靈的也在於這一點,倫勃朗在荷蘭的天色中領會到的也是這一種色彩。(丹納《藝術哲學》引自: 藝術品的產生)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December 24, 2024 at 11:46pm

丹納·什麼是以及為什麼需要藝術~~藝術不在於過分正確的模仿。

藝術應當力求形似的是對象的某些東西而非全部。我們要辨別出這個需要模仿的部分;我可以預先回答,那是「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與相互依賴」。

其次要注意這些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就是要表現出一句話是另外一句引起的,一種感情,一種思想,一種決定,是另一種感情,另一種思想,另一種決定促發的,也是人物當時的處境促發的,也是你認為他所具備的總的性格促發的。總之,文學作品像繪畫一樣,不是要寫人物和事故的外部表象,而是要寫人物與事故的整個關係和主客的性質,就是說邏輯。因此,一般而論,我們在實物中感到興趣而要求藝術家摘錄和表現的,無非是實物內部外部的邏輯,換句話說,是事物的結構,組織與配合。

可見藝術品的本質在於把一個對象的基本特徵,至少是重要的特徵,表現得越佔主導地位越好,越顯明越好;藝術家為此特別刪節那些遮蓋特徵的東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徵的東西,對於特徵變質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對於特徵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在現實界,特徵不過居於主要地位;藝術卻要使特徵支配一切。特徵在現實生活中固然把實物加工,但是不充分。特徵的行動受著牽制,受著別的因素阻礙,不能深入事物之內留下一個充分深刻充分顯明的印記。人感覺到這個缺陷,才發明藝術加以彌補。[引自[法]丹納《藝術哲學》 〈什麼是以及為什麼需要藝術〉篇章]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December 24, 2024 at 12:22pm

心理共振~心理學術語。別名:共鳴效應;分類:中間學科;作用:事半功倍。

心理共振即可稱作共鳴效應,它不同於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屬於它的一個分支。心理共振的表現形式,在於它可以產生共振效應,使成果或者想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相仿。

心理共振的表現形式,在於它可以產生共振效應,使成果或者想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相仿。

比如你在一個好的環境下你就可以變的更好,例如在一個獲得諾貝爾學者中的調查顯示,它們所在班級都是有所成就的人物,不論在科學上或者其它的方面都各有造詣,因為它們發現就是因為當初的互相的傳遞彼此信息與想法,才讓自己變的更強,因此心理共振效應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再或者孟母三遷,也是講的是這個道理,比如說,到了殺豬的地方,它就學殺豬;賣菜的地方,學喊賣菜,直到學堂才變成知識分子,也就是說共鳴效應的前提是在有一個相對的環境下產生的,這種效應使得某一個人在某一方面更有進展,不論是哪方面好的還是壞的! 共振效應也是人類前進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只有這樣才會產生很多的想法與靈感,我認為一個人想要獨立的發展,完全脫離人類這個大的環境下,是完全不可能成長,思想也不可能有所提高。

例如,有一個女人,它的丈夫和它離婚因此她把氣全撒到孩子身上。

她把剛剛三四歲的孩子關了起來,一下子關了十年,十年之間沒有與任何人接觸,母親也只給它食物就走了,十年之後,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並且不會說話,成了一個傻子。

因此共振就是一個想法傳遞與碰撞的一個過程,是彼此間的,無論是聖人,還是凡人,如果沒有這樣的傳遞與碰撞,等待它們的也只有變成一個傻子,一個人,必須誠心的接受別人的想法才能達到共振的效果。

比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是屬於共振的一個產物,就像物理學上講的,頻率相同時,共振效果更強,人的想法相同時才有可能聚集在一起。

還有就是,有時候在一個班級裡面回答問題,或者想一件事情,有時候會驚人的相似,哪怕是錯誤的想法,並且好多人認為自己並沒有這樣想,但同樣也說出了這樣的想法,並且對自己發表的想法很是郁悶,因此,共振效應還有一個心理暗示的過程,我稱這個為暗心理共振,因此我們需要鑑別什麼時候不需要心理共振這個效應,什麼時候需要,因為不需要的時候往往會給你帶來災難和生氣等不好的情緒。

比如,有的人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本來自己並不討厭一件事情,可是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因為別人的討厭這樣一來自己就會討厭,並且你們越聊越討厭,這樣就把共振效應擴大了,因此帶來的就是你們集體的傷神傷氣,很沒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再比如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快樂兩個人分享,會更快樂!傷心兩個人分享,則會減少一半,我比較同意前者,而不同意後者,其實傷心分享,帶來只是兩個人傷心,並且如果一不小心產生共振,就會帶來很差的結果。

記得有一次聽到過這樣的一件事情,就是一個傷心過度,然後找了一個同病的人聊天,結果它們越談越傷心,因此決定一起自殺。

這樣的悲劇不是沒有,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找一個和你有同樣差勁想法的人聊天,否者產生共振效應帶來悲劇的結果。

這時候最好找一個快樂的人,或者和你又曾經相同的經歷但走出陰影的,這樣就產生不了共振了,反之就像物理學上的變成干涉這樣你的焦躁情緒才會減弱,你才會好起來,所以共振的利弊我們需要善加利用才對。同病相憐也應該解釋才行!(百度百科)

(愛墾評註:對照丹納在《藝術哲學》中的植物學類比,圍繞種族、環境與時代三元素作分析。)

心理學

心理學(英文名稱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心理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研究動物心理主要是為了深層次地了解、預測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的規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

歷史起源:19世紀前,心理學屬於哲學范疇。19世紀中,自然科學上的發現對早期的心理學家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此時的心理學研究也逐漸開始重視實驗方法的使用。1860年,德國的費希納開創心理物理學,德國的艾賓浩斯開創記憶的實驗研究。1879年,德國的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是這一學科成為科學的轉折點。其後的一百多年,心理學門派紛爭及高度發展,學科體系也進一步完善。1900年,佛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一書,標志著現代心理學建立。

心理學科性質:心理學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在於視角及立場,因為它本身具備兩者的特點。基礎心理學歸為自然科學范疇,應用心理學歸類於社會科學范疇,因此,有人稱之為「中間學科」。

心理種類:心理的起源,尤其是人類高級心理過程,如思維,語言,情感,意志,高級心理特徵的產生,是神經基礎及人類社會化進程的產物,所以我們不能以單純的生物學觀點來研究此命題。(百度百科)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December 17, 2024 at 1:55pm

陳明發〈日本沉沒〉

若抱著看科幻片的期望看日劇《日本沉沒-希望之人-》(Japan Sinks: People of Hope,TBS,2021),會大失所望。換個角度,則會發現它是極好的社會教育片。

即使有了最尖端的科學家觀察、分析的結果,從正副首相、內閣成員、企業界、跨部門最權威的智囊單位、媒體到草根各階層的男女老少,反應不一是理所當然的。

但對於其錯綜複雜、難於預測的演變,連科學家本身也因為利益關係而各有立場;甚至同一位科學家前後都有所的逆轉,這又恐怕不是一句「為了戲劇效果」可以涵蓋。

若說敘事是文創中最重要的要素,《日本沉沒》敘事提供了一個極真實的模擬作業,讓觀看了並深思過這個影劇的觀眾,在面對真實的災難時,有個很實在的心理准備與演練。

把《日本沉沒》當成一個可以完整敘說的「事件」,我們就可以從這樣的心智過程中,看出具體的「物象」。一旦面對類似的真實情況,詩性想像力即可能有個萌生的基礎。當然,它遠遠不是最後答案。即使作為其中的一個參考,也好讓我們無需枉然地盲人摸象。其中,包括了各種相關的知識管理方法與考量的哲學範式。

其中,也包括了人文「事件」如何對應科技「物象」的問題,為人們的思維提供了極大的張力空間。

憂患意識與社媒浪潮糾纏的時代,把《日》劇當成娛樂、消閒類文創,無妨;但文創敘事也有它的學習——包括集體教育——價值。不管從那個角度剖析,文創都是社會言說、文化再生產的重要成分。(17.12.2024)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December 15, 2024 at 8:44pm

愛墾APP:《詩經》和《楚辭》是中國詩歌傳統中最早的重要作品,並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格局和美學原則。這兩部作品不僅在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也在思想文化領域具有深遠影響。

1.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成書時間與背景:
《詩經》大約成書於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最初稱為《詩》或《詩三百》,共收錄305首詩歌。


內容與體裁: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以各地民歌為主,反映民眾的生活與情感。

雅:多為宮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表達貴族階層的禮儀與政治情感。
頌:祭祀用的樂歌,多歌頌祖先或神靈,帶有宗教色彩。

藝術特點:
以四言詩為主,講求重章疊句。注重比興手法,通過比喻、像徵等修辭表達深層意義。

文化影響:《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孔子曾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強調其教化與修身意義。其內容不僅是文學創作的典范,也成為後世文學倫理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源泉。


2. 《楚辭》: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

成書時間與背景:
《楚辭》起源於戰國時期,由屈原、宋玉等楚國詩人創作,代表楚地文化,語言與風格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核心作品:
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核心,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長篇抒情詩,也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其他如《九歌》、《九章》、《天問》等也在《楚辭》中佔有重要地位。


藝術特點:
與《詩經》的四言體不同,《楚辭》多用六言、七言句式,句式較為自由,具有音樂性和節奏感。運用大量神話和想像,富於奇幻色彩。抒情性極強,多表達詩人對理想、國家命運和自我價值的追求。

文化影響: 《楚辭》奠定了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傳統,影響了漢賦、唐詩以及後來的詞、曲創作。屈原被尊為「辭賦之祖」,並成為後世士大夫詩人忠貞愛國情懷的典范。


3. 二者的比較與貢獻

風格


《詩經》注重現實與人情世故,風格質朴、自然。

《楚辭》追求想象與抒情,風格華麗、瑰麗浪漫。

影響


《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注重社會教化功能。

《楚辭》開創了浪漫主義風格,強調個體情感與想象力的表現。

後世傳承


《詩經》影響了漢代五言詩和後來的律詩創作。

《楚辭》則成為漢賦和唐代浪漫詩風的重要淵源。

4. 為何是中國詩史的起點?

經典地位


《詩經》和《楚辭》被視為中國詩歌傳統的兩大源頭,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美學追求:現實與浪漫。這種雙重傳統在後來的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形式中不斷演變、融合,形成了中國文學豐富多彩的格局。


文化像徵


《詩經》的「溫柔敦厚」與《楚辭》的「憂憤孤高」分別像徵著儒家與道家、現實與理想的精神追求,對中國文化和士人的人格塑造有深遠影響。


結論:《詩經》與《楚辭》無疑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它們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兩大傳統——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不僅奠定了中國文學的基礎,也塑造了中國人對文學創作與人生境界的理解。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