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Photo Credit [below] Pete Moorhouse
地方文化營銷 0.1:文旅創生+雕塑文創
Philip Kotler 在 Marketing Places: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 and Nations (1993,151頁)一書中指出,
有三種工具可以塑造一個地方的形象:口號、主題與定位。
ENTERPRISE 産業=文創經濟 CCI
Tags:
Albums: 地方文化營銷
Comment
Unique and Catchy Slogans on World Heritage Day
Heritages are the preserving of the past for the future.
Enjoy your cultural diversity, preserve it for future identity.
Don’t let the monuments lose their sheen, keep them always fresh and clean.
These monuments help us to memorize the history and understand it’s mystery.
The heritages tell the whole history of a nation.
I am, have been and will always be proud of my Indian heritages.
Heritages represent the country, do not make them dirty.
Prevent the monuments from damage; they are the most precious baggage.
Save our monuments and site with our full might.
Heritages are the pride and strength of a nation.
Heritages are the identity of the country.
It is no doubt; Heritages are a mean to feel proud.
I am, have been and will always be proud of my Indian heritages.
Heritages represent the country, do not make them dirty.
A nation without Heritage is like a tree without root.
Celebrate the World Heritage Day by visiting a heritage site today.
Life without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would be like a blank page.
They are not mere monuments, but also our cultural documents.
Heritage is what we have truly inherited and will handover to our children.
We all must unite to save historical monuments and sites.
Our heritages are unique and special; inside culture and history nestle.
They are the masterpieces of human creativity, sensitivity and productivity.
These monuments help us to live briefly in history and understand the mystery.
They repres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let us retrospect on gone ages.
Threatened by human activity they are the victims of our insensitivity.
The heritage that we leave behind will help our children to rewind.
One day they all might be gone with nothing left except to frown.
Souls of our ancestors lie in our heritage – Preserve them.
Loss of heritage is like irrecoverabl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amage.
Behind every great monument there are men with impeccable temperament.
The monuments were built with great pain so that for ages they remain.
Your heritage is your brand – always love it.
[https://infinitylearn.com]
潘君瑤《岷江上遊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文化旅遊發展研究——關於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岷江上遊文化旅遊品牌的八點建議》
摘要: 岷江上遊歷史文化資源非常富集,其代表性歷史文化資源要而言之有五:大禹文化、蜀源文化、江源文化、羌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但由於多方面原因,這一地區文化旅遊發展相對滯後,尚未形成有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應該充分整合資源,加快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發展,盡快形成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基本思路是:盡早擬定區域文化旅遊發展規劃;抓好基礎研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文化旅遊服務環境;精心設計特色文化旅遊帶,盡快形成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豐富文化旅遊內涵和形式,多渠道拓展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空間;分層培育文化旅遊消費市場和群體,夯實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社會基礎;集中組織和營銷;打造大型岷江上遊文化旅遊集團。
岷江是長江流域水量最大的支流,它既是一條自然的河流,又是一條蘊含無比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河。特別是在岷江上遊,這種自然與人文的深度融合,各種神奇、神秘、神妙的文化傳說與文獻傳播,令我們目眩乃至癡狂。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這一神奇、神秘、神妙的江河文化,卻沒有得到應有高度的認識,至今這一地區尚未形成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我們非常有必要對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認真細致的梳理,找出其中的文脈,加快文化旅遊發展,合力打造與其歷史稟賦相適應的文化旅遊品牌。
一. 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發展的瓶頸
岷江是長江上遊左岸一級支流,其正源出自岷山南麓松潘縣北部水晶鄉安備村境內弓杠嶺南坡鬥雞臺西側,由北向南流經四川盆地西部,於宜賓市匯入長江,幹流全長735 km,流域面積13.54萬km,天然落差約3650 m,是長江流域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國水利開發最早的河流之一。按照傳統的說法,岷江幹流都江堰魚咀分水堤以上為上遊,長約365 km;都江堰魚咀分水堤至樂山大佛為中遊,長約216 km;樂山大佛以下至宜賓為下遊,長約154 km。岷江上遊河段為最長。這一段河流,與中下遊形成鮮明對比。中下遊流經地域主要是平原和淺丘,落差不大,而上遊則是高山峽谷,地形復雜,落差非常大。
就是在這樣一個高山峽谷地帶,孕育了至今都讓我們驚嘆且數量相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但令人遺憾的是,如此富集的文化資源,至今沒有產生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似乎一提到岷江上遊,人們津津樂道的只有九寨、黃龍等自然風景,而忽略其文化遺產。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四個方面。
1.重自然,輕人文。長期以來,岷江上遊各地重自然景觀宣傳、打造,輕人文歷史資源的梳理經營。毋庸諱言,以九寨、黃龍為代表的岷江上遊自然風光,是上帝的饋贈、人類的珍寶。這裏的山、水、植物、動物、空氣、天空,對身處喧囂塵世的現代人來說,是最好的休憩、緩釋和凈化之地,其世界自然遺產的殊榮,確乎實至名歸。這些年來,通過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的精心打造以及中外遊客的口耳相傳,九寨、黃龍不僅成為阿壩州乃至四川省的旅遊名片和拳頭產品,更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旅遊勝地。
但是,與九寨、黃龍這類自然遺產持續熱度旅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岷江上遊各地的文化遺產旅遊卻未能形成真正的品牌,遊客到這一地區目的性很強,都是沖著九寨、黃龍世界遺產來的,文化遺產對大多數遊客來說,是陌生的。相應的,文化遺產旅遊在基礎設施建設、產品設計、營銷策劃等方面,也相當滯後。(潘君瑤 2015《岷江上遊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文化旅遊發展研究——關於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岷江上遊文化旅遊品牌的八點建議》潘君瑤 (1990—),女,四川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機構管理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3)(下續)
2.各自為陣,相互爭搶,淆亂市場。岷江上遊地區有許多相同的稟賦,這些稟賦不僅包括自然遺產,更包括文化遺產。以大禹出生地等禹跡禹址來說,汶川、北川、理縣、茂縣、什邡、都江堰等地都有,於是,圍繞「大禹故裏」這一名片,各地都在想盡辦法爭搶,[1]各說各的話,各唱各的戲,給社會認知造成混亂,遊客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再如羌文化,岷江上遊是我國羌族最為集中的聚居區。羌族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有許多活化石般的文化遺產。自「5·12」大地震之後,羌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此背景下,打羌族牌、開發羌文化呈現一哄而上的現象,傳統、外來、異化的文化因素魚龍混雜、真偽莫辨,市場為之淆亂,品牌、口碑難以真正樹立。
3.缺乏統一規劃。岷江上遊地區文化遺產究竟如何保護,如何開發,據筆者所知,尚未有統一的規劃。沒有統一規劃,難免零敲碎打,難免顧此失彼,難免相互矛盾,難免惡性競爭。
4.宣傳乏力。由於岷江上遊文化遺產缺乏統一規劃,各地即興式的單兵作戰的「表演」多,統籌規劃的聯動合作少,故在宣傳上沒有形成合力,再加上宣傳中的自說自話,讓社會公眾如霧裏看花、莫衷一是。長此以往,將嚴重損害這一地區的文化形象,文化旅遊品牌塑造更是遙不可及。
岷江上遊是文化富集之地,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曾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梳理岷江上遊歷史文脈,對認識這一地區的文化遺產,合力塑造這一地區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1.大禹文化。大禹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在多方面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關於大禹的出生地,《史記·六國年表》中說:「禹興於西羌。」裴駰集解雲:「皇甫謐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張守節正義雲:「禹生於茂州汶川縣,本冉駹國,皆西羌。」[2]揚雄《蜀王本紀》雲:「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其地名痢兒畔。」[3]256東漢趙煜《吳越春秋》雲:「(禹)家於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其註雲:「在茂州石泉縣,其地有禹廟,郡人相傳禹以六月六日生。《元和郡縣誌》:『禹,汝山廣柔人,生於石紐村。』《水經註》:『縣有石紐鄉,禹所生也。』廣柔,即今石泉軍。」[4]西羌是一個大的地理範圍,而「石紐」則是一個具體的地名。關於「石紐」的出處以及與此相關的地名和傳說,汶川、北川、理縣、茂縣等地都有,而且不少地名至今沿用,相關傳說至今傳頌。比如,汶川縣綿虒鎮飛沙關有「石紐山」題刻;北川有禹裏鄉石紐村,其山上也有「石紐」二字題刻;理縣通化鄉「石紐山」題刻所在之處村名為汶山村(舊為汶山寨);茂縣石鼓鄉,原名石紐鄉,過去石紐鄉有「神禹之鄉」的石碑。《史記·夏本紀》曾載,為了歌頌禹的功德,夔歡奏起美妙的音樂,引得「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皇來儀」[5]。傳說這也是茂縣縣城取名「鳳儀」鎮的來由。而汶山郡設於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並入蜀郡。東漢建安末,劉備又分蜀郡北部置,後屢有廢興。其轄境大致包括今汶川縣、茂縣、理縣、北川縣以及灌縣(今都江堰市)的部分地方。廣柔,漢屬蜀郡,故城在今理縣西北。大致說來,汶山郡內都有關於大禹的遺跡遺址和傳聞,司馬遷所說的「禹生於西羌」大抵是從這個角度而言的。換言之,汶山郡內的這些縣域出現大禹遺跡遺址和傳聞是合乎史實的。大禹出生於西羌,出生於汶山郡應是有可靠文獻支撐的。明乎此,則大禹與岷江上遊就有了天然的聯系。共同呵護華夏文明始祖的出生地,是岷江上遊地區各縣共同的責任。
2.蜀源文化。關於古蜀先帝,文獻有如下說法:
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濩,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6]244
成都府自三代以前為蜀國,其君曰蠶叢,曰伯雍,曰魚鳧,曰杜宇,曰開明,相繼王之。[7]
由以上資料可以知道,在杜宇王國之前,蜀史有三王,相繼為蠶叢、栢灌(又寫作栢濩、伯雍、折灌)、魚鳧(又寫作魚易、魚尾、魚婦)。蠶叢從何而來?揚雄《蜀王本紀》載:「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柏濩、魚鳧、開明」[6]243;「蠶叢始居民山石屋中。」[8]這裏的「民山」即「岷山」,石屋,即羌族傳統的石砌之房。《華陽國誌·蜀誌》又載:「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9]118這裏的石棺槨,即岷江上遊的石棺葬。這些情節,在汶川羌族口頭史詩中還能夠找到蹤跡[10]。由於蠶叢王的故居和陵寢均在今茂縣的疊溪一帶,故此地之故名為「蠶陵」。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王朝在疊溪設蠶陵縣治。1933年,因蠶陵(疊溪)縣城發生7.9級大地震,縣城沈陷,後更名為蠶陵鄉。至今此地尚存以巨石雕刻的「蠶陵重鎮」四個大字(清光緒年間刻)[11]。其實,不僅蠶叢與岷山關系密切,古蜀先帝大都與岷山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蜀王本紀》載古蜀王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6]244湔山,指今都江堰市西境岷山。《華陽國誌·蜀誌》記載,望帝杜宇在亡國後也是「升西山隱焉」[9]118,也即隱入西山——岷山。古蜀人祠祀望帝的望帝祠原址,也在岷江出岷山後的今都江堰市西境。而岷江上遊的考古發現為古蜀人起源於岷山的古史傳說記載提供了重要支持:「在岷江上遊地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上百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其文化面貌反映出岷江上遊地區早在六千多年前已經有土著居民生活在這裏。在距今約六千年左右,中原廟底溝文化已經與岷江上遊的本土新石器文化之間發生了密切的文化聯系。
(續上)在距今五千多年前,西北地區的馬家窯文化與岷江上遊本土新石器文化之間亦保持著密切的文化聯系。岷江上遊的本土新石器文化在吸收廟底溝文化、馬家窯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已演變發展成為與成都平原寶敦文化關系密切的三星堆、金沙古蜀文化重要淵源之一的文化。」[12]這種考古文化現象,正與古史傳說記載中黃帝娶嫘祖為妃、其子昌意再娶於母族蜀山氏並傳下古蜀王族一脈所反映的歷史記憶基本一致。[13]所以,任乃強先生「蜀國本是羌氏民族在岷江上遊河谷所建成之部落。逾九鼎山,循湔水入成都平原,以農業興,自成大國」[9]118的推斷,是成立的。
3.江源文化。長江與黃河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發源於何處?我們今天的科學地理指認的是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但是,當我們檢索歷史文獻便可發現,在歷史上有關長江的源頭並非這樣敘述。《尚書·禹貢》首言大禹治水「岷山導江」。此後《山海經》等史籍皆言「大江出汶(岷)山」[14]。至東漢時《漢書·地理誌》、《水經》記載江源出自今松潘北部的湔氐道岷山僥外,魏晉時大量文獻進一步明確記載江源出自汶山郡升遷縣(今松潘縣)岷山羊膊嶺,此後歷唐、宋、元、明、清至民國初年皆主是說。岷山,又名汶山、瀆山,故岷江亦有汶川、汶江、瀆水之名。可見,「江源岷山」是一個歷史概念,相對於今天的自然地理或科學地理,這是人文地理,是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共識。雖然今天我們不能漠視通過衛星遙感等科學手段確認的自然地理常識,但作為歷史的文化認同,岷山作為長江發源之地的客觀事實我們也不能抹殺。所以,有學者說:「『江源岷山』文化認同在國家、民族形成和民族精神上所具有的標誌意義,及其作為中華文明暨藏羌彜民族系統重要發祥地的歷史文明地位,對於增強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同源同根的民族認同,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15]這一文化認同,對岷江上遊地區無疑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當倍加珍惜。
4.羌族文化。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屢經戰爭、遷徙,由西北逐漸向中原和西南演進,由遊牧而農耕。追溯羌族源頭,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的「羌」、「姜」,它們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是早期西北先民的總稱。在中華民族的繁衍發展歷程中,曾做出過很多的貢獻,其流傳衍變與西南、西北的很多民族都有關系。而今天位於岷江上遊的羌族,既保留了古羌人的一些傳統,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當然,無論怎樣變化,他們都與古羌族一脈相承。現在岷江上遊是羌族最大的聚居區。在這一地區居住的羌族居民,保留了許多濃郁的羌族民族風情,從建築風格到服飾藝術,從喪葬習俗到語言文字,都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從而使這一古老的民族蘊藏了豐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然,由於岷江上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點,長期以來,這裏成為政府的軍事要塞、民間的貿易通道、民族的文化長廊(又稱文化的過渡帶)。除這裏的傳統民族羌族外,藏、回、漢等多民族經過長期的遷徙和磨合,至近代以來,已形成多民族混居交融的局面[16]。這些民族既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又在與其他文化的碰撞中相互「涵化」,在住房、喪葬、飲食、宗教等方面形成頗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如嘉絨藏族與安多藏族和羌族的聯系與區別等[17]。這種多民族混融的文化格局,決定了這一地區文化風貌的獨特性、豐富性和珍貴性。
5.其他文化。岷江上遊在歷史上曾是西南連接西北的重要通道,在這一地區,除上述歷史文脈之外,還有不少文化星光輝映在歷史的上空,要而論之有三:
(1) 蜀道文化。歷史上的茶馬古道有很多條,岷江上遊是其中一條。這裏曾是先秦至漢唐時期由成都平原北上中原、西北至河西走廊的主要通道,俗稱「岷山道」、「西山道」。此道是所有蜀道中的一部分,在相當長的時期裏,絲綢、漆器、金銀器、茶鹽,甚至佛教等文化傳播皆賴此道進出。至今這一地區還有許多關隘驛站、棧道、溜索、摩崖造像、石碑石刻等遺址遺跡以及口耳相傳的故事。
(2) 三國文化。三國時期,汶山郡屬於蜀漢政權轄地。由於汶山郡屬於多民族聚居區,又是蜀漢王朝西北的邊防前沿,所以,諸葛亮、姜維等蜀國軍政要員都對汶山郡相當重視。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姜維親帥部屬到汶山郡,因此,汶川、茂縣、北川、松潘等地都有三國文化的遺跡。
(3) 紅色文化。紅軍長征是中國現代史上的奇跡。據史載,1935年5月初至7月下旬,紅軍第四方面軍8萬余人經過茂、汶、松、黑等地,在這一地區留下了不少遺跡和傳聞,為扭轉中國革命的局勢,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由上述梳理可以看到,岷江上遊與中華文化、古蜀文化與民族文化等都有非常深刻的淵源。如此眾多的文化交集,在整個中國文化區域板塊中並不多見。為了加快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發展,盡快形成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1.盡早擬定區域文化旅遊發展規劃。岷江上遊涉及到阿壩、成都、綿陽、雅安等市州,如果按照簡單的區域規劃各自為陣,各市州之間極易形成主次、真偽、優劣之別的爭搶喧鬧。甚至一個市州,如果沒有統一規劃,也容易相互拆臺、惡性競爭。基於此,筆者認為應該由四川省文化與旅遊部門牽頭,聯合相關市州盡快進行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總體發展規劃,特別要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盡可能確保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得到有效保護。今後這一地區應該嚴格按照此規劃進行文化旅遊發展。
2.抓好基礎研究。文化旅遊發展與品牌塑造,離不開基礎研究。對岷江上遊地區而言,歷史文化遺產如此富集,究竟這一地區有多少文化家底,這些家底的現狀如何,有哪些已經消失,哪些部分消失,哪些保存完好,這些家底該如何進行文化包裝和營銷策劃……諸如此類的問題,有必要一一厘清。大抵可分歷史文獻集成、遺址遺跡遺存考辨、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以及保護與開發方略等進行梳理、研究。(下續)
潘君瑤·岷江上遊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文化旅遊
(續上)3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完善文化旅遊服務環境。借力「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災後重建工作,岷江上遊的基礎設施建設相比地震前,已有較大的改觀,都映高速、映汶高速的相繼開通,極大地縮短了遊客的時空距離。新映秀、新水磨、新綿虒、新漩口、新威州等一批災後重建的鄉鎮拔地而起,加快了這一古老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步伐。但相對於災民的安置和市鎮的功能恢復,文化旅遊需要更高層次、更多樣化、更便捷性甚至更富個性的基礎設施和服務環境,而這些恰好是這一地區的軟肋。因此,這一地區一方面要借助成蘭鐵路建設的契機,推動境內支線鐵路的建設;借助都汶高速的通車,加快境內各縣的高速連通;改善鄉村公路,提高全域公裏的覆蓋率和等級;加快公路配套設施建設,方便遊客自由出行。與此同時,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以酒店為核心的遊客接待設施;努力提升接待服務等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能力;針對不同區域的文化稟賦和條件,在城鄉建築風格、街道景觀、景區標識等方面,統一設計規劃,形成特色。
4.精心設計特色文化旅遊帶,盡快形成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旅遊品牌。由上文梳理可知,岷江上遊地區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如何讓這些散落的文化資源連片成帶進而轉化為文化旅遊品牌,確實需要下相當的工夫。根據這一地區的文化資源狀況和文化旅遊基礎,可考慮設計以下四個特色文化旅遊帶,以此帶動文化旅遊的發展和品牌的塑造:
(1)「大禹故鄉,蜀國淵源」尋根問祖旅遊帶。大禹出生在岷江上遊地區這是有大量文獻和遺跡可征的,古蜀人起源於岷江上遊也是有文獻和考古依據的,這兩者一是華夏人文始祖,一是古蜀國淵源,都與今天的中國人、四川人有血脈、文脈上的緊密關系。將這兩者組合成一個特色旅遊帶,可以串起岷江上遊諸多大禹遺址、遺跡,避免此前的各自為陣;可以將岷江上遊諸多古蜀遺址、遺跡與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金沙等古蜀遺址勾連起來,形成脈絡清晰的古蜀國遷徙線路圖。兩者的組合可以較大程度上滿足華夏兒女和蜀地後人尋根問祖的追遠念始情懷。每年可在大禹的出生日農歷六月初六舉行公祭,公祭的地點在岷江上遊的各個禹跡地輪流舉行,通過不懈努力,力爭將這一活動變成國家公祭。每年的公祭,根據舉辦地的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公祭主題、活動內容及形式。與公祭大禹同時,開展古蜀先帝祭拜活動。此外,這一旅遊帶的各地在不同的季節,還可聯動舉辦不同的活動。
(2)「江河源頭,兩河文明」文化認同旅遊帶。長江與黃河同為中國的母親河,在歷史上,岷江向被認為是長江的源頭,這個源頭就在松潘縣岷山羊膊嶺。而在這個羊膊嶺的北側,則屬於黃河流域。因此,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在岷江上遊的岷山交匯。這是自然與人文的神奇組合。千百年來,這一兩河流域交匯之地蘊蓄了中國人太多的文化記憶和文化遐想[18-20]。從文化認同角度規劃這一旅遊帶,可以為人們認識長江與黃河上遊的文化特質、演變軌跡提供便利;可以為研究兼具南北特性的四川文化,包括四川方言提供路徑;可以為岷山學、岷江學、都江堰學的建立奠定堅實基礎。可根據不同季節、不同需求,確定不同的具體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滿足智慧旅遊、教學旅遊、探究旅遊等的需要。
(3)「藏羌回漢,民族共融」民俗風情旅遊帶。岷江上遊多民族聚居的歷史與現實,岷江上遊多民族燦爛的文化,為民族風情風俗遊提供了絕好的土壤與環境。在這一地區,從建築到服飾,從手工藝品到宗教信仰,都有許多旅遊的素材和主題。可以精心設計,提供多層次、多維度、多旨趣的旅遊線路與旅遊產品,讓遊客在這裏充分感受到不一樣的文化氛圍與精神享受。
(4)「邊關要塞,商旅征伐」驛路棧道旅遊帶。岷江上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千百年來,成為連接東西南北的樞紐,成為軍事、商賈、文化的關塞要沖。這一旅遊帶可將岷江上遊地區的蜀道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等串聯起來,通過要素組合,形成富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在拜謁體驗中發思古之幽情,聯通歷史與未來。
5.豐富文化旅遊內涵和形式,多渠道拓展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空間。文化旅遊從空間維度上說是無限的。對於岷江上遊地區而言,不能僅僅停留在已有的文化遺產上,而應將這些文化遺產激活,不斷豐富其內涵和形式,多渠道拓展其文化旅遊空間。可考慮以下的工作:
(1) 加強有關岷江上遊各類傳說、故事及文獻的整理編輯和出版工作。岷江上遊是古人類最早活動的地區之一,加之獨特的區位和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各種人物傳說和故事甚多,各類文獻資料也相當豐富,加強這類傳說、故事和文獻資料的整理編輯出版工作,非常必要,它是開展這一地區文化研究和文化創意工作的重要基礎,本身就是澤被後世,功德無量的事情,需抓緊落實。
(2) 大力開展岷江上遊文化資源的文學創作及其製成品工作。岷江上遊眾多的文化資源都是很好的文學題材,但目前將其轉化為文學作品,並受到廣大讀者和社會廣泛關注的非常少,將這些文學作品拍成影視劇或戲曲的則更少。事實上,諸如大禹、李冰、江源文化、古蜀文化、蜀道文化、三國文化等都有非常多的故事情節可供選擇加工,如能有計劃地組織力量進行文學創作並將其改編成電影、電視、戲曲(除傳統戲劇外,還可包括音樂劇、歌舞劇、情景劇等),這將快速擴大岷江上遊文化遺產的弘揚傳播,提升這一區域的文化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遊客前往探秘探勝。
潘君瑤·岷江上遊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文化旅遊
(續上)(3) 大力開展有關岷江上遊文化資源的藝術化表現。文化資源的藝術化表現是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和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徑。就岷江上遊地區而言,可定期不定期開展有關這一區域的詩詞、散文、書畫、攝影、微博、微信、手工藝製作等創作大賽,讓區域內外的各界人士關註岷江上遊的文化遺產,自覺宣傳岷江上遊文化遺產。
(4) 鞏固和豐富相關的文化旅遊節慶活動,推動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的持續發展。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岷江上遊地區已經有一些文化旅遊的節慶活動,如都江堰清明放水節、李冰文化旅遊節、趙公山財神文化節、中國汶川大禹文化旅遊節、農歷三月三的「祭山會」(又稱轉山會)、農歷六月六紀念大禹誕辰的禹王廟會、農歷十月初一的羌歷年等。除這些之外,岷江上遊地區應本著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避免重復、形式多樣的原則,重新設計(完善和增加)這一地區的文化旅遊節慶,力爭做到每月有活動、活動有亮點。通過持續不斷的節慶活動,讓更多的人走進這一地區,了解這一地區的文化遺產。
(5) 加強新媒體和跨文化旅遊傳播平臺建設。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各種網絡數字新媒體不斷湧現。新媒體對傳統的平面媒體構成了極大的沖擊。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新媒體以其形式豐富、互動性強、渠道廣泛、覆蓋率高、精準到達、性價比高、推廣方便等特點在現代傳媒產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對於文化旅遊的宣傳而言,要緊跟新媒體的發展步伐,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資源進行營銷宣傳和參與互動,讓相關信息在第一時間得到傳播。此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融入國際社會、實施跨文化交流與傳播已成為國內很多行業的必然選擇。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成都城市形象宣傳片等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電子屏就是最好的例證。岷江上遊地區要整合力量、統一規劃,有重點地開展跨區域、跨國度的文化旅遊信息傳播,要特別重視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頻道(頻率)、香港鳳凰衛視、日本NHK、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英國廣播公司(BBC)、亞洲財經頻道(CNBC)、澳門衛星電視臺等媒體的傳播作用,努力構建長效的跨文化旅遊傳播平臺。
6.分層培育文化旅遊消費市場和群體,夯實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社會基礎。產品需要設計,消費需要引領。在充滿誘惑和刺激的新世紀,對文化旅遊而言,再也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了。一方面我們需要設計好我們的文化旅遊產品,努力做到時代性、豐富性、差異性和珍貴性的統一;另一方面,我們更需要培育和引領文化旅遊的消費市場和消費群體。傳統旅遊的六要素——吃、住、行、遊、購、娛,現在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各種富有個性化的旅遊需求在不知不覺中正在積蓄能量,等待「爆發」。如:運動休閑、康養健體、智慧怡心等等。就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的資源稟賦而言,至少可以分為以下需求類別:一般性的參觀度假休閑、學術研究考察、獵奇獵新、風情風俗體驗、尋根問祖、懷古憶昔、情感寄托、心靈安頓等,針對這些消費市場,應設計相應的旅遊產品,包括線路設計、食宿安排、導遊、宣傳資料及文化創意產品等,以此引導消費群體作出正確的選擇。如果能夠持之以恒、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人製宜地做好這些工作,岷江上遊的文化旅遊將在不遠的將來,成為有口皆碑的旅遊勝地和經典旅遊品牌,比肩這一地區以九寨、黃龍為代表的自然遺產旅遊。
7.集中組織和營銷。既然岷江上遊文化旅遊區域規劃是四川省文化與旅遊部門牽頭製定的,在營銷方面也應站在四川省的層面上集中組織營銷。首先應該給這一地區確定一個恰當的營銷廣告語。此廣告語能充分概括這一地區的文化主脈,又瑯瑯上口,易記易懂,最好讓人過目(耳)不忘。其次,四川省要建立相應的有關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發展的協調機製,充分調動岷江上遊相關地市州的積極性,確保相關規劃實施的暢通。再次,四川省要將這一地區作為全省文化旅遊的一個重要板塊予以推薦。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讓盡可能多的人知曉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的內涵和價值。相關市州要配合四川省做好營銷工作。各地要有一盤棋思想,服從和服務於整個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發展的大局,擔當好各自的角色,切忌再各自為陣、互相掣肘、惡性競爭。
8.打造大型岷江上遊文化旅遊集團。政府盡管可以為岷江上遊地區的文化旅遊進行統一的規劃營銷,但具體的實施則不是政府分內的事,而應交給企業。縱觀國內外文化旅遊發達地區,其背後莫不是有強大的文化產業集團的高效運作。因此,要加快岷江上遊文化旅遊的發展,應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部門的支持下,建立相應的文化旅遊集團。考慮到岷江上遊地區以阿壩州為主體,岷江上遊文化旅遊集團應主要依托阿壩州,也即由阿壩州牽頭組建、沿線其他市縣參與,共同推動文化旅遊集團的發展,為岷江上遊地區文化旅遊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潘君瑤 2015《岷江上遊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文化旅遊發展研究——關於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岷江上遊文化旅遊品牌的八點建議》潘君瑤 (1990—),女,四川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機構管理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3)
愛墾·疫後文創
在旅遊火熱的年代,
幫忙敲鑼打鼓吸引遊人的
文化創意產業,算起來
已經進入青壯年歲
(1990-2022)
過去两年給新冠疫情一鬧
大家都在同情旅遊業
誰看見文創界在折兵損將?
還是看看人家最近都在
流行哪些文創新玩法吧。
延續閱讀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1081260
群眾旅遊:主體性“倒置現象”
為什麼在後現代主義的今天,人們會出現對遺產存續的擔憂呢?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於: 大規模的群眾旅遊的到來, 使遺產出現了因原初性歸屬性“變更”,而出現一定程度的主體性[創造並傳襲遺產(尤其是文化遺產) 群體權力弱化,甚至喪失]的“倒置現象”,而現代旅遊又加劇了這一現象的嚴重性。遺產主體性的“倒置”,帶來了兩方面的變化:
第一,遊客通過到現場“觀光”人類遺產,來確認和反省自己。地理學“對地球表面演化的特征與組織的研究,對空間中自然與人文現象相互作用,造成不同的地方和區域的方式的研究,以及對那些地方和區域對各種自然與人文事件和過程,所產生的影響的研究”,從而“在從環境變化到社會矛盾的廣泛範圍內,進行有價值的研究和教學”。這些科學的興起、發展、普及和運用過程,其實也是當代文化遺產概念和實踐的“再建構”。
第二, 由於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 主導、各國政府參與實施所導致的政治權力化,以及大規模群眾旅遊的介入等,反而淡化、弱化了遺產主體的歸屬性。任何遺產都被視為某一個人群共同體的家園“財產”。家園感存在於個體在社會群體中,存在於個體的“移動”中,通過建立人與人(人際的、家庭的、宗族的、姓氏的、族群的、國籍的、種族的⋯⋯)、時空與時空(古今的、輩分的; 家戶的、村落的、鄉鎮的、城市的、國家的⋯⋯) 之間的多重邊界得以建構。(彭兆榮,2017,“遺產旅遊”與“家園遺產”: 一種後現代的討論,2007年9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7 卷第5期 /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陳明發《感性調適》
數字化的年代,隨時随地可上網。發訊、收件、互動與留言,無論是文字、圖像或影音,都不成問題。人們不管生活在地球那一个角落,全球化看来已實現了它的承諾:天涯若比鄰。隔閡在解除中。
可是,這樣的景觀,傷害了人們的想像力。對内容的過度消費,已造成了倦怠感。
過度的內容生産,真正的區別模糊了。感性分配與感性調適無法協調,所產生的厭倦感,造成更大的冷漠甚至疏離感。
從感性營銷的角度說回來,許多人心目中所謂的悠遊、“尋找自我”,其實只是熱鬧街道上、高級咖啡座裡,觀光客的自拍;無法面對生命體驗的一種自戀式躲藏。
文學可以是一一帖療愈。
寧願回到特朗斯特羅姆的1954年。那種孤寂,才是真正刻骨銘心的流放,除了詩,無以救贖。
文學不只是閱讀與寫作,更關乎我們怎樣對待自己的閱讀與寫作。
這要從哲學去找尋思考的路徑與方法;從而唤醒我们的感性。
借愛墾MOOCs慕課講堂和創意人交流,生活感受得夠深刻,故事才說得好。
(2015年11月8日)
日本的城鄉人才及工作創生法
根据日本的城鄉人才及工作創生法,以及城鄉創生總合戰略與基本方針所定內容,有數點可完善各國對在地特色產業發展的看法——
藉由中央政府建置,得以讓地方政府、產業、公協會相關單位的合作機制,及區域內各個創育機構合作分工模式之行動方案;
鏈結地方資源及產學能量,協助地方產業創新轉型;
進而提供新創及中小企業在地經營服務資源,促進產業活化與資源共享等方式。
未來政府官員及社會各界賢達,在解決人口結構老化、城鄉差異惡化、地方產業發展之政策有所依據。(蔡鳳凰/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臺灣經濟)研究所 分析師,《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