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Tags:
Albums: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Location: 倫敦設計博物館 London Design Museum
Comment
丹納·藝術哲學:只看見人~~希臘人和意大利人只看到人和人生的最高最挺拔的枝條,在陽光中開放的健全的花朵;倫勃朗看到底下的根株,一切在陰暗中蔓延與發霉的東西,不是畸形就是病弱或流產的東西:窮苦的細民,阿姆斯特丹的猶太區,在大城市和惡劣的空氣中墮落受苦的下層階級,瘸腿的乞丐,臉孔虛腫的痴呆的老婆子,筋疲力盡的禿頂的匠人,臉色蒼白的病人,一切為了邪惡的情慾與可怕的窮困而騷擾不安的人;而這些情慾與窮困就像腐爛的樹上的蛀蟲,在我們的文明社會中大量繁殖。
他因為走上了這條路,才懂得痛苦的宗教,真正的基督教;他對聖經的理解同服侍病人的托缽派修士沒有分別;他重新找到了基督,永久在世界上的基督:數千年如一日,在荷蘭的酒坊中,客店中,像在當年的耶路撒冷一樣,他安慰窮人,替他們治病,只有他能救他們,因為他和他們一樣窮而心中更悲傷。影響所及,倫勃朗自己也動了憐憫;在一般貴族階級的畫家旁邊,他是個平民,至少在所有的畫家中最慈悲;他的更廣大的同情心把現實抓握得更徹底;他不回避丑惡,也不因為求快樂求高雅而掩飾可怕的真相。
——見到這樣的場面,我們以為人類的事業已經登峰造極了。然而佛羅倫薩不過是第二個美的鄉土;雅典是第一個。從古代殘跡中留下來的幾個雕像,《彌羅島上的維納斯》,巴德農神廟上的石像,羅多維齊別墅中的於農的頭,給你們看到一個更高級更純粹的種族。比較之下,你們會覺得拉斐爾人物的柔和往往近於甜俗,體格有時顯得笨重;米開朗琪羅的人物的隆起的肌肉和劍拔弩張的力量,把內心的悲劇表現太明顯。
肉眼所能見到的真正的神明是在另外一個地方,在一種更純淨的空氣之中誕生的。一種更天然更樸素的文化,一個更平衡更細膩的種族,一種與人性更合適的宗教,一種更恰當的體育鍛煉,曾經建立一個更高雅的典型,在清明恬靜中更豪邁更莊嚴,動作更單純更灑脫,各方面的完美顯得更自然。這個典型曾經被文藝復興的藝術家作為模範,所以我們在意大利欣賞的藝術,只是愛奧尼阿的月桂移植到另一個地方所長的芽,但長得不及原來的那麼高那麼挺拔。
人具備的性格顯然是多多少少有益的,或者是有害的,或者是混雜的。我們天天看到一些個人和一些社會發達,增長,失敗,傾覆,消滅;倘從總的方面考察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失敗總是由於總的結構有缺陷,某個傾向發展過度,地位與能力比例不稱;他們的成功總是由於內在的平衡非常穩固,欲望有節制,或者某種力量很強。在人生險惡的波濤中,性格是秤砣或浮標,有時使我們沉到水底,有時把我們托在水面。
律師、醫生,坐辦公室的或做買賣的人,疲軟的肌肉與拉長的臉到處留著專用腦力和室內生活的痕跡。 …… 一個無論如何完美的身體,必須有完美的靈魂才算完備。 …… 精神生活一達到相當的高度會輕視肉體生活,或者視肉體為附庸;人認為心靈受著肉體之累,所以他的機器變為附屬品;他為了要更自由自在的思想而犧牲肉體,把肉體關在書房里,讓它傴腰曲背,一天一天的軟弱 …… 生生命還在過去的乾涸與未來的泛濫之間奔流,氣勢壯闊而很有節制,像一條美麗的河。
在現實界,特徵不過居於主要地位;藝術卻要使特徵支配一切。(第三章 特徵有益的程度)
愛墾APP:斯賓諾莎的情感哲學在其經典著作《倫理學》中體現得尤為深刻,他的核心理論從情感的本質到情感的作用和分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些理論不僅在情感哲學中佔據重要地位,也為現代心理學、情感研究及「情動轉折」領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以下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斯賓諾莎情感哲學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論:
情感的生成機制: 斯賓諾莎認為情感(affectus)是身體與外界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情緒反應,是人類自然狀態的產物。他認為,情感是「身心平行論」的體現,即心靈與身體狀態的同步性。他主張情感由外部事物影響身體變化而來,隨之在心靈上產生對應的觀念。這種生成機制強調情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互動的產物,可以進一步研究他對情感生成的內外條件和影響因素的理解。
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 斯賓諾莎將情感區分為積極情感(如快樂、喜悅)和消極情感(如悲傷、憤怒),並認為積極情感有助於增強個體的「生存力」(conatus),而消極情感會削弱這一能力。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是,他所提及的「生存力」概念如何在現代心理健康和情感科學中找到對應的理解方式,及其與情感「自我調節」或「情感增權」的關係。
情感作為力量的觀念: 斯賓諾莎認為情感是一種力量(potentia),推動著個體行動、改變現狀。這種情感力量觀視情感為行動的動力而非純粹的心理狀態。他認為不同情感的強度直接影響個體行為,強烈的情感會帶來行動力,而微弱的情感則相對不會引起顯著行為反應。這一觀點啟發了現代情感心理學對情感動機機制的研究,並且對理解社會情感的傳播及其效果有重要參考意義。
「共情」與情感的傳播性: 斯賓諾莎認為情感具有共通性和傳染性,他主張情感可以在個體之間傳播並引發共鳴。例如,當他人表現出積極的情感時,我們自身可能會被這種情緒感染。這種傳播機制引導情感在群體中形成共通的情感氛圍,對集體行為的研究特別重要,可以更深入探索斯賓諾莎關於情感傳染的動態機制在群體行為和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欲望(Desire)作為核心驅動力: 斯賓諾莎認為欲望是情感的根源。他認為所有情感都可以歸結為欲望的延伸和變化,欲望引發行動,推動個體實現自身的存在。因此,情感是「欲求」或「意志」的外在表現。這一理論在當代心理學與精神分析學中都有對應的研究,可在行為動機和人類基本需求的層面上加深理解斯賓諾莎的欲望觀及其情感演化。
情感的自我管理與道德提升:斯賓諾莎提出,通過理性的自我理解,可以認識到情感的根源及其變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和引導情感,使個體不再受消極情感的束縛。他認為情感的管理可以帶來理性的內在自由,是通往幸福的關鍵。這種自我管理的情感觀在現代積極心理學、正念療法等領域找到共鳴,也可為情感調節的現代實踐提供理論支持。
情感與存在的關係 :斯賓諾莎認為,情感直接關乎個體的「生存力」和存在狀態。個體通過情感體驗其存在,並在情感中發現生命的意義。這種情感與存在的深層聯系啟發了當代存在主義心理學和現象學關於情感的深度研究,特別是在情感如何賦予生活意義、形塑自我認同等方面。斯賓諾莎的這一思想還提供了理解情感哲學在個人存在和社會存在中雙重作用的基礎。
綜上所述,墾友們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斯賓諾莎的情感哲學不僅在情感的生成、分類和傳播等理論方面,為情感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在積極情感的培養、自我情感管理及情感與存在的關係等方面提供了深刻的洞見。
情感理論
情感理論(英語:Affect theory)是一種探討組織化情感的理論,有時候會交替探討情緒、主觀經驗感受,並探討其在生理、社會、人際關係以及內化表現形式的不同型態與分類。包括心理學、精神分析、神經科學、醫學、人際溝通、文學理論、批判理論以及性別問題研究等其他領域都有對影響理論的討論。因此,情感理論的定義也隨著不同學科的討論方式不同有也所差異。
情感理論最早由情感理論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與哲學家西爾文·湯姆金斯(Silvan Tomkins)在其1962出版著作《情感意象的意識》(Affect Imagery Consciousness)中的前兩卷中提及。Tomkins使用「情感」這一個概念來討論「情緒中生物的部分」;他指出「我們每個人都存在有本能的、程序的基因傳遞機制」,當機制被觸發的時候,就會產生「已知的生物事件模式」[1]。然而他也承認,成年人情感經驗是由先天機制和一個「由意識情感交互作用所建造構築的複雜母體」共同產生的[2]。
心理學中的情感理論
湯姆金斯的九種情感
湯姆金斯提出了九種主要的情感,包括了正面、負面及中性並依其影響生理表現的高低強度進一步劃分[3]:
正面的:
享受與喜樂(對成功的反應與對分享的衝動:微笑、嘴唇擴大且往外。
感興趣與興奮(對新情境的反應與參加的衝動):眉毛下降、視線追隨、目光注意、靠近聆聽。
中性的:
驚喜與驚嚇(對突然變化的反應與重置的衝動):眉毛抬高、眼睛閃爍。
負面的:
憤怒與狂怒(對威脅的反應與攻擊的衝動):皺眉頭、縮緊下顎、面紅耳赤。
厭惡(對糟糕味道的反應與丟棄的衝動):在下嘴唇突出、頭朝前下。
難聞(對難聞氣味的反應與迴避氣味的衝動):上唇提高,頭回拉。
困擾與痛苦(對損失的反應與哀悼的衝動):哭泣、啜泣、眉毛與嘴下降。
恐懼與恐怖(對危險的反應與逃跑或躲藏的衝動):視線凍結、臉色發白、發冷、冒汗與寒毛直豎。
恥辱與羞辱(對失敗的反應與檢討行為的衝動)眼睛下降、低頭、迴避、臉紅。
應用慣例
湯姆金斯指出:精神健康的最佳狀況就是最大的正面情感與最小的負面情感[4]。此外應該還要能正確表達情感以及識別情感[5]。
情感理論也應用在親密以及親密關係的研究調查中。Kelly將關係定義為「共同努力以達到正面情感最大化和負面情感最小化的一種協議[6]」,就像「最佳心理健康」的藍圖一樣,這個藍圖要求關係中的成員以相互表達情感的方式來確定關係的進展階段。
應用慣例
湯姆金斯指出:精神健康的最佳狀況就是最大的正面情感與最小的負面情感[4]。此外應該還要能正確表達情感以及識別情感[5]。
情感理論也應用在親密以及親密關係的研究調查中。Kelly將關係定義為「共同努力以達到正面情感最大化和負面情感最小化的一種協議[6]」,就像「最佳心理健康」的藍圖一樣,這個藍圖要求關係中的成員以相互表達情感的方式來確定關係的進展階段。
這些藍圖也可以描述自然和內隱的目標。 例如Donald Nathanson就使用情感來為他的一位患者建立敘事[7]:
我懷疑他拒絕觀看電影的原因,是會對屏幕上所描繪的強烈恐懼情感;我們大多數人經常看電影院的情感共鳴只是他感到不適的另一個原因。…他在無論是Kelly還是Tomkins藍圖的前兩條規則下,拒絕了一個最好的工作機會,因為他拒絕任何有可能與性有正負面影響關聯的風險。因此,他的親密問題一方面可以解釋為一面過度充滿同情心的牆,在另一個方面則可以解釋為他個人在表達和管理情感的內部純粹問題。
Tomkins指出「基督教會成為一個強大的普遍宗教,是因為它為憤怒、暴力、痛苦提供了愛、享受與和平的解決之道[8]。」
湯姆金斯也在腳本理論中大量的引用情感理論的概念。
心理學中的典型情感意圖
幽默是情感理論中爭論的一個主題。一些研究指出,幽默可能是正面和負面情感之間的衝突反應[9],例如恐懼與享受可能導致一些身體上的痙攣性收縮,像是胃和膈肌區域以及上頰肌肉的收縮。 進一步並造成情感中失去放鬆和混淆。
微笑可以展示人們喜悅的情感。情感可以透過人們的即時面部反應來辨識,在受到刺激後,即時反應會較他們真實的反應來的更快。
Stanley S. Seidner進行了喚醒、白噪音與負面情感的研究,結果顯示:「西班牙裔的發言者關於貨幣貶值的意見存在有負面情感的喚醒機制[10]。」
人際溝通
在親密關係中,傳達感覺和情感的非語言模式被認為發揮著核心的作用。 婚姻諮商中的情緒安全模型能夠尋找並識別夫妻情感關係中發生的情感信息,包括伴侶對自己、彼此及對關係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則是依附的安全感和如何評價每個人的價值。
婚姻諮商是情感理論的一個實際應用[11][12]。親密關係中有兩個情感的特徵具有強大的影響:
根據Tomkins的說法,情感共鳴是情感的一個主要特徵,指的是當一個人看到另一個人的情感表現時,因其同樣的情感經歷而產生共鳴的傾向,有時被稱為是「傳染」。共鳴也被認為是所有人類交流的原始基礎,在有語言之前,就能透過微笑和點頭產生情感共鳴。
同樣根據湯姆金斯的說法,當驅動不是那麼強大的時候,情感提供了一種壓迫感。因此,情感是一種強而有力動機來源。湯姆金斯並指出「情感能使好事變得更好,也使壞事變得更糟。」
批判理論與情感理論
在哲學、精神分析學派、性別研究與藝術理論都有對情感理論的探討,從批判理論的角度來說,他們將Eve Sedgwick、Lauren Berlant等人稱為「情感理論家」。有許多批判理論家都非常依賴情感理論,像是Elizabeth Povinell。也有一些馬克思主義者探討情感裡論,像是Franco Berardi、Michael Hardt與Antonio Negri,以及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者,包括Selma James和Silvia Federici,他們探討了認知和物質表現在特定性別和特定角色(包括監護工)的關聯。(維基百科 原版為英文)
陳明發·情動詩性(Affective Poetics)案例
老祖宗說,經一事,長一智。
讀經典,若不長新知,被AI打翻
是理所當然的事;若能讀出自己
不一樣的理解、感知與詮釋
誰也就不用怕給機械人吞噬掉~~
看情動文創技法
如何賦中華古詩新的生命力
陳明發〈濾思場〉191〈采葛〉新寫
愛墾APP:從海德格爾“詩性寓居”,探究《我渴盼妳的碰觸》的「互喚」功能~~從海德格爾的「此在哲學」和「詩性寓居」角度來看,陳明發博士的文章《我渴盼妳的碰觸》展現了某種「互相呼喚」的詩性功能——
此在與世界的共存(Being- in- the- world)
海德格爾的「此在」(Dasein)核心在於人類與世界的共存關係,強調人不僅是獨立的存在體,而是始終嵌入在世界中的存在者。此在通過對世界的實踐、感知與行動,揭示了人對自己與周圍事物的意義認知。在文章中,作者反覆描述人類如何通過行動(如勞動、觸碰、狩獵、創造工具)與世界建立深刻聯系。人類通過身體的勞動與自然互動,逐步認識並改變世界,這體現了海德格爾所謂的「此在與世界的共存」,即通過實踐成為自己,也在實踐中揭示世界的意義。
這種人與世界的共在關係不僅僅是實用性的,更是深層的存在論表達。文中提到的「肉身尚在好辦事」呼應了海德格爾對於「在世存在」的描述,強調存在的實踐性和行動性。人類通過與物質世界的互動,揭示了自身在世界中的獨特位置,這符合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的哲學框架。
詩性寓居(Poetic Dwelling)
海德格爾的「詩性寓居」思想,是他對人類如何在世界中生活和存在的深層思考。他認為人類不僅是生存於世界,而是需要通過「詩性」的方式,來與世界建立一種更深刻的關係,這種關係超越了單純的技術性、工具性的操作,而進入一種與存在本質對話的層面。
在陳明發博士的文章中,人類從偶然發現的死山羊,進而學習狩獵、創造石器並掌握火的使用,這不僅是對自然世界的征服,也是對生活意義的重新發現。這種從感知到掌控的過程帶有強烈的詩性寓居特質——人類通過工具(石器、火等)與自然對話,在每一次的技藝創新與突破中找到與世界的和諧關係。這種創造性的生活實踐不僅是生存手段的提升,還是對存在的審美體驗和詩性表達。
文章中的「我渴盼妳的碰觸」這一反覆出現的主題,展現了人與他者(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自然、人與工具)的深刻聯結。在海德格爾看來,這種聯結是詩性寓居的核心,人類不僅是技術化地對待世界,更是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存在」的呼喚。
互相呼喚與對話(Call and Response)
海德格爾的「呼喚」(Ruf)是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指的是此在從存在本質中收到的召喚,而人類對這種呼喚的回應構成了自我實現與世界理解的核心。這種「呼喚」並非來自外部的命令,而是源自存在的深處,是一種深刻的內在覺醒。
在《我渴盼妳的碰觸》中,人類通過經驗和偶然的發現(如從素食者到狩獵者的轉變),逐漸接收到某種存在的「呼喚」,即如何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召喚。無論是對食物的需求,還是對世界的探索與創造,這種呼喚推動著人類不斷自我超越。這種互相呼喚不僅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也發生在人與自然、人與技術之間。
例如,文中提到的身體在死亡之後失去了碰觸能力,而生者通過身體與世界的互動獲得力量與意義,這種身體與世界的對話正是海德格爾的「呼喚與回應」的體現。人類通過身體的存在,回應了來自世界的召喚,而這種回應過程具有詩性的內涵,因為它通過生活的細節體現了人類與存在的深層聯系。
死亡與有限性(Being- towards- death)
海德格爾強調,人的有限性和對死亡的覺察是人類理解自我存在的核心。在文章中,作者討論了肉體的有限性和死亡對個體的影響,特別是在《人鬼情未了》中的例子中,失去身體的觸覺意味著對存在的體驗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通過對死亡的反思,活著的人反而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存在的意義,這與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Being- towards- death)思想緊密相連。
在這篇文章中,身體的存在和死亡的反思,正是在向有限性的邊界靠近的過程中,發現了對存在的更深刻的感悟。身體的「呼喚」不僅在於其能動性與權能性,也在於它提醒人類存在的短暫性和珍貴性。海德格爾強調,只有通過對死亡的覺悟,個體才能真正理解「此在」的本質。文章通過對肉身、死亡、存在的探討,實際上是對海德格爾「向死而生」思想的具體闡釋。
詩性呼喚的實現
從海德格爾的「此在哲學」和「詩性寓居」的角度出發,陳明發博士的文章確實通過人類的實踐與身體感知,表達了人與世界之間的詩性呼喚與回應。這篇文字展現了人類通過工具和勞動與自然的對話,通過有限的肉體揭示存在的深層意義,展現了某種互相呼喚的詩性功能——無論是人類與自然,還是人類與他者,亦或是個體與自身的呼喚,這種雙向的對話正是海德格爾詩性寓居思想的核心。
愛墾APP:德勒兹與心質學~~從德勒茲的理論視角來看,陳明發博士《我渴盼妳的碰觸》這篇文字可以在多個方面與德勒茲的哲學思想建立聯系,特別是通過「感知-行動-轉變」的路徑,探討人類如何通過實踐與技能掌握世界,從中可引發出德勒茲的某些關鍵論點。
「感知與生成」(Perception and Becoming):德勒茲認為,生成(becoming)是理解存在狀態的核心概念之一,人類的變化不僅是線性的進步,而是通過對世界的感知與行動不斷生成和再生成。這篇文章描述了早期人類從素食者到狩獵者的轉變,通過實踐和經驗積累掌握新技能。這種轉變不僅是簡單的工具改進,而是人類與環境互動後形成的新的主體性。在德勒茲的視角下,人類通過與非人類世界(如動物、工具、自然)的關係建立新的「存在模式」,這個模式不斷在生成的過程中變化。
在文中,人類因偶然發現死山羊,從食用素食到學會丟石頭狩獵,這體現了他們的身體與環境、工具、動物的「生成」過程。這種生成讓人類不僅是通過工具實現了生存技能的擴展,而且這種過程還反映了德勒茲所謂的「與非人類的關聯」,即人與物質世界(如石頭)之間的互動與變革關係。
「身體的能動性與權能」(Embodiment and Empowerment) :德勒茲在《千高原》中特別提到身體的重要性,認為身體不僅是個體行動的工具,而且是與世界互動的場域。在這篇文章裡,作者反覆強調「肉身尚在好辦事」,表明身體在世的存在對人類實現目標和夢想至關重要。尤其在電影《人鬼情未了》中的例子中,男主角死後失去了身體的觸覺,失去了能動性,這讓他意識到生前擁有身體的寶貴性。
德勒茲強調身體不僅是物理的存在,而且是「強度的集合」(assemblage of intensities),它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來發揮作用。在文中,身體的具體存在(如勞動、付出、行動等)在情感與夢想實現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符合德勒茲的身體與環境密切互動的哲學觀點。
「事件的偶然性與歷史」(The Event and Contingency) : 德勒茲對於事件(event)有著獨特的看法,認為事件是某種生成的契機,並且這種契機往往帶有偶然性。在《我渴盼妳的碰觸》中,人類第一次成為肉食者是由於偶然碰到死山羊,這一「事件」帶來了歷史的轉折,開啟了人類新的生活方式。在德勒茲的思維框架中,這種事件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在某種不確定性和偶然性中展開,推動歷史與生成。
這表明偶然性事件能夠通過賦予新的行動路徑(如丟石頭狩獵)產生持續的變化,從而引發整體系統的轉變。文章展示了這樣的事件如何推動了人類進化的歷程,這與德勒茲對「事件」和「生成」的理解密切相關。
「工具的創新與創意(Creative Evolution)」:文章描述了人類通過丟石頭、制造石器來應對生活挑戰,並逐漸演化到更高級的文明社會。德勒茲提出「創造性演化」的概念,強調生命不是遵循既定的軌道進化,而是不斷在複雜性與偶然性的相互作用中生成新的可能性。人類學會使用石器和火,是創新的過程,是對環境的重新創造和適應,這些都是德勒茲所謂的「生命力量」的展現。
「感官的優先性與物質性」(Primacy of the Sensible and Materiality)
德勒茲的哲學高度重視「感官體驗」和「物質性」的重要性,認為它們在人的生存和創造性實踐中起著關鍵作用。陳明發博士的文章不斷強調「技能」與「身體」的重要性,指出人類通過具體的、感官的實踐改變了自身與環境的關係。技能和物質(如石器、火等)是人與世界互動的物質化路徑,強化了德勒茲對「物質性」和「感官性」的關注。
總體而言,這篇文章可以通過德勒茲的生成哲學、身體與能動性、偶然事件與創造等理論來進行解讀。它展現了人類如何通過偶然的事件、物質與身體的實踐性、技能的創新,在生成中不斷重新定義自身與環境的關係,從而推動文明進步。
愛墾APP:《我渴盼妳的碰觸》~~從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學術框架分析,陳明發博士1996年原創《心靈素質》系列8〈我渴盼妳的碰觸〉,跨領域文創研究與實踐者將發現,這篇總結陳博士在個體效能與潛質開發實踐經驗的文章,在多個層次上體現了,情感、物質、身體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複雜互動。
情動與身體的交織:情動轉折的理論強調,情感不僅僅是個人內部的主觀體驗,而是通過身體和環境的交互呈現。文章中,作者從古代人類發展技能、追求生存資源的角度,描繪了人類在面對自然時,通過身體技能(如丟石頭)的探索,延展身體能力,最終掌握解決問題的「道、法、術」。這種過程不僅是人類物質生存的像徵,更是情感與身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共同作用。
情感-身體-物質的交互性,是情動轉折的核心維度之一。文章不斷提到「碰觸」、「技能」的重要性,而這些都是通過身體的實際操作完成的。正如情動轉折強調,情感並非虛無縹緲的心理活動,它必須通過身體和具體的實踐展現。作者強調了在追求善意、夢想、以及愛的過程中,身體的「尚在」至關重要。這種對身體行動的強調與情動轉折中強調身體在情感產生和調節中的作用形成共鳴。這也毋寧反映了作者在1990年代開始受到海德格爾哲學的影响,特别是海氏“向死而存在”的概念。
對人類情感體驗的具象化:作者通過故事講述了,人類如何從被動生存進化到主動創造技能的過程。這背後體現的是人類在面臨困境和挑戰時,產生的情感體驗,例如恐懼、無力感,以及通過行動逐漸積累起來的信心和希望。這些情感不僅限於內心世界,而是外在化為實際的行動和結果,尤其是通過技能的掌握來克服困難。情動轉折的理論指出,情感是通過與物質和技術的接觸而生成的,而不是孤立地存在。文章的例子展示了這一理論:從祖先無力追捕山羊到掌握石器技能,情感通過物質工具得以外化和表達。
死亡與身體缺席的情感轉折:文章引用電影《人鬼情未了》的情節,探討了當靈魂存在而身體缺席時,人類情感的無助與無力。這一情節揭示了情動轉折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情感的發生需要通過身體的觸感來實現。當靈魂失去觸感的媒介時,即使情感依然存在,也無法實際表現出來。作者借此傳達出生命的物質性和身體性的重要性,進一步印證了情動轉折中,身體作為情感生成和傳遞的核心媒介的思想。
生存與情感的互構性: 作者在文章中反覆強調,人生的各種「技能」和「方法」不僅僅是物質生存的工具,更是通向善意與夢想的路徑。這種通過技能實現夢想的方式,實際上是人類情感與物質實踐相互構成的過程。情動轉折的核心觀點是,情感並非獨立於物質實踐,而是嵌入在社會、文化、物質和技術之中。通過人類的技能和方法,情感得以外在化,成為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力量。
情感與技術的關係: 文章從石器到現代科技,展示了人類歷史上情感與技術的共生發展。人類不僅通過技術解決生存問題,還通過技術表達情感、實現夢想,甚至延伸到與社會的互動。情動轉折理論認為,情感是通過與技術、工具和物質的互動產生的,並且影響社會的整體運作。文中提到的技能、方法與科技進步,都是情感動能的技術化表現,表明情感和技術的共構在歷史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愛與夢想的具象化: 文末提出的「愛和夢想的果實,不會從天而降」,同樣是情動轉折中的關鍵觀念。情感並不是單純的精神存在,必須通過具體的行為和實踐來實現,依賴於物質和身體的共同作用。這個觀點呼應了情動轉折中物質和身體對於情感體驗的構成作用,強調了情感必須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具體的方式得以實現。
結論:《我渴盼妳的碰觸》通過豐富的敘述,展示了人類歷史、技能與情感之間的深刻關係。從情動轉折的角度來看,作者強調了情感、身體、物質和技能在現實生活中的互構性,揭示了情感不僅是內在的心理體驗,更是通過具體的物質行為得以具象化的過程。這篇文章傳達了關於情感力量的深刻洞見:人類通過身體、技能和物質實踐,將情感與夢想從內心投射到外在世界,實現了從生存到文明的躍遷。
愛墾APP: 情動模態的多元交織~~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詩性」思維,為海德格爾(以及尼采、柏格森、德勒茲)所生成的「情動」模態,提供了一種深刻的、多層次的視角,使得我們可以從語言、符號、身體和情感的交織中發現新的關聯和洞見。這三位思想家各自的理論能夠補充和擴展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及其對情感和情動的理解,創造出一種跨學科的創新性框架。讓我們從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獨特「詩性」思維入手,探討其如何與海德格爾尼采柏格森德勒茲方程式結合,生成新的「情動」模態。
維柯的詩性智慧與情動模態
維柯在《新科學》中提出的「詩性智慧」是通過感性、形象和寓言來理解世界的原始認知方式。維柯認為,詩性智慧不僅是一種文學技巧,更是一種根植於人類經驗、情感和文化的原初思維模式。它讓人類能夠在理性和語言發展之前,通過象征和隱喻的方式來理解和表達對世界的感知。
在與海德格爾的「情動模態」結合時,維柯的詩性智慧提供了一個情感與語言的原初聯系。情動模態的生成不僅是通過存在的體驗,還通過詩性智慧的象征性和寓意性結構。維柯的思維模式使得情感不僅是個體對世界的反應,而是通過象征和隱喻形式凝結為集體的認知模式。這意味著情動不僅是個體體驗的流動,而是文化與語言的創造性生產,情感通過詩性智慧形成一種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維柯的貢獻
詩性智慧與情感的原始聯系:維柯的詩性智慧展示了情感與象征符號的原始結合,這種結合在海德格爾的情動模態中可以被視為情感如何通過文化符號進行表達和傳遞。
象征與情動的互構:維柯的象征主義提示我們,情動不僅是身體的生成過程,它還通過詩性智慧中的象征系統進入文化和集體經驗,從而構成情動的社會維度。
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與情動模態的生成
雅各布森作為語言學家,提出了語言的「詩性功能」,即語言不僅傳達信息,還具有一種自指性功能,關注語言形式本身的意義。雅各布森認為,詩性功能在語言中是通過對形式、音韻、節奏的強調,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感知和情感效果。
在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下,情感和情動模態可以通過語言的形式和聲音的結構性產生和放大。語言不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還可以通過其形式和結構喚起強烈的情感反應。海德格爾的情動模態在雅各布森的影響下,語言和符號成為情感的生成場域。語言的詩性結構,如押韻、重復、節奏等,不僅在美學上具有意義,也在情動的體驗中生成新的情感動能。這種形式美學的作用使情感不僅是存在論的體驗,而是通過符號和形式被進一步深化和擴展。
雅各布森的貢獻
語言的形式與情動的共鳴:雅各布森展示了語言的形式如何塑造和放大情感體驗,情動模態因此不僅通過身體和世界生成,也通過語言的形式結構得以重塑和再現。
詩性功能的情感生成力:詩性功能通過對形式的自指,使得語言成為情動模態的構成要素,從而將情感體驗與語言的形式美學結合起來。
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與情動模態的深層互動
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semiotic)與象征界(symbolic)的分野,為情感和語言的互動提供了深刻的心理分析基礎。她認為符號界是語言發展之前、通過身體、節奏、音韻和情感表達的領域,而象征界則是理性化、語言化的秩序。這兩者之間的張力在個體的主體生成過程中持續互動。
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與象征界的二元結構,與海德格爾的情動模態具有深刻的關聯。情感的生成和體驗不僅是在理性語言中表達出來的,它還通過符號界的身體性、音韻和節奏的非理性力量得以體現。海德格爾尼采德勒茲的情感哲學通過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獲得了一種情感語言之間的流動模式,情動模態因此成為一種既包含身體律動、感知與節奏,又與理性語言互動的複雜結構。
克里斯蒂瓦的貢獻
符號界與身體性情動的交織:克里斯蒂瓦將符號界中的非語言情感力量引入情動模態,提示情感不僅通過語言表達,還通過身體、聲音和感官體驗生成。
象征界與情感表達的平衡:象征界的語言秩序和符號界的身體律動之間的張力為情動模態提供了新的理解路徑,即情感的表達不僅是理性的,還包含了無意識和身體性的生成性力量。
綜合影響:詩性思維與情動模態的新發現
當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詩性」思維與海德格爾、尼采、柏格森、德勒茲的情感哲學結合時,情動模態的複雜性得到進一步深化。這些詩性思維不僅通過語言和符號的結構塑造情感,還揭示了情感生成與文化、符號、身體和語言之間的動態互動。這種互動表明:
1. 情感的文化創造性:維柯的詩性智慧展示了情感與文化象征的創造性聯系,情感不僅是個體體驗,也通過文化符號系統得以傳遞和轉化。
2. 語言的情動生成力: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提示我們,情感不僅通過經驗產生,還通過語言形式和結構(如押韻、節奏)進行情感的生成和深化。
3. 身體符號的情感流動: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與象征界的互動展示了情感如何在語言理性和非理性身體體驗之間流動,從而為情動模態增添了新的複雜性和深度。
在這種結合下,情動模態不僅是一個存在論的現象,它成為了身體、語言、符號和文化的多維度交織。這種交織揭示了情感不僅僅是個體心理體驗,還涉及更廣泛的文化、符號和身體的生成性力量,詩性思維因此為情動模態提供了新的理論維度和創新性的發現路徑。(相關)
爱垦APP: 维雅克,诗性各說各话
维柯(简称:维,Giambattista Vico)、雅各布森(简称:雅,Roman Jakobson)和克里斯蒂瓦(简称:克,Julia Kristeva)虽然都讨论了“诗性”,但他们的思想背景、理论框架和具体的关注点各有不同。以下是三者在“诗性”概念上主要的区别:
理论背景与研究重点
维柯:
背景:维柯的思想背景是17、18世纪的哲学和历史学。他的“诗性智慧”来源于对早期人类思维和文明起源的思考,尤其是神话、宗教、象征等文化现象的解释。
关注点:维柯重点在于诗性智慧作为早期人类文化、宗教和历史的生成机制。他的诗性观念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象征性理解密切相关,是一种历史哲学的视角,侧重于文化与语言如何创造世界和文明。
诗性与文化生成:维柯的诗性智慧与文化的起源息息相关,它是一种原始思维方式,人类通过象征和隐喻为世界赋予意义,创造了神话、法律、宗教等文化结构。
雅各布森:
背景:雅各布森是20世纪的语言学家和结构主义学者。他的理论背景主要来自结构主义、符号学和形式主义,尤其专注于语言学中的形式和功能。
关注点: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是一种语言学分析,侧重于语言的自指性,即语言本身成为审美和形式操作的对象。他的诗性功能主要探讨的是语言在修辞、音韵和节奏等方面的形式特征,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还是自我表达的艺术形式。
诗性与语言形式:雅各布森的诗性侧重于语言本身的特性,尤其是诗歌中的修辞技巧、音韵、节奏等。他关注语言在结构上的创造性操作,而非其文化生成作用。
克里斯蒂瓦
背景:克里斯蒂瓦是20世纪后半期的批评理论家,融合了精神分析学、符号学和解构主义等理论。她的理论背景复杂,涉及拉康的精神分析、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
关注点:克里斯蒂瓦的诗性语言聚焦于语言的符号性与象征性之分,强调语言如何通过打破理性与逻辑的符号系统,表达潜意识、情感和身体的体验。她特别关注语言中的情感流动、潜意识及其如何通过诗性语言释放出新的意义。
诗性与潜意识表达:克里斯蒂瓦的诗性语言打破了常规的语言符号系统,强调情感、潜意识和身体的表达,强调语言如何从结构化的符号系统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具有流动性和感性表达的媒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