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文創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110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文創 庫 12 hours ago

愛墾學術~「來都來了」:一種後現代心態的文化地景與市場效應

摘要:本文從總體文化(macro-culture)與產業機制雙重視角,分析「來都來了」這一流行語所折射的集體心態。

我們理解,它雖無關政策或產業趨勢,却是一種在高度不確定的社會氛圍中興起的集體潛意識——以體驗為先、臨場決策、降低對「正確選擇」的焦慮。


此心態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既可能成為促進試錯與即興創造的動能,但也可能淪為短期化與淺層內容的藉口。本文提出多層治理建議,以在「隨遇而安」與「有意識的設計」之間建立健康張力。

一、語彙作為心態的符號:從「到此一遊」到「就在此刻」

「來都來了」表面是情境化的自我說服,深層則是一種去目標化的在場倫理:既然已進入場域,則以當下可行之行動最大化體驗與可能性。與傳統結果導向(是否值得、能否回本)相比,這種語氣把焦點轉向在場本身的價值。在後現代流動社會裡(Bauman),個體面對選擇過載與路徑依賴的雙重壓力——既害怕錯過(FOMO),又擔心沉沒成本。「來都來了」於是成為一種心理補償與風險折現:不再糾纏「應不應該來」,而是追問「既然到了,能做什麼」。

這種話語也具有自我療癒功能:將決策的正當性從前因(動機、規劃)轉移到後果(體驗、收穫),藉由重新定義「成功」來消解焦慮。它同時連接了東亞語境中「順其自然」的文化母體(可追溯至道家)與數位世代的即時性文化(Deuze)——在秩序與偶然之間尋求低摩擦的行動方式。

二、價值轉變:由功利邏輯到經驗邏輯

在體驗經濟(Pine & Gilmore)的框架下,「來都來了」強化了過程的可記憶性勝於結果的可衡量性。它促成三個層面的價值轉換:

從規劃到探索:以「可試可改」替代「一次到位」,擁抱不完全資訊下的效應化決策(Sarasvathy)從完美到足夠好:將創作視為流動中的版本迭代,而非一次性完稿。從產物到關係:重視與場域、觀眾、素材的臨場互動;作品不是終點,而是參與的容器

這種轉向對文化心態的集體效應,是降低失敗污名、鼓勵即興與拼貼,也同時提高對偶然性與錯位美學的容忍。

三、產業機制:文創場域中的四種正面效應

破除束縛與試錯友善:在資源與時間皆稀缺的文創生產中,「來都來了」降低了行動門檻,讓團隊敢於做原型(prototype)、快閃(pop-up)、小規模預演(work-in-progress)。它以小成本試探快速迭代替代高成本賭注

臨場應變的創意肌肉:展演、沉浸式體驗、互動裝置常處在多變條件下。此心態提升即興編排情境感知(Weick 的 sensemaking),把不確定視為素材而非障礙。(下續)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Friday

(續前)順其自然的流程美學:在創作上,將偶得靈感與現地條件納入作品結構,形塑流程即內容的風格:例如城市漫遊式策展、參與式劇場、社區協作出版。作品的價值,來自與環境的互為生成

受眾聚合與市場指向:以「來都來了」作為標語或敘事,能吸引願意隨遇而安、重視體驗的受眾。活動可藉即時互動、沉浸情境、社交分享擴散,形成場景驅動的口碑


四、隱憂與結構性限制:當口號遇上現實

短期化與淺內容風險:過度強調即時快感,可能導致內涵深度不足與「速食文化」蔓延;即興若缺乏積累機制,易成為一次性消費。

沉沒成本的自我合理化:「都來了」可能掩飾不佳決策,將資源浪費美化為豁達。長期看,這會侵蝕評估與反思能力,削弱產業的專業標準。

勞動不穩與情感榨取:在專案化、平台化的文創生態中(Boltanski & Chiapello;Sennett),倡導「臨場投入」可能加劇不付費的情緒勞動超時即興,使創作自由與不穩定勞動糾纏。

結構門檻未被鬆動:資金、場地、審批、保險、版權與演出安全等制度性門檻不會因心態轉向自動下降。若無配套,「來都來了」只能停在個體層次的自我調適


五、比較維度:積極偶然 vs. 消極順從

值得區分的是,積極偶然(將偶發視為創造的觸媒)與消極順從(以無力感合理化一切)。前者需要設計的容器:明確邊界、可回顧的紀錄、可複製的流程;後者則放棄學習,讓偶然性淪為藉口。兩者外觀相似,但產出品質與可持續性迥異。


六、治理與實務建議:在「隨機」與「設計」之間

個體/創作者層面:建立即興反思雙迴路:每次臨場創作後即刻記錄「觸發—決策—影響—可複用」,形成個人知識庫。採用最小可行作品(MVP)與版本號思維,將失敗視為資料而非污點。練習情境感知與觀眾共感:以現場訊號(情緒、節奏、互動密度)動態調整表演或媒介配置。

組織/團隊層面:設置安全試錯金低成本場測機制,明確試驗上限與退出條件,避免「因來而留」的沉沒成本陷阱。建立即興檔案館:把未成形的片段、場域變量、觀眾回饋系統化,轉化為可教學、可授權的資源。以心理安全明確節點並重:允許臨場調度,但固定復盤節律與品質門檻。

產業/政策層面):推動微型場域與彈性許可:降低短期試驗的行政成本,拓展城市角落為文化「即興節點」。建置多維績效指標:除票房與流量外,納入學習成果、社群連結、在地共創等指標。強化勞動保障與版權彈性:在彈性與保護之間設計中介制度,使「臨場創作」不以剝削為代價。鼓勵跨域沙盒:以公共資金支持跨科技、社區與教育的低風險試驗,累積公共知識。

七、定位與結語:把「來都來了」做成方法論

綜上,「來都來了」既是後現代生活策略,也是文創實踐的可能框架。它鼓舞創作者在不確定中行動,以即興與試錯打開創新;同時它也可能遮蔽結構性困境、稀釋內容深度、強化不穩定勞動。真正成熟的姿態,不是讚美偶然,而是為偶然搭建結構:用制度保障容納即興,用方法論沉澱靈感,把「到場」轉為「到位」。當我們把「來都來了」從口頭禪升級為可複用的實踐語法,文創產業才可能在高波動的時代,既保持彈性,也守住品質與尊嚴。


參考文獻(參考入門書目,便於延伸)

Appadurai, A.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Bauman, Z. (2000). Liquid Modernity.

Boltanski, L., & Chiapello, È. (1999). The New Spirit of Capitalism.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Deuze, M. (2012). Media Life.

Pine, B. J., & Gilmore, J. 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Sarasvathy, S. D. (2001). Effectuation: Elements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

Sennett, R. (1998). 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Throsby, D.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Weick, K. E. (1995). Sensemaking in Organizations.

《道德經》:關於「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之思想脈絡,可作東亞語境參照。

註:以上文獻供理論參照,本文未引用具體統計或個案資料,重點在概念辨析與方法論建議。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1, 2025 at 11:40pm

文化與創意產業中人工智慧的倫理發展與應用途徑

人工智慧(AI)早在 2022 年生成式 AI 轟動問世之前,就已被廣泛運用於文化與創意產業(CCI)之中。未來,AI 將持續在創意流程的各個階段發揮重要作用,從創作、後製、策展,到行銷與典藏皆然。雖然 AI 在藝術與文化領域的應用並不總是符合文化實踐者的利益,但對這項未來科技一概加以否定並不恰當。相反地,亟需基於人權與國際倫理原則,對文化與創意產業中的 AI 制定明確的規範。

在實務上,AI 為藝術家、創作者及文化與創意產業的其他專業人士簡化或消除了許多重複性或繁瑣的步驟。AI 可以作為啟發靈感的繆思,降低藝術創作的高門檻,並創造新的進入途徑,例如讓人們能接觸到其他語言的文化內容。

同時,人們也清楚地知道,AI 在 CCI 領域的應用可能帶來負面,甚至嚴重的影響。從臨時演員到翻譯與插畫師,數十萬個特定職業的工作崗位正面臨永遠消失的風險;與此同時,AI 系統每天都在侵害著版權,例如透過爬取內容以訓練大型語言模型(LLM),或複製特定的風格、聲音與面容。然而,這些挑戰可透過監管與判例法予以緩解。同樣地,AI 對文化多樣性的負面影響——例如過度聚焦英語作為通用語——也可採取類似的方式減輕。

有效落實現有國際法,特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和促進文化表達多樣性公約》,有助於減輕 AI 應用所帶來的這些不良後果。

在這種矛盾的背景下,德國教科文組織國家委員會於 2023 年 10 月至 2024 年 5 月期間,舉辦了三場與國際專家合作的工作坊——其中一場與奧地利、盧森堡與瑞士的教科文組織國家委員會合作。以下摘要呈現了所有工作坊的主要成果,並提出具體的途徑,以促進 AI 的倫理使用與發展,尤其是在 CCI 領域。這些成果與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德國對外文化與教育政策的相關研究和實踐格式的核心論述一致(見近期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撰寫的研究[1])。

以下結論同樣與德國教科文組織國家委員會近期發佈的《公平文化憲章》相符。需注意的是,本摘要不必然反映所有參與工作坊的專家,或奧地利、德國、盧森堡與瑞士教科文組織國家委員會的觀點。

[1] AI i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 Approaches to an ethical development and use of.Kulesz, Octavio. 2024.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ross Sectoral Collaboration. in: ifa – Edition Culture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Approaches to an ethical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I i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y German Commission for UNESCO.]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July 20, 2025 at 6:39pm

王家新·蒙昧不是黑暗的中世紀的專利:許多同胞的「文化層次」還處在口腔期吧,那就是「吃文化」,還有一些人的層次略「高」一點,也無非是娛樂文化、消費文化、小資文化,還有人苦讀《論語》,據說是為了「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問題,等等。但是真正意義的文學和詩是對一個民族語言文化、心智和精神的提升,我們現在就缺這個。我在一個地方講過,不要以為黑暗的中世紀才有蒙昧主義。(王家新世界文學」視角下的中國文學與詩,根據網聊記錄整理;網聊時間:2007年4月14日 晚7:00-9:00;網聊地點:中國學術論壇聊天室)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July 4, 2025 at 11:13pm

陳木村·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英國學者David Hesmondhalgh對文化產業的看法,認為文化產業的最終產品都是「文本」的領域,也就是屬於多元性的、可以任人加以解讀或詮釋。就如人會因為職業之不同,而設計與職業有關的制服,會因業態之不同而設計與該行業有關的圖文視覺,也會因功能之不同而佈置具效果的場地等,而這些的目標與目的不是只為了某種意義而已,而是為了訴求其產業價值與功能。

其實我們生活中任何食、衣、住、行、育、樂等產業,基本上都是具備了文化產業的部份特徵,只是出於對文化產業界線不明與差別現象。因此造成全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的名稱也各有不同,如「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文創產業」等。也因為各國政策、民族性與發展策略之不同,都有各自的定位與名稱策略,所以也沒有一定的標準模式,有的是各自目標與運用戰略不同而已。

所以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時,必須導入所謂的核心問題,以免造成只形於表、難以發揮、產值落差、缺乏經濟效益等現象。因此如果以廣義來定義,亦即人類學所定義的「人類生活的全貌」,或者是「文化就是生活」等,這樣所有產業都會必須納入文化產業的範圍,但這樣的定義仍然是不夠明確與完整。

但如果將文化產業定義為「利用文化來創造財富的產業」,這樣又會顯得狹義與不適,因為文化產業本來就是要借助文化來創造經濟價值,但是用文化來創造經濟價值卻未必就是只有文化產業而已,其他產業亦可如此創造。

我國文化部將文化產業詮釋為:凡源自於文化或創意所累積,並在知識產權之下,同時具有就業機會潛力與創造財富,以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昇華之產業均屬之。

另外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認為,創意是文化定位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可以被不同形來式作表現。其實一般對文化產業的認知,大多數侷限在於那些無形或以文化為本質的項目及內容,並經過創造、生產與商品化整合的產業。因此文化創意產業也可被視為創意產業、取向產業、內容產業、生活產業及藝術產業,因為文創產業所牽涉的範圍很廣。從這些基礎還可以延伸至建築、景觀、視覺、表演、藝術、運動、教育、音樂、廣告、觀光、產品及活動等。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將文化創意產業分為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慧財產權三項。因此各國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以及所發展的產業類別、內容彼此皆稍有差異,但整體而言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都是相似的,也不論各自包含那些範圍。所以說凡事源自於文化或創意累積,並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運用,具有創造經濟價值與就業機會,提昇整體生活與環境的行業,稱之為文化創意產業。(2016/06/21 https://grinews.com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July 3, 2025 at 10:17am

中國微短劇橫掃北美,三線演員爭拍,中國電影人三個月賺2500萬美元票房~~(好萊塢2025年7月3日訊)中國的霸總、復仇、婆媳大戰題材的微短劇成功內銷變出口,在北美和東南亞也大受歡迎,吸引美國的三線演員爭相投身拍攝,有人日薪暴增7倍。有中國制作人靠照抄中國2021年的舊橋段,便成為北美微短劇市場一哥,3個月斬獲2500萬美元(約1.05億令吉)票房。

綜合外媒報導,中國的微短劇把握到美國好萊塢2023年大罷工的時機,成功殺入北美市場。靠炸裂開場、懸疑鉤子、劇情翻轉的「黃金三秒」方程式,加上霸總浪漫愛情、婆媳大斗法等題材, 讓換上金發碧眼西方演員的中式短劇,風靡北美。

中國電影人高峰2019年赴美,初時靠送外賣維生的他,日前發片表示,靠照抄中國微短劇的成功模式打開一片天。高峰指,短劇核心吸引力在於「爽文」式敘事:節奏快、沖突強、反轉多,讓觀眾短時間獲得情緒滿足。

他2024年執導的《The Divorced Bilionaire Heiress》(離婚的億萬富翁繼承人),三個月創下2500萬美元(約1.05億令吉)票房,現累計已破3500萬美元(約1.47億令吉)票房。他以「短劇工廠」模式運作,年產量高達45部,遠超業界平均的10至15部,成為北美市場第一。

高峰直言,「我們現在在抄中國2021年的作業,已經算北美第一了,只要把作業抄好就成功了。」

美國50歲以上女性付費率達50%,是中國的五倍,其中又以霸總題材最受歡迎。熱門的短劇有《總統愛上清潔工》、《穿越911救雙子塔》等等。反映,中國這次軟實力成功輸出。

洛杉磯某經紀公司透露,原本日薪500美元左右的三線演員,在出演中國微短劇時,身價可漲7倍至3000至4000美元。(2025年7月3日 東方日報)

愛墾評註:這是彰顯中國“軟實力”的正面教材,或......?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June 11, 2025 at 10:56am

愛墾APP: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電影《北國之戀》雖然具有鮮明的日本特色,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類似計劃和文化思潮的啟發。這些西方影響主要體現在地方發展理念、生態保護意識以及對個體生活方式的追求上。

1.「一村一品運動」的西方影響

(1)西方地方經濟與社區發展理念的借鑑

英國的「鄉村振興計劃」:20世紀70年代,英國開始推行以農村社區為核心的地方經濟發展計劃,通過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和手工藝品,增強鄉村的自給自足能力。這一理念與「一村一品運動」在鼓勵地方經濟自立、自強的目標上高度契合。

美國的「社區發展運動」:20世紀60年代,美國興起了社區發展運動(Community Development Movement),強調通過本地資源和社區參與來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這一運動的核心思想,即「內生性發展」,對「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有重要影響。

生態旅游與地方文化保護:歐美在20世紀中葉開始推廣生態旅游和文化保護項目,強調通過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促進地方經濟。這一思路與「一村一品」強調地方資源與文化的結合相似。

(2)日本本土化的創新

平松守彥的創新:盡管受到西方思想的啟發,「一村一品運動」更多是基於日本農村的現實需求,強調地方獨特性與市場化結合,創造高附加值產品。平松守彥特別重視市場導向和出口,推動了地方產品的國際化。

2.《北國之戀》的西方影響

(1)美國與歐洲的「自然主義」與「返璞歸真」思潮

美國的「田園電影」與文化:好萊塢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量強調自然、人類自我探索的電影,如《落基山人》(Jeremiah Johnson, 1972)和《佐拉斯特拉的森林》(Deliverance, 1972)。這些電影展示了人在自然中的生存與自我發現,影響了包括《北國之戀》在內的許多日本作品。

歐洲文學與「回歸自然」思潮:法國作家讓-雅克·盧梭的「回歸自然」理念,以及20世紀的「鄉村主義」文學運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對日本創作者有一定啟發。

(2)日本對西方思潮的本土化

《北國之戀》雖然吸收了西方的「自然主義」理念,但其情感表達和敘事結構更注重日本的「地方情感」(Furusato)和人倫關係。這種以北海道鄉村為背景的故事,強調人與土地的連接,具有深厚的日本文化內涵。

3.西方影響的整體分析與本土化特點

西方的社區與生態保護思潮:這些思潮強調地方資源的獨特性和可持續發展,對日本「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形成了重要啟發。

日式本土化的實踐:日本在吸收西方理念時,更注重本地化的具體實踐。例如,「一村一品」不僅關注經濟效益,還強調文化認同和社區凝聚力;《北國之戀》則通過鄉村生活的細膩描寫,表達了對自然與人情的獨特思考。

總結: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北國之戀》確實在理念上受到了西方地方經濟發展、自然主義和社區振興等思潮的啟發,但它們在具體實踐中進行了本土化改造,賦予這些理念深刻的日本文化內涵。這種本土化實踐不僅讓這些項目和影視作品取得了成功,也為其他國家的地方創生提供了有益借鑑。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May 13, 2025 at 10:53am

大西洋人·和風·韓流·漢潮——中日韓三國文化軟力量的地位~~讓我們設想以下的情境。

如果現在有兩個舞台,分別由在日本與韓國各自當紅的偶像藝人木村拓哉和Rain上陣,再讓他們同時同地在亞洲各國巡回登場,互別苗頭,你想是誰的舞台較有吸引力?

對於這個假設,恐怕多數讀者都會同意,除了在日本,韓國藝人Rain的磁性會稍勝一籌。

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的情境。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任何藝人經紀公司會如此直截了當地抬出兩名當紅藝人來做魅力競爭,畢竟代價過大,沒有多少人輸得起。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把較量的雙方換成兩個國家的政府,雙方要如何對陣。

然而,虛構這樣的比較情境,仍有其意義,至少這提供了一個對比平台,讓我們去窺視一個具軟力量資源的國家,透過公共外交渠道去加強自身文化感染力的核心思維之間的微妙關係。

眾所周知,東亞三國中國、日本及韓國皆可算得上是軟力量資源大國,不同的是這三國在對外輸出本國文化感召力時所處的階段有些差別。如果以一條弧狀拋物線來比喻,「和風」現在大概是處於往下墜落的那一邊,代表著它曾經風行一時,時下流行度卻有點不復當年之勇;「韓流」應當處於離地的最高點,顯示它當前如日中天的磅礴氣勢;而「漢潮」則在左側向上爬行的一邊,象征著它正在囤積能量,蓄勢待發。

由此可見,文化力量強弱的變化是個動態過程,曾經紅極一時的可能衰謝,但也可以因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創造第二個春天。日本是東亞軟力量發展的先行者,在20世紀80年代其經濟進入超速發展時代,成了在符合西方現代化標准的情況下保留了自身獨特文化的少有國家。在這之前,日本無論是文化能量或是科技實力都在緩緩積墊,直接造成80年代中葉至21世紀初的十多年間,「哈日」風潮有多盛,一時成了亞洲國家民間追捧流行文化有多起勁的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這股「和風」的形成是一種無意識的成就,之所以風靡他國,是由於它當時的文化水平達到別人所欠缺的先進性、開放性、娛樂性及前衛性。這與韓國在亞洲爆發金融危機之後所采取的傾全國政商界之力去發展文化產業的有意識做法,有所差異。

一個是在有意識地將文化產業化,並極力向世界推廣之後取得佳績;另一個則是漫不經心,只靠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在國外流露出自身的文化感召力。換言之,如果日本有心扭轉影響力日漸走下坡的態勢,就應該效仿韓國正視把文化產業化、全球化,並且結集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去改變一貫只重視國內市場的心態,積極將日本文化全球化。

在這個環節上,新加坡同日本雙方都同意探討在中國設立日本文化中心的可行性,顯然便含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畢竟,中國是首個同日本簽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從此開啟了它同外國進行自由貿易談判的道路。為求與時並進,新日上個月簽訂了經修訂的「日新經濟伙伴關係協定」(JSEPA),進一步加強雙邊經貿合作。

新加坡同日本的關係源遠流長,兩國各界的交流也非常頻繁。就拿政治聯系來說,盡管李顯龍總理上個月應邀到日本作正式訪問離前總理、現國務資政吳作棟正式訪問日本整整14年之久,但這僅是外交形式上的問題。實際上,新日兩國領導人幾乎每年都進行工作性質的互訪,政府首腦也常在出席各項國際會議如東亞峰會、亞歐峰會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時,安排舉行會談。

在經濟方面,新日雙邊貿易關係自兩國建交41年以來取得長足發展。在1970年只有60家日本公司在新加坡設立業務,當時日本的投資總額是1億1500萬元。經過36年,在本地有業務的日本公司已超過2200家。

日本目前是新加坡第六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從前年的529億元增至去年的552億元。中國在日本的累積投資額到了2004年也達33億元,而日本在本地的累積投資額則多出十倍,達367億元。

這些都顯示新日兩國縱橫雙向都有著不淺的交流,因此必定已從磨合中了解彼此的文化特色。本地上世紀80年代刮起的東洋風,從人們追看日本電視節目如紅白歌唱大賽;電台介紹日本歌手,如唱紅一首《昴》(Subaru)的谷村新司;家喻戶曉的漫畫人物小叮當到後期因劇集簡短,人物描繪深刻而受廣大觀眾喜愛的日劇如《沙灘男孩》、《悠長假期》、《麻辣教師GTO》等,都是日本流行文化在本地播種、開花、結果的歷史見證。(原載:2007-4-14 貝殼村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May 12, 2025 at 1:03pm

(續上)即使在今天,亞洲新聞台連播了好幾年的節目「Japan Hours」(日本時段)也是這個面向亞洲觀眾的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休閒資訊節目之一。

在任何有意輸出本國文化產業的操作中,先把本土文化的土壤變得肥沃是無可避免的第一步。從日本專利數量全球最高;書籍和音樂產品的銷量佔全球第二;以及全球前25家跨國公司之中,日本擁有三家等方面來看,這塊土壤有多肥沃,大家一目了然。事實上,日本經濟產業部幾年前發表的知識產權戰略報告書便指出,它在音樂、出版和電視電影等文化產業上的總銷售量高達11萬億日元(約1400億新元),也比它出口鋼鐵所賺取的盈利高兩倍。

  (和劇公主:日本20世紀最後一位美少女广末凉子

乍看起來,日本這方面的得分確實相當高。新力公司的Play Station電玩系列、吸引老小的吉蒂貓(Hello Kitty)、走紅亞歐美的袋魔(Pokemon)動畫片及東京街頭流行的服裝與髮式,無一不掀起一定的熱潮。日本流行文化所佔有的領導地位更讓軟力量概念的鼻祖、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Joseph Nye)指為「亞洲最具軟力量資源潛能的國家」。

然而,一個軟力量資源豐富的國家並非天生就是一個軟力量大國。中國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學者周慶安曾指出,近現代歷史證明在整個軟力量的發展過程中,二者甚至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他說:「在國際政治歷史上,世界幾個重要的傳統文化中心地區,如東亞地區、愛琴海地區、兩河流域和南亞大陸,都沒有形成能夠影響國際政治話語體系的軟力量中心。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這些地方的發展中國家居多,長期的落後影響了這些國家的形象;另一方面是文化並非軟力量,能否產生「力」的效應,取決於這些文化的傳播和應用效果。」

因此,如果日本真的有感於近年韓國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甚至覺得「韓流」在登陸本國後如大台風般席卷扶桑列島,而有心力挽「和風」日益頹弱的局面,就應認真考慮利用新加坡作為國際化城市的環球直通脈絡,借助中國對區域風土民情及語言的了解及專門知識,在這裡設立涵蓋方方面面的文化中心,著力將之打造成日本文化在東南亞的輻射基地。

我們必須認清的一點是一種文化產品要升格為一個國家軟力量的重要手段,除了需要易於為人接受並產生共鳴的良好包裝之外,更取決於這個產品的國際化程度。

日本《朝日新聞》過去曾針對日劇暢銷度不如韓劇發表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電視界太過滿足於國內市場,對打開海外市場不如韓國積極,只等別人來買,不知道對外促銷。此外,日本明星也傲氣太重,不懂得出國宣傳的道理。

的確,日本文化若想跨出國門,走入國際市場,所有的利益相關者下定決心改變固有心態和適當掌握並開拓傳播渠道,都同等重要。這是配合政府的戰略規劃,透過文化傳播來提升國家利益,加強國家安全,甚至展示軟力量應用的無限可能的重要一環。

(大西洋人:和風·韓流·漢潮:中日韓三國文化軟力量的地位;[原載:2007-4-14 貝殼村])相關 相關 相關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April 21, 2025 at 6:47pm

愛墾APP:經濟地思考~~奧地利物理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史學家與哲學家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1838年—1916),在《感覺的分析》(Die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 1886)一書中,其中提到科學家的任務包括「經濟地思考」(英文:to think economically),其德文原文、英文翻譯與中文翻譯對照如下——

德文原文: "Die Aufgabe der Wissenschaft ist es, ökonomisch zu denken."

英文翻譯: "The task of science is to think economically."

中文翻譯:「科學的任務是經濟地思考。」

馬赫在他的哲學與科學觀點中談到「經濟地思考(to think economically)」,並不是指財務或金錢方面的經濟,而是指以最有效率、最簡潔、最少資源投入的方式來組織與理解經驗與知識。

具體來說,「經濟地思考」在馬赫的脈絡中有以下幾層意義:

  1. 簡化與去除多餘

馬赫認為,科學理論的目的不是去發現一種「絕對真理」,而是幫助我們整理感官經驗、做出預測。因此,理論應該盡可能地簡潔、有效地描述現象,去除不必要的假設與概念。這種做法就是「經濟地」處理知識。

  1. 心理與認知的節省

馬赫認為人的感官與心智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好的科學思維或理論應該要節省心智負擔,幫助我們更快速、直觀地理解與掌握現象。這種對認知資源的節省,也是「經濟地思考」的一種表現。

  1. 工具性的理解

在馬赫看來,理論只是工具,不是對世界「真相」的鏡像反映。所以,一個理論有用與否,取決於它是否經濟有效地整理了經驗並指引未來的實驗或應用。他強調科學理論的價值是實用性與效率,而非是否對應某種形上學的實體。

馬赫所說的「經濟地思考」可理解為:以最少的概念、最簡練的邏輯、最有效的方式來組織與應用我們的經驗,使得理解世界變得更容易且高效。

例如,我們鼓勵墾友們以星系碰撞来類比詩性,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