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丹納《藝術的哲學》藝術的力量~~特徵的重要程度取決於特徵力量的大小;力量的大小取決於抵抗襲擊的程度的強弱;因此,特徵的不變形大小,決定特徵等級的高低。(藝術中的理想)
特徵位置的高低取決於不受外界影響的時候,是否因具備這些特徵的個體或集體趨於消滅或發展,而特徵本身也趨於消滅或發展,並且要看消滅或發展的程度如何。(藝術中的理想)
先考察人的精神生活以及表現精神生活的藝術品。人具備的性格顯然是多多少少有益的,或者是有害的,或者是混雜。 各種特徵在等級上所佔的位置,取決於對我們有益或是有害的程度,取決於特徵為了保持我們的生命而給予的助力的大小,或者為了毀滅我們的生活而給予的阻力的大小。(藝術中的理想)
別的方面都相等的話,表現有益的特徵的作品必然高於表現有害的特徵的作品、倘使兩部作品以同等的寫作手腕介紹兩種同樣規模的自然力量,表現一個英雄的一部就比表現一個懦夫的一部價值更高。 看到蛆蟲總是不愉快的,哪怕在掐死它們的時候;我們要求看到一些發育更健全,性格更高尚的人物。(藝術中的理想)
以上說的是兩重的尺度;事物的特徵和藝術品的價值都根據這雙重尺度分成等級。特徵越重要越有益,佔的地位就越高,而表現這特徵的藝術品地位也就越高。——所謂重要和有益原是一個特徵的兩面,這個特徵就是「力」;考察它對別的東西的關係是一面,考察它對本身的關係是另一面。那個特徵的重要程度取決於它所能抵抗的別的力量的大小。有害或是有益,看那個特徵是削弱自己還是幫助自己生長而定。這兩個觀點是考察萬物的兩個最高的觀點;因為一個觀點著眼於萬物的本質,另一個觀點著眼於萬物的方向。藝術中的理想)
特徵不但需要具備最大的價值,還得在藝術品中盡可能的支配一切。惟有這樣,特徵才能完全放出光彩,輪廓完全突觸;也惟有這樣,特徵在藝術品中才比在現實中更顯著。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作品的各部分通力合作,表現特徵。(藝術中的理想)
一句句子是許多力量匯合起來的一個總體,訴之於讀者的邏輯本能,音樂的感受,原有的記憶,幻想的活動;句子從神經、感官、習慣各方面激動整個的人。——所以風格必須與作品別的部分配合。 我們也不難看出詩是一種歌唱,散文是一種談話,六韻腳十二音步的詩句氣勢雄偉,聲調莊嚴,抒情詩的簡短的分節,音樂氣氛更濃,情緒更激昂;甘脆的短句口吻嚴厲或者急促;包括許多小句的長句聲勢浩大,有雄辯的一位;總之,我們不難看出一切風格都表示一種心境。(藝術中的理想)
三種力量(人物,情節,風格)集中以後,性格才能完全暴露。藝術家越是在作品中集中能產生效果的許多元素,他所要表白的特徵就越佔支配地位。所以全部技術可以用一句話包括,就是用集中的方法表白。(藝術中的理想)
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後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引自第14頁)
小說法,大道理,可以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延續閱讀)
記憶:人生「已成定局」~~這些記憶對克瑙斯高的人生來說都「已成定局」,只是作家透過寫作「再一次」經歷,並在我們閱讀時和他一同經歷。我一直以為,這種對已成定局的過往感傷是很親暱私密的,唯有傑出的作家才能把陌生的讀者拉進其中。(吳明益〈去到那裡/哪裡:我讀到的卡爾.奧韋.克瑙斯高〉2021-05-01)
想像一場自傳民族誌工作坊
想像一下,你有機會參加一場關於自傳民族誌(autoethnography, 或譯自我民族誌)與個人敘事(personal narrative)的工作坊。
想像這場工作坊由兩位長年專注於撰寫自傳民族誌故事與教授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的學者所教授。
想像這場工作坊邀請你與那些喚情(evocative)故事進行思考,讓你用全身心去感受、回應與反思。
想像工作坊的參與者和你一樣,渴望學習如何以真誠而脆弱的筆觸,書寫他們生命中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想像這些參與者熱切地交流,探討自傳民族誌的目標、方法論與創造性,分享彼此的研究與寫作歷程。
想像這場工作坊透過精選範例的深入討論,幫助你學會如何與故事一起思考。
想像你身處一群學者之中,他們認為人文與社會科學應當與真實世界的人們息息相關,應當關注社會、倫理與道德議題,並致力於社會正義。
想像你無需離開家,就能參加這場工作坊。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你所想像的一切轉化為一場真實的學術體驗,我們在其中介紹喚情自傳民族誌(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及其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敘事展現形式。雖然市面上已有不少關於自傳民族誌的專著,但這本書獨具特色,專為入門者設計,並且適用於教師與學生,易於使用。它適合作為自傳民族誌的獨立課程教材,適用於本科、碩士與博士課程,也可用於進階的個人敘事與生命書寫課程,或敘事研究與質性研究方法課程。
我們的目標是為教授與指導自傳民族誌的教師,以及尋求指導與實踐經驗的學生,提供一份具體、實用且聚焦的學習指南。雖然我們主要將本書設想為課堂教材,但它同樣適合新手或有經驗的質性研究者,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在研究中納入民族誌式的「我」(ethnographic "I")(參見 Ellis, 2004)。
《喚情自傳民族誌》(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系統地介紹了喚情自傳民族誌與敘事探究的起源、目標、概念、類型、方法、美學、倫理與真實性問題。我們透過兩個詳盡的範例,展示不同方式如何將喚情自傳民族誌置於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我們的焦點是學生與學者在開展、書寫、回應、表現、評估與發表自傳民族誌研究時,所面臨的關鍵問題與挑戰。(下續)
(續上)我們從事自傳民族誌(autoethnography)與敘事寫作(narrative writing)已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時間。Arthur 於 1990 年在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USF)開設了一門名為「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的課程,幾年後又增設了「寫作工作坊」(Writing Workshop)。與此同時,Carolyn 也在「情感傳播」(Communicating Emotions)、「生命書寫」(Writing Lives)與「質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等課程中教授個人敘事,後來又開設了「自傳民族誌」(Autoethnography)課程,與 Art 的「敘事探究」相輔相成。
2001 年 1 月,我們受邀前往芬蘭赫爾辛基的藝術與設計大學(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參加一場名為「藝術與敘事探究」(The Arts and Narrative Inquiry)的研討會並發表演講。翌年,我們再次來到芬蘭,這次是受邀至于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的當代文化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為來自全芬蘭的博士生舉辦為期四天的寫作工作坊。
在這場工作坊中,學生們對於「以寫作作為研究方法」、「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以及「將情感與主體性帶入人文科學」這些核心理念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參見 Bochner 和 Ellis, 2004)。他們對我們在課堂中給予的回饋充滿熱忱的回應,使我們更加確信,全球各地的學生、導師與新晉博士都渴望有機會學習並實踐自傳民族誌與敘事探究。
這份啟發促使我們繼續前行。在 2005 年首屆國際質性研究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Qualitative Inquiry)上,我們舉辦了一場三小時的自傳民族誌與敘事探究入門工作坊,場內座無虛席。自那時起,我們每年都在大會上持續開設這門工作坊。
參與者來自不同的學科與國家。他們中許多是研究生,所屬的課程中並未涵蓋自傳民族誌。他們往往需要與不熟悉、甚至對民族誌與敘事性創作表達持懷疑態度的導師合作。此外,也有一些導師親自參加我們的工作坊,希望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教授自傳民族誌並支持對這一研究取徑感興趣的學生。年輕的助理教授是參與者的主要群體,此外也有一些資深研究者。在過去幾年,我們開始迎來曾經參與工作坊的學生所指導的「第二代」學者,還有來自創意藝術與其他人文學科的參與者。
我們的工作坊所涵蓋的國家、族群、種族與性別身份的多樣性持續擴展。我們也在美國、東歐與西歐、中國、南非、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與馬來西亞等地,舉辦了為期兩天、三天甚至五天的延伸版工作坊。
雖然本書中描述的工作坊是虛構的,但它是基於我們實際舉辦的課程,以及我們與參與者的對話而寫成的,其中部分對話經過錄音、轉錄與細緻整理。我們撰寫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新一代研究者與敘事者的需求,他們渴望獲得一個全面的「喚情自傳民族誌」(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入門指引。我們在這本書中匯集了過去二十五年間的學習與教學經驗。
這一次,我們邀請您——讀者——參與我們與學生及工作坊參與者的討論。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您長久以來想要詢問的問題。
(Fr. 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 Writing Lives and Telling Stories I Book · March 2016 I DOI: 10.4324/9781315545417 I 2 authors: Carolyn Ellis,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Carolyn Ellis on 12 July 2016 I Arthur P. Bochner,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陳樹楷·關於中六華文新課綱的一點想法
中學華文課程中有關文學的部分已經欠缺,現在連作為連接每個文體發展的中國文學史將在中六華文中移除。試問碎片化下的華文還剩什麼?
日前有關中六華文新課綱的報道吸引了筆者的眼球,不禁讓筆者想起當年中六自修華文的往事。當年的華文分兩個試卷,其中試卷一裡有作文和詩歌賞析。試卷二則為專書,有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文選》、《寒夜》、《小城故事》和《三國志》。然而報道提及中國文學史將被移除,這是筆者不認同也無法理解的決定。筆者嘗試從中國文學史的功用、中六華文的本質、中國文學史的普及化及自修生的幫助來談。
先談中國文學史的功用。中國文學史為學生提供了文學的發展脈絡及文學作品的寫作背景和時代面貌,這有助於學生了解一種文體的出現與更迭。我們常說唐詩宋詞。難道只有唐朝才有詩歌?宋朝只有詞而已?非也。通過中國文學史,學生可以理解詩如何在唐朝達到頂峰,為何在宋朝時則是詞的興盛期。這些知識有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及進行賞析。一首好的詩歌或詞不是由華麗辭藻堆砌而成,它具有時代性的。缺乏中國文學史知識支撐的賞析最終將淪為考試工具而已。
最後是對自修生的幫助。雖然中學華文班面對師資不足的問題挑戰,但是,在生源足夠下還是可以開班。中六華文的開班挑戰更大,師資肯定是問題,生源更是買少見少。有興趣報考華文的考生只能選擇自修。筆者在自修的情況下報考中六華文,專書部分學習挑戰不大。也是通過專書吸收了中學時代欠缺的知識,特別在文學史部分。賞析是筆者的軟肋,慶幸的是當時獲得到一位中學華文老師的義務指點,讓筆者成功考獲A。但是,不是每個自修生都能如此幸運。
筆者理解,隨著大馬高級學校文憑考試(STPM)從學年制改為學期制後課程編排上會有些不同。作為預備課,課程編排需要考量課程的本質及需求。中學華文課程中有關文學的部分已經欠缺,現在連作為連接每個文體發展的中國文學史將在中六華文中移除。試問碎片化下的華文還剩什麼?
陳明發博士:「社團記憶」潛質~~隨著中國近年崛起,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的華團,嘗試與大陸蓬勃發展的「商機」對接。陳明發博士14年前的這一系列《如何撰寫專題報告》演講,大概是少數最早探討「社團記憶」潛質的研究報告。對今天習慣抖音、Tik Tok等「新社媒」傳播的朋友來說,陳博士所舉的許多事例,看起來像是「史前」文物了。即使如此,其扎根於實戰觀察的內容,大家如果能融會貫通、靈活使用,眼下還是有其前瞻性。
With China's rise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Chinese associations have emerged, seeking to connect with the boom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the mainland. Dr. Tan BengHuat series of lectures from 14 years ago is likely one of the earliest research reports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organizational memory." For those accustomed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content through new social media platforms like Douyin and TikTok, many of the examples cited by Dr. Tan may seem like "prehistoric" artifacts. Nevertheless, the insights rooted in his hands-on observations remain forward-looking, provided they are understood holistically and applied flexibly.
愛墾APP: 柳敬亭(1592—約1672年)作為明末清初最著名的評話藝術家,以其獨特的說書技巧和深厚的表達功力聞名。他的技藝在當時不僅影響文人雅士,如侯方域、錢謙益、吳偉業等人,還被文學作品和戲曲創作借鑑。即使在當今這個注意力碎片化的時代,柳敬亭的許多方法依然非常實用,尤其是在知識傳播、公眾演講、內容創作等領域。
1. 語言的「松緊有度」——節奏控制: 「以繁馭簡,以簡馭繁。」
柳敬亭的表演特點之一是擅長調節語速、節奏,讓聽眾始終保持注意力。他的說書不只是平鋪直敘,而是通過快慢結合、抑揚頓挫、輕重錯落,來制造懸念、突出重點,讓觀眾「跟著他說走」。
在現代的應用
短視頻或播客:用快節奏傳遞信息,但關鍵點放慢語速或留白,讓聽眾更好消化信息。
演講和授課:用變化語速來引導聽眾的專注力,比如快速講背景信息,慢速強調核心觀點。
內容寫作:文章可以在關鍵處留白或換行,給讀者「喘息空間」,制造節奏感。
示例: 演講時,可以用「講三句快話,停頓兩秒」的方式讓觀眾跟上你的節奏。
短視頻創作者可以在高潮部分放慢語速,讓用戶期待後續內容。
2. 巧用「未盡之意」——懸念與留白:「止而不盡,言在意外。」
柳敬亭善用「留白」和「意外之筆」,不會把故事講死,而是讓聽眾自行推想。他擅長在關鍵時刻欲言又止、拋出疑問,讓觀眾保持好奇心,甚至讓他們自己「接下去講」。
在現代的應用
知識傳播:演講或短視頻可以在關鍵問題處停頓,讓聽眾思考,增加互動感。
廣告與營銷:用「留白營銷」制造懸念,比如某品牌的廣告文案不直接說明產品,而是讓用戶自己想像其效果。
寫作與新聞:新聞標題可以用「你絕對想不到……」的方式吸引注意力,短篇內容可以用「至於後來如何,你猜呢?」讓讀者自行腦補。
示例:柳敬亭講《水滸傳》時,講到武松過景陽岡:「他抬頭一看,只見……嘿嘿,且慢,且聽下回分解。」(懸念感十足,讓觀眾欲罷不能)現代短視頻可模仿,如:「AI 未來會如何影響你的工作?其實答案比你想的更……(停頓)。」
3. 「單口多角」——角色分層表達: 「一人千面,一語千聲。」柳敬亭善於一人分飾多個角色,不靠化妝和服裝,而是僅靠音色、語調、用詞、節奏的微妙變化,就讓聽眾分辨出誰是誰。他的表演讓聽眾覺得每個角色都活靈活現,完全不會混淆。
在現代的應用
短視頻或音頻播客:一個人扮演多種角色,比如模仿對話,讓觀眾感覺像在聽兩個人對話,增加代入感。
演講與授課:用不同的語調、手勢模仿歷史人物對話,讓課堂更生動。
品牌營銷:廣告或品牌故事可以設計「多角度敘事」,比如從用戶、產品、專家三方視角講述一個故事。
示例:在知識分享短視頻中,不同的角色可以用不同語調——
專家(低沉穩重):「AI 未來會取代很多職業……」
年輕人(快語調):「那我們該怎麼辦?」
旁白(輕鬆):「別擔心!其實你可以這樣……」
4. 「說書如畫」——情境塑造:「不聞其言,如見其人。」
柳敬亭的說書被譽為「說書如畫」,他擅長用細膩的描述讓觀眾「看到」故事場景。他會從環境、氛圍、情緒入手,讓聽眾仿佛置身其中,比如講到戰爭時,他會用低沉緩慢的聲音描述「風起雲湧」,講到武打場面則加快節奏、增強力度。
在現代的應用
短視頻制作:用環境音效、音樂、鏡頭變化,讓故事更具沉浸感。
公眾演講:開頭用一段生動的場景描寫,讓觀眾迅速進入你的主題。
品牌敘事:用故事化的方式描述產品使用場景,而不是單純講功能。
示例:講述科技發展時,不要直接說「科技改變生活」,可以這樣開頭——
「想像一下,十年前你在路邊攔出租車,現在你只需要點一下手機。」(畫面感立刻提升)
5. 觀眾互動——即時調整表達:「觀眾之心,須察言觀色而動。」
柳敬亭非常注重與觀眾互動,根據觀眾的反應即時調整內容。如果觀眾情緒低落,他會加點幽默;如果觀眾興趣高漲,他會延展話題。他甚至會故意問觀眾問題,引導他們參與。
在現代的應用
直播、脫口秀:隨時觀察觀眾評論和彈幕,調整表達方式。
課堂與演講:適時拋出問題,如:「你們覺得呢?」「有沒有類似的經歷?」
品牌傳播:用戶參與式營銷,比如讓用戶投票決定產品改進方向。
示例:直播帶貨時,主播可模仿柳敬亭:「你們猜這款新手機最大的特點是什麼?三秒鐘後揭曉……」(制造互動感)
柳敬亭的說書藝術如何適用於現代?
節奏掌控 —— 讓碎片化內容更具層次感。
懸念留白 —— 讓聽眾始終期待後續信息。
角色切換 —— 增強故事代入感,提升表達感染力。
情境塑造 —— 讓信息更具畫面感,提高用戶沉浸度。
互動調整 —— 讓觀眾成為內容的一部分,增強共鳴。
柳敬亭的技藝,不只是「評書」的藝術,而是「注意力時代的溝通法則」。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3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