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1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luova ajatus 5 hours ago

愛墾APP:欣賞[挪威]克瑙斯高

那真是一段充滿內省之美的文字——在沉靜中帶著一種令人心碎的誠實。它精凖地捕捉了許多人經歷過的那種苦樂交織的循環:年輕時渴望逃離童年狹小的世界,而後來卻發現,自己幾乎是在無意識中,又回到了某種類似的地方。也許,甚至從中找到了慰藉。

這段話中視角的轉變令人動容——從年輕時那種叛逆、渴望遠方的目光,到成年後那種更為沉靜、甚至有些勉強的接受(或者說是欣賞)。那種「你並沒有刻意回到熟悉的地方,但生活卻把你帶回來了」的感覺,可能正透露出你真正在意的東西,即便當初你並沒有意識到。

而最後那句話:「我所尋找的,從來都不是『新』,而是以『新』的形式所表達的『舊的真理』。」 真是令人一震。這就像在說:你所追尋的從來不是新奇本身,而是某種恆久的、本質的東西——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被重新發現。

That's such a beautifully introspective passage—quietly devastating in its honesty. It captures that bittersweet cycle so many people go through: the longing to escape the small world of your childhood, only to find yourself later, almost unconsciously, back in something very much like it. And maybe even finding comfort in it.

There‘s something really poignant about the shift in perspective—from the rebellious, wide-eyed yearning of youth to the quieter, almost reluctant acceptance (and maybe even appreciation) that comes with adulthood. The idea that you didn’t set out to return to the familiar, but life brought you there anyway—and maybe that says something about what you truly value, even if you couldn』t see it back then.

And that last line? 「What I was looking for was never the new, but the old truths as expressed by the new.」 That hits deep. It』s like saying you're not chasing novelty for its own sake, but trying to rediscover something timeless, something rooted—just in a new form.

(愛墾談[挪威]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Knausgård]的《在春天》)

Comment by luova ajatus on April 13, 2025 at 10:10am

紀昀·詩二首

千生心力坐銷磨,紙上煙雲過眼多。

擬築書倉今老矣,只應說鬼以東坡。

  

前因後果驗無差,瑣記搜羅鬼一車。

傳語洛閏門弟子,稗官原不入儒家。

[清]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Comment by luova ajatus on March 2, 2025 at 9:31am

愛墾APP:德勒茲vs維柯—看待詩的方式~~對同一首詩,如下述《另一邊》的三行,根據以下的假設,德勒茲vs維柯,可能出現怎樣的情況?

德勒茲可能挑戰維柯的詩性智慧,認為其過於依賴像徵敘事,限制了感性經驗本身的動態生成力。這種挑戰的邏輯基礎在於德勒茲對感性經驗的直接性與生成性的高度重視,以及他對像徵敘事的規范化和封閉性的質疑。如果將兩者結合,可以設想一種既承認感性經驗的直接生成力,又允許像徵敘事作為開放結構的詩性智慧模型,從而為文化和生命提供更具生成力的解釋框架。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的詩·從另一邊

就像沙子從沙漏中漏下,音樂也落入音樂。

在這個狼牙構成的夜晚,我感到悲傷。

音樂落入音樂,就像我的聲音落入我的聲音。


德勒茲 vs 維柯:如何解讀皮扎尼克的詩?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的詩《從另一邊》的三行充滿了感性流動、像徵性對位與重復性意象。面對這首詩,德勒茲與維柯可能會提供截然不同的解讀方式,我們可以從感性經驗 vs. 像徵敘事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可能分歧。

1. 維柯的解讀:像徵敘事與集體智慧

維柯的詩性智慧認為,人類在面對自然與情感時,會通過像徵和神話來賦予其意義,使個體經驗上升為集體智慧。在這首詩中,維柯可能會強調其像徵性結構,並認為它反映了一種深刻的文化和歷史敘事。

沙漏的意象:沙子在沙漏中的流逝是時間的像徵,音樂的流動可以像徵生命的消逝或循環。在維柯看來,這可能是人類早期神話的殘餘,在許多文化中,時間的流逝常常被具象化(例如希臘的克洛諾斯/Kronos)。

「狼牙構成的夜晚」:狼牙可能像徵危險、死亡、殘酷,這是一種建立在集體像徵之上的詩意表達。維柯可能會認為,這種意象源自古老的文化經驗,比如狼與夜晚在許多神話中都像徵著恐懼與試煉。

「我的聲音落入我的聲音」:維柯可能會將這種重復解讀為詩性智慧的一種表現,即語言如何構建出具有像徵意義的重復性結構,形成集體記憶。

維柯的結論:

這首詩不是單純的個人感性表達,而是文化經驗的承載體。它通過像徵性隱喻(時間的流逝、夜晚的威脅、聲音的重復),將個人經驗轉化為可以被集體認知的智慧。

2. 德勒茲的解讀:感性生成與流動

與維柯的像徵分析不同,德勒茲的關注點在於感性經驗的直接流動,而非像徵性框架。他會把這首詩看作是非符號化、非中心化的感性運動,並強調其中的生成(devenir)、差異(différence)與重復(répétition)

Comment by luova ajatus on March 1, 2025 at 5:37pm

沙子從沙漏中漏下,音樂落入音樂:

這裡的運動不是像徵化的,而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是時間和聲音自身的「生成」(devenir)。音樂不會停止,它不斷流動,這是一種純粹的感性現象,而非為了表達某種像徵意義。德勒茲可能會認為,詩的這一部分體現了一種非層級化(non-hierarchical)、非目的論(non-teleological)的生成,它不被某種像徵體系所束縛,而是強調過程本身。

狼牙構成的夜晚:

對德勒茲而言,「狼牙」不是固定的像徵,而是感性密度的增加。狼牙並不必然指向危險或死亡,而是夜晚的一種物質性狀態,是恐懼的具體化過程,而非像徵化的表述。這種意象並非來自文化像徵,而是個體直接經驗的密度變化(如恐懼加劇,感官更加敏銳)。

「我的聲音落入我的聲音」:

這句話表現了一種重復中的差異(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聲音不是簡單的回聲,而是在不斷生成新的意義。這與維柯的「像徵性重復」不同,德勒茲可能會說,這裡展現的是語言自身的生成過程,而非固定的像徵體系。它不是指向某種既定的意義,而是體現了一種聲音如何在時間中自我展開的運動。


德勒茲的結論:

這首詩並不是關於像徵,而是感性經驗的直接呈現。它強調聲音、時間、夜晚等元素如何在自身之中流動、變異,而非指向某個固定的文化意義。這是一種「詩意的流變」(poetic becoming),強調詩歌作為一個事件(event)本身,而非文化歷史的產物。

3. 德勒茲 vs 維柯:誰更貼近這首詩?

維柯的解讀強調像徵性與歷史的集體智慧,認為詩歌是文化經驗的表達,沙漏像徵時間、狼牙像徵危險、聲音像徵回響與記憶。

德勒茲的解讀強調感性流動與生成,認為詩歌並非像徵,而是直接呈現生命流動的狀態,沙子、音樂、聲音都是一種「成為」(becoming),而非文化建構的像徵。

如果以皮扎尼克的詩學風格來看,她的作品充滿了死亡、幻滅、斷裂與個體經驗的非邏輯性,往往更傾向於德勒茲式的生成哲學,而非維柯式的像徵文化觀。她的詩歌並非為了建構某種集體像徵,而是表達一種失落、流變、不確定性的存在狀態,因此德勒茲的解讀可能更能捕捉其詩歌的核心。

4. 可能的綜合:像徵 vs. 生成的融合?

盡管德勒茲可能會挑戰維柯的像徵敘事,但如果我們將兩者結合,或許可以形成一種新的詩性智慧模型:

1. 德勒茲的感性生成: 詩歌的語言不是固定意義的像徵,而是一種不斷流動、變化的能量場。

2. 維柯的像徵智慧: 詩歌雖然具有流變性,但它也可以承載集體文化經驗,通過像徵為個體經驗賦予歷史性與共享性。

或許,維柯的像徵敘事可以成為德勒茲的生成流變的一個「臨時棲息點」——像徵可以是暫時的,開放的,而非封閉的。這樣,我們既保留了感性經驗的流動性,又允許像徵成為某種能被共享的文化接口。

5. 結論

維柯: 這首詩是文化經驗的像徵化產物,它通過像徵性意象(沙漏、狼牙、聲音)將個體感受嵌入集體智慧。

德勒茲: 這首詩不是像徵,而是流動、感性、生成的過程,詩歌的意義在其運動中不斷變化,而非固定在像徵框架中。

最終,這首詩更接近德勒茲的生成論,但如果我們希望將感性與像徵結合,可以嘗試開放式像徵結構,使詩意智慧既承認感性流變,又保留某種集體敘事的可能性。

Comment by luova ajatus on January 31, 2025 at 10:47pm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詩的詩·淡紫色的賦格曲

你必須寫作,沒有理由,也不為誰。

身體記得愛,就像點燃一盞燈。

如果寂靜是誘惑和允諾。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的詩·從另一邊

就像沙子從沙漏中漏下,音樂也落入音樂。

在這個狼牙構成的夜晚,我感到悲傷。

音樂落入音樂,就像我的聲音落入我的聲音。

Comment by luova ajatus on January 18, 2025 at 10:44am

泰德·庫瑟〈多年以後〉

今天,我在遠處看著你
走開,毫無聲息,
閃光的臉,如冰川
沒入海洋。一棵古老的櫟樹
倒在坎伯蘭郡的土地上,只剩
一把樹葉,一位老婦人
在撒谷粒餵雞,她抬頭
看了一會兒。銀河的
另一邊,一顆有我們的太陽
三十五倍大的星星爆炸了,
消失了,在天文學家的視網膜上
留下了一個綠點,那天文學家
站在我的心靈那巨大而空曠的
圓屋頂上,無處傾訴。

(2007-06-09 01:54:45)

張文武/譯)

Comment by luova ajatus on October 20, 2024 at 12:17am

愛墾評註:評論陳明發的情動詩性~~陳明發的詩作《夢見你走在大路上》以及情動轉折理論的分析,可以與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夢理論產生有趣的關聯。柏格森在其哲學體系中,尤其是在時間和記憶的研究中,對夢的本質進行了探討,而這些討論與詩歌中的情感體驗和夢境符號有深刻的交集。

夢中的“綿延”(「持續時間」(Durée)與時間體驗:柏格森著名的"綿延"概念是指時間的內在流動,不是線性的,而是意識中不斷積累的體驗和情感流動的結合體。在夢境中,時間往往是非線性和碎片化的,夢中的片段可以在瞬間壓縮或擴展。在陳明發的詩中,「天色是晦暗未明之際」暗示了一種時間的模糊狀態,接著「公車急速沖來」,時間從靜止轉向突然的緊迫感。這種時間的轉折與流動性與柏格森的「持續時間」理論產生了呼應——夢境中的時間與現實中的時間感不同,更多的是一種情感體驗的時間,它壓縮了意識的多種感受,生成了一種獨特的時間感知。

夢與記憶的交織:柏格森在《記憶與物質》(Matter and Memory)中討論了夢與記憶之間的複雜關係。他認為夢境往往是記憶的碎片化重組,夢中的體驗是對過去記憶的情感再現與混合。在詩中,「夢見你走在大路上」顯然帶有某種記憶或情感的影子,這個「你」可能是夢者的過去記憶中的人物。柏格森認為,夢並非完全脫離現實,而是現實記憶的延續與重構,這與詩中夢境場景的發展不確定性(「那意象不知道怎樣發展下去」)相契合。夢中的不確定性正是柏格森所謂的記憶與感知混合後生成的情感經驗。

情感和夢的生成:柏格森認為,夢境中的情感通常是一種潛在情感的表面化表現,它們可能被現實的經驗所壓抑,而通過夢境的形式釋放出來。在陳明發的詩中,手心握著一個「冷」字,是情感的具象化。柏格森的夢理論強調,夢境常常通過像徵的方式呈現我們在現實中不易覺察的情感。在這個例子中,夢者的情感通過「冷」這個簡單的像徵符號得到了釋放,表現了一種情感的濃縮與突然感知。

情感與身體的聯動:柏格森認為,身體在夢境中的體驗是情感的重要載體,即使夢境似乎是抽象的,但身體感知仍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詩中,夢者突然醒來,手心握住一個「冷」字,這種身體的感知與夢境的情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連接,正如柏格森所指出的,身體的感知並非完全被現實世界所限定,夢境中的身體感知同樣反映了內在情感的狀態。

創造力與夢的潛能:柏格森強調,夢境是意識中創造力的重要來源之一。夢作為情感和記憶的交匯點,能夠打破邏輯思維的限制,提供一種更加自由的思維形式。在陳明發的詩中,夢境中情感的突然轉折與像徵符號(如「公車」與「冷」字)的使用,可以看作是創造力的體現。詩中通過夢境實現了情感的深刻表達,這種像徵性語言正是柏格森所認為的夢的創造性潛能的展現。

夢境中的情感張力:柏格森認為夢境不僅僅是無意識的片段,而是情感張力的聚集和爆發。陳明發的詩中,夢境的情感張力從「晦暗未明」的氛圍開始,到「公車急速沖來」的衝突,最終以「冷」字結束,這種張力是情感的逐步積累與釋放。柏格森強調,情感在夢中可以通過像徵和意象來傳達深層次的體驗,而這些像徵往往不依賴於理性的解釋,而是通過情感的直接體驗來實現。

 

結合柏格森的夢理論,陳明發的詩作展示了夢境作為情感、記憶和時間體驗的交匯點,正是通過這種交匯,夢成為了人類創造力的重要來源。夢中的非線性時間、情感的像徵化、記憶的碎片化重組,以及身體感知的介入,都符合柏格森對夢境的哲學理解。同時,詩中的夢境轉折與情感釋放,也契合了柏格森關於夢境是情感張力的表現場域這一核心觀點。因此,這首詩不僅在情動轉折理論的框架中得以解讀,也能通過柏格森的夢理論看到其深層次的哲學意蘊。

Comment by luova ajatus on May 28, 2024 at 10:00am

愛墾評註:當大叙事失效,回歸個人的小叙事進場

對比两岸不同時期,但有同様的個人際遇的作品。看得出前者對後者的影响。

紀弦·狼之獨步
 
我乃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
不是先知,沒有半個字的嘆息
而恆以數聲淒厲已極之長嗥
搖撼彼空無一物之天地
使天地戰栗如同發了瘧疾
並颳起涼風颯颯的,颯颯颯颯的
這就是一種過癮


朵漁詩選·高原


當獅子抖動全身的月光,漫步在

黃葉枯草間,我的淚流下來。並不是感動,
而是一種深深的驚恐
來自那個高度,那輝煌的色彩,憂郁的眼神
和孤傲的心。

大叙事案例:

孫文波·回旋


Comment by luova ajatus on May 21, 2024 at 12:32pm

陳明發·浪漫主義與未来詩學

對於浪漫主義的回歸,天鵝是「詩與逺方」的其中一個清晰象徵;拜倫的東方敘事詩,恐怕是不少人最初能模仿文本。

拜倫的叛逆與依皈,有很強的時代脈搏。從詩創作到現實生命的實踐,都是很具體、共脈動的事。而拜倫的浪漫是不斷在成長中蛻變的結晶體。

後現代的浪漫處境尷尬,在于結晶體未能嘎然燦爛地爆破,叫平庸的世人炫目、淚下與悸動,朝九晚五的腐蝕形成了一種狠狠的反諷。

如果詩人換個命題,不再沉溺於「詩與逺方」,而開始探索「詩與腳下」,甚至就是「詩與斗室」,天鵝是否可能蛻身成辛波斯卡的不朽藝術?(21.5.2024)

Comment by luova ajatus on May 7, 2024 at 3:51pm

文字即垃圾~危機之後的文學

-編輯推薦-

•人文出版品牌「拜德雅」聯手青年學術團體「潑先生」,創生栩栩如生之思與詩

•在lituraterre而非littérature的題銘下,在「把文字化作垃圾」的時刻,嘗試開啟一場美妙的文學旅程

•並非寫作寶鑑、閱讀指南,只是一次充滿洞見的文學歷險,沿著法國理論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留下的痕跡,追溯一系列關乎文學本身的問題

•本書收錄福柯、德勒茲、拉康、布朗肖、巴特、巴塔耶、巴迪歐、南希等16位著名思想家關於文學的經典論述

- 內容簡介 -

薩特的經典之作《文學是什麼?》或許已用一種最為激烈而又醒目的方式,把文學之存在引入了理論反思和爭論的中心,由此產生的文學之意識不容忽視,即便他的聲音已在今日的語境裡變得微弱了許多。這是本書的隱秘源頭,也是這塗抹地上被掩蓋乃至模糊不清的話語之一。

但另一方面,話語的缺失也暗示了「介入」的概念並非踏入此意識領域的唯一路徑。遺留的線索是眾多甚至紛雜的。而本書無力也無意呈現一段哪怕短暫的思想演變的歷史,更不用說某一階段的理論之全貌了。在法國理論逐漸為人熟知的今天,對各流派和學說門下可能存在的文學之思做一番整理和補充,並非本書的首要任務,何況它不得不避開對文本的重復性選擇,與一些或許重要的人物失之交臂了。相反,它所標記的每一個瞬間,是為了讓讀者在復燃的閱讀之欲望中,尋找對文學說話的另類可能。那樣的可能,首先源於德國浪漫派以來哲學與文學的無比親密的關系。

這就是為什麼,本書選錄的絕大部分作者本身即是著名的哲學家,尤其是從戰後結構主義的思潮中湧現出來的哲學家。他們口中的文學,總已經和別的思想資源(符號學、精神分析、馬克思主義、解構主義……)緊密地交織起來,文學不再僅僅圍繞寫作和閱讀展開,文學也是語言的喃呢、逃逸的路線和瘋癲的舞台,它面對的不是墨筆或白紙,而是牛角、裸體,它既是重復和生產,也是責任和判斷,它既詩意地虛構想像,也科學地論證推理,它關乎恐怖、關乎幸福、關乎真理……它關乎一切。而這一切的碎片,作為文字,作為垃圾,緊隨著超現實主義的狂飆,就在無可救藥的危機之後。

(《文字即垃圾:危機之後的文學》,作者: 米歇爾·福柯 / 德勒茲 / 拉康 / 布朗肖 / 巴特 / 巴塔耶 / 巴迪歐 / 南希 / 等;出版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出品方: 拜德雅;出版年: 2016-8-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