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電影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471

Albums: 愛墾欄目
Favorite of 1 person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TV Plus 18 hours ago

愛墾APP:擬象、網紅與後真相~~擬象(Simulacrum)網紅(Influencer)後真相文化(Post-truth)之間的關係,可以從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超真實(hyperreality)理論、網紅經濟的符號化運作,以及後真相文化中的情感操控三個維度來探討。這三者共同塑造了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主義驅動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現實被遮蔽,符號自身構成了「更真實的假象」。

1. 擬象:從現實到超真實

布希亞在《擬象與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中提出,現代社會已經進入擬象的第四階段——即符號不再指向現實,而是循環指向其他符號,最終形成一個封閉的超真實世界。在這個階段:

符號(如社交媒體上的形象)不再反映現實,而是製造「比現實更真實」的幻象。現實世界的經驗被符號系統(如品牌、社交網絡、算法推薦)所取代。

在這個框架下,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正是擬象社會的核心體現。

2. 網紅:擬象的像徵操控者

網紅不僅僅是社交媒體上的個人,他們實際上是擬象的策劃者,通過控制影像、內容和敘事,製造「超真實」的消費體驗。

(1) 網紅形象是擬象的產物

濾鏡與AI美顏:現實中的個人形象被美化、修飾,使其成為符合消費市場需求的「超真實」符號。

生活方式的策劃:網紅分享的「日常」,如旅行、美食、健身,並非現實生活,而是經過策劃、剪輯、品牌合作優化的內容,以吸引觀眾產生向往和模仿。

身份的符號化:網紅的身份(如「成功企業家」「健身達人」)通常由粉絲數、流量、市場需求所定義,而不一定基於現實經驗。

Comment by TV Plus yesterday

(2) 影響力(Influence)即現實

在擬象社會中,現實不再由「真」或「假」決定,而是由「可見度」(visibility)和「影響力」塑造。網紅的成功標凖並非現實生活中的影響,而是:

流量即價值:粉絲數、點贊數、轉發率成為衡量「真實性」的唯一標凖。

觀看即信仰:如果一個現象被大量傳播,人們就會認為它真實存在,即便它可能是偽造的。

這意味著,網紅文化的本質就是後真相文化的最佳實驗場。

3. 後真相文化:情緒操控與符號消費

後真相(post-truth)指的是情感和信仰比事實本身更能塑造公眾意見。在社交媒體時代,後真相文化與擬象、網紅經濟高度交織,形成了一個基於情緒操控的文化體系。

(1) 真實被「超真實」取代

後真相時代的特點之一是「真實性」不再基於事實,而基於感知:

情緒驅動比事實更重要:一個網紅的「哭訴視頻」可能比政府的官方聲明更具影響力,因為情緒更容易引發共鳴。

視覺沖擊塑造現實:如果某個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廣泛傳播,即便沒有事實依據,它仍然會被人們認為是真實的。

例如:假新聞(Fake News)傳播:一張經過編輯的圖片或一條誤導性視頻,可能比真實新聞更具影響力,因為它更符合觀眾的情緒需求。

陰謀論的興起:許多陰謀論(如「地球是平的」「某種疫苗陰謀」)依賴於社交媒體上的「超真實」證據,即通過剪輯、解讀和重復傳播製造的虛假現實。

(2) 個人身份的情感化

後真相文化與網紅經濟結合,使得身份認同也成為擬象的一部分:

人們不再關心「客觀事實」,而更關心「我如何被看見」。許多網紅刻意塑造「真實」「接地氣」的形象,以增強觀眾的情感認同,哪怕他們的生活完全是策劃的。個人觀點的形成更多依賴社交媒體算法,而非理性思考或事實調查。

4. 三者的交匯:擬象網紅如何塑造後真相文化?

(1) 擬象網紅操控現實認知

現實世界變得不可感知:人們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上的網紅和符號化敘事,而非自身經驗來判斷現實。內容比事實重要:誰能製造更吸引人的敘事,誰就能主導「真相」——這就是後真相社會的核心邏輯。

(2) 後真相文化加速網紅經濟

觀眾越來越相信「被觀看的事物才是真實的」。情緒化內容(如憤怒、煽情、衝突)更容易吸引流量,使得網紅通過「製造爭議」來獲取關注。符號消費取代了功能消費,人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而是它所承載的情感和身份像徵(如網紅推薦的某款「精致生活」商品)。

(3) 網紅經濟加劇擬象循環

消費即身份:網紅帶貨並不只是賣產品,而是在販賣一種擬象化的生活方式(如「買這款咖啡機,你就能擁有ins風的精致人生」)。

數字經濟的擬象化:粉絲數、點贊數、流量本身已經成為價值,而不再指向真實世界的影響。

5. 結論:擬象網紅與後真相的社會風險

布希亞的擬象理論預言了當代的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一個符號化、情緒化的社會:

現實的消失:人們的認知越來越被數字影像、情緒化敘事和社交媒體算法所塑造,而非基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

真相的相對化:事實和虛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網紅製造的「故事」可能比新聞更有影響力。

消費主義的極端化:網紅經濟強化了「消費即身份」的理念,使人們不斷追逐符號,而忽視現實需求。

最終,網紅、擬象後真相共同構成了一個封閉的超真實循環,在這個循環中,現實變得不可見,而人們則沉浸在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符號構建的「後真相世界」中。

Comment by TV Plus on Saturday

愛墾APP:從 TikTok/抖音,借鏡、改良和提升短視頻呈現藝術~~ TikTok、抖音的短視頻內容成功地抓住了碎片化注意力,並創造了高參與度、高留存率的傳播方式。結合柳敬亭的評話藝術,我們可以借鏡、改良、提升短視頻的呈現藝術,使其更具沉浸感、互動性、可傳播性。

1. 借鏡:短視頻的五大吸引力核心

(1) 開頭3秒定生死 —— 「懸念鉤子」:短視頻的黃金法則是前三秒必須吸引觀眾,否則就會被滑走。TikTok的頂級創作者擅長用懸念、誇張開場、問題式引導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改良提升 —— 柳敬亭的「留白懸念」:柳敬亭說書常用「未盡之意」讓觀眾期待,比如:「這事兒要從三天前說起……不過,這裡面有個關鍵的轉折……」(故意停頓,吊胃口)現代短視頻可以在開頭用留白、懸念制造期待,例如:

開頭不講答案:「你猜,古代最厲害的戰術是什麼?(停頓3秒)其實是……」
設置矛盾:「你一定以為XX是對的,其實完全相反!」
反轉法:「一個窮小子進京趕考,結果……他竟然成了皇帝!」

(2) 視覺沖擊與角色切換 —— 「多層敘事」:TikTok 的內容強調畫面快速切換,不同角色交替,讓信息傳遞更具層次。

改良提升 —— 「一人千面」演繹方式:柳敬亭擅長單口多角色轉換,他可以在不換服裝、不加道具的情況下,僅憑聲音、表情、語調就區分人物。現代短視頻可以模仿這種「快節奏角色切換」,如:

單人分飾多角(模仿對話)

老師(低沉慢語):「你知道古人是怎麼做生意的嗎?」
學生(快語調):「不會是擺地攤吧?」
老師:「錯!他們早就會玩『會員制』了!」

Comment by TV Plus on Friday

視角變化:通過快速剪輯切換「旁白—主觀視角—特寫」,模仿柳敬亭「說書如畫」的技巧。

(3) 情境構建 —— 「沉浸感的講述」:TikTok 的成功在於讓用戶「感覺自己在故事裡」,這種沉浸感通常通過ASMR(沉浸式聲音)、音效、畫面細節來實現。

改良提升 —— 「評書如畫」+ 現代影像技術:柳敬亭善用語言創造畫面感,短視頻可以結合畫外音+字幕+動態視覺來增強沉浸感:講述「水滸傳」時,不只是說「武松打虎」,而是:

畫面:深夜森林,黑影晃動
音效:夜風呼嘯,老虎的低吼聲
旁白(低沉緩慢):「夜幕降臨,武松緩緩走上景陽岡……忽然,一陣腥風撲面而來!」
鏡頭+配音結合:關鍵時刻放慢鏡頭,加特寫,讓觀眾感受情緒變化。

(4) 強互動性 —— 讓觀眾參與劇情,TikTok 之所以粘性高,關鍵在於「用戶互動」:

互動問答(你覺得結局如何?)
投票選擇(你想知道哪種歷史真相?)
續集引導(想聽更多?下一集告訴你!)

改良提升 —— 「說書+直播」融合:柳敬亭善於觀察觀眾的情緒反應,隨時調整。現代短視頻可以結合互動評論、投票、直播問答,讓觀眾決定劇情走向。示例:
懸疑短視頻:「康熙皇帝真的賜死了鰲拜嗎?你猜,留言告訴我!」
劇情投票:「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用什麼計策?A.火攻 B.埋伏 C.詐降」

(5) 「短+連續」打造爆款系列,TikTok 讓用戶上癮的秘訣之一就是「系列化運營」,一集不夠看,就會忍不住繼續刷。

改良提升 —— 評書「連載」+ 分集短視頻。柳敬亭的評書從不一次講完,而是制造連續性:「且聽下回分解!」短視頻可以采用連續劇模式:

「揭秘三國未解之謎(上集)」
「揭秘三國未解之謎(中集)」
「揭秘三國未解之謎(下集)」

這樣能大幅提高觀眾的停留時間和復看率,甚至會讓觀眾「蹲點等更新」!

2. 未來創新:短視頻如何提升「評書式傳播」?

(1) 「AI+短視頻」:生成個性化評書內容, 未來可以利用 AI 生成個性化的評書內容,讓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單」聽書。

(2) 「沉浸式說書」:虛擬現實+互動劇情, 利用 VR/AR,讓觀眾「走進」評書世界,親自體驗故事場景。

(3) 「短視頻+線下評書」:打造文化體驗IP, 結合短視頻流量,打造「評書劇場」,在線上線下形成互動傳播。

結論:短視頻 × 柳敬亭評書藝術 = 未來傳播新趨勢!

借鏡 TikTok/抖音的核心技巧:

✔ 懸念開頭(抓住前三秒)
✔ 快節奏多角敘事(角色切換,層次分明)
✔ 沉浸感情境(配合音效和視覺)
✔ 互動驅動(讓觀眾成為內容一部分)
✔ 系列化運營(制造連續性)

改良提升:結合柳敬亭的評書藝術,通過懸念+節奏+留白+互動的方式,讓短視頻內容更具文化深度、情感溫度和傳播力度!

Comment by TV Plus on February 11, 2025 at 10:48pm

陳明發博士:理直氣爽面對AI~~昨晚剛從沙巴一個有關MA63協議的講座回來。前兩位主講人都是資深的律師兼政治領袖,我則從文化經濟的角度切入。因為今年是蛇年,我以《聖經》有關“那條蛇”的敘事開講。

來賓中有好幾位是正為"沙巴復邦"議程訴諸法庭的法界精英,其中一位會後問我:你是基督徒嗎?我其實不是。

我僅僅借《聖經》的一些典故說明一些事情而已。現實裡有許多事,面對這些事,我的情緒是什麼?情感是什麼?

而這些情感與情緒可能形塑我們接下來行動,那些是具有建設性,那些負面不堪?我的方法是從古老典故、啟示、傳說、軼事......,也就是從一般人所說的「故事」中去找尋(複數的)教誨。


今天一早,一位唸心理學出身的信教友人,發訊表達了他對人工智能是否會“終結人類”的憂慮。

我把“終結人類”理解為「末日」。我以非教徒對基督教義膚淺的認識,是這麼理解的:末日=審判=救贖

30年前寫過一篇文字,表達過我這方面的「情動記錄」(情緒+情感+新的能量的思路)。

面對“AI終結人類”這議題,我給自己的“情動答案” 有兩個結果——

一、AI帶來的不是「末日」,意思是我們都還在世上,生活要繼續下去就得怎樣調適?

二,AI帶來「末日」,那正好是讓上帝看見,你是一位義人,為人類福祉挺進宗教情懷到最後一刻;其他宗教的信徒,或有他們不同的「救贖方式」,像我就相信存在主義那一套,努力活得理直氣壯。不,是理直氣爽。(11.2.2025)

Comment by TV Plus on January 11, 2025 at 4:34pm

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融合:O2O策略在新消費時代的創新應用

新消費時代,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融合,成為推動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短視頻平台,實體零售商可以借助生動、直觀的內容展示產品和品牌,吸引線上用戶到線下消費,實現線上和線下的無縫連接。這種創新的O2O策略不僅提升了顧客的消費體驗,還為實體零售帶來了新的增長機遇。


一、短視頻與O2O的融合優勢

1.1 沉浸式產品體驗

短視頻能夠通過生動的視覺和音效呈現產品,帶來遠比靜態圖片更具吸引力的體驗,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1.2 實時互動與用戶參與

實體零售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可以與消費者進行實時互動,解答疑問,提供即時反饋,建立更緊密的用戶關係。

1.3 增強品牌曝光

短視頻平台的算法推薦機制,能夠讓更多潛在用戶看到實體店的產品或活動信息,從而增加品牌曝光率。

二、O2O策略的創新應用

2.1 短視頻廣告引流

實體零售商可以通過制作吸引人的短視頻廣告,引導線上流量進入線下門店,增加實體店的客流量。

2.2 短視頻導購

零售商通過短視頻平台展示商品使用場景、產品細節等,替代傳統導購模式,方便消費者進行快速決策,並直接在線預約到店服務。


2.3 短視頻+社交分享

利用短視頻的社交屬性,促使顧客通過視頻分享購物體驗和產品推薦,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和線下流量。


三、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成功案例

盒馬鮮生的短視頻推廣:盒馬通過短視頻平台展示其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便捷服務,引發消費者對新零售模式的興趣,並成功將線上流量轉化為線下消費。

優衣庫(Uniqlo)的O2O策略:優衣庫通過短視頻介紹店內新品及搭配建議,並在視頻中附加線下優惠活動鏈接,吸引用戶到店體驗和購買。


四、O2O模式對實體零售的未來影響

線上線下融合趨勢:隨著短視頻內容與實體零售的進一步融合,O2O模式將不斷完善,線上互動將成為消費者線下購物體驗的前奏。

數據驅動的精准營銷:通過短視頻平台獲取的用戶數據,實體零售商可以分析消費者的喜好,進行精准營銷,提高銷售轉化率。

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融合,正成為O2O模式發展的新引擎。在新消費時代,零售商通過短視頻平台與消費者建立互動、增強品牌曝光,並借助創新的O2O策略,提升顧客的線下購物體驗,創造更多商業機會。未來,短視頻將繼續引領實體零售的新趨勢,推動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原載:Omni Growth,19 September 2024)

Comment by TV Plus on January 10, 2025 at 10:54pm

胡小胖·短視頻的社區营銷學

短視頻對新零售最大的幫助,就是解決了新零售最後一公里的觸達問題。我問大家,新零售最好成交的人群在哪里呢?

在本地同城,很多大團隊長的發家史就是從自家小區開始的。以前想引流本地人群,我們一般是做地推,做實體店引流等一些常規的方式。但現在有了短視頻後,我們又多了一種新的引流方法。

做短視頻,你想把影響力做到全國,想做一個大網紅,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一年也就那麼幾個幸運兒。但如果你把野心收一收,把范圍縮小一點,你就不要想著全國出名,你就先從本地同城開始,或者先從你小區觸達開始,行不行?

這樣操作也會變得相對簡單很多,發短視頻的時候,順帶把地點選好就可以了。勾選地點發佈的情況下,本地的觸達率是非常高的。

我有一位社群會員,她是某品牌的代理商,她每次發短視頻的時候,都會勾選她小區的位置,堅持一段時間後,她小區的人都知道她了。有了影響力後,你再去做引流和成交,就會變得很輕鬆。

她的代理商和客戶,很多都是她小區的住戶。類似的案例,特別多,大部分團隊長的發家史,都是從自家小區開始的。我們現在操盤的品牌方中,我們都鼓勵代理商要學會用短視頻去打造本地化影響力。先從自家小區開始,慢慢拓展。

原題:短視頻解決了新零售最後一公里的觸達,短視頻助力本地同城傳播;作者:胡小胖,《品牌運營手冊》《微商操盤手冊》作者 2024-11-14)

Comment by TV Plus on December 22, 2024 at 9:23am

中國2024年流行語和網絡迷因:偷感

引申含義:「偷感」,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像小偷一樣「偷偷摸摸、畏畏縮縮、瞻前顧後」,進而被年輕網友用來描述一種心理狀態,即在工作和生活中謹慎小心,不希望被人關注,只想默默把事做好、達成目的。

社會評價:相比「偷」的貶義色彩,「偷感」更接近中性,既是事先不張揚默默成事,也是因在意他人目光和議論而試圖「隱身」。(百度百科)

草台班子

世界是個草台班子可縮寫為苔,是2023中國流行語和網絡迷因,有時「草台班子」前會冠以大型 (似乎受到了大咕咕咕雞的影響) 或巨大。「草台班子」一詞源自中國傳統戲劇,原意指鬆散拼湊、粗制濫造的劇場和劇團,後來泛指組織渙散和業務不精。

該迷因源自2023519日新浪微博作家河森堡發表的微博,稱世界並不像他曾經認為的一樣井然有序,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下是「各種糊塗混子」在「耍猴戲」。似乎反映了曾經篤信精英主義和權威主義的人群思想的轉變。

(Source: https://yylives.cc)

截至2024年11月,該迷因仍在被大量使用。(維基百科)

愛墾評註:跟緊中華圈,與中國同步,在流行文化上,洞察民心所向的熱點,發揮南海一家的情動共振。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December 22, 2024 at 9:20am

中國2024年流行語和網絡迷因:偷感

引申含義:「偷感」,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像小偷一樣「偷偷摸摸、畏畏縮縮、瞻前顧後」,進而被年輕網友用來描述一種心理狀態,即在工作和生活中謹慎小心,不希望被人關注,只想默默把事做好、達成目的。

社會評價:相比「偷」的貶義色彩,「偷感」更接近中性,既是事先不張揚默默成事,也是因在意他人目光和議論而試圖「隱身」。(百度百科)

草台班子

世界是個草台班子可縮寫為苔,是2023中國流行語和網絡迷因,有時「草台班子」前會冠以大型 (似乎受到了大咕咕咕雞的影響) 或巨大。「草台班子」一詞源自中國傳統戲劇,原意指鬆散拼湊、粗制濫造的劇場和劇團,後來泛指組織渙散和業務不精。

該迷因源自2023519日新浪微博作家河森堡發表的微博,稱世界並不像他曾經認為的一樣井然有序,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下是「各種糊塗混子」在「耍猴戲」。似乎反映了曾經篤信精英主義和權威主義的人群思想的轉變。

(Source: https://yylives.cc)

截至2024年11月,該迷因仍在被大量使用。(維基百科)

愛墾評註:跟緊中華圈,與中國同步,在流行文化上,洞察民心所向的熱點,發揮南海一家的情動共振。

Comment by TV Plus on December 19, 2024 at 9:20pm

班味~~網絡流行語,出自熱搜上一個叫做「一旦上過班,你的氣質就變了」的詞條,指當代職場人一種常見的生活狀態:素面朝天,精神渙散,衣著寬鬆,眼中充滿疲憊。

引申含義

上班工作後,由於任務繁重、條件艱苦、關係複雜等,人們表現出眼神疲憊、面容憔悴、不修邊幅等狀態。這種狀態即「班味」。「班味」的走紅源自網文《一旦上過班,你的氣質就會改變了》:「只要上過班,就會沾染上了班味,再也去不掉了。那種上過班的疲憊氣質,真的是模仿不出來的。」網友熱議「班味」,既分享自己的「班味」表現,也分享告別「班味」、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種種努力,如旅游、休假、社交、文娛等。「去除班味」「洗掉班味」等說法因此也廣為傳播。 

社會評價

有網友自嘲,即便上班打扮再精致,也擋不住渾身散發出的疲憊之感,實在是太扎心了。

社會影響:2024年12月2日,入選2024年十大流行語。2024年12月12日,入選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百度百科)


那咋了

網絡流行詞,通常用於表達一種不解、質疑的態度。意味著對之前提到的內容,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見或疑問,希望對方能夠進一步解釋或澄清。

引申含義

這個詞如今在網絡上多被用來表達對試圖質疑、批評、說教、誹謗自己的人的不屑。同時也被網友們戲稱為一種「不在乎」的人生態度。

引用示例

比如有人對你說「你穿這個不好看,下次別穿了」時,就可以用「那咋了」進行回覆。

社會影響

2024年12月12日,入選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百度百科)

搞抽象

「搞抽象」具備反常規、反規則、注重個性表達的特點,使用者傾向於用荒誕的、戲謔的、非線性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或者信息,可以有效地釋放情緒、緩解壓力、促進社交破冰。

2024年12月,「搞抽象」入選《語言文字週報》部正式發佈的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

詞語來源

「搞抽象」一詞源於某游戲主播的口頭禪:「真是太抽象了!

「搞抽象」主要有兩種具體的方式: 一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即廢話文學; 二是「抖機靈」,即通過援引當下的娛樂熱點或娛樂事件,利用詞語本身的多義性以及表達的含混性,產生一個出人意料但又似乎在情理之內的答案。如:「人生的陰影太多了……嘿嘿嘿,好涼快。

社會影響

2024年12月,「搞抽象」入選《語言文字週報》部正式發佈的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

(百度百科)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