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傳播澳大利亞柏斯形象的口號:地球上最好的地方在柏斯。
Western Australia:Wander out Yonder
The campaign is the biggest ever launched by the State Government, the Tourism Minister says.(Supplied: WA Government)
Western Australia relaunches tourism campaign amid coronavirus pandemic, but hard border to stay
The WA Government has launched its "biggest holiday in Western Australia campaign" to boost the local tourism sector through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while insisting the state's hard border closure will be in place for some time.
WA Tourism Minister Paul Papalia said the six month "Wander out Yonder" campaign encouraging West Australians to explore the state would cost around $2 million.
"[It will be] the biggest holiday in Western Australia campaign the state has ever seen," Mr Papalia said.
"It's a moment in time where West Australians can get out there and experience their own state and see what the rest of the world already knew about."
The campaign will be rolled out across print, radio and online platforms.
Mr McGowan said the inability to travel interstate or internationally resulted in a great opportunity to "holiday at home".
"And perhaps see some of those places you might not have seen for 20 years or indeed, might not ever have seen," he said.
Mr McGowan said the inability to travel interstate or internationally resulted in a great opportunity to "holiday at home".
"And perhaps see some of those places you might not have seen for 20 years or indeed, might not ever have seen," he said.
Even bigger than 'Do it in WA'
Mr Papalia said before the pandemic hit, the state was seeing record numbers of interstate and international visitors.
But he said the local tourism market now had an opportunity to capitalise on WA travellers who "spend a lot of money" when they travel.
"When Western Australians travel outside the state … they spend twice as much per capita as the people who visit this state from interstate or overseas," he said.
"Spend what you normally spend when you travel and it will support the state."
By Eliza Laschon (Posted Monday 1 JunJune 2020)
Tags:
Albums: 地方文化營銷
Comment
江柏煒·場所精神的文學再現
挪威建築理論家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79年出版了《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施植明中譯,1995),書中闡述了源自古羅馬的人所認為「場所精神」,認為「每一種『獨立的』本體都有自己的靈魂(genius),守護神靈(guaraianspirit)這種靈魂賦予人和場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隨人和場所,同時決定了他們的特性和本質。」而這就是「場所精神」。諾伯-舒茲提醒場所(地點,place),不是物理學向度的空間(space),而是與社會文化連結,進而產生意義與認同的地方。
這樣的概念呼應了海德格在思索西方文明的危機、笛卡爾式理性主體的去身體(disembodiment)問題以及現代人無所依歸的荒涼感時,所提出來「棲居」、「存在」、「空間」與「地方」等哲學概念。海德格:「詩的首要任務是將人帶回到土地上,使之歸屬土地,因此將人帶進棲居(dwelling)的狀態」。在疏離、片斷化、資訊爆炸的當代,文學與場所的交互閱讀,是我們重新找回自己的方法,是安頓身心靈的棲居之所。
顧蕙倩的《想像時代.臺灣山城海》書寫,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路徑。認識她的文字,是通過金門國家公園傳統聚落保存的報導。她來辦公室採訪我。我龐雜地提供了一些資料與線索,分享了我過去30多年來的金門研究經驗與視角。她離開時,我暗自反省,今天的討論能否真正幫上她?但沒有多久,蕙倩寄來了她的初稿,我細讀之後發現,文章不但條理清晰,細膩的觀察與文字的書寫更體現了故事的溫度,讓原本可能失控成政令宣導的文章頓時間成為優美易讀的作品。她的寫作能力令我折服。
這種寫作能力不是用「文筆很好」這麼簡化的一般性讚嘆所能描述,而是作者本身的人文素養對於場所精神的充分認知與再現能力。她將土地、社群的互動聯繫起來,再與經典的文學作品對話,使之成為一種時空交織的詮釋方式,不但讓臺灣的地方(場所)重新被看到,也讓華文的重要典籍重新被理解,更讓讀者可以順著她的書寫覓得棲居的歸屬狀態。
在《想像時代.臺灣山城海》書中,我讀到了她在文學與場所之間、雙線交織的書寫功力,喚起土地與人群之間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在〈八十八番與楚辭〉一文,她帶著屈原的《楚辭》出發,帶著我們探索1925年設置於臺北市區、芝山岩、草山、竹子湖以及北投郊區的八十八尊石佛留下的遺跡,回溯殖民時期煙雲飄緲的靈場,也重新搭建了記憶與渴望。在〈新高山與史記〉中,她看到了殖民時期臺灣的山林記憶、原住民在人類學家森丑之助等人筆下的樣貌,也掌握到殖民現代性下的奮起湖、阿里山森林鐵路建設、植物學知識建構的開端,這樣的認同、記憶與時空相遇的追尋正如同司馬遷《史記》對於歷史曠野中的想像與重構。
接下來,蕙倩書寫了海洋國家公園的南方四島、玉山國家公園的塔塔加。在〈南方四島、塔塔加與莊子〉中,她刻劃了澎湖南方四島的風土、玉山塔塔加的生態,也採擷了國家公園第一線同仁們用生命的力量推動工作的動人故事;而此時,《莊子.齊物論》是作者面對這樣真實故事的書寫隱喻,莊周夢蝶中的人與物的轉換,不就是盡心盡力投入國家公園保育研究的文學寫照?最後,在金門的時空走讀中,作者連結了《禮記》。不論是宗族聚落的倫理紋理、僑鄉洋樓的移民牽繫、甚至鸕鶿候鳥的識途歸返,在她的寫作中,都是一種文化的回歸,是「禮儀之邦」具體而微的實踐。
不自量力地應允了推薦序的寫作,給我帶來不小的壓力,但也使我享受了閱讀上的快樂。壓力是面對這樣一本時空交織的書寫,我能不能為它多談點甚麼?幫助大家認識這本書甚至是我國國家公園的核心價值?快樂則是優游於這些流暢且易讀的文字中,給了我許多的養分與啟發。無疑地,這本書是一種場所精神的文學再現,雖然不是詩而是散文,但仍帶給我們心靈棲居的可能性。(2023/04/23 金門日報)
心若繁語·求簽
昨天,在學習心理藝術治療的投射分析時,聽到老師舉的一個「求簽」的例子。覺得很有意思,整理如下分享給大家。看來我要當女巫的夢想有希望實現。哈哈哈———
即便是古代的那些所謂算命的活動。其實他也不都是迷信糟粕。如果我們仔細梳理的話,那其間也不乏科學原理。
我們舉個例子。比方說求簽。大家注意,簽一定是要求的,所以叫求簽。
那什麼是求簽呢?至少要有一個動作。什麼動作?就是那個簽筒一定要拿在手裡搖的。然後求求你求求你!這樣才行。
那如果你看到有人是把這個簽頭拿起來譁譁譁譁給他搖散了,然後啪,往桌子上一放抽一個出來。假的。這就不是真的求簽。那為什麼呢?因為求出來的是你的命。
而抽出來的是你的運啊!雖然我們現在基本上命運命運這是一起說的,好像是一個概念。但其實命和運,也是兩個概念。什麼是命啊?命就是有規律的,有一定必然性的,可預測的東西。就是所謂命中注定。
那求簽和命之間是什麼關係呢?我們怎麼通過求這個簽去算出這個命?
不要著急,聽我慢慢道來。那有求過簽的老師應該知道,我們在搖簽筒的時候啊,這個簽是怎麼出來的呢?它是一點一點的顛出來的。它不是我們搖著搖著,然後譁,散出一把來,然後去撿一個的。
也不是說我搖搖搖搖搖,然後有一隻簽有如神助,嗖一下飛出來的,也不是這樣的。
其實在我們搖簽筒的時候,大多數的簽是上上下下亂跳。但是他不會往外跑的,只有那麼一兩根兩三根的簽會慢慢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往外顛。那有的時候你看到某一個人簽快掉出來了。讓他下來下來下來下來,它就是不下來,他就在那兒晃。甚至慢慢縮回去都有的。
然後另外一根簽一點一點抽頭抽出來。什麼時候某一根簽,顛啊顛啊,然後他的這個重心超出了簽筒的邊沿。然後啪的一聲輕輕的掉到地上,這個就是你求到的那支簽,也就是你的命了。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現象呢?
那這個其實是和簽的制作工藝是有關係的。大家看下面圖片中的這個右邊的那張圖。
其實在同一個簽桶裡面的簽,外觀看起來好像是一模一樣的。粗細,長短,一模一樣啊。但是實際上不同等級的簽用的這個原材料,就是這個樹木的不同部位的材質是不一樣的。
原則是什麼?原則就是越是兩端的簽,上上簽下下簽,這種越是兩端的簽,用的是越靠近樹根部分的材質來制作。就所謂越老越靈這麼一個概念。那麼越是這個中間的簽,那運用樹干的上部來制作。那這個就造成了在本質上、在密度上各級簽之間的不同。那麼它的分布正好和數量分布是相反的,呈現一個u型風格。
而這個密度的分布,同時會帶來另外一個物理屬性,就是共振頻率的分布。所以呢,當我們搖簽筒的時候。大部分的簽不出來,是因為他們的那個共振頻率和我們搖簽筒時的那個搖的頻率不一致。
那些一點一點會往外顛的那個簽,他們的共振頻率正好是我們搖簽筒時搖的那個頻率最接近的那些簽。它會慢慢往外跑。
那因為一個簽筒裡的簽他的整體的共振頻率分布是u型分布的。所以當你搖的越慢,越容易出中簽。你搖的越快呢,越容易出兩邊的簽。你如果搖的飛快,那就容易出兩頭兒的簽。大家發現秘密了吧啊。那麼什麼樣的人會搖得快呢?兩種人。第一性子急的人。那性子急的人動作麻利。
譁譁譁譁容易出上簽下簽。第二種呢,就是遇到大事情,心裡著急。這是沒辦法了,只能求那個佛祖保佑了。救命啊,救命啊,救命啊,啪,一只下下簽。那正好測中。啊,哎喲,這個靈啊,對吧,那接下來怎麼辦啊,接下來找老和尚去做心理咨詢吧,對不對。所以說出什麼簽。那也就是所謂算出什麼命啊,其實不是由佛祖或者老天爺來決定的,是由誰來決定的呢?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是我們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狀態來決定的。
所以求簽,他本質上可以說是一個個性特質或者心理狀態的一個綜合檢測。就是一個心理測量啊,是古人早期的非常實用的一個心理評估技術。
那我們花了一點時間來舉求簽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其實是科學還是迷信,很多時候並不是事物本身的屬性所決定去決定的。那麼它是由什麼決定?是由人的態度來決定。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是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態度去認識去分析去理解和應用這個事物。那他就是一個科學的態度,或者說科學的應用。那反之呢,就容易陷入迷信。(作者:心若繁語;來源:簡書)
田欣颖·沿路大城小镇风光好· 拉让江畔自驾游好去处~~拉让江,砂拉越第一大河,也是马来西亚最长的河流,河长563公里,从加里曼丹的伊朗山脉(Pergunungan Iran)流下,途经布拉吉、加帛、加拿逸、诗巫、泗里街、依干、达佬、达叻、沐胶等大小城镇,注入南中国海。这些沿着拉让江的大城小镇,常有耳闻,却一直未有机会探访。
于是,我和旅伴Nick Jansen,决定走一趟拉让江下游,从诗巫出发,前往少为人知的布鲁依岛(Pulau Bruit)、探索马兰诺人的家园达叻和沐胶。最后,再沿着诗巫—沐胶大道,返回目的地。
诗巫马来甘榜以“糯米条”(Pulut Panggang)闻名。旅伴Nick对马来糯米饭赞不绝口。
来诗巫必尝福州料理
诗巫,一座以福州人为主的城市,也被喻为“新福州”和“天鹅城”。这是一座生活节奏较为缓慢的城市,保留了大量的旧建筑和老行业。走进老城区,感受着当地淳朴的生活气息,听着当地的福州乡音此起彼落,时间也仿佛静止在上个世纪的旧时光。
在诗巫,随处可见天鹅雕像。因此,诗巫也被喻为“天鹅城”。
来到诗巫,当然不能错过道地的福州料理。干拌面、福州鸡汤面线、红糟料理、鼎边糊、光饼、征东饼等,这些都是不可错过的美食清单。除了品尝道地美食,诗巫的中央市场也是必逛景点。这个号称全马最大的中央市场,一共有1118个档口。据说这是为了纪念黄乃裳垦主从福州带来1118名垦民到诗巫从事开垦工作。市集内除了贩卖新鲜蔬果、海鲜等,也有原住民从森林里采集的野菜野果。最有趣的,你还可以看到“纸包鸡”——用报纸包裹活鸡。
随后,我们便到诗巫的甘榜西里购买马来蕉叶香辣糯米条。这带有蕉叶清香、黏糯口感的糯米条是最佳的充饥食品。接着,我们便启程出发,前往下一站—达佬(Daro)。
见识300年历史伊班部落
诗巫与达佬之间的路程偏远,需费时2到3小时。我们途经峇旺阿山,顺道拜访了拥有300年历史的伊班部落,与当地村民做交流。
前往达佬,需搭渡轮,进入一个名为布鲁依(Bruits)的大岛。从地图来看,布鲁依岛是一座被巴罗河和拉萨河隔开的孤岛,而这个孤岛却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岛。不过,这里地广人稀,只有13座马来和马兰诺渔村散落在这座大岛上。
无论是前往或离开布鲁依岛,都需要乘搭渡轮。
我们在布鲁依岛上有幸参观亚答糖制作。热情的马兰诺阿姨和叔叔也为我们展示如何熏虾干,并招待我们吃美味的马来糕点。
我们在布鲁依岛的马兰诺村庄见到传统的亚答糖制作。
这段路程很漫长,延绵不断的亚答芭和油棕芭是唯一的风景。然而,我们却非常享受在布鲁依岛上,缓缓行驶
抵达达佬(Daro),已近黄昏。我们入住当地的小旅馆,并在隔壁的小食馆享用美味的海鲜料理。酒店楼下的超市老板也热切地与我分享达佬的历史的故事。原来,达佬开埠历史可追溯至100年。华人大多从事鱼产收购和其他贸易活动,当地的马兰诺人大多从事捕鱼。其中,就以一种咸淡水鱼“刺壳”最受饕客欢迎,带动当地的渔业经济。经老板的推荐,当地马兰诺妇女也制作一种名为“Pupus”的香辣鱼虾肉卷。我们特地驱车前往这座渔村,享用这一道美味的传统小吃。
翌日清早,我们离开达佬,前往达叻。途中,我们拜访玛都小镇。这个偏远小镇,最让我惊喜的,这里保留了上百年的木造店屋,而且十分完好。据70岁的杂货店老板分享,他的孙子已经是玛都的第五代华人。接着,我们便前往甘榜索(Kampung Sot)参观世界仅存,拥有150年历史的马兰诺长屋。
玛都的甘榜索保留仅此唯一的马兰诺长屋。
渡轮是我们这趟旅程中频密使用的第二交通工具。我们再次使用渡轮渡河,方能抵达彼岸——依干(Igan)。从依干前往达叻(Dalat),又是另一段漫长驾驶旅程。长途漫漫,我们决定在乌也小镇稍作休息,并前往一家马兰诺住家式的虾饼制作坊购买炸虾饼,作为伴手礼。
夕阳西下,拉叻伊干江景美得让人陶醉其中。
经过一日漫长的驾驶,我们终于来到达叻。这座美丽的小镇有一座漂亮的河滨公园。达叻河滨公园有一座可以登上三楼的瞭望塔,可以360度俯瞰依干河景。我们也跟随着当地的朋友,乘船到对岸的马兰诺村庄做客,并向马兰诺老奶奶学习制作传统遮阳帽。热情的马兰诺朋友一家还特别地准备传统料理和糕点,让我们品尝。
我们得悉马兰诺是一个善于制作硕莪食品的民族。于是,第二天清早,我们便到到甘榜孟东西里拜访一家传统的硕莪粒制作坊。硕莪粒制作真不容易,制作工序相当复杂。妇女们还得长时间在高温的烧窑旁,不停地翻动硕莪粒。
我们随后便出发至沐胶。沐胶是这一趟自驾旅游的终点站。我们先是在沐胶市中心逛一逛,参观市集。这里的鱼贩除了售卖新鲜的海鲜,他们还是专业的鱼生师父。他们以利落的刀法,取出鱼肉切片,再搭配起酸青桔、小辣椒、洋葱丝、花生碎,就是一盘美味的鱼生(Umai)。
沐胶盛产的虾饼,是我们必买的伴手礼。
旅程的最后一站,我们决定入住甘榜迪廉的“Lamin Dana”的马兰诺民宿。这一座仿造早年传统马兰诺高屋的民宿,是由Diana Rose和其家族所拥有。民宿除了招待访客,也是村里的小朋友学习传统舞蹈和音乐的文化中心基地。这里,也是学习制作硕莪峇迪绸的地方。我们也乘搭当地村民的小舢板,漫游迪廉河,并参观村民的硕莪林以了解马兰诺人的生计来源,也挑战生吃硕莪虫。
甘榜迪廉仍保留了传统的“Jurenei”墓碑。
挑战生吃硕莪虫,绝对需要勇气。
深度的自驾游,并不只是一味地享受行驶的乐趣,更多的是,我们总能随心停下来,参与当地居民的日常,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星洲日報 29.6.2024)
周學榮·多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城鄉關係經歷了早期以鄉村農業為主體支撐城市發展、中期以工業推動城市發展反哺鄉村發展和近期以城鄉一體化統籌城鄉融合發展三個主要階段。城鄉融合發展是發揮城鄉比較優勢,在經濟、社會、制度、空間和生態等多維度的融合。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目前面臨要素雙向流動空間不足、制度保障不完善、公共服務水平不均衡、基礎設施差距較大、空間生態融合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采取高質量的城鄉融合發展措施。
經濟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
農村經濟發展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而城市經濟發展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引擎。經濟融合關鍵在於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城鄉要素主要包括人口、土地、資金、技術、信息等。要提高要素流動效率:一是建立城鄉統一市場體系,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信息化建設以降低人口、土地、資金等要素精准匹配和流動的成本;充分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技術,為經濟發展打通城鄉乃至國際市場空間。二是產業是要素流動的載體,要大力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在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革命背景下,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結構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文化與旅游業、健康業與養生業的協同發展,加速提質推動城鄉一二三產業的協同融合。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根據產業類型,延伸產業鏈,加強農業生產、經營、貿易、服務、線上線下等全產業鏈建設,用品牌帶產業,鼓勵賣產品的同時賣服務,打造城鄉聯動的產業集群,實現城鄉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協同發展。三是構建城鄉融合金融服務體系。為此,需要實現銀行網點全覆蓋,加強數字金融建設,建立現代數字金融體系,推進互聯網金融和移動金融服務,打通城鄉金融網絡通道;健全城鄉金融監管體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市場穩健有效運行,為實現城鄉經濟融合提供資金服務支持。
社會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
社會融合主要體現在文化、教育、醫療、社保、優撫與救助等方面。其中,文化融合是城鄉文化互嵌的過程。城市文化是城市區域的人們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活動中,共同創造的行為方式、道德規范、觀念形態、典章制度、知識體系、風俗習慣、技術和藝術成果等。其所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認知可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經驗和借鑑。而鄉村文化同樣是先進文化有機組成部分。比如鄉賢文化、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田園文化、農耕文化等,這些是根的文化、是創作思想的來源、是放鬆身心的樂土。公共圖書館、文化站、農村書屋、智慧廣電、非遺和藝術工作室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鄉文化融合的載體,可推動城鄉文化資源的共享和交流。加快城鄉教育設施建設,通過信息技術賦能鄉村教育,推動城鄉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促進城鄉人口素質的共同提升;提高偏遠貧困地區教師的福利保障水平,吸引和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建立城鄉醫療服務網絡體系。通過醫聯體、醫共體、互利互惠醫療等,推進城鄉醫療協同發展,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和優化;推進電子化醫療服務,實現醫療服務的遠程就診、遠程診斷、遠程咨詢、遠程醫療監護等服務,開展「互聯網+醫療」的新模式,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覆蓋率。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城鄉社會救助的無縫對接,建立城鄉優撫及救助一體化體系。
制度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保障
雖然中國已經取消了農業和非農業戶籍管理制度,但各種社會保障制度仍需繼續完善。為此,一是要加快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擴大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等保障范圍,實現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的均衡;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和福利保障,提高相關信息傳遞、接收、處理效率和服務質量。二是建立進城落戶服務機構,加強服務保障和後續管理,包括居住安置、就業創業、社區融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務制度,切實解決遷入人口的實際困難。三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政府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制度。總的來說,只有讓城鄉融合制度真正落到實處,才能打通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瓶頸。
空間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橋梁
空間融合為城鄉各種資源自由流動提供了橋梁,因此要優化城鄉空間結構,建立城鄉統一規劃體系。一是根據城鄉空間格局和特點,注重農村空間產業發展和新型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區域景觀規劃、鄉村規劃、產業布局規劃等;扶持現代農業、農村旅游、特色小鎮等元素在農村空間中的培育和發展。二是推進城鄉交通、水利、電網、通信網絡、燃氣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立便捷的交通運輸系統、信息通信網絡和生態環境保護系統,是實現城鄉空間互動和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三是加強城鄉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優化城鄉用地布局;推動人口空間融合,農民群體是農村空間發展的關鍵參與人,盡可能實現農民群體和農村區域空間發展的良性互動和相互促進;構建城鄉勞動力流動的產業空間和市場空間,實現城鄉人口的互動與融合。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重點是提高農村地區發展水平和生活質量,在城鄉區域間建立互聯互通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和產業鏈,在空間上打破距離感和建立融合的橋梁。
生態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的依托
從行政區劃上來看,城市和鄉村有區域上的差別。但從空間上來看,大氣、水、土地等是連成一體的。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實現生態融合的關鍵在於尊重並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自我修復和自我再生能力。為此,一是注重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制定政策和法規,建立環境監測和管控體系,加強對污染源的管治,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修復,提高生態系統的功能和可持續性,科學規劃城市綠地、公園和旅游景區等生態資源。二是建立農業生態保護區和生態農業園區。支持和鼓勵農業生態化和有機農業的發展,促進精准施肥、科技覆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廣農業循環利用、綠色有機農業等新型農業模式。三是設立生態保護優先區、紅線區等特殊保護區。鼓勵建立低碳生態示范區,發展可持續的生態旅游和休閒業,利用生態產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綜上,高質量的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多維推動,其中經濟融合是關鍵,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政策體系是重要任務;制度設計是保障,打通城鄉融合發展的各項制度瓶頸是前提;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事業向鄉村延伸和覆蓋是重點;合理規劃空間和生態布局是城鄉融合生命共同體的橋梁和依托。總之,多維推動高質量城鄉融合發展以縮小城鄉差距,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務。
(原題:多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2024-06-18;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周學榮;單位:湖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本文系中國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十八大以來推進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和經驗研究」(22ZDA064)階段性成果。)
古琴流派與城市文化品格~~2019年4月27日上午,由浙江省社科聯、杭州城市學研究理事會、杭州師范大學聯合主辦,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承辦,杭州未來科技城管委會、杭州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杭州棋琴書畫研究院協辦的「浙江人文大講堂•未來講堂」第五講——「古琴流派與城市文化性格」在杭州城研中心209報告廳舉行。
浙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徐君躍從浙派古琴的歷史沿革、藝術風格、教學思想與方法以及新浙派古琴的傳承與發展等方面深入解讀了浙派古琴的「前世今生」。他說浙江曾是我國琴樂文化流佈的核心區域,尤其是在南宋時期。明代時期,以徐門琴風為主線生發而成的浙派琴脈,更使得浙地琴樂文化傳統源遠流長。浙派古琴藝術是杭州文化的重要支流,為杭州城市文化發展提供藝術滋養。同樣,浙派古琴藝術是高雅藝術的典型代表,以其清越舒暢、細膩蒼勁、質朴古雅的審美精神塑造著杭州城市的文化品格。浙派古琴代表曲目有《瀟湘水雲》、《流水》、《梅花三弄》等。
梅庵派傳承人劉善教介紹了「梅庵派」古琴的發展歷史、風格特征以及「梅庵派」對現代古琴教育、城市文化的貢獻。東南大學與梅庵派頗有淵源,東大校內著名建築梅庵是梅庵派古琴藝術的發祥地,也是東大藝術學院的教學場地。作為最年輕的古琴流派,「梅庵派」古琴與教育結合,不僅豐富了現代藝術教育,還促進了城市傳統文脈的延續。如今,「梅庵派」與南京這座城市相關聯,成為了南京高雅藝術的一種代表。「梅庵派」代表琴曲有《平沙落雁》、《長門怨》、《關山月》、《秋江夜泊》和《搗衣》等。
本期浙江人文大講堂·未來講堂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既有講解,又含演奏。深入發掘高雅藝術,注重城市文化、城市品格培養,為廣大師生、科技工作者、社區居民以及古琴愛好者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文化講座、一場絕妙的音樂盛宴。
徐君躍、劉善教兩位主講嘉賓在講解之後,撫動琴弦,分別演奏《流水》、《梅花三弄》、《憶故人》、《平沙落雁》、《長門怨》、《山居吟》等曲目,讓在座的聽眾如臨山水、如聞暗梅、如處大漠、如居山林。琴音「繞梁三日不絕於耳」,聽眾意猶未盡。
高雅藝術造就高品質城市
維也納又稱「音樂之都」,是一座用音樂裝飾出來的城市,它的風光景物、行雲流水,孕育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父子、勃拉姆斯等音樂巨人,給世人留下無數不朽的樂章;它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磚一瓦,似乎都跳動著歡樂的音符,回蕩著迷人的旋律……動人的音樂無時無刻不在空中縈繞飄蕩,飄過美泉宮,飄過金色大廳,飄過多瑙河。數百年來,維也納吸引著數以千萬計的游客來這裡尋找世界音樂大師們的歷史足跡和藝術回音,音樂也因此成為了維也納這座城市的人文資源和獨特優勢,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使維也納巍然屹立於世界城市之林。
杭州——古典與現代音樂融合的「音樂之城」。追溯千年,音樂早已鐫刻在杭州的基因上,流淌在杭州「血液」之中。良渚文化時期,音樂就已出現端倪。杭州音樂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國等時期,不僅種類得到了豐富,而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從最早的「擊鼓、撫琴、吹篪、彈阮」到「雅樂、燕樂、嘌唱、小唱、說話、鼓子詞、諸宮調、傀儡戲、影戲、雜劇、細樂」,再到「地方戲曲劇種——杭劇」等等。總體上,杭州古代音樂突破了宮牆的束縛,實現了宮廷內外各類音樂藝術相互融通,發展了通俗化的戲曲、說唱等藝術門類。
傳承歷史、繼往開來。杭州還在現代交響樂的舞台上創新,打造了杭州愛樂樂團等「金名片」,探索了「院團+劇場」、「院團+電台、電視台」、「院團+華數」等發展模式。
音樂滋養著人們的心田,陶冶著人們的情操,抒發著人們的美好理想,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建設「音樂之城」也是建設「高雅藝術」之城,不僅提升了城市品質,還對城市競爭力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截止2018年底,杭州全市共有劇場11家,劇團20家。當年度劇團演出觀眾人數505.42萬人次,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3346.83億元。近十年來,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值高速增長,逐漸為杭州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
結 語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是一座城市的識別符號。無論是維也納還是杭州都印證了高雅藝術對城市文化、城市品質的深刻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政浙江省期間就曾強調文化的力量,重視文化對城市經濟發展、城市高品質生活的積極作用。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在現代高品質城市的建設中,注重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文化藝術的發展,尤其是高雅藝術的傳承與弘揚。只有如此,才能鑄就高品質的城市生活,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繁榮興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古琴流派與城市文化品格——浙江人文大講堂•未來講堂第五講開講;2019-04-28 來源:城市怎麼辦)
江南:經濟人文化是現代化必然趨勢~~杭州在人文經濟發展方面有著生動而豐富的實踐,需要在經驗總結、理論研究、學理闡釋方面進一步深化拓展。2024年5月11日,浙江人文大講堂·未來講堂第十三講在杭州城研中心舉行,聚焦杭州人文經濟發展的探索和實踐,由浙江大學教授、杭州城市大腦研究院院長羅衛東作專題講座。他提出,經濟的人文化是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
本期講堂是省市社會科學普及周重要的系列活動之一,旨在共同探索中國人文經濟的城市范例。活動由浙江省社科聯指導,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余杭區社科聯聯合主辦,杭州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協辦。講堂由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藍蔚青主持。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江山舞等專家學者出席。
新世紀以來,杭州始終在人文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中探索高質量發展道路,既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千年宋韻文化,又有經久不衰的浙商「四千精神」以及胡慶余堂、張小泉、西泠印社等傳統老字號品牌,同時也是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數字之城。杭州如何踐行人文經濟學?未來人文經濟向何處去?
羅衛東認為,人文經濟是杭州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特征,是杭州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打造新時代人文經濟的城市典范是杭州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要守正創新,開創杭州人文經濟發展新局面。
關於今後杭州人文經濟的發展方向,羅衛東從不斷提高賦予經濟活動人文價值的自覺性、著力深化對發展人文經濟必然性的認識、緊貼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進中外文明互動互鑑等方面提出針對性建議。
他認為,推廣杭州經驗要充分發揮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發揮文化因素在激活發展動能、創新要素配置、提升服務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通過文化傳達價值觀念、人文素養和思想情感,並使人文經濟更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服務,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浙江人文大講堂•未來講堂」是浙江省社科聯與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聯合推出的品牌講堂,迄今已舉辦12講,邀請了王國平、潘公凱、俞可平等專家學者分別圍繞「讓城市因歷史而美麗」「筆墨藝術、美術理論、裝置藝術、建築設計的創意實踐」「傳統謚法的政治學意義」等開展主題講座,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
(原題:浙江人文大講堂:經濟人文化是現代化必然趨勢;見:新華社浙江頻道|2024-05-24| 來源:余杭社科聯;延續閱讀:在江南發現詩性文化)
先出發再計劃:「聽勸式旅行」爆改自由行
心微動,身已遠。
隨著五一假期到來,旅游市場再度迎來大爆發。而當全國各地文旅局忙著通過拍照、剪視頻吸引外地游客時,年輕人中間卻又開始流行「聽勸式旅行」。不同於過去「網上找攻略,線下自由行」的出游方式,「聽勸式旅行」主打一個毫無准備、隨心所欲:不少年輕人會先確認一個目的地,等買好車票、上了車,才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一條「馬上到XX,求當地好吃好玩推薦,聽勸!」的內容,然後靜靜等待評論區裡出現當地「土著」或是其他游客給出旅行建議。
據驚蟄研究所觀察,目前抖音平台上「旅游聽勸」相關話題,已經覆蓋國內大多數熱門旅游目的地,其中「威海旅游攻略聽勸版」話題播放量超過了9157.1萬次。而據年初小紅書發布的《2023年度旅行趨勢報告》顯示,「聽勸+旅行」相關筆記在過去一年同比增長了86268%,平均每篇聽勸體筆記都會收到43.9條來自熱心人的回覆。
從「提前做攻略」到「旅游靠聽勸」,這屆年輕人帶火的全新旅游方式,又給文旅行業帶來了哪些新機會?旅游「聽勸」,出行隨心五一假期來臨前一週,在湖北宜昌工作的建築工程師「不喜張揚」,突發奇想決定一個人到武漢完成一次「特種兵旅游」。
和以往拿著日程表或是旅游攻略的出行經歷截然不同,這次出行,「不喜張揚」沒有隨身帶太多行李,更沒有仔仔細細地按照2天的游玩時間,提前規劃出一份細致到48小時每個小時應該「去哪裡、幹什麼」的旅游攻略。只是在對照高鐵票上的座位號,在車廂裡安穩坐下之後,「不喜張揚」才不慌不忙拿出手機,發佈了一條標題為《馬上到武漢!!特種兵兩日游!!!聽勸!!!!》的筆記。(參考「騰訊」)
中工網·年輕人為何愛上了「聽勸式旅行」?
「第一次來上海,很聽勸!」「旅游我聽勸!五一去廣州!」最近年輕人中開始流行起「聽勸式旅行」。不同於過去「網上找攻略,線下自由行」的出游方式,「聽勸式旅行」主打一個毫無准備、隨心所欲。人們臨出行前在社交平台發布一條「聽勸」帖,然後靜靜等待網友留下吃喝玩樂行的各種錦囊妙計:或是網友自己摸索的旅游攻略,或是幫人「避雷避坑」的貼心提醒,又或者是本地人給出的出行建議。
據《2023年度旅行趨勢報告》顯示,「聽勸+旅行」相關筆記在過去一年同比增長了86268%,平均每篇聽勸體筆記都會收到43.9條來自熱心人的回復。
對於美景美食的追求,對於踩雷、掉坑的抗拒,構成了「聽勸式旅行」走紅的邏輯基礎。不同於自上而下指導式的旅游攻略,勸告更多是過來人或本地人的經驗之談。
其訴求更為直接,就是要接觸到更多獨具當地特色的元素,發現更多不期而遇的美好,同時也盡可能規避別人走過的坑和吃過的虧,透過更真實的評論提取出更有價值的內容。這種切口更小、細節更豐富的「互助式旅游」,更像是網友們點對點的「游覽指導」,讓旅行變得更深度,更多元,也更具有「私人定制」的樂趣。
在這場旅行者與網友「共創」的旅行中,大家彼此成為對方的嘴替、眼替或是腳替。大家樂於主動求助和探索自己青睞的旅游方式,也願意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實用建議,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信息共享與即時互動的力量。一人提問、眾人討論,「聽勸式旅行」的底層邏輯其實還是「提問互助」。無數個普通人之間的真誠探討和分享,構成了基於共同興趣的線上集體交流。每一條評論、每一個推薦、每一條提醒都有可能成為旅行者的獨家記憶。
這也更加契合當下人們青睞的「輕社交」理念。網友間互無交集,彼此間不存在各種牽扯,這也就更利於大家客觀理性地交流探討。若建議被認可,互相都能收獲極大的滿足感,但建議沒被采納也無大礙,陌生人之間釋放的善意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情感體驗。這種基於信任的互動主打一個真誠和輕盈,也讓旅行變得更加高效和溫情。
不過如果只把「聽勸式旅行」當作一種社交媒體上的集體行為,或許很難得出對消費市場有參考價值的判斷。它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部分文旅市場宣傳與游客需求間的脫節。游客往往渴望聽到一些更真實、更具體的出行建議,但當前一些景點的文旅宣傳要麼不夠豐富,要麼充斥著「廣告」濾鏡,難以滿足游客事無巨細的真實體驗。
在社交媒體時代,即便是很小的城市,都有可能成為人們追求的「詩與遠方」。「聽勸式旅行」其實對各地文旅也是一種提醒,信息的真實性對於游客是很重要的元素,不妨建立健全評價體系,鼓勵用戶真實的體驗分享,提升游客的信任度。(2024-05-04發布於北京 https://new.qq.com)
King, Prince of Monaco visit Pahang animal Sanctuaries
TEMERLOH: Yang di-Pertuan Agong Al-Sultan Abdullah Ri’ayatuddin Al-Mustafa Billah Shah and Prince Albert II of Monaco visited two animal conservation centres in Lanchang here.
The Regent of Pahang Tengku Hassanal Ibrahim Alam Shah was in attendance.
Also present were Pahang Mentri Besar Datuk Seri Wan Rosdy Wan Ismail, Human Resources Minister V. Sivakumar, Deputy Na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Minister Datuk Seri Huang Tiong Sii, and Wildlife and National Parks Department (Perhilitan) director-general Datuk Abdul Kadir Abu Hashim.
The royal guests started by visiting the Malayan Tiger Conservation Centre (MTCC), which began operations in February 2022 and currently houses five Malayan tigers – including two that were rescued from tiger-human conflict, namely four-year-old Atan who was caught in Kerteh, Terengganu, and four-and-a-half-year-old Bihai who was found in Gua Musang, Kelantan.
ESG Positive Impact Awards
Sultan Abdullah and Prince Albert then proceeded to visit the Kuala Gandah National Elephant Conservation Centre (PKGKG), about 8km away from the MTCC, which currently houses 25 elephants, Bernama reported.
When signing the guest book at PKGKG, the Prince expressed his appreciation for the efforts carried out by MTCC and PKGKG, adding that their work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Many thanks for the valuable work on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led by theMTCCand PKGKG.
“The elephants and Malayan tigers deserve our full attention to keep them from extinction,” the Prince wrote.
The royal visitors were also introduced to Elly, the six-year-old female elephant that has to use a prosthetic leg after being caught in a wire trap by poachers in Jeli, Kelantan. They were later “entertained” by seven elephants named Kasturi, Pian, Abot, Alam, Rambai, Timor and Lasah.
Sultan Abdullah and Prince Albert also fed the elephants and watched them bathing in the river at the conservation centre during their visit.
(The Star Wednesday, 29 Nov 2023)
Related:
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30》:山魔、樹妖與女鬼
King, Prince of Monaco visit Pahang animal Sanctuaries
魯白野·從彭亨到吉蘭丹
作夢也沒有想到,我這匹黑馬竟有一天會到這兩個荒野的國土奔馳。想到過去研讀史書,知道這兩個地方與中國的交通是那麼的密切,我是感覺到無限高興的。我們不應該認為讀史是一件不重要,甚至是落伍的事情。如果中馬兩大民族能夠重溫歷史上深摯友誼,我們將會感覺到民間的隔閡是更容易消除的而更容易親熱起來了。
該寶貴的一段友誼
是的,像在隋唐時代,我們便知道丹丹國(就是吉蘭丹)的存在。宋朝的海外交通,比唐朝更為發達。我們幸得有一位愛寫作的市舶官趙汝適,他在諸蕃誌一書上告訴我們:吉蘭丹與彭亨曾經是三佛國的屬國,以後又為滿者伯夷國所征服。元朝汪大淵在1330年出國,也曾盛稱彭亨、吉蘭丹和丁家盧的好處,可見吉彭兩地自古以來都是很發達(也許是很富有)的商埠。
彭亨蘇丹在明洪十一年、永樂九年(1411)、十二年、十四年都曾向中國朝貢。據明史記載:“在洪武十一年(就是1378年),彭亨王麻哈剌耶達如以金葉書函,遣使攜往中原,並以外奴與該國的出產做朝貢禮物。”在永樂十年,天朝御使鄭和曾至彭亨宣揚國威;他的親信費信,也曾在1436年(正統元年)到彭亨宣揚。吉蘭丹雖僅在永樂九年進貢一次,以後都是為了政治局勢的不安定才中斷了。可是,這並沒有終止了馬來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親善的表示。我們實在應該寶貴這一段友好的歷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