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都靈聖卡羅廣場 尼采的惊悚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Tuesday


重温孙春徳医生的《六四后的中国》


这是一部很好读的游记,连文带图加上旅行团成员名单,共110页,半个晚上就读完了。可是,孙春徳医生在这部《六四后的中国》一书里提到的许多事物,在庆祝马中建交50周年纪念的这两天,非常值得有心人细细地回味。

此书出版于1990年6月4日,砂拉越诗巫慕娘印务印刷,拉让书局发行。第二年,孙医生开始了他长达4届的立委生涯,期间依然笔耕不息,结册多部。虽以政论与民生议题为重,但其“有碗说碗,有盘说盘”的医生本色,在《六》书中早见其风格。

34年后翻出旧书来,我依然读得很有味道。想想,主要是因为我从1992年开始,便因为工作所需或背包包自助行,出入中国无数次,孙医生所说的城市或景点,我几乎都去过了。重温起来,是那麽的有共鸣感。

在旅游信息图文泛滥媒体的今天,此书更显得它的历史价值可贵。要看旅游消费的内容,去看小红书、抖音或任何旅游网站吧,随便一个一秒钟就扳倒孙书。

然而,好些有趣的记载,恐怕是那些网红闻所未闻的“好东西”。若“改编”、“搬演”到平台去,特别有话题性。很多很多故事,甚至令人感到现在的自己其实很幸福很幸福。

 

且举三个例子——


往东飞的方向朝西
 

以前的詩巫人去中国,首先得飞吉隆坡,住一晚再飞广州。现在,大家不仅可以省下许多不必要的飞行时间直飞大陆,有的城市甚至有直透班机。多好。

不再需要“若想往东飞,就得先往西飞”,符合逻辑多了。


大马内政部训诫


第二件事,精彩啰。我在1992年头一趟飞中国,绕道香港,可没这遭遇。

而孙医生伉俪一行人在吉隆坡梳邦机场登机前,首先要聆听内政部官员的循循“教诲”:有机会出去玩,当然要玩得开开心心,但千万别忘了签证期限,免得逾期逗留需要动用国际外交程序把你领回来。 

还有,随时随地顾好自己的护照;留意扒手、小偷和气候变化。 

回来时,切忌藏了中共宣传品,还得意忘形到穿上毛主席行头。这在马来西亚是严禁的事,乐极生悲就不好。 

最重要的,去人家国家玩耍,要懂得礼貌,不要口大大批评人家的政府、经济与社会等现象。 


这一项真有趣。


1990年的首相不就是老马吗?这些对华“友好条例”肯定是其内阁规定的,怎么到了2018年众望烧天时二任首相访华,他居然就忘了底线,在人家国境内批评他们的内政?

(下續)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Tuesday

机场故事

第三件事,讲讲机场。

在1990年代上半叶,中国境内航班所使用的,很多都是军用机场。连普通民用机场都没有,更别说国际机场。

我1992年去海南岛,因为航班有限,得先在香港呆一晚,隔天再飞海口大英山机场。

此军用机场距离市区只有二三公里,设备很简陋。由于下雨起大雾,飞机没法下降,又返回香港等待消息。

熬了好几个小时,未知喝了多少咖啡,才再次起飞。可是抵达时,天色已提早暗下来,机场照明条件不良,机师没敢降陆,唯有原途返回。

虽然航空公司赔偿了酒店住宿与晚餐,但从马来西亚出门算来已足足两天,还没法子抵步海南岛。 

最后,虽然有志者事竟成到达了目的地,下了飞机可没有雨伞。细细春雨中走到机场建筑物,也算一种海岛风情。

去领发旅行箱时,发现躺在地板上的旅行箱,虽然防水,却裂了。 

重温孙春徳医生1990年出版的《六四后的中国》,再想想自己在时间上相距不久的一次海南岛商旅,不难看到在刚改革开放十余年,一切还是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阶段,很多让人苦笑的类似现象,其实都很普遍。

唯一分别的是,孙医生伉俪参加的,是行程早已安排得紧紧的旅游团,班机有误,很多景点就要错过了;接待服务一时不到位,对经验丰富的国际旅人来说,难免会摇头。

我呢,因为是受托做投资前作业,考察性质,时间安排比较自由。且行且看,随时随地都是珍贵的亲身体验。 

旧事重提它干嘛?就只想说明一点,看看今天中国的所有建设、提升,对比曾有的情景,谁也不能否认这是多么果断、迅速而神奇的蜕变。 

反观当时事事看中国都带点优越感的马来西亚人,這些年当然不能说没有与时俱进。但请时时记住,我们曾有一位首相说过:“我们有世界一流的建设,管理却三流!” 

话是在2004年左右说的,“三流”?指的是那个时期的水平。现在?自己估计吧。
(21.6.2024)

愛墾評註:为何不换个角度,由海外有丰富“中国体验”的人,在社媒直播中叙說“小”故事,“深”意义?

延續閱讀:每当变幻时/朋友你好吗?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16, 2024 at 9:54am

陳明發·詩性符號故事

1·理解差異

三歲兒說:阿姨,妳的臉好像荔枝!

阿姨:小小年紀嘴就那麽甜!

小外甥:我是說,好像還沒剝皮的荔枝啊!
2·歇後語中的比喻

在各個方言中,有許多很傳神的歇後語。

小時候,住在廣東人隔壁,多多少少學了一些廣東人充滿想像力、非常有趣的歇後語。

就像中文的成語、諺語,順手摘來,簡簡單單幾個字,就能很形象的說明一個情況,勝過千言萬語。

“火燒旗桿”,什麼意思?旗桿不是很長嗎?而且,旗桿是重要的標誌,用的一定是很好的木料,所以燃燒完了,就成了“長炭”了。

家中有長炭,爐火不缺,可無憂無慮長期開鍋燒飯,溫飽有著落,不就是一種寫意、一種享受嗎?

換句話說,那是一個“炭世界”,在沒有社媒的年代,人們已經會玩故意的諧音別字了,變成“嘆世界”;也就是享受世界。

有時候,長輩會借這詞罵年輕的一代說:

“凈係識得嘆世界"。

意思是罵年輕一代(或任何男女)不思長進,只貪圖享受。


3·婉轉:觸感的跳躍

讓男友緊緊摟着腰,整個身驅小鳥依人似地挨過去,那是多浪漫的一刻。

可是蘇珊最近老覺得男友摟得怪怪的。


今天,只見男友若有所思,接着陷入良久的陳思。

忽然,似有所悟的側過臉過来對她說道:

“親愛的,只怪我的手生得短

已經無法全盤把握妳的邊界。”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14, 2024 at 6:03pm

林遠澤·在漢學人學構想中的 漢字思維研究

內容綱要

一、漢學人學做為漢學跨領域研究整合的基礎

二、漢學的文化哲學研究方法論與漢字思維的類型學差異
(一)卡西勒的文化哲學研究
(二)內在語言形式與漢字思維

三、結語 一、

漢學人學做為漢學跨領域研究整合的基礎

研究中國經典作品的文學、哲學、宗教、藝術與語言等領域,在傳統上歸屬於「國學」,在國際上則一般 以「漢學」稱之。中國文化的研究對象不必限於血統上的漢族或國籍上的中國人所創造的文化,而是那些已經表現在中國文學、哲學、宗教、藝術,或華人社會的生活習性與倫理實踐中的客觀文化內涵。我採用 「漢學」,而不用「國學」來稱呼中國文化的學術研究,主要並不是因為它是古代漢人創造的,而是考慮到「漢學」的提法所具有的世界性意義。

(「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十週年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林遠澤〈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在漢學人學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2022/11/1)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14, 2024 at 10:59am

因為那些在語言、神話與習俗等文化創造物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的客觀化建構法則,正是其成員之個人思想、想像與意志活動的先在規定,雖則這些規定仍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

(3)文化哲學研究的三個層次

1. 文化科學的邏輯: 對於”文化存有物”之為”文化存有物”的「概念建構」與「原則建構」的研究

2. 符號形式哲學: 從文化的創造力根源,看文化多元創造的主體 性根據=符號功能的文法學

3. 哲學人類學: 文化創造的主體性如何能被闡釋=人是什麼?的問題 文化主體性研究=對於文化創造力的哲學人類學研究

卡西勒在《符號形式哲學》中,選擇語言與神話進行詳細的研究,主要是出於方法論的考量。依康德的《純粹 理性批判》,所有的經驗知識都是在圖式的中介下,知性與感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康德的理性批判工作,分別針對人類的感性、知性與理性的能力進行批判,以能找 到它們分別依據的先天形式或法則,以此為一般而言的 經驗或經驗對象提供其可能性條件的說明。

對此康德都是從事實問題轉向證成問題,亦即康德嘗試從回答「數學如何可能?」來說明人類感性能力的先驗形式是時空表象,從回答「自然科學如何可能?」來說明人類知性的綜合基礎是依據範疇,而透過回答「形上學如何可能?」來說明理性 所追求的無條件統一的理念 。

然而,對卡西勒而言,任何在符號形式中的記號都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因而在符號學的知識論中,我們已無需再將主、客或知性與感性二分,而是應在記號與實在之間,說明我們如何能以記號的中介來建構經驗世界的實在性。記號與實在之間的連結,具有摹仿性的表達、直觀的呈現與純粹意義的建構這三種可能的形態,因而就卡西勒的文化批判而言,他必須就既有的文化系統來說明這些精神形構力的特性與內含 。

卡西勒因而嘗試從回答「神話學如何可能? 」來說明建構文化實在的人類感性能力的特 性,從回答「語言學如何可能? 」來說明人類知性的特色, 並從回答「精確科學如何可能? 」來回答人類如何依理性 「虛構的圖像」(Scheinbilder)建構科學世界的實在性。


漢學跨領域研究的任務與挑戰

第一階段: 提出與下列文化科學專著相同水平的研究著作

Hermann Usener(1834-1905)《神名考――宗教 概念建構學說的研究》(Götternamen-Versucheeiner Lehre von der religiösen Begriffsbildung, 1896) Paul Ehrenreich, 《普通神話學及其民族學的基礎》 ( Die allgemeine Mythologie und ihre ethnologischen Grundlagen, 1910). Heinrich Wölfflin, 《藝術史的基本概念-在新近藝術中的風格發展問題》。 ………………………….. ……………………………

第二階段:嘗試進行中國文化的符號形式分析

例如,卡西勒符號功能的文法學分析: 語言學:構詞學的「摹擬」、「類推」與「象徵」 宗教學:「瞬息神」(Augenblicksgötter)、「專職神」(Sondergötter)與「人格神」 (persönliche Götter) 藝術學:「臨摹自然」(Nachahmungder Natur)、 「作風」(Manier)與「風格」(Stil)

第三階段:建構漢學人學

透過漢學研究,讓我們能從中國的文學、 哲學、宗教、藝術與倫理實踐,彰顯出那些能建構這些文化表現的主體性基礎, 亦即:對於人的感性 、知性 、想像力意志與信仰 、等機能與作用提出整體而統 一的說明,以能回答「人是什麼?」的普遍性問題,達到真正的東西文化交流。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14, 2024 at 5:23am

(二)內在語言形式與漢字思維

為能追問漢學所研究的中國文化的特殊性,我們實應先行追問:構成人類文化表現之所以有類型學差異的原則性基礎何在?或說,文化的類型學差異是根據什麼原則而產生的?

Humboldt
提出「內在語言形式」來回答這個問題。語言完善性的標準: 「觀念性的明確」與「聲音系統的完整」Humboldt: 「語言的特性在於,它將介於人與外在世界之間的思想世界附著在聲音之上,每種個別語言的規 定因而可以關係到在語言中的兩個主要觀點,亦即:「觀念性」(Idealität)與「聲音系統」 (Tonsystem)來說。

前者若脫離完整性、清晰性、確定性與純粹性,後者脫離完善性,那就是它們的缺點,反之,則是它們的優點」。比較語言學的歷史研究方法每一種語言怎樣解決由於言語的需求而產生的各項任務?
語言因而大都包含型態構詞法(morphologisch)與句法(syntaktisch) 兩部分

詞彙上的任務 (概念的指稱)
●從語音的角度一些詞如何從另一些詞中產生出來?
●語音與其意義之間的關係如何表示?

語法上的任務 (概念的範疇標記)(詞語的接合)
●語言如何處理詞類之間的聯繫
●語言如何使用粘附、屈折變化 

元音交替等方式表達語法概念?

摹聲→類比→象徵
「語音構義」活動

孤立語→粘著語→屈折語
「語法範疇」的建構活動

洪堡語言學的漢語難題

孤立語VS. 屈折語

「漢語是一個極為奇特的例子。那是一種幾乎不具備任何通常意義的語法的語言…. 漢語幾乎沒有語法形式,可是…卻能達到相當高的智力教養水平。如此看來,我們所主張的語言形式的必要性便遇到一個有力的反證」。

漢語的特性

“漢語語法最根本的特性我認為是在於這樣一點, 即,漢語不是根據語法範疇來確定詞與詞的聯繫,其語法並非基於詞的分類,在漢語裏,思想聯繫是以另一種方式來表達的。其它語言的語法都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詞源部分,另一是句法部分,而漢語的語法只有句法部分。”

「漢語讓聽者自己去添補一系列中介概念,而這等於要求精神付出更多的勞動:精神必須去彌補語法所缺的部分」 「漢語把添補大量中介概念的工作留給讀者自己去做,因此 給精神帶來了大得多的負擔」。

漢語的缺點 (1)如果漢語的語法形式只是隱含的,那麼說者既不能明確地向他人傳達他的思想,聽者也不能確定它所理解的是否即是說者的意思,如此一來語言的思想傳達或相互理解就都不精確; (2)如果漢語只是將具有實義的概念詞排列起來,那不是運用詞類的區分把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轉化成有機的思想結構,那麼我們在語言的世界理解中,就仍必須受限於現象世界的不確定性,而使我們無法達到思想的純粹觀念性,而精神也因而還無法得到自由的主宰性。

洪堡特對漢字的定位

那些對於漢語未採用拼音文字感到驚訝的人,只不過注意到了漢字可能帶來的不便和困惑,但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在中國,文字實際上是語言的一部分,它與中國人從自己的觀點出發,看待一般語言問題的方式方法密切關聯[…] 在中國那裏發展起來的書寫方式本身,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件哲學作品。

拼音文字的優點: 「不同種類的文字,其差異之處在於:各種文字對於它們原本所傳達的思想形式,具有較大或較小的明確性。或者說,它們在傳達的過程中更能保有所欲傳達的思想形式之忠實程度。」

拼音文字最能實現語言的本質,達成主體性(對世界)的統治地位 (語言學的語音中心主義與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形上學) 漢字做為介於聲音文字與圖象文字之間的「圖形文字」(Figurenschrift) “圖形文字的表達方式,就我所知,迄今無人使用過。

但我認為它是很適用的,因為漢字真正等同於數學圖形。而我們對那些在圖像之外的書寫方式,尚未有其它的名稱可用。如果我們稱漢字是概念文字或觀念文字,這也是對的。亦即當我們是這樣理解的,其記號是以概念而不是以圖像為基礎。”

漢字做為圖形文字的優缺點優點:圖形文字由於與聲音文字接近,因而它所選擇的 任意記號與字母一樣,都不會分散精神。而且圖形文字的構成仍有一定的內在法則性,因而它仍能做 為純粹思想表達的媒介。在這個意義下,洪堡特認 為圖形文字具有提高語言的觀念性的作用。

缺點:

(1)圖形文字的記號序列不是固定且純粹地依聲音而連結起來,這使得感性現象對它而言仍是不確定的思想;

(2)圖形文字在本質上仍缺乏獨具的形式,因而它的詞語的個體性,並不能純由邏輯思維構成,而是需要一些外在的成份來引起心靈的作用;

(3)圖形文字基本上是概念文字,因而圖形文字的記號系統, 只能是從內在或外在世界抽取出來的概念,它本身雖能將世界轉換成思想記號,但世界的雜多性卻仍將保存在它自身之中。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13, 2024 at 5:16pm

(續上)(4)漢字具有使不同的民族能夠相互理解的優點,但這種優點卻是以放棄原初語言的個體性為代價。洪堡特因而認為圖形文字的另一個缺點,即是它容易弱化真實的民族語言 的原初個體性。 半途而廢的漢字發展過程? 何以中國人沒有發展出拼音文字系統? 漢語沒有發展出拼音文字系統,而是在採取具有象形、會意與指事功能的文字形態後,逐漸發展成以形聲字為主的文字系統。

在民國初年的白話文運動與其後的文字改革運動中,漢字的這種形態(及其書寫表達的文言文),就一直被認為是妨礙中國人思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同瞿秋白即非常清楚地出: 從象形到形聲,從形聲到拼音—這是文字發展的道路。中國的文字只走到半路。中國文字始終沒有脫離象形制度的殘餘—形聲的方法,所以中國文和中國話始終是分離的。中國的文字和言語的 發展,受著漢字的束縛和阻礙。

為什麼?因為:

(一)事物的形狀是千變萬化,不能夠每一事物畫成一幅小小的四方塊的謎畫;(二)就是形聲字也不能夠適應極繁複的變化;(三)會意的方法更不能夠包括許多的抽象的意思,而中國文字 既然用了象形制度作基礎,就始終不能夠適應社會的進化。

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漢字的確有從圖象文字向聲音文字發展的歷史跡象, 但是漢字最終並沒有發展成拼音文字,這是中國人內在語言精神的「不能也?」還是「不為也?」 Humboldt: 「那些對於漢語未採用拼音文字感到驚訝的人,只不過注意到了漢字可能帶來的不便和困惑,但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在中國,文字實際上是語 言的一部分,它與中國人從自己的觀點出發看待 一般語言問題的方式方法密切關聯[…]在中國那裏 發展起來的書寫方式本身,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 件哲學作品。」

今日我們反而應重新提問說,為何漢語一定要發展成屈折語、並相應地採用拼音文字,才算是發展完善的語言?或者說,如果漢字沒有發展成拼音文字,這是並非不能,而是不為也,那麼我們更應該徹底地問:中國人到底基於什麼樣的世界觀基礎,或思維表達型態的考慮,而寧可停留在孤立語與表意文字的形態?甚或應該反過來質疑, 發展成屈折語與拼音文字形態的印歐語,到底是付出什麼樣的世界觀理解的代價,才能成就一種觀念論的語言世界觀?

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主張: 我們首先(一)應打破文字只是從屬於語言的觀點,說明文字的構詞並非僅能由語音主導,而是也可以發展出獨立表意的系統; 其次,我們則得說明,(二)如果文字可以獨立於語言而表意(或至少與語言的建構遵循相同的原則),那麼漢字做為當前惟一不同於拼音文字的表意文字,它對語言的思想表達究竟具有何種作用?

針對(一)我將借助馮特(W. Wundt)的「語言身體姿態起源論」,說明語言表達的意義基礎,並不在於聲音符號的約定使用,而在於表情與手勢等身體姿態的表現。對於人類而言,最根源也最具自然普遍性的語言,並非聲音語言,而是手勢語言。透過手勢的「意指意向性」、「摹擬想像」 與「感性化轉移」,我們的身體姿態方才構成詞 語最內在的意義圖示。手勢與表情等身體姿態的 表現,為人為約定的語音,奠定了它們具世界關聯性的存有論意義。 馮特在他的研究中,雖然很有洞見地發現到,漢語的語法與手勢語言具有極為密切的關係,但他並未進一步加以申論。

對此我將以游順釗的「視覺語言學」做為補充,以說明古漢字如何也是透過手語的身體姿態表達而形構出來的。從馮特與 游順釗的研究,我們將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漢字之於漢語,正如手勢之於語言的關係,漢字不是對耳朵說話,而是對眼睛說話的特性,這顯示情感表達與身體形構,對於中國人認知世界佔有重要的地位。

針對問題(二),我將嘗試借助當代語言學家 McNeill關於手勢語言的研究,以說明在聲音語言的主導之外,如何能理解一種與手勢語言具有同樣性質之漢字思維的特色。這種比較理解的可能性在於,正如McNeill所指出的,聲音語言本身是單面向的,但意義卻是多面向的。聲音語言就它只能順著時間這個單一面向去作變化——從音位(phonemes)、單字、詞組、句子到對話而言, 語言僅具有線性—分割的特性。 語言只能沿著時間這唯一的軸線進行變化,這個限制迫使語言必須將意義複合體(meaning complex)切割成一段一段,然後在時間的軸線下組合這些片段,來重構多重面向的意義。然而手勢就完全不同了,手勢本身就具有多重向度,它無須經過分割和時間線性化就能呈現出意義體來, 手勢因而是總體的(global)與綜合的(synthetic) 意義表達。透過語言與手勢的辯證關係,我們因而或許能更好地理解,漢語與漢字對於思維之可 表達性的完善性追求何在。

三、結語

各民族不同的語言結構,代表不同的語言世界觀,那麼透過語言的類型學差異,來研究語言世界觀的相對性,即成為我們正視文化類型學差異的文化哲學之理論模型,所不可或缺的研究基礎。漢學研究若能透過對於漢語之語言世界觀的研究,並進一步能借鏡卡西勒,透過對中國文化之諸領域進行其符號形式的文化哲學建構,那麼我們最終即能對創造中國文化的知性、想像與意志等主體性能力,形成一種漢學人學的觀點,如此則漢學即將可為人類的自我理解,提供更為多元的理解可能性。

(「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十週年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林遠澤〈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在漢學人學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2022/11/1)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8, 2024 at 2:33pm


陈明发博士:“这才是我们”


中国崛起后,作为海外最早在资金上、道义上参与“改革开放”盛举的南洋华人,现在于“2035文化强国”、“区域新秩序”等等议程中,自然再次受到各方关注。

而一直身为“背景”、“客体”、“对象”、“他者”等等角色者,今天则有许多的可以继续自觉探索的空间。

中国与本地一大学筹备中的一份学刊,采用了我前年杪写的一篇研究心得,我取了《南海東籬》一词,既概括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南海的文化想象,也提及南海族群在蕴積南海文史资本方面值得关注的一些所谓“邊陲”、“界线”。

在“这就是我们”声中,肯定还有“这才是我们”的大大余地。

By the way, 今天的"东南亚"、“海丝路”、甚至“东印度”等専有名词、都是中华民族向外面世界借来用的。不妨也反思一下,这一带占据最大人口的马来民族,他们的专家学者很多为何用的是Nusantara,就是英国学者华莱斯用的“马来群岛”(Malay Archipelago)区域概念?

印尼就快迁都到加里曼丹,直接取名Nusantara,寓意深远。在世界经济走缓、贸易关系紧张的年代,有太多文化好故事要好好地说。

好好把“这才是我们”的故事說好了,“南海東籬”的家园,自然有詩,而不再是“远方”。(08.06.2024)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8, 2024 at 10:24am


陈明发博士·“南海东篱”顺风诗居

原籍中国四川成都的孙文波(1956年生),是中国少有几位从八十年代开始写诗到2000年后仍然保持旺盛创作力的实力诗人之一,对年轻一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瑞典语等多种语言。现任北京·上苑艺术馆——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南海东篱”© 诗性哲学视角中下,孙文波这首〈歌颂〉照亮了“海丝路”的顺风境遇。

自古,包括沿海中国人在内的海丝族群在大南海来去,除了航海图,还需要像《顺风相送》这样的“海道针经”。

翻开此经,查阅得细心些,极可能发现古人早已记载了你的现居地方。运气好的话,还发现七嘴八舌的社媒到今天还没发现的相关事物。

掌握得好,这些事物还成了你的事业/组织的话语竞争力、文化创造优势。


回头来看,至少从三千年以前,中华民族和马来南洋群岛早已有往来,而且,还做了生意。

这种叙事能量充沛的文化资源,有个隐在的精神内核,现让“为世界命名”、“为天地立法”的诗歌创作陆续给揭示出来了。


15年来坚持“文化有根、创意是伴”的爱垦网察觉到,孙文波的〈歌颂〉是其中非常好的文创个案。尤其是这几句:


我们的精神在不同大陆

相同于最美的事物,像湖泊一样沉静

像鸟儿一样纯洁

.........

存在灵魂的冲突

所有值得我们歌颂的,我们都歌颂过了

所有值得我们挽救的,我们都挽救过了

唯一的,还剩下天空和水

这自然永恒的事物,它们是否需要我们歌颂

我听见的声音的回答是:不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8, 2024 at 10:22am


孙文波·歌颂

从一九二二年到现在,从欧洲大陆

到我的国家,隔开我们的

是死亡,是一片大海

还有语言,在这个冬天

我是依靠了寒冷和孤独,依靠了

一些经过转换的文字

才听见了你的声音,看见了

你的形容。我才感到我进入了你的精神

迷恋于那些古老的城堡

迷恋于那些来自女人的灵魂的芳香

我感到我们是一致的。这些事物的存在

对于我们是道德的拯救

永远幸福的理由。城堡

那接受撤退的风水宝地

受惠于日月。女人灵魂的芳香

更是我们无法描述的伟大的秘密

我就是这样在贫穷中,超越贫穷

我就是这样在痛苦中

不陷落于痛苦。同样,我看到

我们的精神在不同大陆

相同于最美的事物,像湖泊一样沉静

像鸟儿一样纯洁

我们总是用心灵歌唱

颂扬生和死所具有的强大的光荣

不依靠别的什么,深入自己

不依靠别的什么,我看见你就是深沉的火焰

是黄金和白银,甚至

比它们更丰富

无论是在青春的激情还是老年的平和中

你都深入了一个民族心智的底部

其中的睿智使光辉闪耀

一片山水闪动光芒,直到这个星球遥远的角落

我也看见了你最后的孤独

它们又超越了城堡和女人,它们

造成了你不断放逐自己

自然的风景,荷马和歌德深邃的古谣

都最后离开了你

告别所有的人和事物

你以宁静的态度走进死亡

这生命最后的归宿。让我仅能抽泣

让我想到自己的一切。在这里

在我们种族的苍茫中,更加尖锐的

存在灵魂的冲突

所有值得我们歌颂的,我们都歌颂过了

所有值得我们挽救的,我们都挽救过了

唯一的,还剩下天空和水

这自然永恒的事物,它们是否需要我们歌颂

我听见的声音的回答是:不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