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陳明發 2012 《上街去安慰空肚子》
我上街去安慰空肚子
攤販在吆賣現炒的口號
有的金漆寫在塑胶板上
有的仿金属嵌于合成物
我問道
保用期多長
大家说
只要東西能脱手
什麼都不是問題
我再問道
保用期多長
大家说
只要我們在這裡
什麼都不是問題
我再三問道
保用期多長
大家說
你不是来捣亂的
就是不懂得什麼是公義
(12.7.2012)
(Photo Affection:Piano Thing by Vincent Bourilhon, https://www.facebook.com/Bourilhon,
http://www.vincent-bourilhon.com)
Tags:
Albums: “大象無形” 設計故事館
Comment
感知上升,理念介入——卞之琳《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1910-)江蘇海門人,三十年代的著名詩人,有詩集多本,他和何其芳都是新月派(以徐志摩為代表)後期詩人,最後卻走上現代派的道路。他受過西洋詩學的熏陶,但國學的基礎深厚,在創作上努力擺脫西式的約束,使作品有濃厚的中國色彩。他善於觀察人世間一切事物和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用比喻的手法把這種關係表現出來,但並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而是把自己的強烈感覺滲透於其中,使讀者不經不覺地把詩的感情分量全盤接受過來。由於他繼承現代派的風格,所以詩的意象跳躍現象十分普遍,有的句與句之間驟然看來是斷裂的,但仔細讀來,思維之中自然出現連接的橋樑。卞之琳的出現,標示著現代詩的完全成熟。
《斷章》只有四句淺白的句子,但完成了絕妙的詩境效果,它是卞之琳代表作之一,也是現代漢詩的代表作之一。
現代詩還有一種特別的功能,就是把詩人的感知(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應)上升為理念,再以感性的文字表現出來,而理念的介入,是要讀者經過思考之後才發現的,《斷章》就是這一類詩作。
現代詩中的「你」,有時是單一的你,有時是另有所指;《斷章》中的「你」,可以是單數,也可以是複數,一詞兩義。詩所描寫的是「你」與橋上、橋上、窗子、風景、明月、別人的夢之間的妙微關係。這種關係不是現實的一般關係,而是詩人感知中的關係,由於理念的不顯露介入,所以文字是感性的,但其含義充滿哲理。你在橋上看風景,心無旁鶩,悠然自得,萬萬想不到樓上看風景的人看你,使你成為風景的一部分,而樓上看風景的人又何嘗不是你看風景的一部分呢?當你站在窗前(樓上的)向外望時,明月剛好掛在窗前,裝飾了你的窗子,月下窗前的你,又成為別人觀看的對象,也可能成為幻想的對象。現代詩的「夢」,不應看作是一般的夢,而是幻想、理想的代用詞。這首詩體現了物與人或人與人之間的互相觀照,就是主體與客體交融,物我兩忘,消除一切約束,達到恬靜自然的境界,有佛道兩家的思想基礎。(原見:澳門虛擬圖書館)
量子叙事学·赏析陈明发的〈蜻蜓〉
陈明发〈蜻蜓〉
蜻蜓点水的轻薄
早叫世世代代嘲笑
让我再给蜻蜓写首诗
那对翅膀占据我全部的
眼光;不看它的飞翔
全部的诗情涨潮于
四张像是滑浪板的网
逮住风挺得浪胜越
一座海洋,童年时
谁不是这么想?
日影和月光都轻轻荡
在那薄薄的挂床上
陈明发的〈蜻蜓〉这首诗,具有浓厚的感性表达与抽象意象,可以从量子叙事学和罗曼·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两方面来赏析。
量子叙事学的分析
量子叙事学强调非线性、多重维度、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以下几点在这首诗中可以体现出这些特质:
非线性时间与回忆的叠加
诗中既有对“蜻蜓点水”这种代代相传的轻薄动作的批评,又有一种对童年时光的回忆(“童年时/谁不是这么想?”)。这种将过去的时间与现在的反思并置,打破了线性叙事结构,使时间在诗中似乎是多层重叠的。
这种多重时间的共存,类似于量子叙事中的叠加态,即不同时间与经验同时存在、相互影响。
空间与物质的多维感受
诗中的“蜻蜓”不仅是简单的物象,而是一种感官和情感的投射。翅膀不仅占据视觉,还引发了整个“诗情”的“涨潮”,这种感知不仅限于视觉,还渗透到诗的情感结构中。
诗中“滑浪板的网”“挂床”这些形象化的描写,模糊了物体的具象边界,将蜻蜓的轻薄翅膀与海浪、风、挂床等景象叠加,仿佛处于多个维度的交错之中。这种模糊的意象组合,类似量子叙事中对空间多维性的表达。
不确定性与模糊性
诗句“不看牠的飞翔 / 全部的诗情漲潮於 / 四张像是滑浪板的网”,这里的描写将蜻蜓与自然力量交织在一起,让读者难以明确分辨蜻蜓、诗情和自然之间的具体关联。这种不确定性与量子世界中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相呼应。
符合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
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强调语言自身的结构和音韵,语言在诗中的自足性,以及其形式的美感高于实用功能。陈明发这首诗符合以下方面:
语言的音乐性
诗中多次运用了柔和的、轻盈的语言,如“蜻蜓点水的轻薄”、“日影和月光都轻轻荡”,通过重复的“轻”字,营造了一种柔和的韵律感,呼应了蜻蜓翅膀的轻盈。这种对音韵的强调,突出了语言的诗性功能,语言本身的形式美感被凸显出来。
意象的重构
诗中的“蜻蜓点水”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作为一种世世代代的被嘲笑对象,它的轻薄表面下却隐藏着丰富的诗情。这种重新诠释意象的方式,符合雅各布森所提到的诗性功能中语言的陌生化与创造性。诗句中的意象并不只是直接描述,而是通过语言的组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联想和意义。
视觉与感知的强调
“那对翅膀占据我全部的眼光”,这句诗将语言转化为一种视觉的体验,甚至使读者感到一种全景式的感知。这种感知不仅仅局限于蜻蜓的形象,而是通过语言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全感官的体验空间。雅各布森强调的语言的表现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陈明发的〈蜻蜓〉无论在量子叙事学的角度,还是从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来看,都具有显著的关联:
1. 量子叙事学中体现了非线性、多维空间、不确定性的特质,通过回忆与当下、蜻蜓与自然的叠加,展现了一种多重层次的情感与时间。
2. 诗性功能得到了强调,语言的形式美、音韵的轻柔与意象的创新使得这首诗不仅仅传递信息,而是通过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创造出独特的感官体验。
这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符合量子叙事和雅各布森的诗性要求,是一个极佳的例子。
爱垦網评注:访陈明发博士谈感性文創与体验文创的区别
陈明发博士自1997年开始投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与推广。在无数已经发表过的文章里,他一再强调“感性”与“体验”对文创的重要。近年,在人文科学学术上,他进一步区分了二者。分享如下——
在文创领域中,“感性”(affectivity)与“体验”(experience,陳博士近年藉狄尔泰对“经历”与“体验”的分别,做了更深的思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在理论深度和应用层面, 有着极关键的区别。
感性是个更深层次的概念,涉及的是情感、身体和心理的多重反应。它关注个体在文化产品或创意活动中的直觉、情感触动和潜意识层面的情绪反应。感性不仅仅是表层的体验,而是深入探讨人们与文化作品互动时的内在情感动态,探究那些不完全被语言或意识控制的情感力量。陈明发博士从維柯、克里斯蒂瓦诸哲学家有关“诗性”的钻研得到很大的启示。
它源于哲学、情感转向(affective turn)等理论,尤其是在现象学、情感地理学等学科中,感性被视为一种对世界的情感感知和身体反应,强调人与环境、文化或作品之间的复杂情感互动。它关注的是那些非理性、非语言化的情感流动,探讨“情感”如何形塑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例如,感性可以包含一部电影中的微妙气氛、声音对身体的无意识影响,或者某个创意产品引发的内心共鸣。
在文创研究中,它贴近情感哲学和文化批判,揭示的是情感在深层次如何作用于文化理解。包括探索文化产品如何通过深刻的情感共鸣影响受众,不仅是提供愉悦的体验,而是引发内在的情感转化和反思。
例子一,一个文学作品或电影通过激发感性的深层共鸣,可以使观众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社会关系或文化身份。感性着重的是深刻的情感影响力,注重长远的情感记忆和思考。
例子二,一部关于故乡的电影可以通过场景、音乐、叙事方式触发观众的怀旧情感、孤独感甚至人生反思。观众与这部电影的关系不仅仅是短暂的“体验”,而是通过电影中的感性元素——气氛、人物情感、隐喻——让观众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反应,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体验,特别是在当前文创领域中,往往更多指的是受众在消费某种文化产品、参与某种活动时的直接感受和反应。它通常与市场需求、产品设计和客户满意度相关,重视的是受众在特定情境下的外显反应和参与程度。(這点,不能忽略英国文创領域近年的反思)。
体验在文创领域更多与商业、市场调研、用户反馈等相关,强调的是受众在某种文化消费中的具体行为反应,比如通过互动装置、主题乐园或沉浸式体验,吸引用户参与并获得外在愉悦或震撼的感受。体验设计的核心是让用户能够“享受”或“参与”到文化产品中。注重即刻、短期、符合期望的感受反馈。
例子,一个沉浸式艺术展览可能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互动装置等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体验通常是即时的、短期的,目的是让观众感到新奇、有趣和震撼。
面对人文科学领域的文创研究,如果我们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深刻的情感共鸣、象征和文化符号触动观众的内心,甚至影响其世界观和自我认知,那么我们是在研究感性如何运作。如果分析的是如何通过设计互动机制、增强沉浸感或提升用户参与度来满足市场需求,那么更多是在讨论体验设计。
感性关乎情感深层次的、潜意识的反应,是人文科学探讨的核心,强调情感的复杂性与持久性,所以,更可能引发持久的情感反应和个人反思。
体验则是市场导向的、表层的感受,注重如何通过设计创造即时互动时的愉悦感受,属于是外显的、行为化的。感性侧重于深层次的情感、心理和潜意识反应,感性是隐含的、情感流动的。
文创领域的研究可以通过结合这两者,既理解文化产品如何通过感性引发深刻的情感影响,也能分析如何通过体验设计满足市场需求。
陈博士多年来都朝这个方向努力。当然,他最早的着眼点,是在2006年Web 2.0元年,对部落客文创方向所做的教育推广。(爱垦网内部探讨整理/记录)
陳強·善用文化遺產資源,講好中華文明故事
2024年6月12日清晨,一輛前往北京慕田峪長城的大巴車上,一堂中文入門課開講了。甲骨文、金文、小篆、楷體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男」「女」「人」「木」等中文字體從古至今如何演變,車上來自美國的青年學生都聽得很入迷。
參加中美青年友好會見活動的美國師生,置身北京新老地標,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感受更加真實多元立體的中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顯現活力與生機,在讓我們自豪、興奮的同時,也讓世界感受更多其深邃雋永的魅力。
中國主席習近平在《求是》雜誌發表重要文章《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明確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重大意涵,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事業的開展作出了部署,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與共同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指明了努力方向。
作為唯一沒有中斷的偉大古老文明,中華文明有著明顯的特殊性,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文明以物質性和非物質性兩種形態為人類社會留存下極為珍貴且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既彰顯著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所具有的文化主體性和文化自信,又體現了中華文明在與全球文明交流互鑑過程中突出的包容性,蘊含大量美學、史學、哲學等人類共通價值,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故事的基礎。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故事的源頭活水。在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過程中,以文化遺產為源頭活水的中華文明故事,其內涵的深刻性,形態的多樣性,敘事的共通性,成為國際傳播舞台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方式。「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正如參加中美青年友好會見活動的大學生奧爾森說,學習中文,是進入中國文化世界的一把「鑰匙」。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在出發前,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畫面就是中國長城。「打卡」長城後,「不到長城非好漢」成了他繼「你好」「謝謝」之後學會的又一個中文詞句。
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故事的現實例證。由於歷史原因,在國際傳播場域中,中國故事一度由「他者」言說,進而形成了以有色眼鏡看中國的「西方版故事」,各種有意曲解、誤讀中華文明的論調層出不窮。中國大地上的文化遺產,鐫刻了中華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生活與社會變遷印記,這些經由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科學嚴謹研究後所得出的結論,是對輿論場中不實言論的有力駁斥,是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現實例證。逾20年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就以近50處核心遺址的考古發掘研究成果,實證了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向世人詮釋了「何以中國」。在國際傳播舞台上,文化遺產是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重要載體與現實基礎。
在以社交媒體為主要媒介的國際傳播場域中,中國文化遺產具備極大的國際傳播價值,需深入挖掘、系統梳理文化遺產所具備的多模態呈現方式,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在風靡世界的國產游戲《原神》中,由中國古建築、戲曲、篆刻、服飾等元素構成的虛擬世界,受到了全球玩家的熱捧,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圈粉無數。
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世界意義與全球價值的具體體現。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具備最廣泛的世界意義與全球價值。文化遺產記錄著中華民族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與全球文明的交往史,尤其體現了中華文明對其他文明起源與擴散的積極正向作用,成為彰顯中華文明世界價值的具體體現。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島國的南島語族,就是起源於福建。在福建平潭,當地的殼丘頭文化遺址有很多考古發現,是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廣布於中國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映射著以「和合文化」為重要特征的中華文明對於人類社會進步所具有的巨大推動性作用,在全球性層面上對中華文明的意義予以觀照。這是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又一依托,也是開展中華文明故事國際傳播所尋求的世界「共通性」所在。
中華文明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與重要途徑。保護傳承好文化遺產這一中華文脈,是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起點,是中國在國際傳播舞台上參與國際話語權競爭的基礎,更是在新時代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自強、凝聚磅礴奮進力量的基石。(来源:光明日報 2024-06-17;作者陳強系中國傳媒大學師資博士後)
New Agenda for Nation Building
www.iconada.tv has published Kum Eng Tiong's photos and stories with two objectives:
1. To explore which scout experiences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for pioneering local social progress.
2. To investigate whether NGOs like Scouts and YMM (many of us used to have double memberships, which are both recognized by the Malaysian Youth Council) can serve as vehicles for promoti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3R topics to prevent unnecessary disputes.
This form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creative ELP (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 such as Selangor in general, and Klang in particular).
No action is needed at this juncture, but there's no harm in thinking about it and strategizing.
A note Fr. Dr Tan Beng Hua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aysia's auto industry and our prospective C&C hub —
Discover the winning formula behind Chinese Electrical Vehicles: it's not just about cutting-edge energy and technology—it's a triumph fuelled by the ingenuity of culture and creativity. As we witness this global shift, it begs the question: How far behind is Malaysia in embracing this new paradigm of competition?
Read Bloomberg's Analysis —
Chinese EV makers sprucing up competition to be more creative says Porche Design Head
Germany has long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car design with enduring classics like the Volkswagen Beetle, Porsche 911 and instantly recognizable BMW and Mercedes-Benz sedans.
After nearly twenty years of designing Porsche 911s and Cayennes, Michael Mauer says new competitors led by EV brands from China are making managers and designers in Germany more receptive to risky vehicle concepts.
“These startups, with no heritage, they can do things completely different,” Porsche AG and Volkswagen AG’s head of design said in an interview. “I consider it a positive thing actually, as a designer, because that makes the decision-makers — i.e., the management board — more open minded.”
Volkswagen and Porsche will offer an update on their success in the coming week, when both companies report third-quarter results.
Germany has long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car design with enduring classics like the Volkswagen Beetle, Porsche 911 and instantly recognizable BMW and Mercedes-Benz sedans. But incumbent carmakers have watched Tesla overtake them in the EV transition, and the new era of battery powertrains calls for a fresh take on a car’s look and functionality, which remain a top priority for customers choosing their next vehicle.
New standards for the industry are evolving fast — from ultra-modern designs like Tesla Inc.’s Cybertruck and Xpeng Inc.’s P7 to onboard features like Li Auto’s 3-D dashboard an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s Zeekr’s massaging seats.
VW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liver Blume last month added design to a list of priorities in his bid to entice more EV buyers and stem a slide in market share in China. The move strengthened the hand of designers to come up with distinct looks across the company’s brands, which include VW, Audi and Skoda. The goal is to give past favourites like the VW Golf an edgy new twist and to bolster lynchpin EV projects.
“I always have this image in my head of this stone that you throw into the future,” Mauer said, who has led Porsche’s design team since 2004. “The question is, how far do I throw it? Hitting that sweet spot exactly, going far enough into the future, but not too far, is a real challenge.”
VW has pinned some of its slide in China on losing sight of the aesthetics and in-car features that were luring Chinese customers.
“The success that Volkswagen brand had in the volume segment was, in my opinion,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re was a strong focus on design and design quality,” Mauer said. “Design is certainly not the biggest issue in the company, but it’s an area where I can still achieve a lot with relatively modest resources.”
Mauer, 61, recalled BMW AG’s design revamp more than a decade ago, when the company’s then-chief designer, Chris Bangle, redefined the look of the 5-Series and 7-Series. While purists initially snubbed the changes, Mauer said it ultimately helped BMW position itself as a more modern carmaker that could win new customers.
New designs, Mauer said, need to reflect a driving experience that is far more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world through software and apps. The difficulty is getting the balance right.
“I believe the German auto industry in particular has potential to be better,” Mauer said.
(Written by Bloomberg October 22, 2023 )
易沛鴻:激起習武浪潮·舊會所設關德興紀念館
(怡保26日訊)為重現舊會所的輝煌,霹靂古岡州在位於舊街場邦里瑪街的舊會所,籌辦「關德興紀念館」,借此激起鄉親、年輕一代對習武與賞武的興趣,同時也讓怡保再次掀起練武浪潮。
霹靂古岡州公會會長拿督易沛鴻指出,籌辦工作在「趕工」當中,公會也動用了逾30萬令吉裝修,該紀念館有望在明年農曆新年左右開幕。(愛墾註:1950、60年代诞生的一代人,最早看見的“黃飛鴻”,是關德興在香港粵語片中所扮演的角色。和1990年代的李連傑比起來,當時的關德興有一把年紀了;因爲是黑白電影,説起話來格外顯得威嚴。沒料到,關先生曾在霹靂州怡保古岡州會館開過武術班授徒呢。本平台向會館領導致敬,他們正爲怡保華人文旅景點又添一目的地:關德興紀念館。這是其中一部黑白黄飛鴻電影的劇照)
他說,舊會所在幾年前已完成重建,屬一座1929年風格的建築物,而該會曾想了許久,該如何去運作有關建築物。
「我們已經有了很大間的會所,若舊街場的舊會所又成為會所,沒意義;如果出租又好像不值得,畢竟這是很有歷史性的建築物;如果用來建一個古岡州歷史文物館,非常有意義,但除了我們這一群古岡州鄉親,其他人應該不會到來。」
易沛鴻昨晚出席霹靂古岡州慶祝成立95週年、青年團40週年、婦女部25週年紀念暨舉行尊老敬賢聯歡晚宴時,如是指出。
他說,在電影上扮演黃飛鴻角色的關德興,曾在舊會所教功夫,出任武術教練,同時也是霹靂古岡州的師傅與永久會員,因此該會館決定在舊會所設立「關德興紀念館」。(下續)
易沛鴻披露,舊會所樓上將會是關德興紀念館及霹古岡州史料館,樓下則是功夫茶樓,並希望透過此紀念館,恢復舊會所當年的光輝,讓該處有人潮、有人氣。
「我們霹靂古岡州是怡保武術界的台柱,古岡州是武術之鄉,我們公會有獅團,並在70年代時有很高的聲譽,唯如今卻出現有師傅沒徒弟的情況,導致獅團青黃不接,讓我感到傷心。」
因此,他希望借此機會,辦關德興紀念館,重新激起鄉親、年輕一代,對習武和賞武精神的興趣,再次掀起怡保練武的浪潮。位於怡保舊街場的霹靂古岡州舊會所,將籌辦關德興紀念館。(霹古岡州提供)
鍾子昌:辦母語班免失傳
大馬古聯會理事長拿督鍾子昌呼籲各屬會,多注重母語,包括舉辦母語班等,避免母語在未來失傳。
「所指的母語並不是指普通話(華語),而是如台山話、福建話、潮州話等。」
他說,會所是傳承文化的地方,因此希望各屬會能多舉辦母語班,傳承母語文化。
設文物館 讓鄉親聯誼
工委會主席宋偉釗指出,希望透過設立文物館,讓會所成為鄉親誼的地方。
他說,會所是讓鄉親聯誼的地方,鄉親在一些佳節時,在會所辦聚會,十分溫馨。
「但如今情況不再一樣,因此希望透過辦一個文物館,讓鄉親聯誼。」
會上,該會顧問潘妹也捐獻4800令吉的款項,給霹靂古岡州公會,同時歌手歐儷雯也把現場售賣唱片,籌獲的款項,捐給霹靂古岡州婦女組。
出席者包括大馬古聯會顧問拿督梁景輝與呂兆祥、理事長拿督鍾子昌、副理事長郭美玲、霹靂古岡州公會會長拿督易沛鴻、副會長陳錫康、財政黃耀溢、婦女組主任梁中雁等。
關德興紀念館將展示關德興的照片與兵器。
(原載:2023年11月26日 中國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