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2016, A year dedicated to MOOCs Service for partners along Silk Road
Photo Credit: DANTESQUE CIRCLE by Toni Infante
上一堂體驗帶動課
團康帶動法 》》
》觸電
》蘿蔔蹲
》一比呀呀
》HAND CLAP SKIT
》SNAKES
》Bus Stop
》Yurt Circle》
》Ladder Game
》Caterpillar Game
》如何推廣社團
Tags:
Albums: 愛墾MOOCs課堂
Comment
愛墾APP:情緒資本主義~~「情感」這東西或許過於曖昧複雜,不由分說,一發難以收拾。看似無從捉摸,今天資本主義社會偏偏要操控群眾情緒,左右政治立場與判斷。情感政治的問題,也是[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高級講師]駱頴佳博士思索已久的課題,「為何要談情感?第一件事,在西方學術界有所謂『情感轉向』(emotional turn)論述,還有『情動』(affect)這個諸多討論的概念。」西方經已蔚為顯學的情感研究... ...
一、當代思潮中的情感轉向
「誰能操控群眾情感,誰便可掌控政治運動。」這是近年很多批判理論家注意到的問題。現今政府、傳媒與不同陣營的政治團體,不需要太理論化地解釋政策背後的因由(rationale),只需引起群眾的恐懼心理。譬如說,我們不難觀察到,特朗普上台和歐洲右翼崛起所帶動的民粹政治,對於難民、新移民與穆斯林等他者的排斥,其運作往往牽涉到恐懼的情緒。更不用說,香港人每當遇上政治爭拗,隨時鬧到七情上面。駱頴佳一句點出情感研究的重要性:「我們每一日都受到很多情感牽動,但少有意識到情感如何控制我們作出政治上的抉擇。」
這個西方批判理論中的情感/情動轉向,可以回溯到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斯賓諾沙(Baruch Spinoza)的哲學脈絡。斯賓諾沙說的情動(affect),是一種影響別人情感,同時反過來被人影響的能力(a capacity to affect and to be affected)。駱頴佳解釋說,情動是一種改變人們行為的隱性逼力。譬如他在序言書室開講,聽眾們的反應如搖頭、打瞌睡,都會隱若地影響到他的情感狀態。如此,人們的行為不單只受制於思想,更會被某個空間內的情感流動改變。
去到當代的政治哲學家中,納思邦(Martha Nussbaum)提出過重要的情感政治論述。駱頴佳舉出其中兩本:《政治的情感》(Political Emotions)與《憤怒與寬恕:重思正義與法律背後的情感價值》(Anger and Forgiveness: Resentment, Generosity, Justice)。納思邦認為,情感背後往往牽連某種價值判斷。當我們回應各種事情變得日益情緒化,無論是對他者的恐懼、厭惡抑或愛惜,值得深思的是情感背後附帶甚麽價值判斷。我們討厭哪些族群?見到哪些人會感到憤怒?納思邦說,這些問題盡皆反映你的價值判斷。
此外,駱頴佳還特別推薦自己常用的教科書,納思邦論教育的著作:《培育人文: 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Cultivating Humanity: 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其中一個洞見是,如何培育學生的情感與公民價值建構有莫大的關係。簡單地說,假如人們習慣用討厭的眼光看所有非我族類,我們無法真正建立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最終,培育情感就是培育我們需要的人文精神。
(来源:致寧報導~情感·快感·革命構想——駱頴佳「情感政治與左翼」講座紀錄;2018-09-27)
愛墾APP:敘事作為政治傳播與社會動員的工具:數位時代的多維探析
敘事作為一種傳遞經驗與塑造認知的方式,自古以來即在人類社會中佔據重要地位。正如 Hannah Arendt(1963,第232頁)所言:「總會有一人倖存,將故事述說出來。」此一觀點揭示了敘事在政治與歷史脈絡中的核心功能——它不僅保存事件記憶,更能形塑社會集體意識與價值判斷。
一、敘事的社會功能與意義
正如 Fernandes(2017,第5頁)所指出,敘事能促進人性發展、激發同理心、動員社會變革支持,並推動社會運動。Landow(1997)與 Joyce(1995)進一步提出「超文本敘事」的概念,認為其可透過數位技術生成多元且不斷變化的故事文本,使每一次閱讀皆成為全新的詮釋,賦予受眾更大的參與空間(Joyce,1995,第193頁)。
數位媒介的興起,進一步擴展了敘事的互動性與參與性。Ryan(2011,第47頁)指出,數位世界允許使用者直接介入情節的發展與揭露;Ferrari(2017,第viii頁)則強調,敘事作為溝通的一部分,既屬藝術範疇,又深植於日常生活之中,並具有特定的功能性目標。
歷史上,敘事亦是社會與政治動員的重要工具。Polletta(2006,第4頁)追溯其應用至16世紀法國的稅務衝突,並延續至20世紀美國的民權運動。Heir(2018,第1頁)則指出,敘事對於組織在知識管理、品牌建構、品質維護與衝突處理等層面均具高度相關性。
二、政治情境中的敘事運用
在政治領域,敘事不僅是一種干預策略與政治資源(Colvin,2018),還可作為身份政治的表達形式(Pullen,2009),或藉由敘事作為政治行動的媒介來建構政治論述(Bowles,2010)。Coleman(2015,第168-169頁)進一步指出,民主政治的運作需要故事來界定「我們是誰」、「我們認為自己想要什麼」、「我們對政治人物的觀感」以及「我們認為政治人物如何看待我們」。Hanska(2012)亦認為,敘事能支持政治領袖形象的塑造與神話化,而 Tily(2003)則關注其在說服力評估上的作用。[下接]
Arendt(1994,第225頁)強調,敘事為受眾提供了想像與詮釋的空間,並傾向於呈現與人物、事件及社會環境緊密相關的事實真相,而這些真相在政治領域中具有天然的重要性(Arendt,1993,第238頁)。
三、數位媒介與政治敘事的競爭
在當代,政治敘事透過電視、廣播、線上媒體、雜誌與報紙等傳統大眾媒體傳播,同時廣泛滲透至 YouTube、Instagram、Facebook、Twitter 等社群平台與串流服務,公眾因此能隨時接觸到強化其政治選擇信念的訊息。
政治敘事的競爭並非新興現象,不同國家的政治傳播史皆有類似經驗。例如,Polletta 與 Callahan(2019)研究了川普時代的深度報導、懷舊敘事與假新聞,Richardson Jr.(2002)則分析了 2000 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競選廣告的視覺敘事策略,結果均表明政治廣告能有效促進政治人物與選民的互動。同樣,Page 與 Duffy(2016)針對共和黨初選四位總統候選人在 Facebook 與 Twitter 上的視覺敘事研究,揭示了數位平台對政治傳播的戰略價值。
Gupta-Carlson(2016)主張,數位敘事在總統選戰中具有關鍵性地位,應透過影像、音樂與演講等多模態方式強化訊息傳遞。Smith 與 Golden(1988)則以隱喻與軼事分析方法回顧了 1984 年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選舉的電視廣告,凸顯了敘事策略與媒體表達形式之間的互動關係。
四、結論
綜上所述,敘事不僅是保存歷史與傳遞價值的文化機制,更是在數位時代中競逐民意、塑造政治形象與動員群眾的重要工具。隨著數位媒介的滲透,政治敘事的傳播途徑與表現形式愈加多元,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需同時關注其內容、載體與受眾互動模式,方能全面理解其在當代民主政治與社會運動中的影響力。
五、反思與平衡:群眾覺知在政治敘事中的角色
前述研究多著眼於敘事在政治傳播與社會動員中的正面功能,然而,敘事並非總是中立的意義建構過程。當傳播媒介準確報導掌握話語權的公眾人物言論時,所呈現的往往只是一種「版本真相」(the official narrative)——屬於特定權力主體的敘事版本。這種版本可能是精心策劃的政治產物,試圖透過媒介傳播取代或掩蓋客觀事實。
在此情境下,媒體的「忠實記錄」只能保證言辭與事件經過的形式完整,卻無法自動驗證其內容的真實性。嚴格來說,記錄與真相之間存在顯著落差。尤其在政治語境中,發言者的陳述未必是基於事實——其動機可能源於黨派立場、權力算計,或經過包裝的政治利益,而非真誠的信念。這種「話語建構」與「敘事操控」的核心目的,恰恰在於遮蔽與扭曲真相。
權力主體憑藉龐大的支持群體與媒體曝光率,能夠挾持話語權與詮釋權,將謊言經過反覆強化、情感操控與邏輯偽裝,塑造成「真理」與「正義」,並進一步催眠公眾,使之被接受為「事實」。正如美國《華盛頓郵報》前執行總編、本·布拉德利(Ben Bradlee)所言:「即便是最優秀的報紙,也從未學會如何應對那些面不改色撒謊的公眾人物……我們只是刊印他們告訴我們的。」這揭示了新聞專業的制度困境,也映照出受眾在信息環境中的脆弱處境。
在當代資訊過載與假新聞泛濫的背景下,群眾覺知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唯有透過提升媒體素養、培養批判性思維,以及建立多元資訊來源的驗證機制,公眾方能在政治敘事的洪流中維持相對的判斷力與自主性。這種平衡,不僅是資訊消費者的自我防衛,更是民主政治健康運作的基礎。換言之,面對精心建構的「版本真相」,群眾的主動覺知與理性辨析,是避免被動接受與集體沉淪的唯一出路。
参考:Copyright © 2021 The Contestation of Political Storytelling in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During the 2019 Federal Election Andika Hendra Mustaqim. Published by Atlantis Press SARL.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C BY-NC 4.0 license.
故事敘事研究方法~~故事敘事可被視為一種論述進行分析,因其內含建構性與模式性(Fernandes, 2017, p. 7)。本研究採取批判取向,旨在透過敘事的運用,提升公眾對政治行動者及其政治行動之認識與理解。在批判範式與質性研究方法的框架下,研究將以整全且具脈絡關聯的方式展開。
本研究之分析對象為政治演說、政治辯論,以及總統候選人在記者會或媒體訪談中的公開言論。研究資料僅取自具公信力之線上新聞媒體,且僅限於研究對象之直接引述。研究者自至少一百篇主流線上新聞報導中篩選,最終收錄六篇涉及雙方候选人敘事之文本。
在分析階段,本研究結合論述心理學取向與批判性論述心理學(Critical Discourse Psychology, CDP)取向。論述心理學之方法取徑參考 Wiggins (2017, pp. 44-49) 所提出之觀點,其分析程序包括:(1) 閱讀資料、(2) 描述資料、(3) 辨識社會行動與心理建構、(4) 聚焦分析議題、(5) 收集其他相關材料,以及 (6) 深化分析。Wiggins (2017, pp. 44-49) 亦指出,CDP 的分析以資料之「腐化」(data corruption)為切入點,進而探討特定議題,並將其與論述中之文化與社會概念相聯繫。
憤怒是火,行動才是光。
Anger kindles us, but action defines.
美國民權運動中 Malcolm X 有句話:
Usually when people are sad, they don't do anything. But when they get angry, they bring about a change.
人們悲傷時常無所作為,但憤怒時,他們會促成改變。
換著文創實踐,若有文創人想因為某個事件寫一部劇本,我會問他:你是生氣呢,傷感呢,還是憤怒?
Anger is a spark; action is the flame that lights the way.
Rage may ignite, but action illuminates.
Anger fuels the fire; action shines the struggle.
Fire without light burns itself to ashes; anger without action kills oneself.
愛墾APP:種族關係緊張與社團~~在歷史與社會學研究中,當海外華人與所在國的政治關係緊張時,宗鄉社團往往會扮演多重角色,可以分成幾個層面來看:
情感與身份的避風港~宗鄉社團(同鄉會、會館、宗親會等)通常以共同籍貫、血緣或祖籍地為基礎。當外部社會出現排華、歧視、政治衝突等壓力時,這些社團提供一個熟悉的語言、文化與價值觀環境,讓成員獲得心理支持與歸屬感。
社會支持與互助網絡~宗鄉社團會組織互助基金、醫療援助、法律支援等資源,幫助會員應對失業、法律糾紛或人身安全威脅。在政治衝突時,它們可能成為資訊交換與資源整合的平台。
政治與外交的緩衝或動員力量~有些宗鄉社團會充當華人社群與當地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協商權益、化解衝突。在某些時期(例如反華浪潮或戰爭期間),它們可能組織集體抗議、募款支援祖國,或對當地社會發聲。有時,為了保護成員安全,宗鄉社團選擇低調,避免直接介入政治。
文化延續與認同強化~緊張時期,宗鄉社團常加強節慶、宗教活動、語言教育等,以維繫成員的文化認同。這種「回歸傳統」的傾向,有時被學者視為對外部不確定性的一種防禦反應。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
宗鄉社團在政治緊張時像是海外華人的「避難所」與「支點」,既能安撫內部、維繫文化,也可能作為對外談判與自我防衛的力量。
墾友們可找一些具體的歷史案例,比如19世紀末美國排華法案時期或1960年代印尼反華浪潮,來具體展示宗鄉社團如何發揮作用。这样可以更立體地理解它的功能。
擬象政治寓言·Simulacra Political Narrative
金孔雀與水牛王
從前,在湄公河邊一片茂密的叢林裡,住著一隻羽毛耀眼、舉止張狂的金孔雀。牠自稱是「天神後裔」、「神鳥再世」,每天站在最高的枯樹枝頭,用刺耳的聲音對整座森林高喊:「我是百獸之王!」
牠的羽毛上鍍著金粉,是從外地騙來的亮片塗料;牠頭上那頂羽冠,也是用其他鳥的羽毛編成的戰利品。金孔雀還聘請了幾隻長著圓滑舌頭的猴子作為**「形象顧問」**,每天替牠打造聖鳥傳奇,在樹上畫壁畫、塗標語、唱讚歌。牠們甚至製作了「神蹟紀錄片」,聲稱孔雀曾以一瞪之力驅退猛虎,令月亮逆行。
不只如此,孔雀還養了一群暗中行事的野狗和鴉鷹組成「森林秩序小隊」,他們自稱「護林志工」,卻經常私下毆打懷疑孔雀說詞的動物,還散布謠言:「反孔雀者,即叛森林。」
一些小獸被迫低頭,一些中獸裝作相信,但內心疑懼。
有一年,叢林久旱,樹葉乾枯,河道見底。金孔雀卻再度出場,揮舞著羽冠大聲說:「只要大家每日三跪九叩,捐出果實和毛髮作為供品,我便可召喚天雨。」
許多飢餓的動物仍信了牠,或是被迫信了。每天在泥地裡朝拜,貢品堆滿高台,金孔雀則坐在用象牙與龜甲打造的寶座上,笑得輕浮。
這時,一隻沉默多年、滿身泥濘的老水牛從角落走出。他不善言辭,從不裝飾自己,但他耕田無數年,是森林裡許多生命的真正基礎。他走到孔雀前,聲音渾厚而堅定地說:
「孔雀啊,你若真能喚雨,何不立下誓言:若明日無雨,便脫下羽冠,不再自稱神鳥,讓叢林回歸真實。」
孔雀一聽,眼神一沉。牠揮手叫來形象手猴子,立即在樹上刷出標語:「水牛詆毀神鳥,是叢林的敵人!」私法惡棍們則威脅水牛的家族、踩爛他田邊的小灌木。孔雀還冷笑道:
「粗鄙的獸啊,你這種泥巴裡的牲口,怎能懂天意與神恩?你反對我,就是反對森林!」
那夜,金孔雀再次在樹上呼號祈雨,還讓猴子拍攝「神鳥夜禱」影片,四處播放。但天色無變,雲無動靜。
到了第二天,旱災更加嚴重。土地龜裂,雛獸呻吟。孔雀卻仍在講台上高喊:「這是因為你們不夠虔誠!有人破壞祭典!」
這一次,動物們終於不再沉默。他們看透了孔雀的羽毛只是金粉假象,看清了形象手與惡棍的表演只是幻術。他們集體轉頭,望向那隻泥地中默默站立的水牛。
水牛不說空話,也無多姿羽毛。他彎下角,一步一步地踏出尋水之路。他記得河流曾流過的方向,記得地形變化的細節。三日後,他在枯石間發現一處地下泉眼。
泉水湧出,森林再生。青草冒芽,小獸重笑。眾獸開始耕作、儲水、合作,重新建立真正的共存之道。
而金孔雀呢?牠仍站在那棵枯樹上,對著鏡子練習微笑,自語道:「只是暫時失誤而已。只要我的形象還在,牠們總會回來的。」
可這一次,沒有人再抬頭。
森林安靜了一會,然後,所有動物齊聲說:
「謝謝水牛。」
愛墾APP:情動政治如何終結擬像政客~~擬像論說觸及到了哲學思想與政治實踐之間的一個關鍵張力。
簡要回答:是的,這樣的觀點可能會被不負責任的政治人物用來為所欲為,但那並不代表德勒茲本人的思想主張就是不負責任的。——
德勒茲反對柏拉圖式的「原型—副本」的觀點,強調「擬像」(simulacrum)不只是某個本體的模仿,而是自身具有能動性與創造性的實體。這意味著:
沒有一個終極真理或原始本質供我們驗證什麼是「真正的」民主、正義、文學;
所有實踐與概念都是流動的、多重的、在不斷變化之中;
所謂「正義」或「民主」本身也是一種生成(becoming),不是一種可回歸的固定標準。
這挑戰了傳統政治與倫理中尋求一個穩固標準的企圖。
在實際政治中,如果這種哲學被簡化或斷章取義,確實可能提供不負責任者一個「沒有真理可言,因此我可以任意操作語言和概念」的藉口。例如:
一位政治人物宣稱「這就是我們版本的民主」,即使它侵犯了人權;苛税榨民的領導導致經濟頹敗,被形容成暫時性的政改鎮痛;干預司法公正被喻為司法改革。
或說「你不能用舊有的正義標準來批評我們的做法,因為正義是多元的、生成的」。
這些說法雖然表面上呼應德勒茲的觀點,但實際上忽略了德勒茲思想中的倫理張力與對創造力的要求。
德勒茲並不是主張「一切皆相對」或「真理不存在」那種簡單的相對主義。相反地,他關注的是:
如何逃脫僵化的範疇;
如何讓新的概念與形式得以誕生;
如何創造真正具有差異性的思維與實踐。
這其實對政治人物提出了更高的倫理要求:不是遵守既定框架,而是要創造更能包容差異的、新的行動樣態。
所以,不負責任的濫用是對這種思想的背叛,而不是它的自然結果。
問題 | 回應 |
---|---|
是否可能成為不負責任政治人物的藉口? | 是,有可能被濫用。 |
是否表示德勒茲的思想本身不負責任? | 否,德勒茲強調創造力與倫理張力,而非任意行動。 |
該怎麼處理這種張力? | 要有批判與創造並重的政治哲學實踐,避免簡化與工具化。 |
愛墾APP「性愛高潮」與羣眾運動~~是否有理論將「性愛高潮」這種情動強度的節奏性、臨界性,與政治群眾運動中的身體感、集體感、節奏感作出類比?答案是:有,而且在「情動轉折」以來的若干前沿理論中,這種類比不僅存在,還被視為理解「群眾如何被觸動並行動」的核心關鍵。
關鍵理論視角:將「高潮」作為群體情動臨界轉變的比喻
以下是幾位學者與理論,直接或間接地提出了這樣的比擬:
Brian Massumi:強度、閾值與「臨界轉變」
重點概念:感覺的「強度閾值 crossing of thresholds of intensity」
應用場景:社會運動中的群體感覺、衝動與行動之間的裂隙:Massumi 在探討9/11事件後的「群體恐懼」與「感覺政治」(politics of affect)時,指出情動並非一個穩定的內容,而是一種預感中的、臨界的、不穩定但有方向性的強度移動。這與性高潮中的情動強度積累、轉向與身體反應的突發性相似。
類比摘要:群眾運動的爆發就像情動的高潮——它不是理性決策的產物,而是強度在身體間傳導、累積至臨界值,然後轉化為集體行動的「能量爆發」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